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些農民,小麥收割後直接在地裡就賣掉了,這是為什麼?是不是更划算呢?

小馬話三農


這十幾年來,我們當地農民小麥都是直接在田間收割後,運到深加工企業和收購點銷售,也就是賣“潮糧”,主要一是沒有曬場和烘乾設備,二是沒有時間去曬乾揚淨,三是我們當地小麥收割季雨水較多,小麥籽粒含水量較大,而且天氣高溫高溼不便堆放保存。

現在農村已經找不到曬場了,都是大面積種植,很難有理想的地方曬麥子,農民只好從收割機接下麥粒,直接銷售。我們當地每年小麥收割季節都要下幾場雨,小麥籽粒含水量大,如果堆放在家裡擇機晾曬,會發芽發黴變質,甚至賣不出去,所以,農民只好從田間地頭賣掉。

小麥收割後,由於要忙種植,搶種夏季作物,農民需要時間耕地、平整土地、浸種、施底肥、播種等,需要不務農時,如果花兩三天時間晾曬,再花幾天銷售,會耽誤夏種的。

我們當地農民說,功夫也是錢,也是生產成本,花三天時間晾曬,也需要一千多元人工費用,再加上揚場除塵,小麥會有損耗,重量也會減少的,橫算算,直算算,在田間地頭直接賣掉,虧不到哪裡去,與晾曬揚淨後價格收入差不多。

剛開始長江老農我也不理解當地農民直接賣“潮糧”的做法,這不是給中間商、經紀人、收購商壓級壓價的理由嗎?要知道,十幾年前,我曾經拉麥子去糧站銷售,儘管晾曬三天了,檢驗員仍然認為水雜超標拒絕收購,還要搭上兩包中華煙,鹽賣生了蛆,話說盡了頭,好說呆說,就差沒跪地哀求了,才能將麥子賣掉,如今,不曬乾,不揚淨,收購商是傻子麼?

我們當地農民說,現在糧企都有烘乾設備了,“潮糧”收購後,直接烘乾入庫,中間商、經紀人也有烘乾設備,他們收購後,烘乾儲存,待價而沽。雖然價格上農民吃了點虧,但節省了晾曬時間,時間也是金錢呀!

對於農民來講,將小麥堆放在家,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存在變質黴爛風險,存在市場行情走弱風險,農民大多對市場行情不太瞭解,還是讓錢落袋為安放心些!


長江三農


前幾天,家裡等錢用,於是賣了儲存三個月的8000斤小麥。今年午季總共收了25000左右小麥,當初午季收小麥的時候,直接在田裡賣了14000斤左右,剩下的12000斤左右,經過太陽曬過之後,前幾天賣的時候只有8000斤了。

收割小麥後,有些人選擇直接在地裡就將小麥賣掉,但是那樣價格會相對較低。我記得我家當時在田裡賣的時候是以0.88元/斤的價格賣的,而最近賣的價格是1.1元/斤,前後價格是有懸殊的。

那麼,既然價格懸殊,為什麼有人選擇在田裡直接就賣掉了呢?

一是急等錢用,又無其他經濟來源

為什麼收割小麥時會有急等錢用情況發生?一方面,從農村生活實際來說,過年期間開支較大,過完年後的幾個月,往往手裡沒有多餘的錢。另一方面,這時候已經進入農忙時間,即將種植水稻,農藥、化肥、種子、收割費等都需要花錢來買,這些開支項目需要錢來解決。

而在家種地的農民,除了賣糧收入,一般就無其他經濟來源,於是面對這種情況,顧不上考慮價格高低問題和其他相關問題,只要能賣到錢就行。

二是節約時間和精力,可以投入時間和精力忙其他事

如果收穫的小麥在田裡賣,那麼需要運回家,運回家之後需要晾曬,晾曬之後需要儲存。運輸、晾曬、儲存都需要花一定的時間和精力。這個時候的時間和精力對農民來說是寶貴的。

一方面是很多農民外出務工,收穫小麥後等著除去外出務工掙錢,那邊老伴在催,這邊需要時間,於是,權衡之下,選擇在田裡直接將小麥賣掉。

另一方面是將小麥直接賣掉,省去很多時間,可以忙著種植水稻,種植水稻時間比較趕,如果是移栽,還要先整地、灌溉、施肥,然後人工插秧,如果直播,整地也需要一定時間的,稍微一耽誤,就有可能影響水稻的收成。

