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清圣人出”,为何黄河越来越清澈?这个预言真的要应验了吗

我国的国土面积现在位居世界第三,而广袤的土地和狭长的海岸线。让我们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以及各种各样的人文奇观。而面对各种各样的自然奇观,连古人也都是感叹不已,溶洞,大江,高山都成为了我们赞美的对象,并且每一个奇观的身上都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作为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黄河自然也有很多美丽传说和奇观,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黄河清圣人出”,为何黄河越来越清澈?这个预言真的要应验了吗

黄河水被称作抚育人民的源泉,但并不是甘甜的清水,反而以污浊出了名,否则又为何是“黄河”呢?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使得黄河水从未清澈过。

而在如今,人们似乎已经迎来了黄河治理的收获期,黄河水已逐渐变得清澈起来。到了这个时候,人们也想起了先人曾经说过的“黄河清,圣人出”。黄河水变得清澈,难道真的会验证先人的话吗?

“黄河清圣人出”,为何黄河越来越清澈?这个预言真的要应验了吗

黄河清水出圣人,古书预测是否为真

黄河水常年夹带泥沙,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即便多次治理,依然无法达到“清水”的状态。以至于在古人看来,黄河出清水的时刻,便也是圣人要降临的预兆。而从如今的角度来看待,则应当先从此话的出处入手。

在《推背图》第五十四象中记载:黄河水清,气顺则治。主客不分,地支无子。 “黄河水清,气顺则治”的意思是:黄河,用以比喻明末纷乱混浊的局势。气,气运;治,治理。整句话是说明末天下大乱,混浊有如黄河之水;如果黄河的水清了,气运通顺了,天下就得到治理了。有的人将“气顺则治”解释为暗喻顺治皇帝,有些牵强附会,率满清入关的是皇太极。

“主客不分,地支无子“”的意思则是明朝主宰天下,为主人;李自成、满清等本是臣民,是客人,后来纷纷割据天下,即所谓的主客不分。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支,“子”为第一。既然地支无子,就剩下十一支,暗指满八旗创始人努尔哈赤早挂。

“黄河清圣人出”,为何黄河越来越清澈?这个预言真的要应验了吗

这也就是预言满清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传十帝而终,而一切都是基于“黄河水清”。但古人的说法始终有迷信成分,至少在几千年的进展中,依然不能看出圣人与“黄河水清”之间的分毫关系。

历朝历代治理黄河,水清为努力成果

据《诗经》记载:“滮池北流,浸彼稻田”。黄河虽是母亲河,泛滥成灾的时刻实在不在少数。因此,历朝历代都把治理黄河作为水利工程的重中之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已普遍修筑堤防。明末清初,治河事业有很大发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维护技术都有长足进步,涌现了以潘季驯、靳辅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专家。

清朝末年及民国期间,战乱不断,国政衰败,治河也陷于停滞状态。近代以李仪祉、张含英为代表的水利专家,大力倡导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但受社会经济的制约,始终难有建树。

“黄河清圣人出”,为何黄河越来越清澈?这个预言真的要应验了吗

来到现代社会,对于治理黄河的要求更高,在水质方面也有所改善。其实历史上的黄河水也有变清的记载,据说是有43次。其中最长的一次黄河水变清是在1727年,黄河变清2000余里长,持续了22天。其实在非汛期的时间,黄河水大部分河段都是比较清的。

究其黄河水变清的原因,据专家说,要归功于我国为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当然还有气候变化的因素。我国从1946年开始开展“全面治黄”工作部署,到现在经过几辈人的艰苦付出,才终于让“千年难见黄河清”的说法得以扭转。

黄河水的治理是一项漫长的工程,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从一定意义上说,确实也是人才的治理使得水质改变。但古人所说的“黄河清,圣人出”,如今看来还是没有太大的关联性,毕竟变得清澈的黄河水也没有带来具体可见的所谓的“圣人”。

“黄河清圣人出”,为何黄河越来越清澈?这个预言真的要应验了吗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曾写诗道:“普天有道圣人生,大地山川尽效灵。尘浊想应淘汰尽,黄河万里一时清”。

这已成为古时中国人的梦想,期盼圣人出现是我们的一大情结。

当然,罗贯中所说圣人不是普通人,也不是指孔夫子这样的学问家,只是那些君临天下的帝王才担当得起。几千年来,许多中国人总是希望出个好皇帝,能够带来“河清海宴”的太平盛世。所以,种种“黄河清,圣人出”的说法,其实寄托了中国人对太平盛世来临的美好愿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