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54年的漢武帝,卻花44年去打匈奴,為何揪著匈奴不放?

無止境2


提起大唐盛世,人們會想到萬國來朝的氣概,而提到漢朝盛世,人們想到的卻是金戈鐵馬、征伐四方,威震海內。漢朝真正的盛世是“文景之治”時期,但漢武帝卻憑藉窮兵黷武的方式,硬生生締造出一個偉大的時代。漢武帝在位期間在軍事領域取得巨大的成就,而其中最為輝煌的,就是將不可一世的匈奴人擊潰,徹底確立漢族人的根基。

不過在輝煌成就的背後,是巨大的付出。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而僅討伐匈奴就花費了他四十四年,可以說漢武帝將他的一生都耗盡在討伐匈奴的戰爭中。為了消滅匈奴,漢武帝共發動數十次大規模戰役,文景之治留下的數不盡的財富都被消耗殆盡,就連國家財政都難以支撐,士兵的軍餉曾一度無法下發,然而漢武帝卻依舊沒有放棄討伐匈奴。那麼,雄韜武略的漢武帝為何不惜打空國庫,也要與匈奴死磕到底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可以追溯到漢高祖時代。每個朝代都有它的宿敵,比如晉朝與鮮卑,隋唐與突厥,兩宋與遼金,而秦漢的宿敵,就是匈奴。在秦朝時,匈奴人就已經成為巨大的威脅,時常對秦朝邊境進行侵擾。秦末漢初時,中原王朝連年征戰,匈奴人趁機崛起,在漢初時已經可以與中原王朝匹敵。

漢高祖繼位以後,韓王信與匈奴勾結叛亂,劉邦率領數十萬大軍前去討伐匈奴。然而橫掃項羽的高祖卻陷入匈奴人的圈套,被圍困在白登山,史稱“白登之圍”。若不是漢高祖採用陳平計謀賄賂單于妻子,最終是否能回到漢朝猶未可知。在白登之圍以後,劉邦立刻改變對匈奴的政策,他斬殺數十位支持討伐匈奴的使臣,隨後又採取“和親”政策,以籠絡匈奴。若不是呂后堅決不許,劉邦差點連長公主都要嫁給匈奴單于。

漢朝與匈奴說是約為兄弟,但實際上卻是漢朝將公主嫁給匈奴人,將糧食、絲綢、棉絮、金錢等贈給匈奴,這對於漢朝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恥辱。而更讓漢朝難堪的是,劉邦死後匈奴單于派遣使臣給呂后送信說道:“孤憤之君,生於沮澤,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憤,兩主不樂,無以自娛,願以所有易其所無。”(《漢書》)匈奴人不僅說呂后是一位寡婦,還說可以與她結為夫妻,他們這樣做明顯是想讓漢人難堪。朝堂上人人激憤,許多武將都主動請纓,希望討伐匈奴,然而呂后卻回信說:“年老色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汚。鄙邑無罪,宜在見赦。”呂后的回答可謂忍辱負重,然而匈奴對於漢朝的羞辱卻已經刻在了所有漢人的心中,包括漢武帝。

文景之治時期,漢朝國力富強,文帝與景帝都想通過和親來維護邊境的和平。然而匈奴人不講道義,他們在娶到漢朝的公主,拿到漢朝的物資以後,轉身便撕毀合約,多次侵略漢朝的邊境。匈奴人一邊享受著漢朝給予他們的好處,另一邊卻得寸進尺,不斷增加要求,即使漢朝滿足他們,他們卻依舊不時侵擾漢朝,對漢人燒殺搶掠。

匈奴人的反覆無常讓漢朝大失所望,滿朝文武都知道和親已經無法滿足匈奴人的要求,只有戰爭才能保衛漢朝的邊境與百姓。在劉邦以及文景之治時期,白登之圍的陰影依舊籠罩在群臣的心中,但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漢朝國力富強起來,因此主戰的呼聲愈發高漲。而且漢武帝想要實現開疆拓土的大業,匈奴人是他最大的障礙與威脅,因此漢武帝必須要剷除匈奴,所以不管匈奴有多麼難打,他也不會停止對匈奴的征戰。於是漢武帝在他在位的五十多年間,共組織過三次傾全國之力的大戰,數十次大規模戰役,硬生生將鼎盛時期的匈奴打到衰落。