三是涼曬條件有限,曬糧變得步履維艱

小麥如果要儲存起來,等價格稍微高一點在出售的話,那麼必須要記過幾次晾曬過後,降低小麥溼度,才可以儲存起來,這樣不容易變質發黴。

但是現在的農村不像以前,一家一處稻場,現在很多稻場已經消失了,很多時候,人們曬糧食只能選擇在路邊或者自己院內。在我們家,村村通路也只3.5米寬或者4米寬,在這樣的路上曬一兩萬斤的小麥,可想而知是多麼艱難,而且路上車來車往,極不安全。如果在家院子曬,院子面積能有多大呢?一般面積都不是太大,而且,農村家裡都喂的有牲口,容易吃小麥,必須要人看著。

那麼,如果選擇在田裡直接賣小麥會不會更划算呢?其實,說了以上原因,可以看出來,選擇在田裡直接賣掉小麥是有其他客觀原因的,划算不划算不重要,既然說到價格問題,我們來大致瞭解一下。

以我家為例,在田裡直接賣掉14000斤小麥,每斤0.88元,總共是12320元,如果按照現在價格來賣,經過晾曬之後,14000小麥,最多也只有11000斤,1.1元每斤,總共能能賣12100,相差220元。而且如果考慮運輸費用及人工成本費用,相差就更大。

綜上,現在農民收割小麥直接在田裡賣掉是有其客觀原因的,划算不划算談不上,關鍵是更有利於農業生產的開展。


華哥的三農


地頭賣糧看上去的確是不合算的,價格差一毛多,對於散戶生產可以利用自身的勞動力來解決晾曬的問題,對於規模化種植戶來說,那就不一定了。

成都這邊的規模種植戶面積在500畝左右的,平均產量700斤/畝計算,收割完成後有350000斤,沒有那麼大的場地晾曬,只有進烘乾廠,運輸費、下車費、烘乾費,烘乾就賣糧食的上車費、運輸費,算不過帳啊。

糧食賣給大企業價格是高些,可是大企業的指標控制非常認真,水分、淨度等都要檢查,最關鍵的是付款沒有糧食經紀人來的快,大戶還等著拿這個錢來支付水稻管理過程的農藥化肥款,現款很重要!

都想賣個好價錢,可不是每一戶🈶很好的管理水平,在用工成本上升、材料價格上漲的前提下,糧食價格幾年沒有漲過價了,利潤微薄,週轉資金偏緊。碰上天氣不好,產量降低,也只能賠錢賺吆喝。

所以,地頭賣糧也不一定就是不合算,是萬不得已,是形勢所需。


禾本多


今年小麥普遍豐收,我們本地小麥種植基本上在畝產一千一二百斤,個別小麥種植戶低於畝產千斤主要因素是田間管理不到位,該澆三水澆兩水,甚至澆兩水也湊合。今年小麥收割期間出了一個見怪不怪的事情,很多小麥種植戶都沒把小麥拉回家。而是直接把小麥拉到了臨時小麥收購點,確潮定價,如果感覺收購商給出的價格合適就直接糶掉。

我家三畝多小麥從地裡收割之後直接拉到小麥收購點,最終是以18個潮一塊零6分的價格成交。家裡老人雖然沒有辦法,但還是接受了這個價格,拿著交麥單據回了家。今年之所以沒有把小麥拉回家,有一個主要因素就是我工作太忙,家裡老人已經沒有能力在晾曬小麥了,四千多斤小麥鋪開之後佔滿整個院子,需要暴曬三兩個太陽。

村裡很多小麥種植戶都是直接把小麥拉到收購點。除了家裡沒有年輕人擔心天氣變化老人著急因素外,直接糶掉和暴曬幾天在糶掉相比較,雖然直接糶掉時小麥價格低,暴曬之後小麥價格高,但暴曬之後的小麥斤秤數變化很大,而且還需要人工來晾曬,老人沒有能力了,年輕人沒有時間,雖然最終價格上去了,但既耽誤功夫也差不了多少錢。

常說“家有餘糧心裡不慌”,但從當前的農民生活來看,很少有家庭為吃遭難。過去家家戶戶為了存糧購買的大甕成了擺設,甚至有些小年輕家庭院子裡連擺放都沒擺放,一律把大甕仍在老人庭院裡,嫌礙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是買麵粉吃,只有一些老人還堅持存糧換麵粉,關鍵是換麵粉和買麵粉比較起來,只差三兩元,年輕人不在乎。

敲個黑板:農民把收割下來的小麥直接糶掉的確會有收入上的損失。無論哪裡的小麥收購商,都會在小麥收購上耍手段,一種是虛長兩個潮,另一個是微調地秤。農民並沒有測潮工具或者地秤,即便有收購商也不認可,畢竟做生意誰也想掙錢。但有時候家裡老人沒有能力晾曬小麥,年輕人有沒有時間晾曬小麥,為了解決尷尬情形,只好把小麥糶掉,或許日後越來越普遍。


海棠小醉


在地裡收完了麥子直接賣?你們認為劃不划算?

