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譯西方國家都是用的“美”“英”“德”等等一些好詞?

在傳統的東亞朝貢體系之中,中國是處於世界最中間的,這也是“中國”這個詞的由來,離中國越近,也就是離文明越近,離“禮儀”越近;離中國越遠,那肯定都是什麼妖魔鬼怪,不習王化的蠻夷,中國這種自大的心理跟夜郎國是一個德性,所以當年第一次接觸英國的時候,滿朝文武也是把這些人視為蠻夷的,英國當時的譯名不是“英吉利”,而是充滿了口字邊的字“暎咭琍”,德國叫“邪馬尼”,葡萄牙叫“佛朗機”,俄羅斯叫“羅剎國”。大臣黃爵滋給道光的奏摺中是這麼說的

今入中國之鴉片,來自暎咭琍等國。其國法有食鴉片者以死論,故各國只有造煙之人,無食煙之人。

用這些口字邊的詞其實就是貶義,以表明蠻人不配用好詞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林則徐打退過英國船隻的進攻,當時上報的材料是

“嘚咭喇吐”、“哆唎”

其實這是船長 道格拉斯 和船名 多利 的譯名,由此可見,這清朝人確實沒有把這些外國人當成平等的對象來看待。

但是後來鴉片戰爭打輸了以後,英國人當中也有掌握中文的人,他們在和清朝簽訂《南京條約》的時候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提出嚴正抗議,要求中方不準使用汙衊性的詞彙,於是“英吉利”三個字被最終確定下來,美國的中文譯名還有過“咩哩幹”、“彌利堅”和“美利哥”等等,在早期也是根本沒有統一稱呼的。美國譯名固定下來也是因為後來中國和美國簽署的一系列國際條約。大體情況和英國差不多。

這是對待有實力的強國,沒有采用中國大陸通用譯法的港臺地區,有時候還會對很多欠發達的地區繼續使用汙衊性詞語,不過因為使用的不多,所以沒有人在意,比如那邊把比如老撾翻譯成竂國,帕勞叫帛琉,塔希提叫大溪地,塞拉利昂叫獅子山。後面幾個還算中性,可是這個“竂”在漢語裡可真不是什麼好聽的詞語,不知道老撾怎麼聽得下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