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明知道進攻蘇聯有可能陷入兩線作戰局面,但為何還要打蘇聯?

當愛已成往事不堪回首


提這個問題就是不瞭解歷史。當時根本不存在兩線作戰。英國法國等歐洲大陸國家都被幹倒了。英國已經無力再在歐洲大陸哪怕有一點作為了。況且希特勒對佔領英國沒興趣,他只想稱霸歐洲大陸。那時候美國還沒有和德國動手。可以說那時候根本不存在兩線作戰問題。

說白了,兩線作戰是美英往自己臉上貼金。要是真正說的話,打敗希特勒最主要是蘇聯,東西的比重我覺得是三七開。俄國蘇聯佔七。德國所有的精銳基本上都在東方戰場。剩下的二流部隊在北非。說起來,隆美爾一開始也不算是德國頂尖的將軍。他率領的軍隊只能說,不是絕對的主力部隊。


sashou001


希特勒攻打蘇聯的時間是1941年6月22日,也就是“巴巴羅薩”計劃執行的當天展開的,要分析為什麼希特勒要攻打蘇聯,我們就要從當時的情況來分析。

從地理角度來說,當時能夠攻打的國家也只有蘇聯

當時德國能夠選擇進攻的國家為英國和蘇聯,其中英國和德國隔了個英吉利海峽,蘇聯則與當時的德國接壤。

於是希特勒就面臨著與歷史上拿破崙同樣的問題,是進攻英國呢還是進攻蘇聯(俄國)呢?其實希特勒與拿破崙都對進攻英國有過嘗試,畢竟英國就在家門口,總是站在那兒顯得非常地礙眼。

拿破崙英國特拉法加大海戰喪失了海軍,從而基本永久地喪失了進攻英國的可能。而當時的德國沒有獲得制海權,因此也不能派出大部隊去進攻英國。英國畢竟是一個大國強國,要拿下英國需要多少部隊呢?不說多了,100萬總是要有的,而這100萬人怎麼去英國呢?也只能橫渡英吉利海峽,沒有制海權可以麼?當然不行,沒有制海權,英國人的戰艦不斷地炮擊,這100萬人估計還在渡海的過程中就已經基本都葬身魚腹了。

不過希特勒當時還多了個選擇,就是拿下制空權,迫使英國屈服。所以他在1940年實施了“海獅計劃”,對英國進行了為期數天的狂轟濫炸,但結果卻是效果不理想,既沒有迫使英國屈服,也沒有獲得制空權,德國空軍卻在空襲英國的過程中損失慘重。

既沒有制海權,也沒有獲得制空權,那麼進攻英國可能麼?當然就不可能了。

▲1941年,從地理角度來說德國就只能進攻蘇聯了

德國最弱的是海軍,最強的是陸軍,其次是空軍,而當時的蘇聯在陸地上和德國接壤,所以從陸地進攻蘇聯就正好發揮德國陸空軍的實力,這點和拿破崙一樣,只不過拿破崙時代沒有空軍,法軍最為強大的是陸軍。

從戰略角度來說,解決了蘇聯問題就等於是解決了英國問題

德國在接連拿下波蘭、荷蘭、比利時、法國等國家之後,工業實力大為增強,尤其是法國,極大地提高了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而蘇聯也是當時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家,擁有著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尤其是石油資源。

▲二戰時期如果蘇聯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為德國所獲得,後果不堪設想

就整個二戰時期來說,蘇聯生產了大約15萬架飛機、10萬多輛坦克,德國生產了大約11萬多架,坦克5萬多輛,英國生產了飛機12萬多架,坦克3萬3千輛左右。如果德國獲得了蘇聯,那麼德國的飛機完全可以達到26萬架以上,坦克15萬輛以上,對比英國的12萬多架飛機和3萬3千輛左右的坦克,英國基本會被德國碾壓。

同時佔領了蘇聯之後,德國可以和日本會師,從而出兵中東地區,佔領中東地區的石油;出動主力部隊進攻印度和北非,拿下英國的幾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切斷英國的工業原材料來源,那麼無論英國的工業生產能力有多強,最終都只能停擺,那麼英國問題也就等於是解決了。

