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異家庭的孩子真的表現更差嗎|大象公會

離異家庭孩子們的表現更差嗎?跟著媽比跟著爹的孩子表現好很多?父母吵而不離是否對孩子更好?

文|溫谷

出身離異家庭的孩子有什麼不同嗎?

普遍的看法是,有,而且差別很大。

人們心目中,「父母離婚」往往預示著一條痛苦扭曲的成長道路,比常人更需要努力避免人格偏差;媒體報道和社交網絡上,「出身單親家庭」也不時成為話題人物的重要人設,足以為其異常行為、甚至犯罪活動提供深層次的解釋。

离异家庭的孩子真的表现更差吗|大象公会
离异家庭的孩子真的表现更差吗|大象公会

離異家庭對子女的影響究竟是怎樣的?

差別到底在哪裡

根據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張春泥的《離異家庭的孩子們》,在四十多個評價指標中,中國單親子女在多數指標上的表現與完整家庭的孩子並無偏差,尤其是離異單親母親家庭的孩子,沒有發現他們與完整家庭孩子的差別。

只有在有限的指標上,發現離異單親父親家庭、再婚重組家庭與完整家庭之間有所差距:

在自評優秀度、自評學業表現、主觀幸福感、自信度、自評人緣、對父母的信任度、考試成績、字詞測試、認知測試、自控能力上,離異單親父親家庭的孩子不及完整家庭的孩子;離婚後再婚重組家庭的孩子,則在學習時間投入、社會信任度、考試成績、對父母的信任度上不及完整家庭的孩子。

离异家庭的孩子真的表现更差吗|大象公会

·《家有兒女》中的一家人大概是中國最著名的再婚重組家庭,以這種形式實現了獨生子女政策下的《成長的煩惱》式大家庭

可以看到,自評類指標占了其中相當部分。

在其他多數指標上,他們的表現與完整家庭孩子無異,沒有表現出更高的心理疾患或抑鬱風險,沒有對學校和老師產生更大的厭煩,沒有更大可能成為欺負同學的施暴者,對自我的教育期望與完整家庭的孩子無異。

离异家庭的孩子真的表现更差吗|大象公会
离异家庭的孩子真的表现更差吗|大象公会

· 本文所有圖表均引自《離異家庭的孩子們》

為什麼在中國,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很有限?

首先,中國離婚呈現出社會經濟地位的正向選擇性,城市離婚風險高於農村,受教育程度高的離婚風險高於低的。

因此,家庭在經濟和文化上的資源,可能緩衝了父母離婚對子女的影響。在對子女教育的經濟投入上,數據顯示離異家庭和完整家庭間沒有顯著差異,甚至單親母親在教育總支出和課外班支出上還要高於完整家庭平均水平,而離異單親父親給孩子的零用錢更多。

此外,中國家庭的三代同居和隔代撫育現象仍相對普遍,其中離異單親家庭的孩子更可能與祖輩同住並獲得祖輩照料。

因此,對於那些經濟狀況差或者缺乏祖輩幫助的離異家庭孩子,「負面影響有限」的結論則可能並不適用。以往媒體或法律援助者講述的個案也大多屬於此類。

离异家庭的孩子真的表现更差吗|大象公会离异家庭的孩子真的表现更差吗|大象公会

另外,從數據上看,離異單親父親家庭似乎確實比單親母親家庭對子女有更多的負面影響。這是否意味著,孩子跟著媽比跟著爹更好?

單親父親與單親母親

離異單親父親家庭和離異單親母親家庭的鮮明對比,有兩大原因:

一是正向選擇性。在中國,選擇離婚並能夠長期保持單親狀態的女性,往往社會經濟地位較高。

二是單親母親在孩子養育上投入的精力並沒有因為單親而明顯減少,即使在祖輩幫忙的情況下,多數單親母親仍然擔負孩子主要照料人的角色。她們在作業輔導、親自談話等精力投入行為上,做的不比完整家庭父母差。

离异家庭的孩子真的表现更差吗|大象公会

· 也許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離異單親母親家庭/再婚重組家庭子女

相比之下,單親父親雖然給了孩子更多零用錢,但更少和孩子談話、輔導作業、承擔日常照料。

离异家庭的孩子真的表现更差吗|大象公会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離婚家庭的孩子就應該跟著媽而不是跟著爹。

家庭是複雜性、差異性極大的社會單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完全根據群體平均數據指導處理自家家務事,都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各家情況不同,都應當根據自家情況慎重考慮。

而且,正向選擇性仍然在單親父母家庭的對比中作用極大。

由於中國社會總體上父母離婚後孩子跟著父親的多,所以能要到孩子撫養權的女性往往社會經濟地位相對較高,克服困難的能力更強。

尤其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社會,單親母親兼顧工作和家庭仍面臨極大困難,不能簡單說孩子跟著媽就一定更好。

這部分研究給我們的真正啟示應該是,不同類型的離異家庭,面臨著各自不同的困難。

對於單親父親,需要注意在子女的日常照料、言語溝通、情感交流上投入更多,增加對孩子撫養和教育的親自參與。對於單親母親,社會應該發展更多渠道緩解她們在工作——家庭平衡上面臨的困難,減輕其壓力和焦慮感。

此外,既然離異終歸有可能對子女造成負面影響(無論多麼有限),那麼父母吵而不離,維持完整家庭的存在,是否會對孩子更好些?