除此以外,漢武帝之所以與匈奴人死磕到底,是因為他已經付出巨大的代價。在討伐匈奴以前,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漢朝非常富足,《漢書·食貨志》雲:“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然而在漢武帝討伐匈奴之戰進行到中期時,帝國財政就已經消耗巨大,《史記》記載載:“是歲費凡百餘鉅萬”,在戰爭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時,帝國甚至連軍費都難以支撐:“是時財匱,戰士頗不得祿矣”。

漢武帝的情況與漢高祖不一樣,他舉全國之力討伐匈奴,代價是文景之治積蓄的財富消耗殆盡,帝國財政入不敷出。此時戰爭卻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衛青、霍去病等人在戰場上勢如破竹,匈奴人即將徹底被擊潰,漢武帝不可能讓自己以及漢朝數十年的努力付之東流。太子劉據曾勸說父親不要再討伐匈奴,漢武帝卻回答說:“吾當其勞,以逸遺汝,不亦可乎!”(《資治通鑑》)漢武帝希望自己為後人留下的,是一個沒有外敵進犯的國家,為此他不惜與匈奴人死磕。

漢武帝討伐匈奴,是因為匈奴人巨大的威脅以及它為漢人帶來的恥辱,劉徹相信只有用血與火才可以洗刷恥辱。而漢武帝敢於討伐匈奴,是因為文景之治為他打下的基礎,他掌控的是一個強大的帝國。至於漢武帝為何與匈奴死磕到底,既因為他必須剷除匈奴,也因為他已經沒有退路。

生在漢武帝時代的百姓並不幸運,窮兵黷武的漢武帝也談不上賢明,然而他的一生就如同他諡號中的“武”一樣。也正因為如此,漢武帝才會與匈奴死磕到底,締造出戰爭史上的奇蹟,打出“一漢當五胡”的氣概。漢武帝用盡一生討伐匈奴,是時代的選擇,亦是他自己的選擇。

《史記》司馬遷

《資治通鑑》司馬光

《漢書》班固


歷史戰爭


漢武帝從上臺不久就開始打匈奴,一直打到晚年時期還在和匈奴作戰,前後經歷了四十多年。而且他的將軍也換了幾撥,從前期的衛青、霍去病、李廣,到後期的李廣利、李陵,都已經是兩代人了,漢武帝還在和匈奴打仗。

如果說,匈奴對漢朝一直存在威脅,漢武帝與匈奴作戰,也說得過去。但實際上,自從衛青、霍去病多次打擊匈奴後,他們對漢朝已經沒有什麼威脅了,這種情況下,為什麼漢武帝還要繼續和匈奴作戰呢?

更為嚴重的是,由於漢武帝長年累月與匈奴作戰,讓漢朝的國力受到了巨大的損耗,甚至到了崩潰的邊緣。這一點,漢武帝自己也意識到了。他在晚年的時候,曾下過一道《輪臺詔》,後世普遍認為這是漢武帝下的“罪己詔”。在這份“罪己詔”裡,漢武帝對他的西域政策進行了反省。這說明,漢武帝也對他一直與匈奴糾纏不休有些後悔。那麼,當初漢武帝為什麼要那樣做呢?

(漢武帝劇照)

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從古人的角度來思考。

一、開疆拓土是國家主題。

我們現在非常肯定“文景之治”的政策,包括“文景之治”時期對匈奴的政策。實際上,古人並不是這種觀點,他們並不認為“文景之治”外交政策是好的,是講和平的,而是認為“文景之治”時期的匈奴政策是懦弱的,是因為打不贏,才勉強那樣。如果打得贏,他們一定會打。

漢文帝曾經對李廣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意思是說,你沒有遇到打仗的時候,要是遇到了,封一個萬戶侯太簡單不過了。漢文帝說這個話,其實就是認為自己所處的時代沒能力和匈奴打仗,要是有能力,肯定也是會打的。