從形勢上來說,1941年是進攻蘇聯的最佳時機

其實在戰前蘇聯就有個“大雷雨”計劃,內容是這樣的,先與德國瓜分波蘭,然後乘著德國和英法死磕的時候從東線出兵進攻德國,此時德國因為和英法死磕的差不多了,所以也就無力抵抗蘇聯,蘇聯就可以順利拿下德國。運氣好的話英法也死磕的差不多了,還可以順便拿下英法,從而稱霸整個歐洲。


當然,蘇聯也沒想到德國會那麼快就打敗法國,所以這個計劃實施的時間也就推遲了,不過也做好了進攻德國的準備,不然也不會把主力部隊基本全部佈置在德國邊境地區了。

▲與其等到蘇聯打過來,還不如自己先打過去,爭取到戰爭的主動權

如果德國繼續實施“海獅計劃”,繼續和英國死磕,時間長了形勢就會發生變化,繼續下去也只是毫無意義的消耗戰,在德國持續和英國打消耗戰的時候蘇聯也會隨時從東面出兵進攻德國。當時德國也認為蘇聯會進攻德國,只是時間問題,所以與其等到蘇聯進攻自己,還不如在蘇聯進攻自己之前先進攻蘇聯,獲取戰爭主動權才是上策,所以說什麼呢?還是打吧。

從軍事角度來說,德國認為當時蘇軍戰力遠不及德軍

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蘇聯與鄰近的小國芬蘭爆發過一場戰爭,是為“蘇芬戰爭”。蘇聯出動了大約120萬軍隊,而芬蘭全國軍隊不到20萬人,結果蘇聯憑著人多槍多雖然打贏了,但是也付出了30多萬人的傷亡代價,而芬蘭傷亡僅為2萬多人。

▲芬蘭的小米加步槍都打的蘇軍灰頭土臉,換了德軍呢?希特勒表示我很期待

這場戰爭就充分暴露了蘇軍作戰效能不高的情況,這也被希特勒及德軍高層看在了眼裡,當時德國就認為,和芬蘭都打成了這樣,換了是德國呢?嘿嘿。

希特勒甚至也說過“現在蘇聯就是一幢破房子,我只要踢上一腳,整棟房子就會垮掉。”結果他確實踢上了一腳。

所以,從地理角度來說,當時德國也只能進攻蘇聯;從戰略角度來說,解決了蘇聯問題就是解決了英國問題;從形勢上來說,1941年是進攻蘇聯的最佳時機;從軍事角度來說,當時的德國認為德軍戰力遠在蘇聯之上。所以還多說什麼廢話?打吧。


老威觀史


希特勒對蘇聯發動入侵,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這被看作是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失誤,但如果著眼於希特勒當時的處境,就不難理解了。

其一,雖然同樣是兩線作戰,但希特勒的處境,要比“一戰”時德國的處境好很多。

在“一戰”時,德國在西線,要面對英國和法國,在東線要面對沙俄。在前期和中期,德國既無力改變西線戰局,也無力改變東線戰局,是完全意義上的“兩線作戰”。

(納粹德國統治區域,1939年,來源:Wikipedia,下同)


在“二戰”初期,德國就利用閃電戰擊敗法國,還差點讓英國陷入絕境。換句話說,在美國參戰之前,德國在西線的處境是相當好的,在南邊的戰線,例如北非戰場,德國的處境也相當的好。因此,在短期內無法拿下英國,又可以判斷出,在短期內英國很難有所作為的情況下,希特勒當然不會認為入侵蘇聯有什麼風險。

其二,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目的,即強奪蘇聯的戰略資源,例如石油,鋼鐵和糧食。

德國在“二戰”初期的戰力很強,但存在致命缺陷,那就是缺少資源,德國是一個工業化國家,可其經濟命脈把握在別國手裡。法國戰敗後,英國並未投降,而德國固有的海軍短板,又無力突破海上封鎖,導致德國在事實上被孤立了,面臨石油短缺的局面。此時的歐洲,蘇聯擁有大量的石油資源,希特勒的動機就在於此,他想要搶奪蘇聯的資源,為納粹的戰車“續命”,以支持他進一步的擴張計劃,比如說入侵美國。

(納粹德國主力型坦克,五號中型坦克,即“豹式”坦克)


由此可知,在“一戰”時期,德國的“兩線作戰”計劃,僅僅是為了戰爭而戰爭,缺少現實性目的,當時的德國軍方,想的是如何打贏一場戰役,以改變戰爭全局,而希特勒的想法,是為德國獲取總體性的戰爭優勢,這兩種不同的路線,導致了不同的選擇。

