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清朝大臣刘墉,是一个怎样的人?

庭州行者


看多了纪晓岚与和珅的二人转,现在又翻出前辈刘罗锅来说事。

我们对于刘墉的映像几乎都来自与《宰相刘罗锅》这部电视剧,但戏说毕竟不是史实,我们来看看真正历史上的刘罗锅吧。

其生平几乎与乾隆平行(小十岁),乾隆十六年的二甲第二名进士,相当于总成绩第五名(一甲就是我们俗称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传言其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因而与状元失之交臂。也有说话是形容丑陋,弯腰驼背而不符合大众审美而降到二甲第二名,但不管怎么说都是非常了不起了。

从流传下来的画像来看,可以说是“平平无奇”,历史记载也无相貌具体描述,因此说他丑基本是没有根据的。

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而成为“刘罗锅”说法的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年届80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

刘墉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祖辈数代都是进士出生,父亲刘统勋(《天下粮仓》主角)更是官至、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换句话说内阁、南书房和军机处这几大清朝名义或实际上的中枢机构都去过,说干过宰相也没错。

但刘墉肯定没干过宰相,自从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一职,从此“宰相”一职从历史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内阁”这样的中枢机构,相当于宰相兼秘书班子。

没有了这个官,谁还能当得上呢?

刘墉刘宦海沉浮五十余载,干过的领导职务有江苏学政、湖南巡抚、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左都御史等,从地方到中央,从教育考试、到纪检和人事,也曾在内阁和南书房挂职,几乎干遍了大清国官场个个角落,最高时做到体仁阁大学士,就是没有进过军机处,换句话说,他连宰相的门边都没有摸到。

皇帝秘书办公间--南书房

在正史上,他和纪晓岚一样都远远不是和珅的对手,史载,刘墉“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表现出明哲保身的一面。但后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时候,主持抄家并审判的恰恰就是这位刘罗锅大人。


凉州七里


历史上刘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究竟是不是罗锅,有没有跟和珅斗智斗勇的事?今天清风就为大家揭开这个谜底。



刘墉,字崇如,号石俺,清朝的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之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因其书法造诣深厚,人称“浓墨宰相”。

乾隆十六年,刘墉因父亲关系,以恩举人身份参加当年的会试与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升为侍讲,从此步入仕途。


自乾隆二十一年以后的二十多年间,刘墉一直外放地方做官,基本上与和珅没见过面。在做地方官时,刘墉秉承父亲政治干练与雷厉风行,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被百姓誉为宋朝的“包拯”,受到了乾隆的赞许。

他在出任地方学政时 ,因为把关严格,是一些像想以作弊蒙混过关的人最后不敢如考场,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做出很大贡献。他还上书乾隆说: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既畏刁民,又畏监生,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因得互售为奸。刘墉这一看法深刻而又切中时弊,乾隆赞其“识政体”。

自古官场如战场,乾隆二十七年,刘墉在任冀宁道台期间,因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侵贪国库银两,按律革职判死刑。乾隆爱惜其才,加恩诏免其一死。刘墉并未因这次死里逃生,而畏首畏尾,相反变得更加意气风发,刚直不阿。

乾隆四十五年,刘墉出任湖南巡抚。当时湖南多处受灾,一些无灾的州县盗案迭起,贪官污吏横行。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原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一面查清库存,赈济灾民,仅一年的时间,湖南就变成官场清廉,民粮丰足的模范省,刘墉也因此受到湖南人民的爱戴。

经过几十年地方历练,乾隆四十七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开始了他的京官生涯。这时他才跟和珅有正面的接触。史书是如此记载他与和珅之间的关系:委蛇期间,惟以滑稽悦容期间。也就是说,他跟和珅相处,常奉承恭维和珅,甚至不惜自损形象来博得和珅的高兴。从这不难看出,刘墉为人的圆滑与世故。

在当京官期间,面对官场的勾心斗角,刘墉采取明哲保身的办法,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被乾隆指责为不肯真心实意做事,干活懒散。

