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的绝句,句句对仗?

269852880003


问题:为什么有人的绝句,句句对仗?


前言

绝句只有四句,有律绝句和古绝句,是否对仗并非绝句的必要条件,不过有很多人偏偏喜欢对仗。

有人称绝句是律诗截断下来的一部分,称为截句,其实绝句在格律诗定型以前就有了,和截断律诗没有什么关系。

一、最早的古绝句 并不对仗


徐陵(507~583)是南朝陈的文学家,他的《玉台新咏》中记录了最早的4首绝句,都不是格律诗,也都不对仗。

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日暮秋云阴,江水清且深。何用通音信,莲花玳瑁簪。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别?南山一桂树,上有双鸳鸯。千年长交颈,欢爱不相忘。

格律诗完全成熟的唐朝也有很多完全不对仗的绝句,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前两句对仗的绝句

前两句对仗起,是绝句常见的一种写法,例如五言绝句: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啰唝曲六首之一》
李白《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二首 其一》也是前两句对仗:
潮水还归海,流人却到吴。相逢问愁苦,泪尽日南珠。

杜甫的七绝《戏作寄上汉中王二首 》前两句都对仗:

云里不闻双雁过,掌中贪见一珠新。秋风袅袅吹江汉,只在他乡何处人。谢安舟楫风还起,梁苑池台雪欲飞。杳杳东山携汉妓,泠泠修竹待王归。

第二首的后两句,也可以看作宽对。

三、后两句对仗

白居易《禁中夜作书与元九》:

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五声宫漏初鸣后,一点残灯欲灭时。”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其六》: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后两句对仗的话,容易让人觉得诗还没有写完。五七律对仗都是中间二联,因此读过结尾两句对仗的绝句,总会有读了一半的感觉。

4、四句都对仗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句句对仗的五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七绝的首句押韵是常见格式,所以首句和次句都是平收。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其一》: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因为首句押韵,所以首两句平仄不完全相对。但是这种也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对仗。例如杜甫的《登高》被认为八句皆对,其前两句也是这种对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完全平仄相对的七绝,例如杜甫的这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这首绝句比较有名,除了这首外,其实四句对仗的七绝也不少,例如唐朝诗人柳中庸的《征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结束语

四句对仗的绝句相对来说比较少见,四句对仗往往显得不太自然,给人留下雕刻的痕迹。

优秀的诗人写四句对仗的绝句,如果让人读完以后没有感觉到对仗为上品。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老夫特别喜欢对仗,它显得高大尚,个中妙处,意会难言传,大有除却巫山不见云之意。请看: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芦枝扫地迭呤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饭桌斛拳述万情!

又,静夜思,与李白诗和并仍遵原平仄。

杨妃胸露光,

李太汗泄霜。

千杯荡幽月,

一心入梦乡!

七律,2019.11.24.晚翁佳娜直播。

有诗为证:

秋暮寒凉百草绛,

冬初瑟冷一菊红。

霓裳靓闪三街有,

玉体甜颜六市空。

送笑赠言佳娜异,

噓寒问暖网民同。

红霞万朵飘温雨,

华夏一通卷暖风!


老张335536


绝句是无人能及的句子,对仗更能显现句中意境之工整。从此可以看出绝句的对仗并非一般人所能及。

诗词,文章都是国之云粹。而绝句才是国之精华。首先要有宽广容世的胸怀,也要有才华横溢的品学,更要有为民爱国,大公无私的豪杰之气。总之绝句之对仗,是从平淡到华丽的转变。几字简句便衬托出人间之大美,旷野之云翠,四海之滂沱。没有超人之能力又谈何为绝句。

绝句从众多锦绣里脱颖而出,更显现出至高,至上,至美,至广的境界。再者多数人都是生活在平淡无奇的世界里,以生存,养家为己任。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探讨,也没有进一步的研究和传承。因而激一时之情幽然而生。这就是少数人绝句对仗的真理所在。


欲进则退


为什么有人的绝句,句句对仗?

首先我们确定一点,绝句是不强行要求对仗的,遵守平仄格律的律绝不要求对仗,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绝就更加随意了。

为什么不要求对仗?因为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法,适合大文体的铺陈、排比。所以律诗的中二联就要求对仗,甚至成为是否格律诗的判断标准。这就是因为律诗的篇幅比绝句大,有足够的文字空间去进行雕饰又不影响诗意的承续。我们看到一首律诗,如果颈联不对仗,那就是出律,不在近体诗范畴之类了。还有排律,十句以上的格律诗,对仗要求更加严格,除了首尾二联,其他的每一联都要求对仗。

这也是排律到如今已经基本上消失不见的原因。太难了。

即使是律诗中二联对仗也难倒了大部分人,所以律诗后来把这一要求放宽,颔联不对仗就算了,只留下颈联必须对仗。

对仗是一种典型的文字游戏,能起到修饰,增加美感的作用,能精细化诗意内容,但不一定能推进诗意。

而绝句字数太少,没有空间给对仗来发挥。所以,绝句不要求对仗。

当然,诗人才华横溢,愿意对仗那是自己的事情。对仗的位置也不限定,可以前两句对,也可以后两句对。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就是后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就是前对。也有四句都对仗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极品,非常少见。

