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不按套路的房似锦们,其实只是从“工具”活成了人罢

《安家》:不按套路的房似锦们,其实只是从“工具”活成了人罢

最近六六编剧《安家》,成为许多人茶余饭后话题的焦点。围绕这部电视剧,以及其中主要人物和买房、卖房的故事,坊间有较多的议论。有些人表示,《安家》主要设定是房屋中介,怎么看着看着和现实中的房屋中介差别太大,还有些人认为剧情太夸张,让房屋中介去承担了许多他可能承担不了也不会去承担的职责,因此这不是一部成功的职业剧。

不过,我相信大多数的观众,大概也没有抱着看一部纪录片的期待吧。除了打发时间,更多人还是想通过这些虚拟人物的故事,来品位和思考自己周遭的人生。

我恰恰觉得,正是因为《安家》不按套路出牌的设定,才让这部剧变得更值得玩味。我想从剧中孙俪饰演的女主角房似锦的视角出发,谈谈我的思考。很多人觉得房似锦前期是“女强人”,后面变成“傻白甜”,是人设崩塌了。其实这正是房似锦的个人成长,是她从把别人看作“工具”转变成把别人当做人的心路历程,当然在这过程中,她也完成了自己从“工具”成为人的转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家》或许可以给很多类似房似锦这样的“工具”人更多启迪。


01 “人只有两类:有用,没用”


房似锦当然不是什么坏人。但是早期的她,其实还挺有争议的,有许多的纷扰,其实都很她把别人当做“工具”有关。

其实,她出场亮相,漂亮地卖掉跑道楼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很多人觉得房似锦给海清扮演的宫医生买房,可谓职业经理人的典范,比如:

她为了靠近宫医生,靠着一个纸袋子,就打听到她的身份,并且专门到她单位等候,还贴心地带上了食物。当海清对她表达不满,甚至开始人身攻击,她依然笑脸相迎。一言以蔽之,她知道怎样更好揣摩用户心理,精准提供服务,并且能够耐受各种委屈。上述表现是“教科书”式的,据说现在不少销售公司都把这一段当做模板进行教学。

《安家》:不按套路的房似锦们,其实只是从“工具”活成了人罢

然而,你细想一下,她是真的想对宫医生——这个人好吗?

她做的这些,只是为了能够顺利开单,给下属证明自己的实力,同时也是为了赚钱。端茶送水之类的善举,并不是出自内心尊重,只是觉得这是讨对方欢心的手段,是套路,而对方只是她实现目标的工具。

当然,她这么做,也确实把房子卖出去了。单纯以结果论,好像也没什么不可。因此她这套把别人当“工具”的运作机制最初还是比较奏效,她也比较满意。

从这个角度去审视早期房似锦被许多人诟病的一些做法,也就有了合理性。比如她抢王子健的单,强迫朱闪闪戴难看的头套发传单,对楼山关因为生理原因犯的错误予以的强烈批评等。

在她心中,这些人也是“工具”,是公司的“工具”,他们的价值是帮公司赚钱。怎么对赚钱有利,就需要去做什么。所以不用顾忌,是不是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是不是要考虑别人的尊严,是不是要体谅别人作为一个人的无可奈何。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她给包子店的老夫妇购房的过程中。徐文昌提醒,“这个单子做得有点急”,他在考虑老夫妇将来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这些在急于求成、把别人当做“工具”的房似锦眼中,可能也曾闪现过,但是她不会去在意。

《安家》:不按套路的房似锦们,其实只是从“工具”活成了人罢

有些人觉得这很“社会”,认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徐文昌这种做法根本不符合现实。我相信房似锦也是这么看的。所以站在这个角度,房似锦并不认同徐文昌对自己“不近人情”的批评。相反,她觉得自己才是对的。

“她是一个狠人。只要是个生意,她都做,只要你有需要,她能给你现杀一个。”这句台词形象地诠释了房似锦的“工具”属性。

其实,《安家》里,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房似锦”。现实生活中,有更多这样的“房似锦”。在他们的世界里,处事准则主要靠分辨别人有没有用,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在他们看来,世界大概本来就是要这样运行的。

只是很可惜的是,他们没有房似锦这样的机缘去认识徐文昌,从而体会完全不同的活法。


02 “我不问她要,能问谁呢”


那么,这些人怎么会用这种方式去看待自己和别人的关系?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他们自己也被别人当做了“工具”。

