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希望推荐给朋友的书是哪一本?

桑丘99


你的这个问题让我陷入了思索,而且好久都不知道答案,非常感谢你给了我这个思考的机会。

读的书太多了,但是如果选择一本推荐给朋友,真的是非常难。因为朋友都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爱好,所以我要推荐的这一本书应该是大多数人都能读下去而且是能够有所收获的。

思来想去,我决定推荐尼尔森的《正面管教》。

是的,你可能说是这不是一本教育孩子的书吗?有什么好推荐的。

但是,这本书对所有人都适用。

我相信,世界上很多的人都是孤独的,即使我们站在挤满人的广场上听演唱会或者是坐在一个大会议室里开会,你仍然会觉得孤独。

因为,在某一个时刻,心突然的非常脆弱,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

而《正面管教》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如何看到别人的优点,能够正面积极地接纳这个世界,让心里的忧郁情绪能少一些。

所以,这本书真的不错。

也许我自己本身有点忧郁症,所以我希望周围的人都能更加阳光,不要像我一样经常有自杀的念头。

也许我想多了,不过这本书真的会让人更积极地面对这个世界,它不是毒鸡汤,不会告诉你怎样赚钱,但是它能告诉你如何发现周围的美。


西门暮远


  Candy

  《小王子》,忙忙碌碌成长的我们,也要记得唤醒心理那个单纯的孩子

  好的

  


  萌面大叔🙈

  解忧杂货店真的暖心到炸 最后有柳暗花明的感觉。这本书我用了不到三小时看完 环环相扣 好看极了

  厉害

  


  胡了凡

  高数,折磨死你!

  够狠

  盐酸舍曲林片

  《我不惧怕成为这样强硬的姑娘》

  姑娘,你努力的样子真美

  


  易格格

  《镜花缘》刚看过的名著(对于书迷来将很难选,咩咩再来一本的话肯定《意林》,不过这本推了看到的人都知道,没看到的有可能没看到🤔 🤔 🤔 🤔 (真心话版马屁拍完了,让我上茶话会

  哈哈哈哈哈

  


  L -

  《第二性》 《霍乱时期的爱情》 《穆斯林的葬礼》

  哇哦

  茶话会今日互动话题


大自然生存法则


我更希望对于陀式陌生的人,能够由浅入深地认识陀式,所以我会给朋友推荐他的处女作:《穷人》。

微博上有人问蔡澜先生,觉得陀斯妥耶夫斯基如何,蔡先生说,应该趁着年轻时候读,老了再读就会觉得冗长。

我想是该趁着年轻时候多读一读陀式,老了如果还是念念不忘,不妨重读陀式。

以下为当时读《穷人》时所作的书评。

1.

本来想把托尔斯泰写的《穷人》也找来读一读,然后对比一下托尔斯泰的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各有什么特点,虽然托尔斯泰较陀氏年长,但是他们毕竟也是同一时代的两大文豪。高尔基评价:

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两个最伟大的天才,他们以自己的天才的力量震撼了全世界,使整个欧洲惊愕地注视着俄罗斯。

可是我发现托尔斯泰的《穷人》和陀氏的《穷人》并无可比性,前者是以美满结局为目的来表现人性美好的,说实话,我认为如果桑娜的丈夫死在海中倒更为现实。同样地,邻居西蒙的死也是不明不白,当然,这一切都可以解释为贫穷,穷人的意外死亡总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还有一点,托尔斯泰的是短篇,大约全文一两千字,而陀氏的算是中篇,全文估计有几万字。所以下面就不赘述托尔斯泰的《穷人》了,咱们来聊聊陀氏笔下的穷人。

《穷人》这部小说是以书信的形式展开的,没有多余的旁白,完全是把两个人的往来书信贴出来,从信中得知发生在他们两个以及他们周围人的一切。

写信的男主角是杰武什金,是一个岁数不小的抄写员,女主角是他的“忘年恋”对象,二十出头的瓦尔瓦多。杰武什金总是会在书信里夹点钱或者小玩意儿送给瓦尔瓦多,瓦尔瓦多也总是会收下之后在回信里责备杰武什金,并且“警告”他:再为她乱花钱她就再也不理他了。

他们虽然本身就是穷人,但是他们也很爱聊其他穷人,毕竟他们生活的环境也是在穷人中,想聊有钱人也没有题材可聊。

2.

