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們,別再抱怨陪娃寫作業有多痛苦了,其實你喜歡這麼做

有件事,我一直弄不明白:

為什麼爸爸媽媽們一邊抱怨陪娃寫作業累死了、煩透了、痛苦得都快崩潰了,一邊在有人建議“你其實可以不陪孩子寫作業時”,又毫不猶豫地拒絕呢?

不陪寫他根本不會怎麼辦?手法坐姿不對怎麼辦?不陪著寫作業,等你去檢查發現錯了一大半,還得花時間去改。你去去學校看看,還有幾個老師改作業,寫的不對,直接訓家長!

說的道理誰都明白,我們也知道作業是她的,可以不陪著就可以不生氣,問題是蒼天饒過誰,老師饒過誰,作業沒寫完或是完成的不好,要不就是點名批評要不就是請家長,最後還是一肚子的氣怎麼也是跑不了。

低年級字都認得不多,還需要家長讀題目,不督促怎麼行,除非是高年級或者初中生,還有性格乖巧滴還坐得住,外向性格滴你試試看。每個堅定地認為非陪不可、不陪就不行的爸爸媽媽,都有自己非如此不可的理由,而且覺得“不陪寫”的建議,簡直就是沒帶過上學的孩子,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而對陪寫時作業,表現得分分鐘要爆炸的,常常也是他們。

但問題在於,對於感到痛苦的事,人的本能不是想方設法避免嗎?為什麼他們寧可痛苦著,也堅決不尋求改變呢?

——謎底可能是: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他們喜歡這麼做。

陪寫而且憤怒地陪寫,是一種主動選擇

堅持陪寫作業,而且陪寫作業時常常怒火萬丈的父母,都會說:我也不想這樣,但我別無選擇。

但真的是別無選擇嗎?


不陪寫就是一種選擇。


孩子寫字手法、坐姿不對,爸爸媽媽可以在孩子開始寫作業前提示、示範,甚至在孩子寫作業時“抽查”,但不需要全程盯著。

檢查作業,可以在孩子寫完後再做,不需要爸爸媽媽全程陪寫,逐題判斷對錯。而且,有爸媽的隨時檢查可以依賴,孩子自己對作業品質的要求,不會越來越高,只會越來越低。

孩子作業寫作業磨蹭,並不是你全程陪寫,他就不磨蹭了。寫作業的過程中加入爸爸媽媽的監督、催促、訓斥,反倒更花時間,實際上是大家耗在一起,共同磨蹭。

至於很多爸爸媽媽認為是老師要求家長陪寫作業,恐怕也是一個不小的誤解。

真心爸媽為兩個孩子開過十幾次家長會,沒有一次,老師明確要求家長全程陪伴孩子寫作業。簽字的要求、檢查作業的要求確實是有的,但這些都不需要全程陪寫,只需要在孩子完成作業後再檢查、簽字。

其實很多父母,都是不陪寫作業的,他們的孩子,並沒有成為“差生”,反倒在學習上更自覺、更自律。父母也因此免於陪寫作業的痛苦。


陪寫,但不憤怒,也是一種選擇。


孩子寫作業時,你可以安安靜靜地陪在孩子身邊,不著急,不發火,不打罵,不訓斥。很多陪寫作業,但是不覺得又憤怒、又痛苦的爸爸媽媽,都是這麼做的。

比如一位媽媽說:(孩子)不想寫也行,收起來明天交空白本子給老師,但是你要自己向老師解釋為什麼沒有完成作業。我也不打罵你,只告訴你該承擔的,女兒從小到現在從沒打過她,也沒有罵過她,只要孩子寫作業,我就坐她旁邊練書法,她寫多久我練多久,不會有手機或電視在旁邊打擾她,兩個人比賽,看誰寫的好,只要質量不要數量。另一位媽媽說:我孩子寫作業慢,是因為不停寫寫擦擦,完美主義者,究其原因就是我之前要求太完美。現在控制一項作業只能擦三次,下筆前想好了寫。想發火時就提醒自己,寶寶真的很努力了。相信能做到不憤怒陪寫的媽媽們,並不是孩子寫作業時,完全沒有讓大人著急上火的事,也不是大人更好脾氣,只是他們選擇了更理性的方式。

不是痛苦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痛苦

陷入某種痛苦狀況的人,比如為陪寫作業痛苦的爸爸媽媽,常常認為自己是“不幸”被這種痛苦“選中”了:誰讓我是他爸他媽呢,誰讓我孩子這麼不讓人省心呢,除了這樣,我還能怎麼辦?

