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殺菌劑對小麥赤黴病及真菌毒素的控制效果

幾種殺菌劑對小麥赤黴病及真菌毒素的控制效果

幾種殺菌劑對小麥赤黴病及真菌毒素的控制效果

摘要

張春雲等(安徽農業科學, 2019, 47(20): 155-158)根據江蘇省抗性監測結果,研究幾種殺菌劑對小麥赤黴病及籽粒中真菌毒素積累控制效果。結果表明,各藥劑處理防效均較高,達78.19%~98.47%。其中,氰烯·戊唑醇、氰烯菌酯、戊唑·咪鮮胺病指防效最好,分別為98.47%、97.45%和96.82%;其次為烯肟·氟環唑單用、烯肟·氟環唑+咪鮮胺、烯肟·戊唑醇,為89.93%~94.61%;烯肟·戊唑醇+咪鮮胺、啶菌噁唑+咪鮮胺、啶菌噁唑防效偏低,為78.19%~87.46%。

檢出DON為主要毒素。防治後,48%氰烯·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20%烯肟·戊唑醇SC對麥粒中DON毒素積累降低效果最好,分別達92.95%、89.36%、74.53%,其他藥劑或處理為34.70%~67.32%。

綜合上述2個因素,推薦25%氰烯菌酯SC、48%氰烯·戊唑醇SC為小麥赤黴病防治的首選藥劑品種,其次,推薦20%烯肟·戊唑醇SC、400 g/L戊唑·咪鮮胺SC。


小麥赤黴病(Fusarium head blight)是由半知菌亞門真菌中多種鐮刀菌引起,其中禾穀鐮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為優勢種。小麥發病後,不但直接影響產量,而且病粒中菌絲產生多種真菌毒素,直接汙染糧食及其延伸產品,其中主要種類為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黴烯酮(ZEN)。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屬單端孢黴烯族化合物(deoxynivalenol),也稱嘔吐毒素(vomitoxin),因可引起豬的嘔吐而得名,對人體也有一定危害作用,研究表明DON具有三致(即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是一種潛在的致癌物質,歐盟分類標準為三級致癌物,其汙染廣泛存在於各國,中國、日本、美國、前蘇聯、南非等均有發現;主要汙染穀類作物如小麥、大麥、燕麥、玉米等,也汙染糧食製品,如麵粉、麵包、餅乾、麥制點心及動物飼料等。另外,在動物的奶、蛋中均有發現該毒素殘留。

儀徵地處江淮南端,小麥花期雨水多、溫度適宜,赤黴病重發生年頻率高,而該地又是國內弱筋小麥(餅乾麥)重要產區,迫切需要防治效果高、真菌毒素產生量低的赤黴病殺菌劑。為此,研究人員根據江蘇省抗性監測結果,選擇推廣勢頭較好的幾種藥劑,結合DON、ZEN毒素含量測定,進行赤黴病防治藥劑的評估,以期篩選出防病效果高、麥粒中真菌毒素降低幅度大的殺菌劑。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於江蘇省儀徵市月塘鎮夏營村,丘陵地區沖田,土壤肥沃,前茬均為水稻,2017年11月10日播種,播種量262.5 kg/hm2,人工撒播,長勢好且基本均勻一致,周圍無樹木、建築等遮擋物。


1.2 試驗對象

供試作物:揚麥23


1.3 藥劑來源

36%烯肟·氟環唑SC——中化作物保護品有限公司

25%咪鮮胺EC——江蘇輝豐農化股份有限公司

25%啶菌噁唑EC——中化作物保護品有限公司

20%烯肟·戊唑醇SC——中化作物保護品有限公司

400 g/L戊唑·咪鮮胺SC——安道麥馬克西姆有限公司

48%氰烯·戊唑醇SC——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25%氰烯菌酯SC——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1.4 施藥及調查方法

共施藥2次,第1次於4月26日進行,為小麥揚花初期(5%~10%揚花),間隔7 d後即5月3日第2次施藥。噴藥後至試驗結束,不使用其他任何藥劑。


施藥後3 d、7 d觀察記錄藥劑對作物的安全性。末次藥後7、14d分別觀察田間病害發生及小麥生長情況,於小麥赤黴病病情穩定後(5月17日)調查防治效果。


赤黴病調查方法:處理區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調查100株,記錄發病率;根據發病部位和危害情況分級,計算病情指數及防效。


分級標準:參照國家農藥試驗標準進行。

0 級,無病

1級,發病小穗佔全穗的1/4以下

3級,發病小穗佔全穗的1/4~1/2

5級,發病小穗佔全穗的1/2~3/4

7級,發病小穗佔全穗的3/4以上


藥效計算方法:

病穗率=病穗數/調查穗數×100%

幾種殺菌劑對小麥赤黴病及真菌毒素的控制效果

真菌毒素檢測方法:5月28日,小麥成熟。各小區按5點取樣法,每點剪取1.2 m2的麥穗,用乾淨的農用袋分別包裝,並單獨脫粒曬乾,送至江蘇省植保植檢站,並委託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研究所進行DON和ZEN檢測,檢測標準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檢驗檢疫行業標準進行。

2 結果與分析

2.1 殺菌劑對小麥赤黴病的防治效果

藥後21 d,田間赤黴病病情基本穩定,各藥劑處理防效均較高,達78.19%~98.47%。其中,防效最高的(95%以上)有3個處理,即氰烯·戊唑醇、氰烯菌酯、戊唑·咪鮮胺,分別為98.47%、97.45%和96.82%(圖1)。保穗效果(病穗率防效)比病指效果總體略偏低幾百分點,但各處理間防效差異性趨勢與病指防效基本一致。


幾種殺菌劑對小麥赤黴病及真菌毒素的控制效果

圖1 各處理對小麥赤黴病的田間防效

2.2 殺菌劑對真菌毒素積累量的效果

未用藥空白對照區小麥籽粒中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ON)檢出量最高,達705.7~1282.5 μg/kg,平均916.81 μg/kg,接近或超出國家限量標準(1 000 μg/kg),表明DON為主要真菌毒素。用藥防治後,各處理均能明顯降低小麥籽粒中DON檢出量,與空白對照區比,檢出量差異達顯著或極顯著水平。其中,降幅大的為氰烯·戊唑醇、氰烯菌酯,分別達92.95%、89.36%(圖2)。

幾種殺菌劑對小麥赤黴病及真菌毒素的控制效果

圖2 各處理真菌毒素積累量降低效果

除烯肟·氟環唑低量處理和空白對照各一個小區檢測出玉米赤黴烯酮(ZEN)外,其餘共34個小區均未檢出,各處理間無顯著差異。這表明ZEN不是該田主要真菌毒素種類。

3 小結

該研究結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48%氰烯·戊唑醇SC不僅對小麥赤黴病防效高,而且降低小麥籽粒中DON毒素積累效果最顯著,應成為小麥赤黴病防治推薦的首選藥劑品種。其次推薦20%烯肟·戊唑醇SC、400 g/L戊唑·咪鮮胺SC,建議用量至少150、180 mL/hm2,中等發生年份用藥2次。


“ADV農藥測評”是《現代農藥》《農藥快訊》雜誌社推出的全國農藥行業首個綜合測評類服務產品

“客觀、公正、獨立、科學”是我們進行農藥測評的原則

“為種植戶服務、為生產企業服務、為監管部門服務”是我們的目標

“推動農藥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是我們永遠不變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