嘉庆四年,委屈求全十几年的刘墉,又一次彰显男儿本色,做了他一生最光彩的一件事:以太子太保的身份,奉旨办理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他不为权势,顶住巨大压力,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20条,将不可一世的和珅送上黄泉路。

至于罗锅一说,据史书记载,来自嘉庆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这就是刘罗锅说法的最早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年近80岁,弯腰驼背本在情理之中。因此,不能妄下结论刘墉就是罗锅。

嘉庆九年,刘墉病逝,享年85岁。嘉庆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洛水清风


说起刘墉,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到底是谁,因为他的名气被同时期的纪晓岚与和珅完美盖过,但是说起他的别称“刘罗锅”,想必很多人就哑然失笑。这就跟大部分人不知道纪昀是谁,但一听纪晓岚就眉飞色舞一个道理。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别称盖过本名的大清“浓墨宰相”刘墉。

刘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刘墉出生于官宦世家,隶属名门望族。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所以从小就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成长,接受过良好的文学教育和思想教育,这也为他今后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做了良好的铺垫。

乾隆十六年,31岁的刘墉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荫(指由于封建制度下,祖辈、父辈的地位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举人身份参加了会试和殿试,并取得了二甲第二名进士的优秀成绩,随即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右迁为侍讲,刘墉也不负众望,正式步入家族的事业,开始了宦海沉浮的一生。

虽然在此并没有列举具体事件来刻画刘墉的为人,但是从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和长大后取得成就来看,二者是成正比的,即使里面也含有一些“拼爹”因素,然而举人到进士的这一步全然是他个人努力的成果。那么我们不难得出步入仕途之前的刘墉确实志向远大,能力过人。

那么在他跟随父辈们的步伐过程中又如何呢?四个字——宦海沉浮。

原本顺风顺水的仕途却在乾隆二十年十月出现了一点小插曲,上次因为他父亲的恩荫,所以刘墉在求学路上快人一等,然而这次却因为父亲刘统勋办理军务失宜下狱,自己也受到了牵连惩治。后来刘统勋父子虽然得到宽释,但是刘墉却被降为翰林院编修。

同年,刘墉被外放为地方官,从此开始了长达20余年地方官生涯,然而政绩出色的他,先后从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升迁为太原知府。在担任地方官的第14年,他再次因为父亲的缘故被重新起用,授予江宁知府。

刘墉十分珍视这次机会,尽心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务,为政公正清廉,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认可。20年无怨无艾的付出,其中一些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许。而这段小插曲所向我们展示的也是刘墉为人骨气十足,不甘落后,敢于拼搏的优良品格。

而此后的几年间,刘墉的仕途也是由于各种原因起起落落。所幸的是乾隆四十七年,刘墉终于在地方熬出了头,这一年,他被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在南书房行走。

可是,谁又能想到仕途的转折点也是他另外一个人格的暴露点。

据史书记载,面对当时不可一世的和珅,刘墉并非像电视剧眼泪那样针锋相对,反而也是和群臣一样表现出消极闪避的态度,甚至有时还得做到几分阿谀奉承。当然我想说的是这也怪不得刘墉,我们不能现在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过去的事情,彼时的从众心理未尝不是一种明智之举,巧妙避开和珅的锋芒,以便日后的斗争。所以这一时期的刘墉本质上还是那个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

然而,可能是习惯了地方官吧,调回中央的刘墉却在今后的事件里错误不断,先是因为泄露了皇帝的谈话内容而被申饬;接着是负责的乡试发生贿赂案受到弹劾;而后是对于自己部下的失职行为不给予纠正而降职,然而这只是开始,接着又是因为担任乡试主考官期间,安排失策导致批卷草率,严重影响了乡试质量,为人所诟病;推举才能庸劣的戴世仪出任知府;还被皇帝指责向来不肯真心实意做事,干活懒散。

