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退場,教育行業投資併購要涼涼了?

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錢箐旎

“熱錢”退場,教育行業投資併購要涼涼了?

教育行業投資併購的火熱有目共睹。說事君瞭解到,中國在2016年至2019年共有42家教育企業成功上市,數量上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尤其在2019年,共有15家教育企業成功上市,達到過去4年的峰值。

然而,隨著整體資本市場上的“熱錢”退場,這樣的盛況或發生改變。3月19日普華永道發佈的《2016年至2019年中國教育行業併購活動回顧及趨勢展望》報告顯示,2016年至2019年,中國教育市場累計完成國內併購交易1747筆,已披露交易金額累計超過人民幣1300億元。其中,2019年交易數量由2018年的502筆下滑至313筆,交易規模僅為204億元,不及2018年規模的2/5。而海外併購方面,2016年至2019年累計交易數量34筆,其中2019年最為活躍,共計交易16筆。

可以看到,受到金融市場去槓桿、經濟下行及政策強監管的綜合影響,中國教育行業國內併購交易規模在經歷了2016年至2018年逐年放大後,於2019年整體呈現低迷態勢,平均單筆交易投資規模也在2018年到達頂峰後略有回落。細分賽道中,K12賽道在交易規模上始終保持高位、而素質教育賽道在交易數量上表現更為亮眼。

上述報告指出,教育市場融資輪次整體向中後期轉移,估值更加趨於合理,參與者專業度不斷提升,整體市場投融資迴歸理性。“近年來隨著整體資本市場上的‘熱錢’退場,投資者更為謹慎理性。資金對於部分已形成梯隊的賽道更加偏好商業模式成熟且具備盈利能力的標的公司,而在部分藍海賽道或親政策賽道則更偏好前期‘小額試錯’。”普華永道中國教育行業併購交易服務主管合夥人翟黎明表示,整體來看,千萬級及以上的投資數量佔比呈顯著的上升之勢,融資金額整體向中後期集中。大額資金持續加碼K12及素質教育等賽道的頭部企業,其中也不乏一些優質企業在近年內獲得多次融資。

“熱錢”退場,教育行業投資併購要涼涼了?


從地域分佈看,經濟發達的城市和省份教育需求旺盛,教育重視程度高,在教育上的花費支出高,市場較為開放,更易匯聚教育創業企業。北上廣作為經濟發達的城市與省份代表,2016年至2019年間無論是在併購數量還是金額上均保持領先,其中尤以北京為首,4年累計交易數量與金額分別佔比44%和45%。海外併購熱門目的地則為美國、英國及印度。自2016年至2019年,英國及美國海外併購數量佔整體的53%。印度成為熱門國家之一則主要受互聯網普及和高速發展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在成功上市的教育企業中,民辦高校及K12培訓企業上市仍為主流。同時隨著諸如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細分賽道頭部企業的形成,整體教育上市公司所屬賽道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在多種原因的作用下,香港成為2019年更受青睞的上市路徑,香港上市的教育企業佔總上市的教育企業數量的67%,而教育企業集中赴港上市的勢頭則預計在2020年將有所減緩。

普華永道中國交易戰略與運營合夥人馬玉婷表示:“投資者對於教育企業估值的理性判斷,從高估值為核心轉變為高業績表現為核心,更加看重企業變現能力與利潤釋放能力,關注短期回報與長期戰略規劃的有效結合。二級市場對於教育行業的追捧重心也在2018年下半年後逐漸發生轉移,優質資產受到追捧的同時,部分公司的估值逐漸趨於理性。”

此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原本正處於寒假旺季的教育培訓機構一時間措手不及,在線下教學無法開展的情況下,短期內把在線教育迅速推廣至全國各地。而對於部分規模較小的線下課外培訓機構,則因為現金流緊張而面臨著巨大的生存挑戰。

對此,翟黎明認為:“新冠疫情給教育行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這次疫情對線上教育在短期內是一次利好,是推動在線教育高速發展的一個催化劑,對於其長期發展我們仍持謹慎樂觀的態度。諸多大型教育企業已向綜合型教育集團轉變,在線教育成為其必不可少的業務形式之一,亦有助於其快速在教育產業鏈的全方位佈局。對於教育信息化,此次疫情必將推動校內教育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

可以說,中國教育行業正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在政策的推動及引導下將繼續走向規範化,伴隨教育需求和供給的多元化發展及技術手段的升級,繼續呈現高度發展及迅速升級之勢。行業洗牌或將會加速,持續關注各賽道頭部企業,無論是線下或線上機構,在擁有用戶規模及品牌影響力的基礎上,具有優質師資力量、穩定現金流並能持續更迭教學內容供給的企業值得關注。(經濟日報記者 錢箐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