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的絕句,句句對仗?

269852880003


問題:為什麼有人的絕句,句句對仗?


前言

絕句只有四句,有律絕句和古絕句,是否對仗並非絕句的必要條件,不過有很多人偏偏喜歡對仗。

有人稱絕句是律詩截斷下來的一部分,稱為截句,其實絕句在格律詩定型以前就有了,和截斷律詩沒有什麼關係。

一、最早的古絕句 並不對仗


徐陵(507~583)是南朝陳的文學家,他的《玉臺新詠》中記錄了最早的4首絕句,都不是格律詩,也都不對仗。

藁砧今何在,山上覆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日暮秋雲陰,江水清且深。何用通音信,蓮花玳瑁簪。菟絲從長風,根莖無斷絕。無情尚不離,有情安可別?南山一桂樹,上有雙鴛鴦。千年長交頸,歡愛不相忘。

格律詩完全成熟的唐朝也有很多完全不對仗的絕句,例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二、前兩句對仗的絕句

前兩句對仗起,是絕句常見的一種寫法,例如五言絕句: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載兒夫婿去,經歲又經年。《囉嗊曲六首之一》
李白《見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二首 其一》也是前兩句對仗:
潮水還歸海,流人卻到吳。相逢問愁苦,淚盡日南珠。

杜甫的七絕《戲作寄上漢中王二首 》前兩句都對仗:

雲裡不聞雙雁過,掌中貪見一珠新。秋風嫋嫋吹江漢,只在他鄉何處人。謝安舟楫風還起,梁苑池臺雪欲飛。杳杳東山攜漢妓,泠泠修竹待王歸。

第二首的後兩句,也可以看作寬對。

三、後兩句對仗

白居易《禁中夜作書與元九》:

心緒萬端書兩紙,欲封重讀意遲遲。五聲宮漏初鳴後,一點殘燈欲滅時。”

李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 其六》:

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臺雲水間。千巖烽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

後兩句對仗的話,容易讓人覺得詩還沒有寫完。五七律對仗都是中間二聯,因此讀過結尾兩句對仗的絕句,總會有讀了一半的感覺。

4、四句都對仗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句句對仗的五絕: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七絕的首句押韻是常見格式,所以首句和次句都是平收。李白的《永王東巡歌十一首 其一》:

雷鼓嘈嘈喧武昌,雲旗獵獵過尋陽。秋毫不犯三吳悅,春日遙看五色光。

因為首句押韻,所以首兩句平仄不完全相對。但是這種也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對仗。例如杜甫的《登高》被認為八句皆對,其前兩句也是這種對仗: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完全平仄相對的七絕,例如杜甫的這首: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的這首絕句比較有名,除了這首外,其實四句對仗的七絕也不少,例如唐朝詩人柳中庸的《徵怨》: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結束語

四句對仗的絕句相對來說比較少見,四句對仗往往顯得不太自然,給人留下雕刻的痕跡。

優秀的詩人寫四句對仗的絕句,如果讓人讀完以後沒有感覺到對仗為上品。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老夫特別喜歡對仗,它顯得高大尚,箇中妙處,意會難言傳,大有除卻巫山不見雲之意。請看: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

蘆枝掃地迭呤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飯桌斛拳述萬情!

又,靜夜思,與李白詩和並仍遵原平仄。

楊妃胸露光,

李太汗洩霜。

千杯蕩幽月,

一心入夢鄉!

七律,2019.11.24.晚翁佳娜直播。

有詩為證:

秋暮寒涼百草絳,

冬初瑟冷一菊紅。

霓裳靚閃三街有,

玉體甜顏六市空。

送笑贈言佳娜異,

噓寒問暖網民同。

紅霞萬朵飄溫雨,

華夏一通卷暖風!