所以这一时期的刘墉似乎是变了另一个人似得,带给后人更多的是一个错误不断,无能的庸官形象。

可是,单凭这一时期的错误是无法遮蔽他之前的那些光芒的,何况晚年时期的他也挽回一些颜面,尤其是在跟比自己小近30岁的和珅斗争中,时年耄耋的刘墉再次展现出不畏权势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然后奏报朝廷。

嘉庆随即处死和珅,为朝廷除去了一个心头大患,为老百姓减轻了赋税的压力。同一时期,他也喜提“刘罗锅”这个称号,当时刘墉80多岁了,人老了背也驼了,嘉庆帝开玩笑的称其为刘驼子,自此才有了刘罗锅的称号(刘墉常年低头弯腰练习书法导致驼背,则是另一种说法)。

和珅案后的第五年,刘墉于自己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从刘墉去世后所追赠的官职和赐封的谥号不难看出嘉庆帝对他为人的崇高评价和平生政绩的高度认可。

所以,对于历史人物评价,最忌讳的就是脱离具体事件,单方面评价人品。如果不能做到结合客观事实,考虑功过参半,那么无论读者再怎么客观公正,也会被笔者的内容带偏,形成一个有失偏颇的看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综合刘墉的一生不难发现,虽然他在复调回京的那段时期确实是做的不尽人意,但是依照功过论的话,相比于他犯错的表现,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他身上的闪光点,因此受到他恩泽的老百姓会更多的想到他为官清廉,奉公执法的好形象。

此外,我们脱离官场,还会发现刘墉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尤其是在书法上,造诣匪浅,是名极一时的大书法家。


历来现实


作为一开始听到这样一个名字,努力思索说这位大神到底是哪一个朝代,甚至我以为是唐代某个不知名的小诗人,去图书馆翻阅一些书籍才突然知道说这位听名字想不起来的这位人物,其实在历史上还是享有一定地位的成功人士。

据一些历史书籍资料显示:这位刘墉大人的出身远远高出与他的同龄人,他出生于名门相府,他的祖上数辈都是进士出身。父亲刘统勋更是官拜大学士,位极人臣,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因此刘墉走上仕途具备深厚的家族渊源。 刘墉一生为朝廷当官约五十余载,他当官的经历可以说是宦海沉浮,他的人生也是因为他当官的过程也是经历了各式各样的风云变化,刘墉的官职最高的时候,他做到了体仁阁大学士。

而于这位大人的一生,他做官清正廉洁,极大的程度继承了他父亲刘统勋的衣钵,他很成功的成为乾隆、嘉庆两大皇帝事情的重要大臣。 而这位刘墉大人与纪昀、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据坊间传闻这位大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 据后人曾经有人这样一位给刘墉这样评价:"历史上的刘墉根本就不是状元,他也不是一个驼背人。

他的官位确实历尽大起大落,不过他正的并没有跟乾隆的宠臣这位被我们说是大贪官的和珅大人两人一起互相争斗一辈子。相反,在中国历史上的我们所知道的刘墉大人虽然也是一位典型的清官,但在那个我们较为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他自己也做了一些随波逐流的事。



" 刘墉嗜好藏书,家中藏书既广且博,除经史子集四部之外,对于佛、道、类书、碑帖、字画、戏曲、小说、弹词、曲谱、平话之类无不收藏,此外收藏奇石、砚台、毛笔、古琴等也均称名一时。 作为这样的一位人物,我们只能选择性的去了解这个人物的生平,而不是一味的看到他所作的错事。


人皆可为舜禹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刘墉是个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人,他从小受过良好教育,文学功底非常深厚。


“刘罗锅”的流行应该是自清宫剧《宰相刘罗锅》的拍摄,但历史上的刘墉其实并不是一个“罗锅”的形象,相反是一个身高挺拔俊秀的美男子,而至于为何被叫做“罗锅”,我认为应该可能是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他不能比当时的皇帝高,因此老是勾腰驼背,而被大家取消获得的外号。