離小麥收割的日子也越來越近了,暑氣正旺,小麥有望在芒種時節左右收割好,馬上關於小麥的市場價格又要成為熱點了。

那現在有關於這樣一個問題,是說現在有些農村裡的人們在收割完小麥後直接在地裡賣掉這樣的做法可不可取?

其實說實話,在我們老家安徽種小麥的農戶也挺多,但是具體而言他們以前基本上都沒有試過直接將剛收割的小麥直接售賣掉的,都是運回家翻曬幾天,等市場行情好的時候,在一起出售,可能利潤會大一些。


但直接從地裡直接賣掉麥子的做法也有一定好處。其首先是省去了人工或機器收割的工錢,又省去了回家翻曬和佔場地耗費的功夫。,還可以直接進行下茬作物的播種工作,省去不少時間和功夫。這樣看來,這種做法確實很不錯,挺划算的。

另外,我覺得這個弊端在於直接收割售賣的小麥的價格方面可能較低,會不及農戶們的心意,不能到頭來只賺了個人工費吧!還有一方面是現在這個做法不普及,好多農戶應該不會接受這一做法,如果後面行情好的話,會覺得很虧。


總的說來,那些覺得收麥過程麻煩的且擔心後續小麥行情不好的人們可能會選擇這個做法,確實很方便。當然,也有不同意見的!

你們是怎麼看待這個做法的?歡迎分享你的看法!


冒藍火的小農民


其實一點都不划算,國家已經公佈小麥最低保護價1.15元,現在收糧點都是1.1元,關鍵是都買,每天賣糧的排隊能不便宜嗎?大家地頭賣糧不是因為划算,主要是怕麻煩,拉回家還得儲存,還容易生蟲,還怕老鼠所以直接賣掉最划算。

現在農民什麼都用錢,以前可以拿麥子換西瓜,拿麥子換饅頭,拿麥子換面,現在統統用錢,直接購買,所以放麥子沒有用,放錢多好啊,還能出點利息,現在農村存麥子的越來越少了,有也是老人,他們餓怕了,不存糧食老擔心捱餓。

現在還有一部分人喜歡把糧食放到收糧點,什麼時候價格高了去合算,這是風險很大的,我們鄰村有個收糧點,人去樓空,坑害了很多人,還有一個姓唐的,號稱唐百萬,最後也跑了,留下的只有深深的傷痛,希望大家注意。

把自己的糧食存到別人的家裡,這不是傻啊,為什麼不直接賣掉呢?存錢不好嗎?多少總出點利息吧!誰能保證那些收糧點長盛不衰呢?現在人思想複雜,原本生意做的好好的,突然他就去涉足高利貸了,沒有幾天功夫弄得血本全無,最後只能選擇坑人。

從來不存糧食,不是賣掉,就是放在自己家裡,人只有把錢裝在自己兜裡才準頭,大家說是嗎?


大海傳媒


在小麥收割後直接賣掉,在我們這裡非常普遍。多數的農戶都是直接賣掉。這種現象大概陸陸續續有十幾年了吧!

在過去,小麥收割後。一家人要拉到場裡或公路上晾曬。一兩天,碰到陰天下雨甚至好幾天都不得安省。然後再送到糧站或麵粉廠賣掉。當然自己也留下一部分自己吃。

後來,精明的糧販子看到了商機。他們直接到地頭收購。剛收下來的小麥水份含量高。他們收購回來自己晾曬或烘乾。他們的打算一個是自己趁新麥上市價格行情低,等行情走高出售。即便行情一直不好,由於他們也能在地頭給農民壓價。還是合算的。因為每斤小麥壓上一分二分。他們每天就能多收不少錢。有個糧販子,麥收季節黑夜白天不停到地頭收購。每個麥季都能賺幾萬塊錢。

而對於農民來說,由於土地都不多。小麥總產量一般只有幾千斤,假如一戶按5000斤計祘。每斤少賣2分,總共少賣100元。但是省了搬運和晾曬的時間,一般不耽誤或少耽誤打工掙錢。家裡老人婦女就可以完成交易。不用在外打工的壯勞力專門回來收割,連路費都省了。

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專業化的社會分工的體現。


朱增林呀


最近這幾年我們當地的農戶,都是這樣,小麥收割後直接送到收糧站裡賣掉了。
為什麼呢?