老張335536


絕句是無人能及的句子,對仗更能顯現句中意境之工整。從此可以看出絕句的對仗並非一般人所能及。

詩詞,文章都是國之雲粹。而絕句才是國之精華。首先要有寬廣容世的胸懷,也要有才華橫溢的品學,更要有為民愛國,大公無私的豪傑之氣。總之絕句之對仗,是從平淡到華麗的轉變。幾字簡句便襯托出人間之大美,曠野之雲翠,四海之滂沱。沒有超人之能力又談何為絕句。

絕句從眾多錦繡裡脫穎而出,更顯現出至高,至上,至美,至廣的境界。再者多數人都是生活在平淡無奇的世界裡,以生存,養家為己任。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探討,也沒有進一步的研究和傳承。因而激一時之情幽然而生。這就是少數人絕句對仗的真理所在。


欲進則退


為什麼有人的絕句,句句對仗?

首先我們確定一點,絕句是不強行要求對仗的,遵守平仄格律的律絕不要求對仗,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絕就更加隨意了。

為什麼不要求對仗?因為對仗是一種修辭手法,適合大文體的鋪陳、排比。所以律詩的中二聯就要求對仗,甚至成為是否格律詩的判斷標準。這就是因為律詩的篇幅比絕句大,有足夠的文字空間去進行雕飾又不影響詩意的承續。我們看到一首律詩,如果頸聯不對仗,那就是出律,不在近體詩範疇之類了。還有排律,十句以上的格律詩,對仗要求更加嚴格,除了首尾二聯,其他的每一聯都要求對仗。

這也是排律到如今已經基本上消失不見的原因。太難了。

即使是律詩中二聯對仗也難倒了大部分人,所以律詩後來把這一要求放寬,頷聯不對仗就算了,只留下頸聯必須對仗。

對仗是一種典型的文字遊戲,能起到修飾,增加美感的作用,能精細化詩意內容,但不一定能推進詩意。

而絕句字數太少,沒有空間給對仗來發揮。所以,絕句不要求對仗。

當然,詩人才華橫溢,願意對仗那是自己的事情。對仗的位置也不限定,可以前兩句對,也可以後兩句對。

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就是後對,“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就是前對。也有四句都對仗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極品,非常少見。

打個簡單的比方吧。絕句就像夏裝,律詩就像春秋裝,而排律就是冬裝。對仗就是奢侈品牌。大熱天的,咱們穿個汗衫短褲,遮蔽身體就夠了,你硬要穿國際品牌也可以,但是完全沒必要。而到了律詩這個春秋裝,身上有一兩樣大品牌就是必須的了,這是品味。到了大冬天,就有足夠的容量讓你展示自己的富貴了,你什麼奢侈品牌都可以往身上堆。

那些絕句都句句對仗的人,就像內褲都要穿阿瑪尼的人,一個字——講究。

問題是穿著好不好看。因為短褲背心發揮空間太小,再大的國際品牌也雕不出花來。

除了極個別高手。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五絕就因為雕出花來了,被評為古今五絕第一,而且是沒有爭議的第一。我們看到前後兩聯都對仗,關鍵是他一二聯使用的是對仗中的“並肩對”,鋪陳了落日餘暉、大河奔騰的壯麗景色。而在三四聯他變換了手法,使用了對仗中的“流水對”,在說理之中暗合前後順序,避免了對仗最容易讓人產生的鋪滿擠漲感,順利地在景色中說出了人生哲理,拔高了整首詩的意境。

我們再看另外一位高手全是對仗的絕句,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個寫景極為漂亮精緻,兩兩相對,自然切換,從來為天下讀詩之人所愛。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相比,杜老的詩雖然更精緻漂亮,在詩意上的起承轉合明顯要弱。因為他使用的是兩聯“並肩對”,除了讓你閉眼想象那四個景色,並不會讓讀者產生更多的感慨。