但是,希特勒對蘇聯嚴重低估,就如同“一戰”時期德國對俄國嚴重低估一樣,而且美國是一個極大的變量,無論德國在戰場上處於何種階段,只要美國一介入,很多事情就不一樣了。

希特勒在戰爭初期的構想,是迅速擊敗英法,然後佔領英法的殖民地,尤其是英國在大西洋上的軍事堡壘,如果這個計劃實現了,美國也就喪失全部前進的可能性,大西洋壁壘也會崩潰。如此一來,美國將陷入被動,德國將拿到主動。然而,希特勒的計劃,卻趕不上變化,時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把希特勒徹底看透了,所以他在參戰之前,就對英國實施援助,甚至派兵登陸冰島,用戰艦獲取英國的軍事基地,這些舉動,使得希特勒入侵英國的計劃徹底破產。

(德黑蘭會議“三巨頭”,1943年)


如果分析具體的戰爭進程,也可以發現,希特勒本人的性格缺陷,對德國國防軍的不信任,以及他戰爭狂人的本性,帶給了德國軍方巨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有人指出,希特勒本人,正是德國軍事失敗的重大因素之一。

從根本上說,希特勒發動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反人類的,走向失敗是必然的,即使他的戰爭計劃順利,也不可能取得最後的成功,因為正義永遠會戰勝邪惡,就如同今天的美國霸權主義,雖然看起來很強,但早就衰落了,是註定會走向失敗。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德國在進攻蘇聯之前並不認為自己會深陷兩線作戰的局面。在希特勒看來,波蘭被閃擊之後成了自己的地盤,法國已經被擊敗,雖然英國海軍很厲害,但陸軍與自己相差甚遠,完全不用放在心上。

與此恰恰相反的是,在德國發動東線戰事之前,蘇聯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德軍敢於兩線作戰,更確切的說,斯大林壓根就不相信德軍會在攻擊英國的同時,還要對自己發起進攻。可希特勒不僅全面啟動了東線的“巴巴羅薩計劃”,甚至揚言在兩個月內消滅蘇聯。

在西線戰場,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雖然並不順利,但德國認為只是暫時的遲滯。而進攻蘇聯則是出於意識形態的仇視和能源資源的需求,希特勒壓根就沒把蘇聯當回事。

德軍進攻英國時,希特勒並沒有打算一鼓作氣拿下英國。要知道,英國的海軍實力絕非德軍可比,由於英吉利海峽這個天然的屏障,德軍攻勢被阻攔,原定的“海獅計劃”已不可能延續閃擊波蘭和法國那樣的進程。

作為經歷過一戰的希特勒,對於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潰敗的原因非常清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同時展開兩線作戰。當希特勒謀劃戰爭之時,並不願意採取這種兩線作戰的險招。

但問題是,德國已經進化成為工業大國,自身能源卻十分短缺,不僅正常發展受限,更何況還要發動一場曠世大戰。因此,希特勒不得不盯上了蘇聯年產3000萬噸石油的龐大資源。

另外,沙俄軍隊一戰時期的糟糕表現,也矇蔽了希特勒的思維,不僅高估了德國自身能力,也嚴重低估了蘇聯的軍事戰爭潛力。希特勒與蘇聯簽署互不侵犯條約,目的也只是為了穩住蘇聯,避免影響西線作戰計劃,德國對於進攻蘇聯實際是志在必得,並沒有多少壓力。

希特勒的閃電突襲,雖然在早期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但好景不長,蘇聯憑藉遼闊的國土和頑強的意志,將德軍拖入慘烈的對壘,德軍逐步陷入兩線作戰的泥潭,直至最終潰敗。

1941年6月初,丘吉爾得知希特勒即將進攻蘇聯,連忙給斯大林發緊急電報告知此事。未曾想,斯大林竟誤以為丘吉爾在散佈謠言,直接把這份電報給甩一邊。就是這樣一個不理智的舉動,差點讓斯大林輸掉這場戰爭。

6月18日,蘇聯一個邊防分遣隊員給指揮官打電話說:“長官,剛剛有一個喝醉酒的德國士兵跑到我們這邊說,他喝醉酒打了自己的上司,因為怕受處罰,才跑到我們這邊避難,他還說,德蘇大戰馬上就要打響了。”儘管這名醉酒的德國士兵已經說如此詳細了,蘇聯軍隊卻依舊不肯相信。

看的出來,當時的蘇聯情報部門麻痺大意,又或者是斯大林過於信任與德國簽署的那一份互不侵犯條約了!

