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尚賢”思想

墨子的“尚賢”思想

墨子認為,“尚賢”是為政之本。據《淮南子·要略》:“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墨子在儒家認識論的基礎上,對自我修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不僅倡導個體的修己之德,而且強調要通過賢良之士實現對君主和民眾的規勸。

墨子的“尚賢”思想

“苟有上說之者,勸之以賞譽,威之以刑罰”,“是以民皆勸其賞,畏其罰,相率而為賢”。王公大臣的主要任務是增加賢能之士,為國家挑選賢者以達到“眾賢”:“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墨子認為賢者是“國家之珍”“社稷之佐也”,必須“富之貴之”“敬之譽之”,如此才能夠聚集賢者良士,為國家所用。

墨子的“尚賢”思想

墨子“尚賢”思想的本質是為政治服務。他倡導統治者效仿古人,提出“古者聖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和“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闢私怨”的“尚賢”策略,以避免出現“王公大人有所愛其色而使,其心不察其而與其愛”的狀況。

墨子的“尚賢”思想

並且墨子在《親士》篇中也提到過:“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君王要想使國家長久地發展下去,就必須選賢任能,不再以職業的高低和出身的貴賤來評論人才。在墨子看來,“尚賢”給在位者所帶來的益處是極大的,它不僅能夠使國家變得富足,增加民眾的數量,而且會使社會得以安定,“蚤朝晏退,聽獄治政,是以國家治而刑法正”。

墨子的“尚賢”思想

總之,在位者如果能夠合理地選擇賢良,並依照他們的才能進行職務劃分,撤出德不配其位、能不任其職的“不肖者”,不僅會使君王們“謀不困,體不勞,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惡不生”,而且會消除內憂外患,達到“外有以為皮幣,與四鄰諸侯交接;內有以食飢息勞,將養其萬民,外有以懷天下之賢人”的理想效果。

墨子的“尚賢”思想

賢者,賢良,賢能,究竟什麼樣的人才叫賢呢?儒墨兩家眼中的“賢”並不完全相同。《論語•子路》曾記載孔子反對樊遲請學稼,相比之下,墨家的“鉅子”大多是底層手工業者,重視專業技能。墨子在《尚賢•上》中界定賢人為“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者”。他把儒家的賢人範圍“在位或不在位的君子”擴大到“賤人”階級,即農夫、手工業者甚至屠夫,強調只要有才能就是賢人,這比儒家更徹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