第二,来自民间传说。

第三,因为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对刘墉这个角色的再次塑造,导致罗锅的形象在人民心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逐渐的广为流传。


根据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在刘墉墓室发现的尸骨来看,小腿骨长度达到75CM,推算出来身高至少也是1.9米,从其他的骨头来看也并没有驼背的现象。而我们知道清朝的选官制度其实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对人的仪表,要求为官者要五官端正,身直腰挺。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刘墉肯定不是罗锅形象。

第一点,当时的皇帝乾隆和嘉庆,身高大约在1.7米左右,如果刘墉站直肯定比皇帝还要高上一节,这对皇帝来说是不恭敬的,因此他只能驼着背,像罗锅一样。


第二,根据民间传说,在刘墉80岁的时候,身体已经不好了,总是驼着背,被嘉庆帝取笑到“罗锅”,后面也就流传起来。

第三,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其实并不是完全根据历史来的,它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造,因为其实清朝并没有宰相这个职位了。编剧为了更好的吸引人,对它进行了文学塑造,但也因为此刘罗锅的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


江水趣谈


早年生活

刘墉,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东诸城,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初入仕途

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因为父亲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成为其步入仕途的起点。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因为办理军务失宜被下狱,刘墉受牵连也被惩治。后来父子得到宽释,刘墉被降为翰林院编修。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刘墉被外放为地方官,此后20余年主要在地方为政,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为官期间,刘墉基本秉承了父亲刘统勋的正直干练与雷厉风行,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实事。同时积极贯彻皇帝意旨,查禁书、捉拿会党,得到皇帝赞许。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刘墉担任广西乡试正考官,十月被提拔为安徽学政。刘墉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还特意召见并赐诗,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刘墉能够不辱门楣、有所建树。刘墉在任期间针对当时贡生、监生管理混乱的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得到皇帝肯定。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刘墉调任江苏学政,赴任前乾隆皇帝仍有诗相赠,可见其对刘墉抱有厚望。刘墉也不辱使命,为政严肃认真,出任学政时按试扬州,因为把关严格,使得一些想以作弊蒙混过关者最后不敢入场。他还上书皇帝称:"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行政官员)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怠玩,讼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这一看法深刻又切中时弊,深受乾隆皇帝赏识,称赞其"知政体"。 刘墉先后两次提督江苏学政,后期为官处事风格由峻厉刚急转为平和舒缓,但严肃认真是一以贯之的。

宦海沉浮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刘墉被任命为山西太原知府。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冀宁道台。第二年,刘墉因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按律革职被判极刑。但乾隆皇帝爱其才,加恩诏免,仅发配军台效力赎罪,第二年被赦免后在修书处担任行走。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刘墉因父亲的缘故被重新起用,授予江宁知府。刘墉十分珍视这次机会,为政公正清廉,声名远播,百姓叹服刘墉的品行,将其比为宋朝的包拯。 后来嘉庆初年的弹词《刘公案》,就是以刘墉在江宁知府任上决断疑案、为民做主的故事为蓝本改编而成。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刘墉调任陕西按察使
四库全书第二年父亲刘统勋病故,刘墉辞官回家服丧。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刘墉服丧期满还京,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诏授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十月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总裁。次年七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不久后复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刘墉曾劾举秦州举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惩办,年底因办事有功和督学政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刘墉升任湖南巡抚。当时湖南多处受灾,一些无灾州县盗案迭起,贪官污吏猖獗。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情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建议严办。一面稽查库存,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仅一年余,库银充实,民粮丰足,刘墉得到当地百姓爱戴。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刘墉升任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任职南书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此时,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刘墉奉旨偕同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刘墉至山东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访,查明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征税时对无力缴纳者一律拿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九人。刘墉如实报奏朝廷,奉旨开仓赈济百姓,捉拿国泰回京。此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也从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护国泰。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后来民间曾据此事写成通俗小说《刘公案》,对这位"包公式"的刘大人大加颂扬。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在南书房行走。当时和珅炙手可热,刘墉也只能"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表现出其为人和为官的另一面:面对和珅专宠于乾隆,刘墉只好静默自守,滑稽模棱取容。