1941年6月22日凌晨三點,正當斯大林對納粹入侵一事半信半疑之時,希特勒德國190多個師對蘇聯不宣而戰。

此時對蘇聯發動進攻的不止德國軍隊,還有其盟友和僕從國意大利、芬蘭、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由於蘇聯方面的失誤判斷,直接被德軍打了個措手不及,短時間內就丟失了大片國土。

此後,蘇聯國土縱深遼闊的優勢和戰鬥民族的頑強作風,開始在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蘇聯軍隊很快就展開了絕地大反擊,這也使得德軍真正意義上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局面。儘管這種形勢是希特勒最不願意看到的,但歷史的一幕總是那麼神奇的重現。

這一次的兩線作戰,不僅令德國再一次輸掉了戰爭,還導致東西德分裂長達數十年,國家也因為被閹割長期徘徊在二流強國的地位。


軍備解碼


希特勒在發動二戰的過程中,深知以德國的力量,必須一步一步走,否則德國就會在還沒成長起來的情況下,被世界上其他強國扼殺。他一步步慢慢地擴張,溫水煮青蛙,讓世界上其他國家不至於反應強烈。到了不得不發動戰爭的階段,希特勒悍然發動戰爭,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那為什麼希特勒一反穩重的常態,突然變得瘋狂起來,不顧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執意要發動對蘇聯的戰爭呢?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 思想絕對行為

希特勒是一個狂熱的反共產主義者,進攻蘇聯剿滅蘇維埃政權和斯拉夫人,就是他的一大目標。在希特勒未掌權的時期,其著作《我的奮鬥》一書中,就表現出了強烈仇視蘇維埃的思想。希特勒一直主張,必須從斯拉夫人手中奪取蘇聯西部地區,作為德國的生存空間。希特勒曾說過“我真正偉大的使命,是同布爾什維克算賬!”

而希特勒也一直以自己的思想考慮蘇聯民眾,他一直認為蘇聯人民處於布爾什維克統治的水深火熱的社會當中,對於德軍的到來,會感到興高采烈,會將德軍視為解放者。所以希特勒認為,蘇聯根本沒有人民的支持,剛剛經過大清洗的蘇聯軍隊,戰鬥力薄弱,向蘇聯發動閃電戰,也會重演橫掃西歐各國的一幕。

二 計劃之中的作戰

在二戰爆發伊始,德國就將進攻蘇聯作為了重要目標。只不過在1937年時,迫於蘇聯強大的工業和軍事實力,使德國不得不選擇了“先西后東”的進攻戰略。希特勒計劃,在蕩平整個西歐之後,德國所控制地區的人口和工業產值等可以同蘇聯一較高下之後,發動對蘇聯的進攻,一舉拿下蘇聯。

而當希特勒進攻蘇聯之時,上面的先提條件已經基本上滿足,德國橫掃西歐,歐洲大陸的戰事已經基本解決。在西線,只剩下一個英國,面對德國的轟炸都已經應接不暇,更無暇顧及歐洲大陸的發展情況了。所以希特勒認為已經到了可以迅速解決蘇聯問題的時候了,所以德國按照早就設想好的步驟,對蘇聯發動了進攻。

三 解決英國困局

當時德國為了解決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的英國,制定了著名的“海獅計劃”,計劃利用空中優勢,先擊敗英國空軍,取得制空權,再進一步打擊英國的軍隊、經濟和士氣,要麼迫使英國投降,要麼為其登陸英國掃清障礙。但“海獅計劃”執行受阻,德國低估了英國民眾的抵抗意志,戰爭陷入僵局,德國必須尋找突破口。

四 蘇聯的行動

德國在西歐橫掃各國的同時,蘇聯並未閒著 ,在德國東線,正通過一系列包括戰爭在內的諸多手段,建立針對德國的防線。僅僅1940年,蘇聯的軍工生產就比1939年增長了30%;而蘇聯步兵師的數量也從1939年的98個,增長到了303個;機械化師也增加了9個,並計劃增加到29個;到了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軍隊的人數,已經從1939年的194萬人,迅猛增加到了470萬人。

