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君:敗掉西漢天下的“慈母”

漢代政治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那就是外戚干政,併成為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這個特徵在漢武帝時代以後更為明顯。

漢成帝即位以後,他的生母王政君成為皇太后。王政君有八個兄弟,其中兩個和她同父同母,即老大王鳳、老四王崇,另六個同父異母。八人中,除老二早死外,其他七人都隨著漢成帝的即位成為政壇炙手可熱的人物。

漢成帝先是封和他母親同父同母的兩位舅舅為侯。四舅王崇去世了,太后很傷心,於是轉過一年,漢成帝就把其他還健在的五位、與太后同父異母的舅舅全都封了侯,世稱“五侯”。但這並沒有讓王政君感到滿足。她除了同父同母、同父異母的兄弟外,還有同母異父的兄弟。連這同母異父的兄弟,她也想讓漢成帝封侯。

王政君:敗掉西漢天下的“慈母”

▲ 以王政君為主人公的電視劇《母儀天下》劇照

這真叫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就因為她是皇帝的媽,就要讓凡是和自己有親屬關係的人都來享受榮華富貴,貪婪無止境,屬於化公權為私權的典型。漢成帝平時都聽他媽媽、舅舅的,這回總算硬氣一次,拒絕封他母親同母異父的弟弟為侯,說沒這道理。

按照傳統,王政君的孃家兄弟不僅能封侯,還有機會成為“首席執政官”。首先以大將軍身份執政的,是王家兄弟中的老大王鳳,朝中一切都由王鳳說了算。

曾有人向漢成帝推薦過一位名叫劉歆的青年才俊,漢成帝召見後覺得這個年輕人的確很有才華,再加上劉歆也是老劉家的宗室成員,所以決定拜他為“中常侍”。漢成帝讓人去拿與“中常侍”身份相稱的衣冠來給劉歆穿戴,這時左右人等提醒他說,這件事還沒跟你舅舅王鳳商議過呢!漢成帝說,這麼小的事,還要跟大將軍商量什麼,我這個皇帝做不了主嗎?左右的人拼命叩頭固爭,說千萬不敢自作主張,還是先稟報大將軍為是。誰知王鳳還真不答應,劉歆做中常侍這件事也就作罷了。

拒絕讓劉歆做中常侍還是小事,王家兄弟還有更大的事。有一位正直的官員彈劾王鳳專擅朝政。漢成帝也是被他舅舅壓抑得太深,所以一開始很欣賞這位敢於直言的官員,並決心削弱王鳳的權力。誰知消息不密,漢成帝下手前,先被王鳳知道了。王鳳故意示弱,上表辭職。結果“太后聞之為垂涕,不御食”——為了袒護兄弟,用絕食來向她兒子抗議。

王政君:敗掉西漢天下的“慈母”

▲ 王政君和漢成帝

漢成帝之前在很多事情上不和他舅舅叫板抬槓,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願意讓他媽傷心。這回老媽又出馬了,漢成帝只得再次退縮。不僅王鳳的權力沒有被削奪,彈劾王鳳的官員反而死在監獄裡,並且全家流放。這個結局嚇得滿朝官員張口結舌,再不敢對王家人說三道四了。

權勢鼎盛,又有太后撐腰,王氏兄弟的驕奢淫逸也登峰造極。其中一位因為身體不舒服,居然開口向漢成帝借宮殿避暑;為了讓自家園子裡的大水池有活水源,居然鑿穿長安城的城牆,把城外的河水引進到家裡,注入水池中,然後在水池中行船歌舞。另一位舅舅乾脆按照皇宮的規格給自家蓋樓,這在當時完全是僭越的行為。

後來漢成帝微服出訪,發現幾個舅舅的豪宅如此了得,大吃一驚,回宮後決定嚴懲這幾個舅舅。於是兄弟幾人重施故技,“欲自黥劓謝太后”,打算自己黥面、劓鼻去向太后謝罪——這還是在理用老太后做擋箭牌。漢成帝果然害怕“傷慈母之心”,就免去了對這幾個舅舅的懲罰。

從此以後,王家兄弟子侄輪流執政,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西漢滅亡。最後一名執政的,就是篡漢自立的新朝皇帝王莽。這是典型的“政出私門”。

王莽在他的仕途中,也曾想出過很多花招,來討好王政君。有一次王政君偶然說道:“我始入太子家時,見於丙殿。至今五六十歲,尚頗識之。”(《漢書·元后傳》)六十餘年前,王政君在太子宮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受到還在做太子的漢元帝的臨幸,懷上了漢成帝。

王莽很敏銳地把握住了王政君的懷舊心態,馬上安排王政君故地重遊,滿足她懷舊的情感需求。王政君果然心情大好,覺得這個侄子太會辦事了,於是一步一步地,將朝廷大事的處決權,包括人事選拔任免權,都放心交給了王莽。王莽從此順著這個臺階一步步往上走,最後走到由假皇帝而真皇帝的地步。

王政君:敗掉西漢天下的“慈母”

▲ 王莽和王政君

有人批評道,其實正是王政君給了王氏家族機會,也給了王莽機會。王莽憑藉著王氏家族積累已久的權勢,才有有篡漢的可能。這個批評並不過分,王政君為維護、提高王氏家族的地位,攪亂了正常的政治運轉途徑。兄弟封侯、父子執政,門風奢侈、僭越無禮尚在其次,更為關鍵的是,讓朝廷的決策權成了王氏家族的私門權力,終於給西漢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王莽篡位之際,派人去向王政君索要皇帝的傳國玉璽。王政君畢竟以劉家媳婦自居,對王莽這種忘恩負義的行為,王政君極為憤慨,一開始堅決不肯交出玉璽,後來頗不得已,憤怒地將玉璽扔向地上,擊碎了一個角。在民間傳說中,皇帝玉璽叫“金鑲玉璽”,典故就在這裡,因為這個被摔碎的角,據說後來用黃金補上了。

對於王政君這最後的表現,《漢書》評論道:

“ 位號已移於天下,而元后卷卷猶握一璽,不欲以授莽,婦人之仁,悲夫!”

在大局上沒有見識和把握力,不及早防微杜漸,讓王莽坐大到無可抗拒,才死護著一個玉璽不肯給他,這有什麼意義呢?真可說是丟了西瓜撿芝麻。

對善於總結歷史教訓的宋代士大夫來說,堅決反對外戚干政,反對由皇權衍伸出各類私有權力,就成為他們的最基本的政治思想之一,司馬光正是這類士大夫的代表。綿延二百餘年的西漢王朝,最終竟然斷送在過度包庇外家的“慈母”手中,這樣來看,宋代士大夫的反思,也確實是足以引起後人警醒的、具有歷史穿透力的洞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