孙俪在解读这个人物的时候,就提到,房似锦一开始就是一个赚钱工具。除此之外,她还是翟云霄用来对付徐文昌的工具。

作为房似锦的第一个师傅,翟云霄当然也是工具主义的。翟云霄也是努力在讨好房似锦的,他鼓励房似锦开老洋房的单,于是给房似锦买假名牌包,其做法和房似锦给宫大夫买的夜宵,希望以蝇头小利换取对方的信任,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安家》:不按套路的房似锦们,其实只是从“工具”活成了人罢

当然,房似锦可以这么习惯地充当别人的工具,更大的原因是来自她的原生家庭。

房似锦长期以来,是另一个人工具,那就是被许多人厌恶的房似锦生母潘贵雨。

潘贵雨当然是很恶毒的。她不断压榨房似锦,到处问她要钱。想让房似锦给弟弟还房贷,要不到的时候,还跑到上海来,到公司大闹。房似锦爷爷病重,她隐瞒消息,利用房似锦肯定会为爷爷掏钱的心理,继续要钱,甚至连老人的死讯也打算继续隐瞒,生怕没有要钱的由头。作为一个母亲她当然坏透了。但是,你也会发现,她善于揣摩房似锦的心理,和房似锦善于揣摩用户的心理,进而为自己服务是几乎如出一辙的。

《安家》:不按套路的房似锦们,其实只是从“工具”活成了人罢

如果深入探究,你还会发现,其实房似锦对于这个“工具”的身份,至少潜移默化是接受的。早期,潘贵雨如此恶劣的讨要钱,连师傅翟云霄都不止一次劝她要跟家里断干净。但是她没有听从翟云霄的话,最终她还是一次又一次的给家里钱,默认家中的这个窟窿,是需要自己去填补的。

其实潘贵雨这个人,虽然可恨,也有其可怜之处。她自己其实也活成“工具”,是他们老房家的“工具”。要来的这些钱,没有多少用在她自己身上,不是用在宝贝儿子身上,就是用在大家庭上。她之所以不断问房似锦要钱,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不问她要,还能指望谁呢?”。

我相信,如果她自己有这个能力成为更厉害的“工具”,她也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只是现在她老了,她需要一个自己的继承者,而那个人就是家族中最厉害的房似锦。而房似锦自己,也差点没能逃离这个循环的魔咒——“她不问我要,还能指望谁呢?”。这也是为何房似锦会背负家庭负累的重要因素。

《安家》:不按套路的房似锦们,其实只是从“工具”活成了人罢

因此,虽然房似锦非常痛恨潘贵雨,潘贵雨也非常痛恨房似锦,但是他们两个人其实一直都能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相处,根本原因是他们都明白彼此承担的“工具”角色,而且可能还是非常重要的那个“工具”。他们对彼此的痛恨,我觉得多少也有一点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的那种无可奈何。

值得一提的是,在潘贵雨和房似锦所处的生存环境中,其实类似的“工具”化并不鲜见。“潘贵雨”们自己是养儿育女的工具,而他们也会沿袭旧俗把孩子当做工具。房似锦之所以屡屡被找茬,只是因为她是这群工具中最“出挑”的一个。

这样的“房似锦”,并不少见。他们其实早已把自己内化为一个“工具”,而他们的人生价值就在于能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工具”,发挥其更大的价值。

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一个词叫“无条件积极关注”,指的是,不管这个人贫穷还是富有、难看还是好看有用还是没用,以及其他你可以想到的评断标准,都对他这个人本身是积极地给予关心和关爱,把对方当做一个人认真看待。而这种“无条件积极关注”会成为一个人成长中的重要养料,是一个人形成独立人格、拥有完整自我、能够尊重爱护他人等优秀品质的基石。目前主流的育儿心理学,都提倡父母和教育者要“无条件积极关注”,不要给这种关爱附加上各种“价值条件”。

然而,“房似锦”们和“潘贵雨”们没有这样的运气。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总是处于自己做了一些什么,别人给自己好脸色看就代表认可了自己,如果哪里做得不够就会遭遇负面评价的循环中。长此以往,他们也就觉得,自己需要做到什么,才配得上认可,慢慢地自己也就培养出成为“工具”的自觉,不用别人真的提要求,他们也会自觉地进入“工具”的状态。

当然,他们把自己当做“工具”的时候,很可能他们也把别人当做“工具”。反正,既然你看中的是我的价值,为何我不能同样看中你的价值呢?