官声渐晦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刘墉升任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兼理国子监事务。


刘墉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职玉牒馆副总裁。但在此后数年里,刘墉不断犯错,官声渐不及从前,并多次受到皇帝责备。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刘墉因为漏泄与皇帝关于嵇璜、曹文埴的谈话内容而受到申饬,被罢免了大学士职务。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却因没有按规定行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参劾。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夏,刘墉兼理国子监期间发生乡试考生馈送堂官的贿赂案,被御史祝德麟弹劾,刘墉受到处分。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上书房的师傅们久不到书房,刘墉做为总师傅而不予纠正,被降职为侍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刘墉担任当年会试主考官,却安排失当阅卷草率,导致违制与不合格的卷子很多。

嘉庆元年(1796年),皇帝破格增补户部尚书董诰为大学士,而资历更深的刘墉却被排斥在外。皇帝向刘墉询问新选知府戴世仪可否胜任,结果刘墉说可以,实际上戴世仪十分庸劣难以胜任。

嘉庆二年(1797年)四月,刘墉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但仍被皇帝指责向来不肯真心实意做事,干活懒散。并称是因为没有其他人了,所以才提拔刘墉。 五月,刘墉奉旨偕同尚书庆桂到山东办案,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刘墉上书请求在决口处筑坝,下游疏导分流,朝廷采纳了意见。

善始善终

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刘墉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再次展现出不畏权势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报朝廷。嘉庆随即处死和珅。嘉庆四年(1800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嘉庆皇帝看后,深以为然。嘉庆六年(1801年),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嘉庆七年(1802年),皇帝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刘墉已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八十五岁。去世前两天,他还曾到南书房值班,夜间招宾客饮宴。而据《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语中善于解脱之意,可说是寿终正寝、功德圆满。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总的来说历史上的刘墉不是状元,也不驼背。他的官位确实数经起落,不过他并没有跟和珅斗一辈子。相反,历史上的刘墉虽然也是个清官,但在那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他也做了一些随波逐流的事。"


昌宝联护栏


先说明两个问题,刘墉不是宰相,刘墉也不是罗锅。刘墉更不是御儿殿下。在《君臣斗》里的刘墉是假的是相声里夸张,与历史的上的刘墉天地之差。根本不是一个人。

提及刘墉就不得不说起其父刘统勋,刘墉不是宰相,刘统勋却是乾隆一朝实打实的宰相,刘统勋在雍正初年入仕,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等要职。刘统勋最终官至极品, 是乾隆朝前期汉臣之首。乾坤三十八年去逝,乾隆追授太傅,谥号文正。而清朝开国近300年谥号文正不过8人。

从这里看得出来,刘墉是官二代起点很高。但就个人能力而言,比其父刘统勋差得太远,乾隆对刘墉印象和重视程度也差的很多。刘墉,字崇如,号石庵,清朝中期四大书法家之一,大学士刘统勋长子。出身于名门望族宰相之家。乾隆十六年入仕。从翰林院庶吉士做起、历任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最终做到体仁阁大学士。

对刘墉一生影响最大的就是在乾隆二十年,由于其父刘统勋因定西将军永常哈密兵败问题受牵连被罢官抄家,此事对34岁刚刚入仕刘墉影响很大。从此以后不介入军政大事,遇事莫能两可成为刘墉处事原则,但刘墉也找到让乾隆重视和的方法,那就是文字狱。在刘墉担任太原府知府和江宁府知府的时候,大肆缉拿“文字狱”的罪犯,此举使得乾隆“龙心大悦”觉得刘墉 勇于任事。是一个值得“培养”干部。刘墉在担任太原知府的时候,因为下属贪污犯有失察被判处极刑,后被乾隆赦免。刘墉从此以后就彻底不管事了。