他们聊的第一个穷人是瓦尔瓦多少女时期的老师,彼坚卡。彼坚卡有病在身,租住的房子是瓦尔瓦多的姑姑的,所以他也经常被孩子欺负,一方面是性格使然,另一方面,贫穷是撑不起底气的。彼坚卡的父亲,同样是个穷人。彼坚卡的母亲生下他不久后就去世了,那原本是一个富人家的千金,却嫁给了老波克罗夫斯基这种下三滥的男人,吃尽了苦头。不久后老波克罗夫斯基还是续了弦,也就是彼坚卡的后妈,可把老波克罗夫斯基管得服服帖帖。

尽管如此,老波克罗夫斯基仍然会经常来看他的儿子彼坚卡。来看看陀氏这段精彩的老人站在儿子房门口时的描写:

当我一再鼓励他,让他不要担心之后,老人才终于拿定主意走进去,先是轻轻地,轻轻地,小心地,小心地推开门,先伸进去一个脑袋,如果他看见儿子没有生气,并向他点点头,他就悄悄地走进屋子,脱下他的大衣和礼帽,他那礼帽永远是皱巴巴的,满是破洞,而且帽边都脱落下来——他把一切都挂到衣帽钩上,他做这一切都是轻手轻脚和不出声的。然后再找一个地方,小心翼翼地坐到一把椅子上,接着目不转睛地看着儿子,捕捉他的所有的动作,希望能够猜出他的彼坚卡的心情如何。如果儿子的心情有点不太好,而老人又看出来了,他就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解释道:‘我随便来看看,彼坚卡,一忽儿就走,我走了很长时间的路,路过,进来休息会儿。’接着便无声地,顺从地取下自己的大衣和礼帽,又轻手轻脚地开开门,走了出去,使劲儿佯笑着,以便压住充斥于他心头的痛苦,不向儿子表露出来。

这让我想起了严歌苓的《审丑》,那位为了孙子结婚,去当裸体模特的老人去孙子家也是这般不自在。老人的过分的小心翼翼,倒不像是去看儿子,而是去借钱,他或许知道他对他的亏欠太多,把对前妻的爱也一并转移到彼坚卡的身上了。瓦尔瓦多也评价他

“他身上高尚的人的感情的唯一迹象,就是他对儿子的无限的爱。”

但是可惜,他太穷了,即使他对儿子有无限的爱,可是没有物质的表现,这份满满的爱意憋在胸腔之中,只会让老波克罗夫斯基更加痛苦。你会问,爱真的要用物质才能表现出来吗?不如反过来想,除了物质,还有什么方式能够更直接更快捷地把爱表现出来呢?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决斗了,为爱而死根本不值得歌颂,而且死亡本身就是放弃爱的行为,而不是为爱在付出。物质并不能代表爱,但是在这个没有英雄的时代,物质是爱的唯一表现形式。

这位一无所有只剩伟大的父亲也想在彼坚卡生日的时候送上一份让儿子满意的礼物,来改变彼坚卡对父亲的印象,可是让我们看看可怜的老波克罗夫斯基在书市碰到了什么情况:

不管他问哪本书的价钱,都要一个,两个或三个银卢布;对于大而厚的书他都不敢问津,只是眼红地看看那些书,用手指翻着书页,拿在手里掂掂,又把他们放回原处。“不,不,这太贵了,”他低声道,“要不从这里挑一点”,于是他又去翻那些小薄本,小歌本和文选,这些书都很便宜。“您买这些干嘛啊?”我问他,“这些都是些十分无聊的玩意儿。”“啊不,”他回答,“不,您倒是看看,这里有多少好书啊!有许多很好,很好的书!”他说最后那句话时,可怜地拖长了声音,我听去就像觉得,他懊丧得就要哭出来了,为什么好书就贵,一颗泪珠马上就要从他苍白的脸颊上滚落下来,滚到他那红鼻子上。

鲁迅曾经就评价陀氏是个残酷到了冷静的人,

“他布置了精神上的苦刑,一个个拉了不幸的人来,拷问给我们看。”

在陀氏的笔下,穷人有了穷人应该有的样子——纯洁无邪的心灵也无法掩饰他们在爱面前的无能无力。

前不久正好看完了张爱玲的短篇《多少恨》,两位同样“下三滥”的父亲一比起来,老波克罗夫斯基实在是太伟大了,至少他不会去破坏儿子的幸福,不会整天去问儿子要钱去喝酒去赌,甚至,老波克罗夫斯基为了彼坚卡把酒都戒了。再看看虞老爷做了什么好事——破坏了家茵和宗豫的幸福,逼得家茵只能离开上海,或许去厦门,但是到底去哪里有谁知道呢?这辈子还能不能和宗豫再见面又有谁知道呢?