  • 一、小麥收割時一般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都會回來收麥,小麥收割後直接賣掉,這樣反而節省了很多的時間,如果不賣掉儲存起來的話,需要找到曬場,把小麥曬乾。因為剛剛收割的小麥水份含量很高,不能直接儲存。如果再曬幾天賣掉,這樣反而耽誤了他們的務工的時間。

二、歷史的發展

  • 現在隨著機械化的發展,農村再不會像過去一樣,離收麥一個月前就需要把曬場整出來,整個夏忙的時間從開始準備曬場到收割完畢,種上秋天的莊稼需要45-60天的時間。

  • 還記得小時候,父親會找出一片地,用碌碡”(liù zhóu)碾場的情景,第一遍用牛拉碌碡”壓一遍,仔仔細細的收拾,用大掃帚不停的掃,後面就需要人力來拉碌碡,哪裡有縫隙要需要填平,防止後續碾麥子的時候,掉進去。一個碾場要來來回回、反反覆覆碾和打掃以及每天都要灑水,這個時間都需要半個月。最後碾好的曬場,光滑的能找出人影,比水泥地還要結實。

  • 後續人工割麥、捆麥、拉麥、軋場、翻場、揚場、晾曬、真的是特別繁瑣和勞累。

三、這樣其實更划算

剛收割來的小麥,價格上會便宜一些,但是國家有一個糧食的保護價,價格上也不會浮動太多,其實剛收割的小麥水份高,重量上就會佔優勢一些。直接賣出去也節省了人力、物力。

不用擔心後面儲存起來,出現黴變和被蟲咬的現象。


農村小娜生活日記


看到這個問題,我不禁心裡一顫,難道現在的農民把“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忘得一乾二淨了?

鄉村關中一帶馬上就要進入到小麥收割季了,我們看到,現在的農民都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就是小麥收穫後,不再儲存了,而是直接用聯合收割收穫後,這時有收小麥的直接就賣掉了,家裡一顆糧食也不存放了。這時,我們看到一些年長的農民都接受不了這個做法,往往就上前勸阻,他們還用傳統觀念教育新一代農民“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關注“三農”動態,解析“三農”熱點,剖析“三農”萬象,探索“三農”規律,推動“三農”發展。點擊關注【鄉村關中】,共同學習更多“三農”資訊。

這些年長的農民,經歷了過去忍飢挨餓的時代,那個境況在他們一生中都留下了難忘的印象。那麼,現在年輕農民直接在地裡就把小麥賣掉,這是為什麼呢?鄉村關中結合本地農村的現狀況,給大家作個介紹,也就明白了現實情況。

第一,現在農民家庭人口減少了。

現在農民的家庭人口本來就少,一般家庭四、五口人,少則三口人,一年到頭也吃不了幾袋糧食,況且,他們一般都進城務工,或者做小買賣,或者從事養殖業,或者其他產業了,大多數時候,家裡也沒有人了。他們一般到大忙天小麥收割時,回家收割後就直接賣掉,把這些處理完後,自己就又去縣城忙,或者其他城市忙自己的事了。他們平時在縣城,或者務工的城市,買米買面很方便,或者網購,還不用搬運,直接就送到家裡了 ,你說,這樣方便,還是把小麥儲存在老家方便?二者一對比,答案自然見分曉。

第二,直接在地頭賣掉方便省事。

如果農民把收穫的小麥拉回家,這要晾曬,還要找地方儲存,一年到頭吃不了幾袋糧食,還要折騰好多天的時間,既累又忙,還耽擱時間,還不如直接在地頭把小麥賣了,這樣省事又方便。再說了,這幾年的小麥價格浮動不大,即使價格高漲,也沒衝破5毛錢,始終在0.2元左右浮動。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民即使把小麥曬乾,也多賣不了多少錢,因為糧食價格一直穩定。所以,現在的農民為了省事,就直接在地頭把小麥賣了。