漢景帝曾經把五個投降過來的匈奴人封為侯,為此,還和周亞夫鬧了矛盾。其實,他們的核心問題是,周亞夫想打仗,但是漢景帝不想打,只想招撫。也不是漢景帝不想打,而是他知道打也打不贏。如果打得贏,他一定會打。

到了漢武帝時期,有這個打仗的國力了,因此,他也就要堅持不斷地打。

這也就是說,實際上征伐是古人的一個主題。讓國家的地盤變大,讓國家的臣民變多,是作為一個君王必須要做的事情。只是看國家當時的實力強不強。如果實力強大的時候,他一定會對外征伐,絕對不會停頓下來的。

(周亞夫劇照)

二、建功立業是人生理想。

在古人的價值觀裡,人一生下來,就應該建功立業。作為大臣,就是要通過建功立業封侯。作為君王,就要通過建功立業讓四海歸附。

但什麼樣的作為才叫建功立業呢?我們今天所講的,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發展經濟,讓老百姓富裕起來,過上和平安寧的日子。但是古人不是這樣認為的,他們並不認為富裕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反而認為富裕是禍害,重要的是“安貧樂道”,也就是說安於貧困,還要順服統治。

古人所謂的“建功立業”,就是要打仗,要征服別的國家。劉邦曾經和大臣們立下一個“白馬之盟”,規定,非劉姓不能封王;非建功,不能封侯。也就是說,封“王”,那是血統問題,是沒辦法改變的,追求也追求不過來的。但是封“侯”,則是大家都可以想法實現的。而封侯,就要建功。要建功,就要征伐。

這種思想,既是一般大臣的,當然也是君王漢武帝的。對於漢武帝來說,打擊匈奴,擴大疆域,那就是莫大的功績。

(攻打匈奴,圖取其意)

三、光宗耀祖是君王道德。

古人認為,祖宗創建了一片基業,作為子孫後代,必須把這份基業守住。守不住,將來百年之後,是無法前去面對列祖列宗的。

如果不但能守住基業,還能夠擴大基業,那將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也就是說,你這樣做,是在給祖宗長臉,是在給整個家族長臉。這在作為家族社會的古代,顯然是極為重要的。

所以,雖然漢武帝已經解除了匈奴的威脅,但是,他還需要光宗耀祖,而把匈奴打出去,把西域那一塊納入大漢的版圖,那就是漢武帝建立的不朽功勳,是最為體面光彩的事。


張生全精彩歷史


要正確的描述漢武大帝的豐功偉績,匈奴是繞不過的一道坎,漢武帝在位54年期間,整整花了44年去打匈奴,可以說,為了抗擊匈奴,消弭北方的大患,漢武大帝整整耗費了兩代人的青春。

漢武大帝為什麼留住匈奴人不放呢?這主要有國仇家恨兩方面的因素。


匈奴人在秦朝的時候被蒙恬打得落花流水,到了秦夢農民大起義的時候由於,實力強勁的九原秦軍,進入內地,討伐起義軍,這才使得被打出翔來的匈奴人緩了一口氣,並且趁著秦軍調防逐漸做大。到了大漢帝國建立的時候,已經成為了漢朝邊境上的心腹大患。

白登之戰,劉邦率領大軍被圍,要不是中華計王陳平的妙計,很有可能,劉邦就交代在匈奴人的手裡了。這一戰也讓劉邦正視了匈奴人的威脅,認識到漢朝現今的國力不足以抗擊匈奴,他們只能採取和親的方式,通過嫁公主來換取廉價的和平。

可是區區一個公主就能填滿匈奴人的貪慾嗎?明顯不能。雖然漢朝人願意俯首做小低三下四,但是匈奴人可沒有什麼契約精神,每年該打的秋風還是一次不少。


更有甚者,匈奴單于曾經寫過一封挑釁意味極重的信件給當時值漢朝國柄的呂后。劉邦去世以後,他的遺孀呂后就成為了太后,成為了這個大漢帝國真正的掌權人,整個大漢帝國都是這個女人說了算。對於漢惠帝劉盈,幾乎就不存在的。