而刘墉从来就没有和和珅进行“政治斗争”也没有任何冲突。而且刘墉和和珅私交不错。二人根本没有任何交集。刘墉比和珅大三十岁。简直就是两代人,二人的官职更是差的很多,34岁的和珅在乾隆49年已经是吏部尚书。刘墉不过是主管国子监事务(当年转任直隶总督)。在刘墉任期不断受到乾隆的申斥,可以说不受乾隆待见,如果说刘墉为官的能力只能说是世俗圆滑,谄媚讨好,没有风骨。但为官清廉,做事勤勉而已。实际上不过是守家之犬而已。

在嘉庆二年,刘墉因资历而非能力当上了体仁阁大学士,也算是当上了宰相。(嘉庆说是没人了,才提拔刘墉)。嘉庆九年也就是1805年 ),刘墉病逝终年八十五岁。谥号文清。也算善始善终。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看到名字就知道这不是乾隆爷时期刚正不阿的宰相刘罗锅吗?刘墉出身名门望族,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为顺治年间进士,祖父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廉果敢。 

刘墉生长在这样世代书香、以科举仕进为荣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自不必言,后来他成为四库全书馆副总裁也证明了其学识的渊深。

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始,刘墉被外放做地方官,此后20余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他主要做地方官,由学政、知府,直至一方面的督抚大员。在做地方官期间,他基本上还是秉承了乃父刘统勋的正直干练、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乾隆三十四年(1769),51岁的刘墉获授江宁知府。从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时算起,到此时刘墉浮沉宦海已经整整18年。说来,刘墉的仕途并不平坦,早在做翰林院编修时,其父刘统勋因事获罪,刘墉遭株连被革职,与诸兄弟一起下狱;后外放刘墉作安徽和江苏学政,因表现卓异得到乾隆皇帝赏识,擢山西太原府知府。刘墉不负重托,到任后不几天便将前任遗留下的疑难案件审理一清,受到官民的一致称赞。正当刘墉以政绩迁冀宁道时,前任山西阳曲县知县段成功亏空案发,刘墉以失察罪差一点丢了性命,后来朝廷加恩命他赴军台效力赎罪长达一年,回北京后又在一个叫作“修书处”的闲散机构里蹉跎两年。由此可见,这段时间里,刘墉的官运并不怎么“亨通”。刘墉能够在重罪之后出任江宁知府,说来还是沾了父亲的光。此时刘统勋圣眷正隆,先后以大学士之职兼管兵部和刑部,被乾隆皇帝倚为股肱之臣。因此,在乾隆三十三年刘统勋七十寿辰之时,乾隆皇帝不仅亲书匾额志贺,还加恩刘墉以知府候补。第二年,刘墉获授江宁府知府。

  刘墉也十分珍视这次机会,刘墉在江宁知府任上决断疑案、为民做主,短短一年的江宁知府任上确实有政绩、有政声,是难得的贤能官吏。此后,刘墉历迁江西、陕西、江苏,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刘墉被授湖南巡抚,其官职全称是巡抚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各镇,兼理粮饷,驻长沙,兼理军民事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在湖南任期内,刘墉继续以前的作风,盘查仓贮,勘修城垣,整顿吏治,镇压反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刘墉的政绩可谓斐然。乾隆四十七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命在南书房行走。当时和珅炙手可热,刘墉遂“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这又表现了刘墉为人和为官的另一面。刘墉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同时也是官场中人,他也要按照官场的规则做事,包括应付上级和同僚的圆滑趋避之术。大体说来,他任地方官、能够独当一面的时期,主要表现了清勤刚正的一面,“一时有阎罗包老之称”;  刘墉刚入京的几年仕途还算顺利,做到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其间还因为查国库得罪了和珅。从这件事我们看到,刘墉仍不失其“刚正”。