打个简单的比方吧。绝句就像夏装,律诗就像春秋装,而排律就是冬装。对仗就是奢侈品牌。大热天的,咱们穿个汗衫短裤,遮蔽身体就够了,你硬要穿国际品牌也可以,但是完全没必要。而到了律诗这个春秋装,身上有一两样大品牌就是必须的了,这是品味。到了大冬天,就有足够的容量让你展示自己的富贵了,你什么奢侈品牌都可以往身上堆。

那些绝句都句句对仗的人,就像内裤都要穿阿玛尼的人,一个字——讲究。

问题是穿着好不好看。因为短裤背心发挥空间太小,再大的国际品牌也雕不出花来。

除了极个别高手。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五绝就因为雕出花来了,被评为古今五绝第一,而且是没有争议的第一。我们看到前后两联都对仗,关键是他一二联使用的是对仗中的“并肩对”,铺陈了落日余晖、大河奔腾的壮丽景色。而在三四联他变换了手法,使用了对仗中的“流水对”,在说理之中暗合前后顺序,避免了对仗最容易让人产生的铺满挤涨感,顺利地在景色中说出了人生哲理,拔高了整首诗的意境。

我们再看另外一位高手全是对仗的绝句,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个写景极为漂亮精致,两两相对,自然切换,从来为天下读诗之人所爱。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杜老的诗虽然更精致漂亮,在诗意上的起承转合明显要弱。因为他使用的是两联“并肩对”,除了让你闭眼想象那四个景色,并不会让读者产生更多的感慨。

这就是绝句使用对仗的弊端,无法在一首绝句中完整表达作者心中所想。

这还是格律诗的诗圣才得如此,一般作者的四扇屏基本上就是垃圾诗了。

我们在创作自己的绝句的时候,要尽量杜绝这种“四扇屏”的写法。

当然,并不是不能对仗,偶用对仗,能增加诗歌美感。但是诗歌更重要的是抒情表意,而非琢磨对仗工整。

句句对仗,那是对联干的事。

绝句是诗中最小的体裁,但毕竟还是诗,还是得以意境为先。


梧桐树边羽


绝句又称律诗有五言,六言,七言,上下句平仄对称,著名代表有李白、王昌龄等。要写一首律诗,要好好啄磨,是要费一定时间的。现在头条写诗只是抒发情怀,不标明律诗,要标明绝句或律诗,那就一定就要符合格律。



马彦兆


绝句在形式上可以看做律诗的一部分,故绝句又叫 做截句。以二联对仗与否作为评价标准,形式上可以分为“首尾截 式”、“中间截式”、“前截式”和“后截式”四种。

(1)首尾截式。首尾截式是绝句中最常见的形式,即将绝句看 做由律诗的首联与尾联组合而成。我们知道,律诗一般只有中二联 在格律上有对仗要求,故首尾截式是不对仗的,这样的例子很多, 毋庸赘述。

(2)中间截式。中间截式是把绝句看做由律诗的中二联构成, 故而由两组对仗句式组成,例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显而易见,这首诗是由两组对仗句构成,因对仗本身有平仄 相对的声律要求,起句必然仄收,故而首句并未入韵。

中间截式在五绝中亦有运用,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前截式。前截式的绝句,在形式上可以看做由律诗的首联 与颔联构成,故而前截式绝句,起承句不对仗,只有转合句对仗,我 们来举五言七言例子各一。

七言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五言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以上两首可以看出,前截式绝句,后两句是对仗的。

(4)后截式。后截式的绝句,在形式上可以看做由律诗的颈联 与尾联构成,故而后截式绝句与前截式恰好相反,起承句对仗,转 合句不对仗。我们也举五言七言例子各一。

五言如李清照的《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七言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以上所举各例,都是众所周知的古人名篇,我们几乎耳熟能 详。由此可见,绝句中运用对仗是非常常见的艺术手法,实际上在 全唐诗以及两宋等代作品中,运用对仗手法的绝句几乎俯拾皆是。 虽然其并非严格的格律要求,但已被前人广泛应用,我们在创作实 践中也大可见贤思齐,运用对仗手法,使自己的作品锦上添花,以 期达到更臻完善的艺术效果。


棉白


看我自己作的是否句句對仗?

深水藏龍五千年

高空飛騰動九天

吐氣可將乾坤轉

揚眉能把日月連

兩岸人民同血脈

四海僑胞共祖先

促進統一無分裂

中華兒女大團圓


ThuyKimLuu劉金水


绝句,又称为截句。截取律诗部分成诗之义。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强制要求对仗,而首尾两联不强制对仗。绝句既然从律诗演化截取而来,自然就会保留律诗的痕迹。对仗就是明显标志。

而对于绝句来说,一般不要求对仗,显得比律诗更加灵动自由。如果其中一联对仗或者两联都对仗,则是作者出于创作需要,有意为之。于作品的内涵本质并无多大关系。只会看起来更有法度罢了。


燕冧之只看不说了


书深理明也别描抉了!适当讲究会发现自己的缺点!更正后自然好了!


海上生明月668


为什么有人的绝句,句句对仗。

绝句有二种,没对仗的是绝句,有对仗的叫律绝。律绝此较难写,要有深厚的对联工底,四句都是对仗说明作者,精通对仗,功力深厚。律诗超过四付对仗叫排律,没有深厚楹联工底,写排律是很辛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