然而,當呂后權勢滔天之際,來自北方的匈奴冒頓單于寫來了一封求婚信,他表示,自己是一個寂寞的君主,呂后也是一個寡婦,肯定也很寂寞空虛冷,雙方都無法取悅自己,那不如交換資源,互相滿足。

這封信寫得極其粗鄙不堪,滿朝文武皆以此為恥,但是呂后不愧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她知道漢朝目前最大的任務是休養生息,培養國力。

如果為了一時之氣和匈奴大打出手,對於整個國力的培養不利,最後她不得不用低三下四的口氣回覆了這封極具挑釁色彩的求婚書,雖然兩國沒有因此爆發戰爭,但是仇恨的種子已經埋下。漢武帝劉徹每次聽到這麼一個屈辱的故事,他都恨得牙癢癢,這讓他在心中下定決心要收拾匈奴。


另一方面,漢朝經過文景之治,國力大漲,要人有人,要錢有錢,甚至馬匹也不缺。在文景之治時,如果長安人騎一匹母馬出遊是會被看不起的,後來經過漢武帝的馬政政策,漢軍擁有了大批合格戰馬,所以真的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漢朝具和匈奴打大仗的實力。

有了實力,正是可以一雪前恥!漢武帝劉徹剛剛登基的時候年輕氣盛,他一心想報仇!他打算對匈奴動手,而且漢武帝的作戰思想和以往的漢家皇帝不同,他主張彼能往吾亦能往,他變消極防禦為主動出擊,這在以往處於弱勢地位的漢軍是不敢想象的。

漢武帝是幸福的,他的時代擁有兩位能夠最大程度契合他戰術思想的天才將領衛青和霍去病!在這兩位天才的指揮之下,打的匈奴人節節敗退,隨著漢軍實力的逐步增強,在草原上的戰爭形勢也發生了變化,漢軍成為了獵手,而匈奴人成為了被漢軍攆的到處跑的老鼠。

輝煌的戰績,又給了漢武帝無窮的信心,能夠下決心一次又一次的征討匈奴。匈奴人在漢武大帝的打擊之下, 從當初那個強大的草原帝國逐漸衰弱,最終,在後世被分化瓦解,漢武大帝功不可沒。


歷史評說


漢武帝雄才大略,他花費大半生的時間打擊匈奴,是有著深遠戰略思考的。概括來說,主要是有四點:第一,處於北方草原的匈奴經常南下劫掠漢地百姓,甚至威脅漢朝京師安全;第二,到漢武帝登基時,漢朝的國力已經非常強大,足夠支撐發動對匈戰爭;第三,漢武帝本人雄才大略,想建立大功業;第四,爭奪西域主導權。下面就這幾點展開介紹。

原因一:北方匈奴嚴重威脅漢朝安全

從漢朝立國開始,匈奴就一直是其最大威脅。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匈奴冒頓單于將劉邦圍困於平城白登山。若不是靠賄賂冒頓的閼氏(妻子),大漢朝的高祖劉邦恐怕就要死於平城,立國四百餘年的漢朝將不復存在,華夏的歷史也將徹底改寫。自那之後,劉邦意識到由於中原內地常年戰亂,經濟倒退,民生凋敝,武力解決匈奴的時機還不成熟,於是決定採取和親政策,維護邊境安全,說白了送人又送錢。從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至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的66年時間裡,漢朝總共給匈奴單于送去了10位宗室公主,另絲綢、糧食、珍寶無數。然而,這堪稱屈辱的代價並沒有換來邊境的安寧。雖有和親協議,但匈奴時常背信棄義,侵入漢朝邊境,搶奪財物,劫掠百姓。以下是史料記載中有關匈奴侵略漢地的部分記錄:“匈奴日已驕,歲入邊,殺略人民畜產甚多,雲中、遼東最甚,至代郡萬餘人”;呂后時期,匈奴兩度侵入狄道;漢景帝時,匈奴侵入上郡、雁門等邊關重鎮;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單于率14萬騎兵入侵漢地,直抵寶雞鳳翔一帶,離漢都長安僅剩200裡,幾乎一日可下,京師震恐。後來漢軍雖經苦戰數月將匈奴兵逐出漢地,然而卻因國力等原因未能殺出國境,擴大戰果,自此之後匈奴更加驕橫。

