我,在這裡守國門

疫情防控,機場就是戰場,口岸就是前線,一批國航青年,不怕困難,勇敢擔當,堅守國門。

北京

吳晨陽 要以特種兵的標準自我要求

我,在這裡守國門

3月10日,首都機場T3航站樓D區被劃設為專區,集中停靠國際達到航班。國航地面服務部行李服務中心、29歲的吳晨陽積極遞交志願書,成為國航地面服務部“疫情防控突擊隊”一員。

北京的氣溫一天高過一天,穿著防護服,裡邊的衣服溼了又幹,幹了又溼。“3月16日,我們接了8個航班,從早上5點到下午4點,11個小時一眨眼就過去了”,回家後才會突然覺得累。吳晨陽覺得沒啥:“既然選擇上前線,就要以特種兵的標準來做自我要求。”

他每天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在這個特殊時刻更好地服務旅客。行李抵達,一些人會本能地圍上去;有時,兩個航班相距時間很短;還有時,家庭旅客行李過多……這些都會引起擁堵,這對疫情的防範極為不利,為此,“請保持一米安全距離”“避免長時間逗留”這樣的話,吳晨陽一天不知道要重複多少遍。為了協助旅客尋找行李、幫助有困難的旅客運送行李到大巴,一天下來,他手機裡的步數總是排名很靠前。

偶爾還要面對突發情況。一天下午,一位女士走來說,她剛剛聽到旁邊座位的男士跟同伴說嗓子疼。吳晨陽立刻警覺起來,迅速找到了那位男士。詢問情況後,吳晨陽立即將男士與周圍旅客隔離出來,然後立刻向運控部門彙報。

事後有人問他:“當時害怕嗎?”“本能的反應是害怕的,但是,我面前是那麼多旅客,萬一他不幸被感染,一定不能再感染別人!”吳晨陽堅定地說。

上海

姜葉 一個都不能遺漏

我,在這裡守國門

3月以來,上海浦東機場進港的國航國際航班近120多班、入境旅客數量近15000人次,防止境外疫情輸入形勢十分嚴峻。國航上海分公司高端旅客服務部浦東航站主管、35歲的姜葉就是堅守在外防輸入第一線的“守門員”之一。

“昨天只睡了3個小時。現場事情實在太多,又擔心自己忘事,就逼著自己趕緊做完……”自抗疫以來,姜葉已經連續20多天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承擔起大量信息聯絡和旅客落地管理工作。

姜葉和他的團隊每天上午要通過查詢系統對2000多名入境旅客信息進行仔細核對,並篩查從意大利、日本、德國等16個重點國家入境的旅客信息。長時間盯著電腦,信息量又大,很容易眼花繚亂,但是姜葉絲毫不敢鬆懈——“一個都不能遺漏!”這是他對嚴守上海門戶的執著。

更多的時候,姜葉的身影出現在保障進港航班、引導入境旅客的第一線。每天,當國際航班開始進港時,姜葉就穿上防護服、戴上N95醫用口罩、護目鏡……全副武裝的他儼然一位白衣戰士,不停地穿梭在機坪和航站之間——與海關檢疫部門協調航班下客事宜,引導旅客分批前往航站檢疫點進行身體檢查,密切關注旅客身體檢測情況、特殊情況及時上報……

緊張繁重的任務經常讓他顧不上喝水,接二連三錯過飯點,脫下沉重的防護裝備,才感受到被擠壓了好幾個小時的耳朵出現的一陣陣疼痛,裹得嚴實的眼罩裡的汗水一滴滴掉在地上……

儘管長時間的奮戰讓姜葉倍感勞累,但只要站到崗位上,他就充滿了幹勁。“這是我們的職責所在。”這句樸實卻有力量的話語,既是姜葉,更是每一個奮戰在一線的青年員工的真實狀態和心聲。

杭州

馬偲敏 調整好自己往前衝

我,在這裡守國門

3月份以來,由國外經北京、廣州、成都、深圳等地中轉到杭州、溫州兩地的境外旅客超過6000人,“防輸入、防擴散、防傳染”成為杭州蕭山機場抗疫工作的重中之重。國航浙江分公司地面服務部旅客服務室主管、30歲的馬偲敏就是一位堅守國門的“花木蘭”。

3月1日的CA140(韓國首爾-杭州)航班,是國航浙江分公司保障的第一架從疫情國飛抵杭州的國際航班,也是馬偲敏第一次全副武裝參與保障任務。“當時不確定航班上有沒有輸入性病例,雖然有些害怕,但我不能縮手縮腳,調整好自己往前衝!”馬偲敏回憶道。

從協調海關、信息傳遞、帶領旅客入關排查、引領中轉旅客、提供餐飲服務到核實放行名單。從下午2點一直忙碌到晚上9點半,直到130名旅客陸續被屬地專車接走,馬偲敏終於鬆了一口氣。

3月13日晚,突發緊急情況。落地杭州的航班上有一位在飛機上突然發燒的旅客。馬偲敏負責帶領發燒旅客的密切接觸者前往留觀點,等待疾控中心對發燒旅客的排查消息。

在等待過程中,馬偲敏為旅客遞上毛毯、枕頭和餐點,安撫旅客長時間等待帶來的不安情緒:“請你們耐心等待,先在這裡休息一下,保持體力,我們會陪著你們。”晚上10點半,旅客放行,馬偲敏卻等來了第二個航班上的留觀旅客,這一忙又是近8個小時,下班時已是第二天清晨6點多,整整連續工作了25個小時。

長時間作戰讓人身心疲憊不堪,但馬偲敏咬牙堅持著:“加油!堅持住!再加把勁!”她時不時為組員和自己打氣。她深知,既然在崗,就必須在狀態,打起十二分精神來戰鬥,起好頭,帶好隊,和組員們一起守住機場這個“國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