此后的几年里,刘墉似乎总是在犯错误,受指责,乾隆对他显然并不满意。乾隆五十二年初,刘墉因为漏泄他和乾隆帝关于嵇璜、曹文埴(zhí)的谈话内容,不仅受到申饬,而且失去了本应获授的大学士一职。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因他没有行规定的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参劾。

  乾隆五十三年夏天,刘墉兼理国子监,发生乡试预选考试中诸生馈送堂官的事,被御史祝德麟弹劾,结果刘墉受到处分。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底至三月初,负责皇子教育的上书房诸师傅因为连天阴雨没有入值,乾隆皇帝得知这个情况十分恼怒,时任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被责处得尤其严厉,降为侍郎衔,不再兼职南书房。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此下了一道上谕,大意是说因为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之子,念及统勋为朝廷效力多年,才对刘墉加恩擢用。而刘墉在府道任上还算勤勉,及至出任学政就不再认真办事,在湖南巡抚任上官声也平常。入京为尚书,办事情更是一味模棱两可。我曲意优容,未加谴责,原以为他会感激圣恩,勤勉办事,不想竟然发生上书房诸师傅旷工七日之久而刘墉置若罔闻之事。并说刘墉这样事事不能尽职,于国则为不忠,于父则为不孝,其过失甚大,实在不能宽恕。应当说,措辞相当严厉。

  乾隆五十八年,刘墉为当年会试主考官。因为安排失当,阅卷草率,违制和不合格的卷子很多。按规定,刘墉等至少要罚俸10余年。乾隆皇帝虽然作了宽大处理,刘墉还是被“严行申饬”。嘉庆元年,因为大学士一职空缺多时,破格增补户部尚书董诰为大学士,而资历更深的刘墉被排斥在外。

  刘墉像是变了一个人,做人的棱角看不到了,做事的勤谨也看不到了,此期间的刘墉更多表现出的是滑稽和圆滑世故。为什么前后差别如此之大?从根本上讲,是当时朝廷上的政治气候决定的。嘉庆九年,刘墉去世享年85岁。

纵观刘墉的一生,还是刚正不阿,清洁廉明的,可以说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后期变得圆滑因为朝廷气候,也是实属不得已!况且也只是圆滑,并没有做伤天害理的事!


野史共享


记得看过的《铁齿铜牙纪晓岚》乾隆、刘墉、和珅以及纪晓岚是欢喜冤家,对他们的个性都了解一二。霸气的乾隆,聪明的刘墉,贪婪的和珅以及博学的纪晓岚,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历史上的刘墉,他的文才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清代四大书家之一,后人对他是大为称赞的。 而纪晓岚的文才也是众所周知的,乾隆也很欣赏他。但纪晓岚也受到过乾隆的批斥,乾隆认为他读书虽多却不明白道理。纪晓岚曾经受过流放的重罚,历史上的纪晓岚和和珅并不是电视剧中描写的死对头。 纪晓岚没有大张旗鼓地反对过和珅,和珅也不是处处针对他,甚至还曾请他改诗,纪晓岚和和珅起码表面上是融洽的。状官徐有闻曾经说过,和珅专权数十年,朝廷内外的大臣,没有不怕他的,只有王杰、刘墉、董诰、朱珪,纪昀、铁保、玉保等大臣不趋炎附势。

刘墉为人从小受家庭影响,是很正直的,但他人京任职之后,就调整了自己的为官处事策略,变刚直方正为乾隆斥责的圆滑模棱,要想和权势遮天的和珅针尖对麦芒那是不可能的事。但值得一提的是,当乾隆帝“龙驭上宾”之后,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一改模棱两可的态度,积极参加了对和珅的处理,甚至在处理这件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富余家居


《宰相刘罗锅》中的刘墉已经过去二十多年,形象依旧深入人心,让人们以为真实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一个这么厉害的角色,其实真实的刘墉并没有电视剧里边那么厉害,不过也不差。