實際上,匈奴和中原王朝的恩怨可以追溯到漢朝之前的東周戰國時期。當時的趙國由於地處北方,時常被匈奴侵略,苦不堪言。趙武靈王為了抵禦北方匈奴人的侵擾,在全國實行胡服騎射,這才逐漸在與匈奴的對抗中佔據上風。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逐匈奴,並在北方邊境長期駐守一支二三十萬人的強大長城軍團,專門用以防禦匈奴,可見匈奴軍隊戰鬥力之強。後來秦末天下大亂,匈奴趁機再次奪取河套地區,並逐漸形成大型帝國,成為中原的更大威脅。

可見,對於漢武帝來說,匈奴與漢朝的矛盾既是國仇,又是家恨,甚至可以說已經超越了朝代的界限,上升到中原民族和遊牧民族恩怨和對抗的層次。作為中原王朝天子的漢武帝,怎能不認真對待呢?



原因二:漢武帝登基時,漢朝的國力已經非常強大

漢武帝於公元前141年即位,在他之前,漢朝已立國61年,這期間雖然也有“七國之亂”等插曲,但經過高祖、呂后,特別是文帝和景帝的休養生息和勵精圖治,國力日漸充實。非常值得稱道的千古治世“文景之治“就出現在這個時期,後世給漢武帝即位前的這段治世予以極高評價。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文景時期“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意思是說,當時的社會非常繁榮,達到了錢多的用不完,糧食多的吃不完的地步,只能爛掉。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則評價“文景之治“為“海內安寧,家給人足,後世鮮能及之“。可見,經過漢初61年發展,祖輩們給漢武帝留下的是一個富足穩定的漢朝。國富民強,國力鼎盛,足夠發動對匈戰爭,歷史給了漢武帝舒展拳腳的條件。



原因三:漢武帝本人雄才大略

劉徹(公元前157年-公元前87年),16歲登基,在位時間長達54年,在位時長僅次於清康熙和乾隆。為了彰顯其功績,後人給劉徹的諡號是孝武皇帝,但通常會把孝字省略,直接稱武皇帝,漢武帝的稱呼就是由此而來。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劉徹被稱為武帝,但他的雄才大略,絕不僅僅體現在武力上。實際上,漢武帝在位期間的文治武功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的思想極具前瞻性,開創和推行了新的立國思想,任用能臣良將,四面出擊開疆拓土,給華夏民族帶來了新的思潮,也極大地拓展了華夏民族的活動空間,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礎。雖然取得前無古人的成就,但漢武帝還能保持清醒的頭腦。他晚年頒佈《輪臺詔》,承認自己連年征戰已經令人民生活困苦、國庫空虛,並決定立刻推行休養生息國策,讓漢帝國從長達半個世紀的對外戰爭狀態調整到發展經濟的狀態。可以說正是漢武帝的文武全才,成就了華夏民族的那聲“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底氣。後世史學家一致認為他有資格位列中國最偉大帝王行列,與秦始皇並稱為“秦皇漢武“,成為是華夏民族永遠的驕傲。


那麼漢武帝主要施行了哪些政策呢?在治國思想上,漢武帝劉徹敏銳地認識到漢朝自高祖劉邦以來沿用了近60年的黃老之學、無為而治等基本政策已經不再適合於當時的國情,遂起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式確立積極進取而又開放包容的儒家思想為基本治國思想,這一國策幾乎被後世所有朝代沿用,影響極其深遠。在人才方面,漢武帝不問出身,任人唯才,興辦太學。武帝時期出現了大量能臣良將,文臣有桑弘羊、董仲舒、張騫、霍光等,武將有衛青、李廣、霍去病等,一時間群星閃耀。在對藩王政策方面,漢武帝吸取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的經驗教訓,開創性的使用推恩令,不斷分化各個藩王的實力,最終化整為零,一勞永逸的解決了各地藩王對中央政府的威脅。