此時的德國,已經認識到了解決蘇聯已經迫在眉睫,德國必須趁英國暫時無法恢復元氣,美國也為捲入戰爭的時期,對蘇聯發動閃電戰,迅速解決蘇聯問題,使自己無後顧之憂。以便在日後傾全力對付英國和一定會參與到戰爭中來的美國,否則一旦蘇聯羽翼豐滿,向自己發動進攻,德國將直接面臨崩盤的可能。

希特勒冒著兩線開戰的危險,同蘇聯開戰,既有主觀意願,又有被動選擇,也是歷史的必然。

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見,歡迎留言與我討論。


狼君歷史


希特勒的計劃是三個月內搞定蘇聯,當時美國還沒參加二戰,而英國有能力獨自登陸作戰嗎?如果你覺得英國有這樣的能力,那麼你真的高估了他們,他們當時能守住本土就已經很厲害了。

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撤退時,他們在海岸上留下了一堆武器,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000輛汽車、75000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000挺機槍以及6000支反坦克槍。這次大撤退後,英法兩國的實力都大幅度下降,法國僅過了一個月就向德國投降,而英國也好不到哪裡去,他們的陸軍僅剩下25個缺乏重武器的步兵師。英國的步兵手上只有步槍,他們根本就沒有戰勝德軍的實力,更何況他們當時也不具備登陸的能力。

如果英國要成功登陸作戰,那麼他們需要海軍和空軍的支援,否則根本無法成功登陸,英國的海軍和空軍能提供支援嗎?英國的海軍素來是海軍強國,二戰的開始的時候,他們的海軍總兵力達到了19.5萬,主要艦艇為7艘航空母艦、12艘戰列艦、3艘戰列巡洋艦、15艘重巡洋艦、49艘輕巡洋艦、119艘驅逐艦、64艘護衛艦和69艘潛艇。德國的海軍遜色很多,他們主要艦艇為3艘戰列艦、8艘重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22艘驅逐艦和155艘潛艇。

英國海軍的實力比德國海軍強很多,他們在利用航空母艦攻擊意大利的塔蘭託港後,開始懂得使用航空母艦上的艦載飛機群攻擊港口的防禦工事,他們已經具備登陸作戰的初步條件。英國想要登陸作戰的話,還需要空軍支援,只有英國空軍能夠壓制住德國空軍,他們才可以成功登陸。盟軍諾曼底登陸之所以能成功登陸,那就是因為盟軍的空軍能夠全面壓制德國空軍,而大不列巔空戰後,英國空軍根本沒有壓制德國空軍的能力。

大不列顛空戰爆發的時候,德國空軍主力擁有2669架飛機,戰鬥機和轟炸機各一半,而英國只有700架戰鬥機和500架轟炸機。經過兩個月的空中鏖戰後,英國損失了915架飛機,德國損失1779架飛機,這個時候英國僅剩約300架飛機,這隻夠用來守衛英國本土,想要擊敗德國空軍的話,那時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英國空軍不能壓制住德國空軍的話,地面部隊冒然進行登陸,那麼地面部隊只會遭到德國空軍的猛烈攻擊,損失必然非常大,即便勉強登陸成功,後面的戰鬥也是很難打,十有八九會被打回海上。

如果可以的話,希特勒肯定希望先攻佔英國,但是德國的石油燃料儲備已經出現問題,這使得希特勒不得不把目標調整為石油年產量達到3000萬噸的蘇聯,即便為此兩線作戰,希特勒也在所不惜,更何況在他的計劃中,德軍會快速攻佔蘇聯,而英國不具備登陸作戰的能力,兩線作戰的情況根本不會出現。

【歡迎閱讀留言評論,我期待著你的關注】


世界近代史觀察員


鄙人陶慕劍,我的觀點與傳統說法有些不一樣。


這個問題,要從動態的歷史來解讀,而不能光看靜態的戰略。我們從德國的國家歷史走向,就能看出——德國不打仗是不行的。而蘇聯怎麼做,都是不能避免的,哪怕是親近德國。


德國經濟繁榮的假象


首先,作為法西斯國家,德國戰前經濟按照常理本已經接近崩潰,民用經濟極不景氣,財政入不敷出,但是德國表面上卻一反常態的興旺。這個現象,實際就是德國透支國力擴大軍備,造成國內需求旺盛的假象。這種做法搞下去,如果不打仗,很快幾年內就會國家崩潰。德國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發動戰爭,而發動戰爭的目的,就是奪取霸權,為此不惜透支未來的發展。