但美國心理學家、選擇理論和現實療法創始人威廉•格拉瑟在他的著作《選擇理論》中卻說,“不是痛苦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痛苦”。

他用一個案例,形象地解釋了為什麼人們會做這種主動選擇(儘管當事人並不這麼認為):

一位年輕人男人託德,他妻子在他不在家的時候,給他寫了個兩個字“再見”,離家出走了。這讓託德既意外,又憤怒,幾乎瀕臨崩潰,於是他就真的崩潰了——“他的行動變得遲緩,幾近癱瘓。每一件事都變得費力,他甚至無法起床,上不了班。隨著他的行動變慢,他的生理表現也更明顯,他體驗到一種持續的精疲力竭、懶散無力。”於是他覺得自己陷入了抑鬱狀態,去見心理醫生格拉瑟。

格拉瑟認為,託德的狀態,就是他自己的選擇,因為他既憤怒於妻子的決然離去,又不知如何讓她回心轉意,“比起他在這種情景下能想到的其他辦法,抑鬱讓他的生活得到了更好的控制”,“儘管抑鬱令人痛苦,但這種情境下不抑鬱將更痛苦,或者以他的經驗來看,將導致更多的痛苦”。

選擇抑鬱為這個年輕人帶來了三個益處:抑制憤怒、讓自己的無能為力合理化、逃避。

他當然很憤怒,但他同時也知道,“憤怒通常是一種無效的選擇”,於是他用抑鬱抑制了憤怒;

他當然很想解決這個問題,但他又想不到辦法,他需要幫助,而“痛苦的作用是讓我們的求助合理化。如果只是強烈地要求幫助,而沒有顯示出痛苦,他人可能認為我們無能、照顧不好自己,而我們不想被那樣看待。”同時,痛苦也可以幫助人們控制別人。

他想要妻子回來,但又不知道該怎麼做,擔心自己會被徹底拋棄,所以他用抑鬱狀態,來逃避去做實際的挽回行動——我都這麼痛苦,什麼都做不了了。


爸爸媽媽們,別再抱怨陪娃寫作業有多痛苦了,其實你喜歡這麼做

爸爸媽媽為什麼選擇痛苦地陪寫?

當我們理解了為什麼選擇理論認為,“不是痛苦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痛苦”,其實也會悄悄地發現爸爸媽媽寧願痛苦萬分,也堅定地認為非陪寫作業不可的深層原因:


1、抑制對自己的憤怒


每個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又聰明,又自律,學習起來積極主動,自己毫不費勁,也讓爸爸媽媽省心省力,而當他們發現,這樣的孩子,真的只是”別人家的孩子”時,不免沮喪:我為什麼就沒有生出那樣的孩子?我為什麼就沒有帶出那樣的孩子?

這種沮喪和挫敗感讓他們對自己憤怒起來,但人們並不願意跟自己生氣,於是就轉而去跟別人生氣,最直接的,就是自己的孩子。

他們堅持陪孩子寫作業,堅持發現孩子寫作業時那些大大小小的讓人生氣之處——又磨磨蹭蹭,又三心二意,又錯誤百出,於是憤怒找到了一個理想的出口:你看,我都這麼陪著你了,你還不能做得讓人滿意好,不是我不好,都是你不好!

能“合理”地埋怨孩子,而無需埋怨自己,這麼好的辦法,為什麼要放棄呢?當然有再多煩惱,也得堅持下去。


2、讓自己對孩子的無能為力合理化,同時控制孩子


咱們前面已經說過,實際上有很多父母,選擇不陪孩子寫作業,而且孩子還養成了很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也非常理想。做到這些,當然需要爸爸媽媽在家庭教育上有更高水準的認知、更有能力、更有辦法。

但可惜,很多父母在這上面是無能為力的,於是他們選擇了最容易選擇的方式——陪寫作業,以表示自己對孩子家庭教育和父母責任的重視。但當他們這麼做了,孩子還是達不到他們理想中的狀態時,他們就會選擇對陪寫作業這件事,深惡痛絕。

這種緊張、痛苦、焦慮的狀態,完美地掩蓋了一些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上,其實並沒有更好的辦法的事實,同時也可以長期有效地控制孩子——看看,爸爸媽媽為你都這麼盡力了,你怎麼可以還不好好學習,不讓大人滿意?

如此既可以饒過自己,又可以控制孩子的方式,又有什麼理由需要放棄呢?


3、逃避尋求更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的責任


堅持痛苦萬分地陪寫作業,還可以幫助爸爸媽媽們逃避他們“不想做或者害怕做的事”,最典型的,就是逃避尋求更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的責任。

有的人是不想——因為那樣意味著爸爸媽媽可能要做很多學習、很多改變,而很多成人覺得“我就這樣了”,既不想學習,更拒絕改變;

有的人是害怕——如果我放棄陪寫作業,就要去尋求更好的辦法來替代它,這通常要爸爸媽媽有更多的獨立思考,去慢慢摸索和發現在培養自家孩子學習上更有效的方式,新找到的方式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也可能除了陪寫作業,父母們什麼別的辦法都想不出。

與其去冒這種未知的風險,選擇“隨大流”、“跟風”——大家都陪孩子寫作業,我不陪寫怎麼行呢——顯然是一種更安全的方式。於是就理所當然地繼續陪寫下去了。

陪孩子寫作業是如此,當今中國父母在育兒上相當普遍的焦慮狀態也是如此——他們一邊抱怨焦慮殺死了美好的育兒時光,一方面又自覺沉溺其中,不想自拔。因為,焦慮實際上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且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心滿意足地“享受”這種狀態。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這把爸爸媽媽想得也太……了。我們自己也是兩個孩子的爸爸媽媽,並沒有把爸爸媽媽的心思說成什麼什麼樣的意思,但事實上,如果爸爸媽媽花時間多讀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你會慢慢發現,人們的很多行為,都深藏著自己可能根本看不到也想不到的動機和根源。我們對自己和孩子瞭解得越深,才越能有效解決自己在育兒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才越能有效地為孩子提供支持而不是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