這位能力超強的大漢天子,剛好碰上了國力鼎盛的時代,祖輩已經給他積累的足夠的本錢。試問,有這麼好的條件,又面對著長期的弱勢地位和屈辱,一心想做出一番大事業的漢武帝怎能不有所作為?而更加巧合的是,幾乎在同一時期,北方匈奴的國力也發展到了頂峰,其實力東到大海,西到中亞,至武帝初年已成為蒙古草原上強盛的巨無霸國家,主導了東亞、東歐、中亞腹地的國際秩序。漢武帝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對強大的匈奴發起挑戰。如此看來,漢匈兩大帝國的碰撞不可避免。


原因四:爭奪西域主導權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漢朝要想打通前往西方世界的商路即絲綢之路的安全暢通,就必須先奪取河西走廊(今甘肅),而要保證河西走廊以及絲綢之路的長期安全又必須控制廣大西域(今新疆)。然而,北方強鄰匈奴已經先於漢朝一步佔據了河西走廊並控制了西域,它不可能乖乖地將控制權讓給漢朝。這樣,地區內的兩大強國在這一區域就出現了利益的重疊。漢朝為了達成自己的戰略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跟匈奴發生衝突。所以,漢匈之戰不僅是復仇之戰,也是一場事關國家利益的生死爭奪。誰在這場戰爭中獲勝,誰就能獲得國際話語權,誰就能通過輸出國家的軟硬實力主導國際秩序。從這個意義上說,漢匈戰爭也是一場事關國際秩序主導權的戰爭。


總結

一代雄主漢武帝,生逢其時,他從父親漢景帝手裡接過了一個強大帝國,同時上天也給他安排了一個強大的對手——匈奴。這個對手給他的祖先帶來了太多的屈辱,給他的百姓造成了太多的苦難,這個對手更是橫亙在漢帝國崛起道路上的攔路虎。深謀遠慮的漢武帝怎麼能放棄這個洗刷恥辱、彰顯國威、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漢民族的恥辱似乎註定就是輪到漢武帝來洗刷,漢民族的榮耀似乎註定該由漢武帝來發揚。


哈達博士


漢武帝為什麼能和秦始皇並列為秦皇漢武,除了他們兩個人年代相近外,歷史功績也是非常相近。


匈奴對於漢朝的欺壓,導致匈奴始終漢朝的第一威脅,而且匈奴還是漢朝開拓西域的最大障礙。匈奴從很早就開始欺負漢朝了,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就在白登山被圍困過,劉邦死後,匈奴的大單于還給呂后寫信,要呂后嫁給他,這簡直是奇恥大辱。

漢朝初期國家弱小,不得不順從匈奴,還要經常送女子出關外和親給自己爭取時間,這樣的屈辱是中國人受不了的。如果是印度人,經常被別人欺負,可能他們就忍了,然後印度人會自己安慰自己,說自己低種姓的人,如果這世安心受欺負,下一世就能轉生為高種姓的人。中國人沒這個受欺負的習慣,從漢朝起就不喜歡被人欺負,老子暫時打不過匈奴,就慢慢攢錢,希望兒子能收拾匈奴,不用再把自己的姑娘送給那些騎馬的野蠻人。


這就是漢武帝要堅定不斷去討伐匈奴的歷史和心理背景。漢朝被匈奴欺負了七十年,漢朝就忍了七十年,然後默默積蓄力量,到了漢武帝這一代,國家終於積攢夠了力量,可以一舉打垮匈奴,為北方邊界消除威脅。用一代之力,得萬世之功,所以即使漢武帝不打匈奴,漢武帝的子孫也會去攻打匈奴。

七十年忍辱負重的積蓄,讓漢武帝有能力對匈奴開展反擊,而且匈奴還威脅漢朝對西域的開拓。對西域的開拓是漢武帝對中國歷史的另一大貢獻,你能想象沒有西域的中國嗎?所以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漢武帝都必須去攻打匈奴,為了國家的安寧也好,為了西域的開拓也好,和匈奴的戰爭必須要打。