從統計結果上看,不一定。

中國人普遍認為父母離婚對孩子有害,甚至可能傾向於誇大這種危害,卻容易忽視夫妻衝突對孩子的傷害。

完整家庭中的父母爭吵,同樣會對孩子產生全方位的負面影響。父母爭吵越多的家庭,孩子學業表現更差、學習壓力更大、更不自信、患抑鬱或心理疾患的風險越高。

因此,在一些以激烈衝突而告終的婚姻中,離婚給孩子造成的傷害也許早已在曠日持久的家庭內戰中發生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離婚比吵好,或者吵了就得離婚——如前面所說,家庭的特殊性很強,不能籠統分析。

真正的啟示在於,不要高估了離婚對子女的負面影響,也不要低估衝突對子女的傷害。對父母來說,如果不能避免爭吵,能不能儘量避免在子女面前爭吵?如果還做不到,能否在衝突後努力解決問題、修復感情?

离异家庭的孩子真的表现更差吗|大象公会
离异家庭的孩子真的表现更差吗|大象公会

· 張春泥在《離異家庭的孩子們》一書中利用了多個來源的公開數據,包括IPUMS中國人口普查1%樣本、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世界價值觀調查(WVS)、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其共同特點是抽樣和採集過程相對規範、嚴格,質量較為可靠

離異家庭子女需要怎樣的關注

為什麼媒體上的離異家庭子女,好像總是些問題少年?

因為,如果一個經歷過父母離婚的兒童犯了謀殺罪,那是新聞。如果他好好地過他的正常日子,那就不是新聞。

媒體在選擇個案時常有問題化傾向,這種做法對喚起國民大眾對婚姻家庭的危機意識是有益的,但對我們形成對離異家庭孩子們一般情況的正確認知是無效的。

此外,不同人對中國離異家庭的孩子有不同的敘事,不同的敘事源於人們視野範圍、動機與立場的差異。

法律援助者講述的多是父母離婚後慘遭遺棄或走向歧途的少年,因為他們是在案件中觀察那些離異家庭的孩子。心理醫生講述的多是存在各種心理問題和交往障礙的兒童,因為他們是在求治者中觀察。

但是,犯人和患者在人口中畢竟都是少數,即便在少年犯和問題兒童中可能有較高比例的孩子來自離異家庭,但絕大多數經歷過父母離婚的孩子並沒有最終成為犯罪分子或精神病人。

更重要的是,中國離異家庭的平均狀況是什麼樣的,生活在這些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數是什麼樣的孩子。

在中國,離異家庭子女佔未成年人口的3%,八百餘萬。

從1980到2000,未成年人生活在離異家庭中的比例從0.5%上升到1%,到2010年前後,大約有1.4%的未成年人生活在離異單親家庭中,1.6%生活在離異後的重組家庭中。

單就人口中的佔比來看,3%當然是少數,但換算成絕對人口數則是八百餘萬未成年人。作為比較,在美國,50%青少年會在童年期間經歷父母離婚。(Jennifer E. Lansford,”Parental Divorce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4 (2009):140-152)

似乎沒有想象得多?而且,離異家庭的孩子也並不顯著更差,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不需要關心這個問題?

不是。

首先,已有統計跡象表明,中國離婚開始向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群擴展,離婚人群的社會經濟地位正向選擇性正在逐漸改變。

西方的理論和經驗事實都表明,離婚起初作為新興現象,其法律、社會、經濟成本較高,往往是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群體利用離婚來結束不幸福婚姻。

隨著離婚現象的普及和逐漸被社會規範接納,離婚在法律、社會和經濟成本上的阻礙減小,離婚在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群體中變得更為普遍,因為這些群體的家庭生活面臨更多的壓力和困難。

如今的西方社會,離婚通常集中於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群,受教育程度低者、低收入階層、黑人等,離異已成為階層固化的重要幫兇。

其次,中國的人口流動和遷移讓祖輩同住和隔代撫育越來越困難,這尤其不利於流動人口離婚後的子女撫育。

2010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顯示,在農村,夫妻60歲以下且有16歲以下未成年子女的家庭中,超過1/3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這些因勞動力流動造成的夫妻異地、親子分離使他們承擔著更高的離婚風險。一些農村孩子面臨著父母離婚和留守的雙重困擾。

离异家庭的孩子真的表现更差吗|大象公会
离异家庭的孩子真的表现更差吗|大象公会

與此同時,讓中國回到低離婚率的時代短期內並不可行。一個快速變遷的社會給家庭帶來的衝擊是多方面的,即使中國人普遍認同雙系撫育、認為離婚對孩子有害,這些也沒能阻止離婚率的持續上升。

但當下,中國社會還有調整的時間和機會。可以設法延緩底層家庭破碎的進程。

底層家庭的不穩定往往與實際的生活困難有關,如貧困、疾病、住房壓力、撫育成本上升、夫妻因生計原因長期分居……感情破裂的婚姻難以挽回,但降低住房、醫療、收入、教育資源分配方面的不平等,可以減少底層家庭因生計壓力導致的不穩定。

同時,在制度和觀念上改變對離異家庭的忽視和歧視,在媒體和輿論中給這一群體更多理解、接納和寬容,而不是借講述聳人聽聞的故事博眼球、賺流量,也是對離異家庭子女更適宜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