扯得有点远了,但是遗憾的是,最后彼坚卡还是得病死了,想象一下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老波克罗夫斯基是怎样的心情,他或许会怨恨自己连儿子治病的钱都拿不出来,也可能会减少一些痛苦——因为这个世界已经不再有人爱他了,他的老婆只是个吸血鬼而已,他大可以自甘堕落,谁也不用去顾忌,用酒精麻痹自己,早点去见他的前妻和儿子······但是作者后面什么也没说,谁也不知道后来老波克罗夫斯基怎么样了。

3.

下一个出场的不幸的人是杰武什金的邻居——一个在打官司的小官吏,因为是与有钱有势人的官司,已经被罢职,但是我不记得他的名字了(俄国人的名字实在难记),还是称他为小官吏。在一开始,作者是这么描述这么一家的:

“他们很穷,穷得——主啊,我的上帝!他们的房间,永远静悄悄和循规蹈矩,好像没有一个人住在里面似的。甚至孩子们的声音也听不到。从来不曾有过孩子们奔跑、嬉戏的时候,这可是一个不好的预兆。”

作者没有从他们的穿着和家具之类来判定他们的穷富,而是从声音——这个最能表现人的自信的方面介绍这么一家——静的可怕,这得是多么一个了无生气的家啊!这个家的小儿子因为疾病去世,一家人在葬礼上也是静得可怕,母亲在流泪,父亲两眼溃烂,水汲汲的,女儿拿着破布头缝的布娃娃,手指含在嘴里,呆呆地站着·····又是一副死气沉沉的画面,可是,一边打官司一边生存就已经把他们折磨得不像人了,哪还有什么心思去过大众意义上“人”的生活啊?

幸运的是,小官吏的官司打赢了,这是多么让人兴奋的消息啊!他可以拿到一笔补偿金,也可以让日子过得好一点。可是陀氏又怎么会这么好心地让这不幸的一家毫无悬念地过上好日子呢?于是,还没有等到他们一家请邻居们吃饭庆祝的时候,小官吏就全身变得僵硬——他死了。

我也不知道陀氏为什么要这么残忍,好不容易等到一个人快要脱离苦海的时候,就在我们又重新对生活燃起希望的时候,再次相信坚持正义就会有翻身的机会的时候,陀氏把笔锋一转,又让我们坠入绝望的深渊。

或许这个小官吏的结局根本不是他决定的,只是那个俄国的大环境决定的,这些人的性格、遭遇都是由社会决定的,自然,社会有塑造他们的权利,就有毁灭他们的权利,毁灭他们,或许只不过是社会的自我革新,小官吏作为一个官司成功的典型,这对俄国社会的有钱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就像上帝决定毁灭人类那样,社会决定毁灭小官吏,他的死是必然,并不是陀氏的笔尖说了算,或许陀氏只是被俄国社会选中的傀儡,真正在写作的是社会。

4.

那么男女主人公就是幸运的了吗?瓦尔瓦多对杰武什金说过这样的话:

“啊,我的朋友!不幸是一种传染病,不幸的人和穷人应该互相躲避。以免彼此传染,病得更重。”

很明显,从他们互通书信开始,他们的命运就不可避免地被系在了一起,所以杰武什金和瓦尔瓦多都是既不幸又贫穷的两个人。

杰武什金毕竟是一个上了年纪也比较务实的一个人,他希望能够用他的真心外加一点点钱把瓦尔瓦多留在身边,可就是这一点点钱也折腾得他够呛,他两次去借高利贷都无功而返——他已经穷得连抵押品都没有了······可怜的是他依旧不肯亏待瓦尔瓦多,爱得轰轰烈烈,爱得有些忘乎所以,爱得不计后果。原本小人物的杰武什金终于在爱上伟大了一次,可是等待他的又是什么呢?