西山講歷史


我來回答下。

1

漢武帝在位54年,和匈奴打了44年,這個說法,並不是持續的打了44年,而是兩者之間來回戰鬥耗損了44年才終於結束。這一點得明白,如果連續打44年,早就完犢子了。

2

漢武帝在位時,實力擺在面上,有能力打,有經濟基礎,可以周旋。而且漢武帝在位期間,名將如雲。

李廣,衛青,霍去病,這些大將,給了漢武帝底氣。

3

匈奴實在過分糾纏了,從漢高祖開始,匈奴就漢朝就已經開始打,只不過那時漢朝根基不穩,高祖的策略是和親,能不打就不打,不打是因為實力不夠。而到了漢武帝,已經忍了好幾代了,漢朝又送人又送錢的,但匈奴屢屢進攻,一味忍讓不是辦法,到了漢武帝,已經是結怨很深,所以乾脆打到底,不留後患。




武林之低手


漢武帝幾乎是耗費了畢生精力來與匈奴進行決戰,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忍無可忍,不需再忍。眾所周知,漢朝初年對匈奴施行了近七十年的和親政策,這都是因為漢朝不得已。首次和親是在著名的“白登之圍”後,劉邦看清楚了當時的局勢——根基未穩的漢朝根本就無力與匈奴對抗,所以採取了劉敬(即婁敬)的建議,開始與匈奴和親。呂后時期,冒頓單于給呂太后寫了一封充斥著羞辱性的“求愛信”,樊噲當即表示自己要率領十萬精兵“橫行匈奴中”,但呂太后最終聽取了季布等人的建議,忍受屈辱,繼續和親。和親政策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繼續執行下去,但是漢朝初年的和親政策,完全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匈奴根本就不會因為和親而停止南侵!漢朝嫁過去十幾位公主,只是白白的助長了匈奴的囂張氣焰而已。

屈辱求和的局面總會被打破的,而漢武帝正好是這麼一個人。

第二、漢朝的確已經有了與匈奴爭衡的資本。漢朝剛剛建立之時“自天子不能具醇馴 , 而將相或乘牛車”,經過前面幾任領導人的休養生息以及鼓勵生育、鼓勵養馬政策的堅決執行,漢武帝即位之時已經是“牛馬成群,農夫以馬耕載,而民莫不騎乘”。有馬就意味著可以發展騎兵,有了騎兵就意味著可以長途奔襲,也就意味著防禦可以轉變為進攻。

第三、漢武帝不只是和匈奴過不去,他是和一切與大漢對抗的政權過不去。漢武帝在位期間與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樓蘭等國都有戰爭,但是這些小國基本上都比較容易臣服,只有匈奴是打了還要打,那隻能奉陪到底了。


國史通論


漢武帝是漢朝的第七位皇帝,漢武帝執政期間,前中期都非常勤勉刻苦,後期漢武帝脾氣古怪,又是會濫殺無辜,漢武帝自幼十分聰明,在兄弟姐妹中脫穎而出。

漢武帝執政的時候,漢朝剛剛經歷過文景之治,經濟,政治,軍事,文化都處於一個較高的高度,漢武帝又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很想做一番事業,但是留給他展現才能的空間就只有軍事了,此前的六位皇帝,從來沒有哪一位能徹底的擊敗匈奴,就連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也曾有過白馬之圍,險些喪命於匈奴之手,劉邦連項羽都打敗了,卻折在了小小匈奴的手中。

漢武帝滿滿的不服,他大力發展武力,不惜一切代價要大敗匈奴,也正是因為漢武帝的決心,使得不少人自幼習武,通過征戰沙場而被加官晉爵,這其中,有三位軍事天才,分別是衛青,霍去病,李廣,衛青作戰,穩中求進,穩紮穩打,持續推進,匈奴擅長偷襲,但碰到衛青這樣的打法,也無可奈何,霍去病是三人中功勞最大的,他擅長長途奔襲,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他率幾千輕騎大敗匈奴幾萬大軍,霍去病被稱為少年將軍,他的年少輕狂,血氣方剛使得匈奴聞風喪膽,也是霍去病對匈奴的打擊最大。李廣並沒有衛青那樣穩,也沒有霍去病那樣險,他在三人中對匈奴打擊的最小,也一直不被漢武帝賞識,但他是後世評價最高的,留下了“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的千古名句。

漢武帝雖然全力發展軍事,但他在政治上也沒有懈怠,重用董仲舒,採取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方針,總得來說,漢武帝是一個比較賢明的皇帝,締造了漢武盛世。


史詩歷史


我來回答!