二戰爆發後,德國雖然迅速佔領了半個歐洲,但掠奪的財富遠遠不夠軍事開支的投入,而且英國的抵抗只能讓戰爭繼續進行下去,為此只能繼續擴大軍事投入。這就是法西斯國家的惡性循環,導致德國國力和人力的繼續不斷失血。


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戰爭機器只能繼續空轉,民用經濟繼續被壓縮,內部存在的種種危機就會爆發。當然,德國也憑藉強力手段長時間忍受和壓制下去。但是這樣做,不會讓德國經濟和國力繼續成長的,而且由於長期透支,德國未來幾年的國家發展基本都談不上了。



德國發動戰爭的真正目的


我們要記住,在德國人眼中,蘇聯的威脅不在於坦克和飛機有多少,而是不斷迅速增長的國力。1940年蘇聯實力也許是德國的70%,1945年可能就會變成120%!


德國在戰時經濟籠罩下,是不可能和蘇聯去搞經濟競賽的。德國在慢速失血的同時,美國和蘇聯卻在繼續穩步增長,這對於德國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德國發動戰爭的目的,是奪取世界第一的地位,而不是當世界老三!



所以,德國就會選擇在還擁有軍事優勢的時候,趁早把潛在的老大老二競爭者幹下去,而不是空談什麼“德蘇和平”。


從蘇聯的角度講,無論它採取什麼外交政策都是沒用的。不管是親德國,還是反德國,只要它的國力擁有超越德國的可能性,那麼必然會成為納粹的頭號攻擊目標。(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其實希特勒進攻蘇聯也是迫不得已。

因為當時希特勒還沒有完全攻打下英國,但是此時,經情報顯示他發現了斯大林在蘇聯的西部邊境不斷開始大量調動軍隊,並展示出了一種進攻的姿態。由此希特勒認為斯大林很可能要進攻德國。其實,希特勒的擔心並不是沒有依據的,因為斯大林當時看到德國對歐洲的不斷進攻和擴張,也越加擔心一旦德國打下英國,肯定會回過頭來進攻蘇聯。

在這種情況下,斯大林確實秘密制定了進攻德國的計劃,同時開始向蘇聯的西部邊境調動軍隊積極備戰。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希特勒也發現了他計劃進攻德國的計劃,所以希特勒當時只好冒著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風險。

採取了先發制人的進攻戰略,對蘇聯突然發起了閃電戰。


豬豬談史


戰爭的發展有時總會出現一些讓人難以想象的意外。就像“敦刻爾克大撤退”成為所有二戰歷史一個謎一樣的存在。在當時局勢下,德國貿然的對蘇聯進攻。再次,給二戰歷史又增加了一個歷史疑點。惜花認為,從當時世界局勢、希特勒、蘇德戰爭對比等來找尋答案。看惜花一一道來。


國際聯盟(一戰後的)

一、國際聯盟如武林,弱肉強食才英雄

在一戰結束後,國聯這個東西,就像那些電影裡的貪官一樣都是保護那些有錢的地主階級,而對於貧民除了置之不理外。就是各種默許,地主階層的壓榨。尤其中日戰爭中其醜陋的樣子彰顯得淋漓盡致。在歐洲一樣的彰顯的那樣的明顯。蘇芬戰爭、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後與蘇聯聯手入侵波蘭等等。這個的時候的國聯就像突然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一樣。而在那個小國戰敗後,其又突然出現。靠著損失那些小國的利益,來安撫那一個個強大國家。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蘇聯與德國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是一個雙方的一個安慰罷了。在雙方的心裡都非常清楚,雙方戰爭的時間都不會太遠了。