最终瓦尔瓦多还是决定嫁给了地主贝科夫。

说到瓦尔瓦多,这似乎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女人。有人给她的评价是她在爱情上的伟大不次于杰武什金,她为了杰武什金晚年的安适舒坦,放弃了和杰武什金一起生活的念头,委屈自己嫁给了他并不喜欢的贝科夫,从此去乡下做她的地主婆。

还有一种完全相反的评价,也是我个人比较认同的,在贝科夫没有来找瓦尔瓦多的时候,瓦尔瓦多依赖的是杰武什金,虽然她每次都会责备杰武什金在她身上乱花钱,但是她的这种责备似乎还是欲拒还迎的,后来她问可怜的杰武什金借钱时,一再地催促,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她的急迫和不耐烦·······她嫁给贝科夫本身就是为了她名誉上的恢复,以及她不会再在金钱上窘迫,即使财政大权并不会在她的手上,她为了杰武什金而牺牲,只是她冠冕堂皇地理由,因为她看得到杰武什金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

但是总的来说,瓦尔瓦多的离开对杰武什金也是件好事,杰武什金已经不再年轻了,经不起瓦尔瓦多的折腾和欺骗了,他需要安静无扰的生活,和一点够喝茶喝酒的钱。

之前关于俄国的作家一向都不是特别了解,首先认识的是那位《海燕》的作者高尔基,他那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经典程度可以排到金句前十,以及他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更是耳熟能详。接着就是《战争与和平》的列夫·托尔斯泰,也是语文老师经常爱说起的人物,还有那本著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俄国文学的印象大抵如此。陀思妥耶夫斯基并不经常被人提及,也可能是名字太长,不如高尔基简短有力,让我差点错过这位天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才是无可辩驳的,就描绘的能力而言,他的才华也许只有莎士比亚可以与之并列。”

这篇《穷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24岁时发表的处女作,一个曾经的贵族究竟是经历了什么,才能对生活、对人性有如此透彻的看法和分析。我一直觉得陀氏作品从来不是靠情节或是创意取胜,但是奇就奇在,他就算是写已经烂大街的题材,也能写得别具一格。


小神算阿门


那得看看朋友的兴趣爱好。我个人认为,每个人的读书兴趣不同,那么推荐的书目也就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更不可能一本书适合所有人读。有的朋友喜欢人文历史,有的喜欢情感小说,有的喜欢玄幻穿越,也有的喜欢诗词歌赋,还有的喜欢八卦野史,不一而足。读书全凭个人爱好,所以推荐必须有的放矢。

有意提高自己文学修养的朋友,《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四大名著,世界名著等等是必看的书籍。此外重点推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系列,白落梅的系列随笔散文,《苏轼传》、《林徽因传》等等也是可以看看,风轻云淡,不矫揉造作,而且文笔特好,叙事舒缓,对写作很有帮助。

喜欢历史的朋友,不妨看看《曾国藩家书》、《万历十五年》、《风雨张居正》、《明朝那些事儿》、《这个世界挺靠谱》、《中国简史》系列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书。


竹林听雨815126


推荐几本我看过,并且觉得可以看第二遍的书。

1.张炜《古船》



张炜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他的文字深沉、细腻、真实,充满着人文关怀与哲思。其80年代前期所创作的长篇乡土小说《古船》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长篇力作,小说以胶东小镇洼狸镇自土改至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作背景,讲述了隋、赵、李三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通过家庭的沧桑抒写了灵魂的困境与挣扎,以一个古镇的历史折射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被誉为是“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

2.柴静《看见》



《看见》讲诉了作者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女记者和主持人的经历。而本书中更多的是对中国近十年变迁的记录与思索,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药家鑫事件等这些事件在书中可以看到更贴近真实的那一面。

3.白岩松《白说》


本书是作者通过近年来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态度,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包括时政、教育、音乐、人性、生活等的思考,是一部言语中的心灵之路。

“年岁渐长,已有权保持沉默,更何况,众生喧哗的时代,我用嘴活着,也活在别人嘴里。  今天为你点赞,明天对你点杀,落差大到可以发电。显然,话多是件危险的事!

然而,沉默是件更危险的事……   

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的话,是我说的。”   

——白岩松


对景观诗


要说我最希望给朋友们推荐一本书,那我就推荐自己的第一部文集《垂钓繁星》。

为什么呢,因为在这本书中,我垂钓出来人性的真善美。

我的《垂钓繁星》2014年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全书36万字,包括13O首诗,7O篇散文,我用一腔真情呕歌祖国山河的壮美,赞美家乡的秀美,抒写对亲人的赤诚。其中关于丝路风情的诗文,极具震撼力。我对家乡的赞美细腻而甜美。最典型的《我闻到玫瑰的清香了》、《五月,我的心在玫瑰花蕊中沉醉》、《我的村庄甜蜜着中国心》,这些诗文都是那般清新、温馨。我热恋着黄土地,热恋着乡村,真诚关注着身边的弱势群体,《我的乡下兄弟》《我的邻家小妹》等就是其中代表。这些诗歌质朴醇厚情真意切。我的爱情诗带着浓郁的西北风气息,激情中闪着圆润,浑厚中荡着甜美,一曲曲,一首首,流淌着爱的暖流,浇灌着美的奇迹。我的一些诗文透着仁爱和对生命的敬畏,本真纯净。也有独到的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关于垂钓的一组诗文《姜太公钓什么》、《垂钓濮水》、《垂钓繁星》等就很有代表性。《游武候祠有感》、《试问靖节先生》对历史人物的见解发人深思。