关于真实的刘墉是什么样子?接下来我继续为你讲述。


一、靠父亲蒙荫走入仕途

刘墉年少时,其实并不算出色,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从小家教不错,可是压力也不小,毕竟他家祖上已经三辈人都是进士出身,只有刘墉三十多岁还一事无成。

终于在33岁那年,刘墉靠着父亲大学士刘统勋的关系,有机会以举人的身份去参加考试,不过因为从小家庭教育比较好,读书较多,功底不错,刘墉一举考在二甲第二名,成为进士,从此开始步入仕途。

刘墉一开始做的官都不大,也就是一些地方官或者学政之类的,但是他依旧尽职尽责。


二、刚正不阿的刘墉

刘墉担任江苏学政时,因为当地考场纪律混乱,而且贪污成风,刘墉坚决从严整治,把大家收拾的服服帖帖,考生见到刘墉都感到害怕,就像如今考试作弊的学生见到老师一样恐惧。

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既畏刁民,又畏监生,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因得互售为奸。

这是刘墉担任学政时给乾隆上的奏折,不仅说明当时地方存在的问题,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深得乾隆赏识,后来将刘墉调任湖南巡抚。

在湖南巡抚一职上,刘墉依旧保持自己雷厉风行刚正不阿的作风,对待贪污违纪之人,严惩不贷。不仅把地方治理的清廉有序,还伸手帮助乾隆惩治山东巡抚国泰。

国泰可是一个狠角色,在当时与和珅关系很好,深得和珅庇护,而和珅又是少年得志,年仅27岁就成为军机大臣,与刘墉相比,职位高出很多档次,刘墉当时是不敢直面惹和珅的,见到和珅都是“委蛇期间,惟以滑稽悦容期间”,生怕得罪和珅影响自己仕途。

但是国泰一案,刘墉没有退缩,明察秋毫,搜集一切国泰的贪污证据,最后国泰终于被乾隆绳之以法。


三、为人圆滑,才华横溢

乾隆四十七年,刘墉从地方被调到京城出任左都御史,此后一段时间,正式开始接触和珅,并且处于权利政治中心,危机重重,稍有不慎,就可能惹祸上身。

就是这个时间段,刘墉表现出圆滑的处事作风,故意装傻,让乾隆觉得很无奈但是又不能拿他怎么样。比如乾隆命令他去监考,刘墉就没有以前那么严格,批阅试卷态度不够认真,让乾隆觉得刘墉已经年老不经事。

正是这种圆滑的处事作风,才没有引起和珅的注意,因此刘墉也逃过一劫,要不然当时京城里边稍微正直一些的官员,都被和珅明里暗里收拾过,反正乾隆对和珅比较纵容。

到嘉庆皇帝上台后,才对和珅采取措施。嘉庆四年,嘉庆皇帝开始清算和珅,让刘墉负责处理和珅贪污一案,总算争了一口气。

除了政治上的作为外,刘墉在文学书法上边也很有造诣,写得一手好字,被人称之为“浓墨宰相”。与电视剧里的刘墉相比,真实历史上的刘墉外在形象要好一些,据说有一米九的身高,妥妥的高富帅级别人物,后来八十多岁有点驼背才被叫做“刘罗锅”。

嘉庆九年,在处理完和珅案件后不久,刘墉生病去世,享年85岁,在古代已经算十分高寿了,死后嘉庆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他的父亲谥号是“文正”,在清朝历史上仅有8人谥号“文正”,刘墉虽然没有青出于蓝,但是至少中规中矩,保住他们老刘家的颜面。

后来刘墉后代也有中进士的,完成一家人五代进士,也算是清朝乃至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名门望族了!


结语

纵观刘墉的一生,其实很多地方都是受到良好家庭教育以及父辈的蒙荫,要不然很难有如此成就,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又显得十分不错,恰好也说明他们的家庭教育足够优秀,所以才能让家族兴盛五代以上,将那句富不过三代的古话否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