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八騎,名頭好聽但只是個空架子,最後的結局成謎

歷史上人們都喜歡盤點一些傳奇軍隊,例如秦國新軍,還有神機營何戚家軍等等,排名也是眾說紛紜。但大多數人有個共識就是,第一名當推燕雲十八騎莫屬。那麼傳說中的燕雲十八騎到底什麼樣呢?

實際上燕雲十八騎沒有明確的記載,只是在評書中出現。相傳這是由羅藝組建的一支神秘部隊,總共只有十八個人,都是胡人子弟,他們由羅藝親自帶領,十分忠誠。也是羅藝的殺手鐧。

燕雲十八騎,名頭好聽但只是個空架子,最後的結局成謎

這支軍隊一直沒有固定的編制,平時只是隱匿在各個軍隊中像個普通的小士卒,只是一到極為兇險的戰爭來襲,羅藝吹響號角,十八人立即從原先隊伍中火速來到羅藝身邊。他們在作戰時都有統一的武器裝備,每個人都穿著黑色披風飆颯在邊境的戰場。在隋唐英雄傳的電視劇中,他們每次出征都會給蠻族帶來慘絕人寰的殺戮。

燕雲十八騎,名頭好聽但只是個空架子,最後的結局成謎

這十八個人在作戰時也極為神秘,頭上都蒙著黑色面巾,只露出一雙眼睛觀察風吹草動。他們騎射都很擅長,每個人肩膀上都有一隻獵鷹,不僅是傳達信件,更是幫助這十八名殺手快速追蹤四下逃逸的敵將。在燕雲十八騎最為著名的黑夜戰中,獵鷹也能幫助他們窺探視野。

原來,古代人營養缺乏,到了晚上就一抹黑啥也看不到,而且燈光昏暗,一般情況下都不會輕舉妄動,但羅藝手下的燕雲十八騎不一樣,他們常組織夜戰,也就是黑夜裡衝進敵方陣營,趁敵人不備大破士氣。有一次,蠻族又來邊境鬧事,羅藝一聲令下,當晚率領著十八個人撲向敵人營帳。黑夜裡只聽得戰馬嘶鳴,蠻族以為大軍來襲,卻萬萬沒料到只有十九個人。正是這支隊伍,將地方三千人全部俘虜,並繳獲首領上交朝廷,立下了赫赫大功。

燕雲十八騎,名頭好聽但只是個空架子,最後的結局成謎

故事往往引人入勝,但實際歷史可能並非如此。事實上,羅藝本人並沒有那麼高強的武藝,也沒有那麼強大的指揮能力,歷史上的羅藝殘暴嗜血,剛愎自用,只是因為有一身蠻力才被封為虎賁郎將而已。即便真的存在這麼一支軍隊,也不見得就比得上李世民的玄甲軍。後來隋朝滅亡了,羅藝很愉快地歸順了唐,待在長安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在傳奇中,有人說在羅藝死後,燕雲十八騎被他兒子解散了。也有說被唐軍滅殺了。但大都不靠譜。雖然李家待羅藝不薄,羅藝最後甚至做到了等同三公的顯赫位置,但他一直賊心不死。首先,他本身一開始是李建成陣營的,但沒料到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基做了皇上。羅藝咬牙切齒卻敢怒不敢言,同時又特別害怕李世民報復,於是去了李淵那兒刺探情報,卻被李淵身邊太監羞辱了一番。羅藝正愁氣沒處撒,便一下子逮住小太監痛下狠手,最後被關下獄中。

燕雲十八騎,名頭好聽但只是個空架子,最後的結局成謎

等到後來從獄中出來,羅藝就始終對李世民懷恨在心。這時機會來了,突厥入侵,羅藝在邊境很有威名,為了震懾邊關穩固疆土,李世民便將羅藝派遣出征,但只給了他百來多號人。羅藝仔細一琢磨,便立馬反水歸降突厥。但羅藝平日剛愎自用,屬下們早有怨言,聽聞此刻要叛敵,便立馬起義殺了羅藝。

燕雲十八騎,名頭好聽但只是個空架子,最後的結局成謎

傳說中稱,燕雲十八騎在羅藝死後被他兒子解散了,實際上羅藝是白髮人送黑髮人,這種說法本身就有很大紕漏。其次燕雲十八騎很有可能就是燕雲十八旗,一旗就是一個軍隊,軍隊裡以騎兵為主。這十八支騎兵隊都駐紮在北方,原先還真的從屬於羅藝統帥。只不過在李世民登基後想要起兵造反,但李世民軍才豈是羅藝能比,一下子將羅藝鎮壓了下來。後來便交給了蘇定方管理。

燕雲十八騎,名頭好聽但只是個空架子,最後的結局成謎

燕雲十八旗在大唐一直有赫赫功名,在蘇定方接手後,這十八支軍隊擴編到了一千多人。大唐靠著蘇定方的燕雲十八旗抵擋住了無數次蠻族攻擊,為海內贏得了和平安定,不僅如此,他們南征北戰,更為大唐擴展了大量國土。

燕雲十八騎,名頭好聽但只是個空架子,最後的結局成謎

燕雲十八騎除了羅藝的軍隊外,還有人說是三國時期十八個幽燕之地的燕將,在呂布偷襲徐州的時候保全了張飛,張飛在這十八名騎兵的保護下殺出東門。成就一代傳奇。而在《天龍八部》中,蕭峰為了營救阿紫,也召集出了十八個契丹人組成所謂燕雲十八騎。因此這個名字的使用範圍極其之廣,許多作家也知道這只是個杜撰的名號,也就隨便拿過來往自己書裡套用了。

古人寫古書常常會任意發揮,"十八"也是古人在杜撰時偏好的數字。根據種種歷史實據,我們只能說燕雲十八騎只是人們杜撰出來的一個團體罷了。他們其中也沒有一個人留下具體的姓名,只能就此湮沒在長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