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认为:《垂钓繁星》一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弘扬正能量,诠释中国梦的佳作。作者满含深情,13O首隽永的诗,7O篇朴实而又情真意切的散文,如一串晶莹的珍珠,垂钓了生活的、人性的真善美。情之浓,情之深,情之高,情之厚,让人如畅饮甘醇,回味无穷,犹如一滴甘美的润舒,抚慰着读者的心灵。原甘肃人民出版社编审,政治室主任刘延寿欣然作文《你垂钓了人性的真善美》推介本书。

所以我向朋友们推荐这本书,请大家原谅我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谢谢各位您的关注[玫瑰][玫瑰][玫瑰]





作家谷半川


百年孤独:

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

在他们家某个人可以看到自己或者自己身边某个人的影子

第一代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西班牙人的后裔,住在远离海滨的一个印第安人的村庄。他与乌尔苏拉新婚时,由于害怕像姨母与叔父结婚那样生出长尾巴的孩子,乌尔苏拉每夜都穿上特制的紧身衣,拒绝与丈夫同房,因此他遭到村民的耻笑。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一次斗鸡比赛胜利后杀死了讥笑他的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从此,死者的鬼魂经常出现在他眼前。鬼魂那痛苦而凄凉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宁。于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家带着朋友及其家人离开村子,外出寻找安身之所,经过了两年多的跋涉,来到一片滩地上,由于受到梦的启示决定定居下来,建立村镇,这就是马孔多。布恩迪亚家族在马孔多的历史由此开始。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个极富创造性的人。他从吉卜赛人那里看到磁铁,便想用它来开采金子;看到放大镜可以聚焦太阳光,便试图研制出一种威力无比的武器;从吉卜赛人那里得到航海用的观像仪和六分仪,通过实验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像橙子”。他不满于自己所过的落后的生活。他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孔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孔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他带一帮人披荆斩棘干了两个多星期,却以失败告终。他痛苦地说:“咱们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咱们会在这儿活活地烂掉,享受不到科学的好处了”。后来他又沉迷于炼金术,整天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由于他的精神世界与马孔多狭隘、落后、保守的现实格格不入,他陷入孤独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乌尔苏拉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去世时的年龄在115至122岁之间.....


荡漾书海


之前从朋友那里借来的一本书,是《‍‍百年孤独》,那短时间正好自己刚辞职,在家待业觉得很无聊,所以去朋友家拿来打发时间的,刚开始读的时候虽然书有点难懂,看的时候云里雾里,被那些人名搞得想吐血,但是还是看完了,一开始很抵触讨论这本书,但是后来越来越觉得我们就生活在一个现实版的“马孔多”,不由的捏了一把虚汗,隐隐的却似乎从书中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尽头,众人熙熙为利来,众人攘攘为利往。说实话真的是让我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现实和独孤


美女生活资讯


因为疫情的影响,我最想推荐给朋友们的一本书是余华老师的《活着》。

从来没有在一天之内就读完一本书过,从来也没有想到读这本书自己会不断流泪。读这本书让我回想起母亲说她小时候吃不饱饭,每次都等弟弟妹妹们吃完后她才能吃,并每次都把碗舔的很干净的情景。想起母亲说老人们经常说的1958~1959年闹饥荒,饿死人的年代。

余华老师的《活着》让我深深陷入解放前后那个时代不能自拔。“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福贵”这些名字现在一直在我脑海浮现,想看清楚他们的脸但总是又那样的模糊。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一切都是为了活着。。。。。




徐说生活


一套书吧《哈利波特》系列,打开魔法世界的大门,对于小孩子,还有无数的大小孩绝对是一个致命的吸引。《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每一部书都都别样的精彩,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魔杖护卫,扫帚飞天……

最喜欢的咒语:呼神护卫,我的守护神是:tiger.

图片是霍格沃兹,是我11岁时向往的学校,可是猫头鹰没有送来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