第三,儲存在家裡最後還是要賣。

如果農民朋友一直在家裡耕地,也不外出務工,因為家庭人口少,吃糧也少,加之其他糧食作物、水果的補充,一家人一年到頭也吃不了幾袋糧食。即使把小麥收穫回來,晾乾,放在糧倉裡,到第二年小麥成熟時,陳糧還在糧倉裡, 這樣又要全部搬出來晾曬,折騰來折騰去,最後還是要賣掉,且價格高低還說不準。所以,還不如現在賣了省事,也不用經歷這麼多沉重的體力勞動,也不要天天操心沒有糧食了。

第四,糧食價格穩定給他們吃了定心丸。

最近幾年,糧食價格一直穩定,上下浮動的空間非常有限,一般在02~0.4元的區間活動,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把剛剛收穫下來的小麥賣掉,也不存在差價多少的問題?如果我們算一筆賬,就會明白,剛剛收穫下來的小麥沒有晾曬,按照每百斤失水15斤核算,一畝地好收成也就是1000斤,換算成乾糧食也就850斤左右,這樣能低多少錢呢?其實差距根本就不大。

第五,拉回家晾曬太耽擱這些農民的時間了。

一般選擇在地頭把小麥賣掉的農民,都是在老家以外的其他地方發展其他產業,這是一個普遍現象。況且,農民把收穫的小麥拉回家,一般天氣晴好,要晾曬至少兩天,還要來回搬運,還要防老鼠蟲害,防溼潮天氣,這期間還有一定的損失;再說了儲存了一年的時間,到第二年小麥再收穫時,去年的小麥還是放在糧倉,到時候小麥是什麼樣的價格,誰也無法預測。所以,農民在地頭把小麥直接賣掉,根本不存在划算不划算的問題,而是在於這些農民有沒有功夫的問題。如果有生意,或者有包工的話,就晾曬小麥這幾天的工夫,就耽擱了不少錢了!

總之,現在農民在地頭直接把小麥賣了,是多方面的原因,不存在划算不划算的問題,而在於根據自家實際情況,作出最合理的安排,作出最有效率的事來,這才是根本。現在的農民,已經不是過去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也不是過去農民依靠單一的糧食作物生活的年代,現在農民收入渠道的增多,就業機會的增加,掙錢方式的多樣化,決定了現在的農民做出這樣的決定,可以說,是農村農業發展的結果。那麼,如果是你,你又做何抉擇呢?

我是職業農民【鄉村關中】,你對此有何高見,我們留言區見。


鄉村關中


每當小麥收割了,就有很多人開著車子到農村裡去收割小麥。其中就有不少農民朋友,把收割的小麥直接就在地裡賣掉了,根本就沒有進家門。在以前普遍的做法,都是把小麥拖回家裡,然後曬乾了以後,然後才售賣。而現在更多的人選擇在地裡直接賣掉,這樣相比於曬乾除塵以後在賣,價格方面是要便宜一些。那為何他們還要這樣做呢?

其實,這樣看似不划算,但是很多的農民最清楚,其實這種方式也是不吃虧的。首先,如果收割的小麥不賣掉,把小麥自己運回家裡去,就得先進行晾曬,這樣至少需要幾天的時間。等到小麥曬乾了,還需要對其進行除塵,之後還需要裝進袋子裡面去,然後全部搬運到倉庫裡面去。在這個期間還必須好好保存,不然就容易長蟲子,或者是發黴,這樣就會影響到小麥的賣相,甚至根本賣不出去。而且小麥堆放在家中,還會佔用很多的空間,是非常不方便的。何況這樣佔有時間和體力不說,而且到時候賣的價格如果也不高,那就是很吃虧的。而直接在地裡賣掉的話,這樣省時省心一些。

其次,有不少的農民兄弟姐妹,都是特意趕回來搶收小麥的,他們回家的假期也就那麼幾天,小麥收割了以後就要馬上趕回去繼續上班。可是如果收割的小麥不賣掉,那就會還的繼續耽誤幾天時間。同時到時候如果有人來收購小麥了,又還需要請假趕回來,這樣不僅會耽誤上班,而且到時候趕回來也未必能賣個好價錢。可是把小麥直接在地裡賣掉一會,這樣在外面就可以多幹幾天的活,而這個掙的錢也是不少的。何況現在小麥種植的量也不是太多,留下一些自家食用,餘下的也不是太多了。而且價格也不高,所以更多的人選擇把小麥賣掉,然後出去繼續打工掙錢。這樣也不用擔心小麥長蟲子、發黴,也不用去關注小麥價格是漲是跌,心裡也落個清淨。

你家的小麥直接賣掉,還是曬乾以後等到漲價再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