這就是絕句使用對仗的弊端,無法在一首絕句中完整表達作者心中所想。

這還是格律詩的詩聖才得如此,一般作者的四扇屏基本上就是垃圾詩了。

我們在創作自己的絕句的時候,要儘量杜絕這種“四扇屏”的寫法。

當然,並不是不能對仗,偶用對仗,能增加詩歌美感。但是詩歌更重要的是抒情表意,而非琢磨對仗工整。

句句對仗,那是對聯乾的事。

絕句是詩中最小的體裁,但畢竟還是詩,還是得以意境為先。


梧桐樹邊羽


絕句又稱律詩有五言,六言,七言,上下句平仄對稱,著名代表有李白、王昌齡等。要寫一首律詩,要好好啄磨,是要費一定時間的。現在頭條寫詩只是抒發情懷,不標明律詩,要標明絕句或律詩,那就一定就要符合格律。



馬彥兆


絕句在形式上可以看做律詩的一部分,故絕句又叫 做截句。以二聯對仗與否作為評價標準,形式上可以分為“首尾截 式”、“中間截式”、“前截式”和“後截式”四種。

(1)首尾截式。首尾截式是絕句中最常見的形式,即將絕句看 做由律詩的首聯與尾聯組合而成。我們知道,律詩一般只有中二聯 在格律上有對仗要求,故首尾截式是不對仗的,這樣的例子很多, 毋庸贅述。

(2)中間截式。中間截式是把絕句看做由律詩的中二聯構成, 故而由兩組對仗句式組成,例如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顯而易見,這首詩是由兩組對仗句構成,因對仗本身有平仄 相對的聲律要求,起句必然仄收,故而首句並未入韻。

中間截式在五絕中亦有運用,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前截式。前截式的絕句,在形式上可以看做由律詩的首聯 與頷聯構成,故而前截式絕句,起承句不對仗,只有轉合句對仗,我 們來舉五言七言例子各一。

七言如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五言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以上兩首可以看出,前截式絕句,後兩句是對仗的。

(4)後截式。後截式的絕句,在形式上可以看做由律詩的頸聯 與尾聯構成,故而後截式絕句與前截式恰好相反,起承句對仗,轉 合句不對仗。我們也舉五言七言例子各一。

五言如李清照的《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七言如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以上所舉各例,都是眾所周知的古人名篇,我們幾乎耳熟能 詳。由此可見,絕句中運用對仗是非常常見的藝術手法,實際上在 全唐詩以及兩宋等代作品中,運用對仗手法的絕句幾乎俯拾皆是。 雖然其並非嚴格的格律要求,但已被前人廣泛應用,我們在創作實 踐中也大可見賢思齊,運用對仗手法,使自己的作品錦上添花,以 期達到更臻完善的藝術效果。


棉白


看我自己作的是否句句對仗?

深水藏龍五千年

高空飛騰動九天

吐氣可將乾坤轉

揚眉能把日月連

兩岸人民同血脈

四海僑胞共祖先

促進統一無分裂

中華兒女大團圓


ThuyKimLuu劉金水


絕句,又稱為截句。截取律詩部分成詩之義。

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強制要求對仗,而首尾兩聯不強制對仗。絕句既然從律詩演化截取而來,自然就會保留律詩的痕跡。對仗就是明顯標誌。

而對於絕句來說,一般不要求對仗,顯得比律詩更加靈動自由。如果其中一聯對仗或者兩聯都對仗,則是作者出於創作需要,有意為之。於作品的內涵本質並無多大關係。只會看起來更有法度罷了。


燕冧之只看不說了


書深理明也別描抉了!適當講究會發現自己的缺點!更正後自然好了!


海上生明月668


為什麼有人的絕句,句句對仗。

絕句有二種,沒對仗的是絕句,有對仗的叫律絕。律絕此較難寫,要有深厚的對聯工底,四句都是對仗說明作者,精通對仗,功力深厚。律詩超過四付對仗叫排律,沒有深厚楹聯工底,寫排律是很辛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