為什麼打匈奴!其實原因很簡單,匈奴自漢朝建立起就對其威脅最大!下面我就介紹下

1,自戰國開始,中原國家就跟匈奴一直作戰,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李牧出動戰車1300乘、騎兵13000人、步兵5萬、弓箭手10萬,與匈奴會戰,大破匈奴十餘萬騎,秦朝名將蒙括把匈奴趕出河套地區,並建長城防禦匈奴。但是匈奴一直死而不僵,越打越強,讓匈奴人一直把中原當作美食,時不時的過來咬兩口。匈奴乘著西漢剛建立,屢次犯邊,讓對西漢政權造成了強大的威脅。並且匈奴人控制富裕的西域,徵收物資,一切都是為了準備進攻西漢。讓漢武帝感到很大的威脅!

2,匈奴作為一個遊牧民族,他們自己沒有生產力,但又羨慕中原地帶的繁華與富裕,一直想要通過搶奪來滿足自己,對西漢的經濟文化穩定有很大的破壞。漢武帝總結了前朝對付匈奴的戰爭發現,前朝基本都是以防禦為主,把他們趕走了就算了,所以造成了匈奴死而不僵越打越強的現象,他知道只有正真對匈奴趕盡殺絕才能永絕後患,所以花了一輩子的心血在對付匈奴。就想給漢朝掃清當前最大的敵人,鞏固漢朝的統治!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喜歡請給我留言討論加關注


胖胖看微小世界


提到漢武帝劉徹,世人給予他的評價都很正面,劉徹也用自己的實際努力締造了王朝霸業,但是有一點一直被世人詬病,就是劉徹征討匈奴這一壯舉,之所以這一壯舉會引起非議,就是因為耗時太長,這場戰爭耗時四十四年,而劉徹在位期間其實只有五十四年,就是說劉徹一生基本上都在打仗。國家打仗倒黴的自然是百姓,所以在漢朝和匈奴征戰的這幾十年間,讓百姓苦不堪言,那麼劉徹為什麼對攻打匈奴這件事如此執著呢?

1、 匈奴是漢朝的大敵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朝代來說,都不可避免的會有一些敵人,這些敵人即便不是很強大,也可能會危機國家的穩定,而匈奴對於當時的漢朝來說就是這樣一種存在,匈奴經過了長期的成長,在漢朝建立後也漸漸崛起,當時匈奴十分強勢,也成為了草原上的霸主,所以他們有資本和漢朝叫板,經常騷擾漢朝的邊疆,讓漢朝的統治者十分頭疼。匈奴以騎兵為主,所以他們在燒殺搶掠時動作十分迅速,所到之處會將財物洗劫一空,長期以來對漢朝的穩定統治帶來了巨大的煩憂,所以漢朝的統治者是不可能放過匈奴這樣的大敵的。

2、 漢朝和匈奴之間的關係不可調和

其實在古代,很多統治者都會通過和親的方式來緩解矛盾,和親比起打仗來說要輕鬆很多,只要可以捨出去一個公主就可以解決問題。這樣看起來雖然簡單,但是潛在的問題也不少,一個王朝如果只能依靠女人來擺平矛盾,那也意味著這個王朝是在示弱。另外匈奴其實並不好安撫,十分善變,和親只能算是一種暫時緩解矛盾的方式,無法解決根本問題。而漢朝在建立之初,確實因為根基不穩,不可以隨便打仗,因此當時只能依靠和親來安撫匈奴。但是到了劉徹登基之後,漢朝已經休養生息多年,算是有足夠的錢財和匈奴對抗,所以劉徹不想要再通過犧牲女人來換取和平,而是要通過和匈奴正面較量將其拿下。

劉徹征討匈奴這一壯舉其實無可厚非,只不過這場仗打的時間確實很長,到了後面就連劉徹也認為不得不放棄,不能看著百姓們繼續受苦,所以這場仗漢朝並沒有佔上風,但是贏在了骨氣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