03 “大方地接受,再大方地给予”


幸运的是,房似锦有徐文昌以及一群可以“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小伙伴,这些人跟他之前接触的人完全不一样,他们并不采纳工具主义视角去看待他人。可以说和这些人接触,是房似锦转变的起点。

作为双店长被派到徐文昌那边的时候,她的新同事上班唱唱歌、出勤打卡不准时、大多数人不穿职业装。即便没有开单,他们依然乐呵乐呵。从房似锦角度,完全不能理解这些的所作所为,她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于规则的模范遵守,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自己把人异化为工具的具体体现。

《安家》:不按套路的房似锦们,其实只是从“工具”活成了人罢

然而,之所以会有这样局面的原因是,徐文昌更多地把人当做人去看待。他尊重个体差异,不认为一定要有板有眼、都穿一样的衣服才是好员工。他可以看到开不了单的朱闪闪身上的闪光点,他能够体会贫穷家庭出身的小楼的处境……他并不觉得作为房屋中介把房子卖出去就好了,他也关心住在房子里的人会怎样。

在他的眼中,这些人不是满足自己目的的“工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这和房似锦的世界观形成非常大的反差,慢慢地房似锦从小梳理的“工具”信念开始崩塌:


1、获得了一种新的看待人和事的视角。

前面提到的徐文昌的做法,不再赘述。其实,以徐文昌为代表的一群人,每天都向房似锦展示如何把人当做人去看待。

具体到房产生意,比如富豪给“小三”的房子,徐文昌就坚决不做,因为这会对别人家庭造成伤害,特别自己还是富豪夫妻创业艰辛的见证人。如果把富豪夫妇当做赚钱工具,这样做是不理智的,而如果把对方当做一个人看待,其实很容易作出选择。事实上,如果按徐文昌所说去做,房似锦也可以少去很多麻烦。

另外,房似锦生病,朱闪闪替她发传单,传单上写上了朱闪闪的手机号,按房似锦“工具”的视角,别人是想借机自己上位,而实际上朱闪闪只是怕客人去打扰病中的自己,等她一上班便把公正地抄写好的手机号奉上。因为朱闪闪把她当做一个人看待,而不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

《安家》:不按套路的房似锦们,其实只是从“工具”活成了人罢

徐文昌等人类似的“言传身教”,对房似锦的触动很大,她终于可以看到从另一种角度作出选择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沿着自己的方式去做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在屡次现实碰撞面前,她自然也能作出更恰如其分的决定。


2、看到了被“工具”后的悲惨结局。

如果一个人一直处在享受成为“工具”的状态中,大概是不会反思这样的模式有什么问题。然而,事情大概不太会如此顺遂。

当房似锦发现翟云霄给她的是个假包,房似锦开始觉醒,她开始会意识到自己确实只是对方的一个“工具”,这种强烈的不被尊重的感觉,也为她的转变种下了种子。

而江奶奶夫妇的经历,对她更是一场强烈的冲击。一方面,江奶奶为了救自己的丈夫,不惜卖房而不去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而病重的丈夫为了让江奶奶的晚年有保障,坚持不要卖房的钱投入到治疗之中,他们彼此都把对方生命当做最重要的一部分去珍视。另一方面,江奶奶的两个侄子为了继承更多遗产,屡次阻扰老人卖房,这种精算到可怕的“工具”理性强烈与前者形成强烈反差。


《安家》:不按套路的房似锦们,其实只是从“工具”活成了人罢

从“工具”的角度出发,当然没有必要把钱砸进去,因为老人已经病重,治愈希望渺茫,何必浪费钱呢?

但是,如果把对方当做一个人,当做你的爱人和亲人,你可能完全不会在两者之间去做选择题。

况且,如果你坚持这种“工具”的观点,那么彼时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你——你没用了,所以你被舍弃了。你愿意被这样对待吗?


3、被人无条件地好好地对待。

房似锦是幸运的,让她遇上了徐文昌这样的人。在遇上徐文昌之前,房似锦将她挣的所有钱,都用在了自己家人的身上,吃饭也只是随便应付,自己根本不舍得买身像样的衣服。她从来也没有被别人作为一个人好好对待过,当然她自己也不会这么做。你怎么可能指望她不把自己当“工具”,指望她不会用“工具”的角度看待别人?

当她的鞋破了,舍不得买新的,还在修补的时候,徐文昌给她买几千块的鞋,房似锦很不好意思,徐文昌跟她说了两句很棒的话,分享给大家:

1)你要对自己好一点,这双脚要还要跟你七八十年的。

2)大方地接受,再大方地给予。

《安家》:不按套路的房似锦们,其实只是从“工具”活成了人罢

徐文昌对房似锦的好,纯粹是出自对她本人的关心,关心她自己都忘记去关心的身体,而这种关心本来就该是无条件的。不管你过得好不好,都应该无条件积极关注自己的身体。

而对“房似锦”们来说,需要学会能够去享受别人对你的无条件的好,这样在今后的人生中,才能大方地、不计算“价值条件”地给予别人这样无条件的好。

通过这些来自他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她终于可以认识到,自己也是一个可以被人爱的人。是啊,她自立自强、聪明果敢,凭什么活成别人的工具呢?

