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看中國之安徽:潁上縣。

潁上縣地名由來

淮河有一條支流叫潁河,因位於潁河上游,故得名叫潁上。

潁上縣歷史

夏商時代,屬豫州。周為“慎邑”,屬楚國。秦為“慎縣”,屬泗水郡。西漢初,“慎”置汝南郡。漢武帝置13州刺史部,“慎”屬豫州部汝南郡。新莽改“慎縣”為“慎治”。東漢復為“慎縣”,屬汝陰郡。魏景初二年(238年)劃屬汝陰郡。晉懷帝時,晉豫州淮北地區被北方石趙奪去,“慎縣”屬揚州。東晉永和五年(349年)收復,屬豫州汝陰郡。南北朝屬宋地,把山西雁門舊縣僑置慎地,名為“樓煩令”,屬豫州刺史、西汝陰太守。將“慎縣”置於南汝陰郡合肥以東,後因避諱的原因改稱梁縣(今肥東縣梁園鎮)。齊仍為樓煩,屬汝陰郡。永元二年(500年),沒於元魏,屬揚州。梁武帝六年(507年),設置下蔡、樓煩、宋3縣。下蔡、樓煩共為下蔡郡,屬豫州。宋縣(今潁上縣南照鎮以北和阜南縣東部),屬汝陰、弋陽2郡。東魏以下蔡、樓煩共為下蔡郡,屬揚州。北齊以下蔡、樓煩屬揚州汝陰郡。陳婁煩縣沒於北周,屬同北齊。隋大業二年(606年),樓煩縣改名潁上縣,屬豫州汝陰郡。唐朝,屬河南西道,潁州汝陰郡。趙宋初年,屬京西北路,順昌汝陰郡。南宋,金軍佔領順昌,改順昌為潁州,轄潁上。金元光二年(1223年),改屬壽州府壽州。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復置潁上縣,仍屬潁州。明清兩代,仍沿用潁上名稱不變。民國29年(1940年)8月,劃屬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35年(1946年)屬阜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7年,潁河以北的謝橋、龔集、江口、楊湖、夏橋一帶,屬新四軍領導的闞疃縣民主政府。1948年2月,潁河以南屬豫皖蘇邊區第四分區,成立潁阜縣民主政府。1948年4月,豫皖蘇邊區第六分區在潁河北岸設潁上縣民主政府。

地名看中國之安徽:潁上縣。

1949年1月6日,潁上解放,原邊歸界,成立潁上縣民主政府。1949年3月,成立中共潁上縣委、潁上縣民主政府,同年4月21日,劃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員公署。10月,潁上縣民主政府改稱潁上縣政府,1950年8月,改稱潁上縣人民政府。1952年全縣調整為15個區,設5個鎮,1個港,170個鄉。1954年7月,成立潁上縣人民委員會。1957年4月,撤區並鄉,進行一次大的調整,全縣原9個區保留為南照、楊湖、謝橋3個區,1個城關鎮,42個鄉。當年11月又恢復區轄鄉建制,全縣為8個區(汪趙、城郊、楊湖、劉集、謝橋、耿棚、江口、六十鋪)及南照、城關兩個區級鎮,設41個鄉。1958年9月底實現人民公社化,保留1個城關鎮,成立10個人民公社。1960年12月成立南照人民公社。1961年人民公社改為區、鄉建制,全縣設58個鄉。陳橋人民公社劃歸鳳臺縣,城關鎮改為城關人民公社。1962年9月陳橋人民公社又劃歸潁上縣管轄。1968年8月,改為潁上縣革命委員會。1969年9月組建新城關鎮。撤11個區,組建20個人民公社。1972年8月,增設漁業公社。1973年1月,公社下設管理區,全縣設22個人民公社,下轄70個管理區。1979年,恢復區、鄉建制,公社轄管理區建制終止,全縣成立4個區,71個人民公社,1個水上公社。1980年5月15日,覆命為潁上縣人民政府。1983年撤銷人民公社,建立79個鄉(鎮)。1987年設73個鄉鎮。1992年3月撤區並鄉,區終止,全縣組建15個鎮,12個鄉。1996年11月,從王崗鎮中劃出26個村,設立垂崗鄉、賽澗鄉,從楊湖鎮中劃出15個村設立魯口鄉,從半崗鎮中劃出14個村設立關屯鄉。1997年3月八里河鄉更名為八里河鎮。1999年5月西三十鋪鄉更名為西三十鋪鎮,12月湯店鄉更名為湯店鎮。2001年12月紅星鄉更名為紅星鎮,十八里鋪鄉更名為十八里鋪鎮。2002年4月,魯口鄉更名為魯口鎮。2005年11月8日成立慎城鎮,潁河鄉併入。2007年2月湯店鎮更名為迪溝鎮。2011年6月古城鄉更名為古城鎮。至2016年全縣共設22個鎮,8個鄉。

地名看中國之安徽:潁上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