希特勒

二、戰爭怪人希特勒

提到阿道夫希特勒,給予其有著各種各樣的品論。但其在戰爭方面的才略,真的讓人非常捉摸不透。說他是戰略大師吧,在德軍裝甲部隊將英法聯軍圍殲在敦刻爾克地區的時候,勝利女神已經在向德國招手的時候,希特勒卻要求前線部隊全面停止進攻。而後出現歷史有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讓當時德軍前線指揮員與後世各類史學家都非常的不解。說他不是戰略大師,卻在整合德國各類資源的時候,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裝甲部隊,對軍隊進行了非常系統的改革,讓德軍整體的軍事素養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軍隊。更加,將坦克、飛機、潛艇等一些列一戰末期出現的軍事裝備的性能發揮的淋漓盡致。更加成為了二戰的主宰的存在。因此,其就是一個怪人,不能用在常人的思維去考慮其的想法。也許,是一時的心血來潮,或者是德軍在橫掃歐洲戰場上表現的所向披靡。讓其膨脹了。對於拿下蘇聯更加的不在話下。就突然對蘇聯進攻。

蘇芬戰爭中慘敗的蘇軍

三、蘇德戰爭比較

在德國對蘇聯進攻前,蘇聯在對外戰爭中的表現真的只能用糟糕來形容。在蘇芬戰爭,本想兩週內就可以解決芬蘭的蘇軍,卻在這裡整整打了3個半月。蘇聯雖然勝利了,卻是慘死。更是在後世史學家們的研究中發現,為了5.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蘇聯軍隊因各種原因損失的軍隊高達70萬軍隊,坦克2000多輛。更加暴露出了,蘇聯軍隊從士兵僵化、指揮官的稚嫩、戰術的呆板。各種醜態百出。反觀,德軍不管是對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的入侵中展現出來,優秀的軍事素養,老練的軍事指揮。讓其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向披靡。希特勒在看完蘇芬戰爭發回來的報告後,更加堅定其在短期內對蘇聯發動進攻與短期內就可以佔領蘇聯的決心。

戰爭有時候的演變,不會向某個人想想的那樣而進行發生著。瞬息萬變的戰場中,總會出現這樣與那樣的意外。而對於雙方指揮官來講,都是機遇與風險並存的機會。


惜花公子



請別拿希特勒當傻子,可以說在執行巴巴羅薩計劃之前,德軍還沒有遇上真正的對手,只是一道英吉利海峽,阻擋了德軍閃電戰的洪流。也因為希特勒在意識形態深處,西線作戰只求勝敗,並沒想到後來的被美國軍事佔領;而對待蘇聯這個體制異類和斯拉夫這個民族,希特勒發動的則是你死我活之戰,正逢蘇聯大清洗之際,此時不打更待何時?


廣泛流傳在德軍中的一句話,就足以證明了希特勒的戰略取向——“向西,直到美軍踢我們的屁股,向東,死死頂住!”可以說一直到西線盟軍的攻勢將要推進德國本土,希特勒也沒把西線的威脅放在心上;而對付東線的蘇軍攻勢,則拿出了西線五倍左右的(加上柏林戰役配置部署大約750萬以上)兵力阻擊蘇軍的攻勢,要死死頂住蘇軍反攻進入德國本土。希特勒之所以如此對待兩線作戰,這跟戰爭發起時一樣,對西線盟軍只求勝敗,對東線蘇軍則是你死我活。


如果希特勒在戰爭開始之際就能預測到德國的下場,也許他的戰爭在閃擊波蘭之後,就沒有為洗刷一戰恥辱的西線作戰,而是會在英法的綏靖政策基礎上,只求震懾穩住西線,蘇德之戰會早兩年開始,希特勒會力求全力以赴拿下蘇聯,然後在圖西線。歷史把蘇聯塑造成了希特勒的死敵,蘇聯的社會主義體制也成了希特勒國家社會主義的死敵,而資源就成了蘇聯在希特勒眼裡的懷璧其罪,對蘇聯希特勒是不惜任何代價都要拿下;而在西線的森林列車上,希特勒已經完成了向法國雪恥的終極目標。


所以在西線,作為保存德軍實力,為了不過分激怒英法,而在敦刻爾克給30萬英法聯軍放水 ,不列顛空戰讓海獅計劃一拖再拖到最後爛尾也無所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才沒想到會可能陷入兩陷入及其後來的下場,而揮師東指,發動這場要他老命的蘇德戰爭,實施了巴巴羅薩計劃他那支橫掃歐洲的鋼鐵勁旅,絕大多數毀滅在更強大的蘇聯身上,最終迫使自己自殺,德國從此被撕裂,美國對德國實施了長期的軍事佔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