“房似锦”们,可能从小没有机会获得这样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但是只要长大后有人持续地给予她们,是完全可以重回“人”间的。


04 “最好的关系,不是竞争,而是竞合”


当一个人从“工具”活成一个人,会有多大的变化?

还是以房似锦为例。

首先,人格开始真正独立。

当翟云霄问房似锦选他还是徐文昌,她回答了后者,终于和翟云霄划清界限了。如果把翟云霄作为房似锦的1.0版本的话,其实与翟云霄的分手也是房似锦和过去告别的过程。因为她过去坚信的“工具”理论已经倒塌了,现在她是一个独立的人了,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断,能做自己的决策,并且为此承担责任。

其次,摆脱原生家庭重复的魔咒。

她不再被潘贵雨牵制,但又不是完全不顾念亲情。前者是作为“工具”和继承者的迫不得已,而后者是作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爱。有些人觉得潘贵雨生病后,房似锦还跑去看她,是“圣母病”发作,其实不然,这恰恰是房似锦变得更成熟的象征。

还记得刚刚提过的徐文昌说的“大方地给予”吗?这个时候,房似锦对潘贵雨的给予,就是

这样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并不需要你做得好,但是我依然会关注你。而这或许也是潘贵雨一辈子都没有享受过的,对她而言,或许也可以老怀安慰了。

对长得神似易烊千玺的宝贝弟弟,则是另一种“给予”。当房似锦还是“工具”的时候,她看似大方给弟弟钱,但其实也是把弟弟当做了工具——老房家的香火要他继承啊。然而,当她把自己当个人,也把弟弟当做一个人的时候,她选择的是帮助弟弟成为一个更有责任感的男子,让他自食其力地打工去赚钱。这才是作为一个姐姐能够给弟弟的给予,而且是计长远的给予

《安家》:不按套路的房似锦们,其实只是从“工具”活成了人罢

当然,更重要的是她能够爱别人了。

当我们是一个工具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会掂量自己,我们值得一个很好的“售价”吗?而更多时候,我们甚至在为自己能不能卖出一个别人眼中的“好价钱”努力打拼。而把自己当做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可能不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了,会勇敢地迈出这一步,爱别人,敬自己。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过去的房似锦,可以看看现在的房似锦有了怎样的变化,她会给你一些为此改变的动力。


《安家》:不按套路的房似锦们,其实只是从“工具”活成了人罢

结语 “房子不光是房子,也承载着一家人一辈子的幸福”

最后补充两点。

回到电视剧本身。当然我知道,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房屋中介是凤毛麟角,甚至可能就仅仅存在于电视剧之中。但我同时也想提出,这可能恰恰是我们习以为常以工具视角看别人所致。因为潜意识认定他们只能扮演这些工具性角色,所以一旦有人超过了这些角色,成为活生生的人,我们反倒会觉得不适应。所以,不按套路的《安家》和房似锦们,说不定可以我们反思过去工具模式的契机。

当我们能够抛开这种工具的思维,还原人性的时候,你会发现,除了房似锦这个人,《安家》也试图提醒我们不要把房子当做“工具”了,多关注房子里住的人以及“家”的意义。

《安家》:不按套路的房似锦们,其实只是从“工具”活成了人罢

据报道,六六写这部作品,搜集了在上海发生的上千个跟房产纠纷有关的案例,最终她选取了十五六个写到剧本里。上海东方卫视曾在黄金时段有一档节目叫《新老娘舅》,主要是调解邻里纠纷的。上海人对她有一个戏称,说他们主要是调解房产纠纷的,因为几乎每一个来调解的人,谈的都和房产安排和分割问题有关。因为一套房子,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家被闹得天翻地覆,亲兄弟姐妹们,父母和子女之间变成了敌人。我相信这样的悲剧也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吧。

假如,这些为房子烦恼的人,不把房子当做工具,不把房子里的人当做工具,也能够把这些人当做活生生的人去看,把房子看做是人组成的一个家,那么很多事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

祝你也能成为不按套路的房似锦,从过去的“工具”魔咒中解放出来,迎来真正繁花似锦的人生!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