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园区|海口高新区智造新高地呼之欲出;中国积极参与抗疫国际合作


每日园区|海口高新区智造新高地呼之欲出;中国积极参与抗疫国际合作

【中经云端·特别报道】

1、海口高新区智造新高地呼之欲出

近日,海南美亚电能有限公司获得了海口国家高新区发放的30万元奖励。之所以能获得奖励,是因为该公司2018年完成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据了解,海口国家高新区首批共有8家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

高新技术,是企业从制造迈向“智造”的有力支撑。海口国家高新区真金白银奖励高新技术企业,体现了该园区加快转型升级、打造创新高地的决心。

近年来,海口国家高新区狠抓产业转型、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中心工作。项目建设蹄疾步稳,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园区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2019年,海口国家高新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9亿元,同比增长6.9%。园区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园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近年来海口国家高新区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2020年3月19日上午,位于海口药谷工业园的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在流水线上有序地忙碌着。生产车间外,运送原材枓和药品的工人来回穿梭。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该公司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积极复工复产,带动了医药行业的复苏。

作为海口国家高新区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已先后5次通过欧盟GMP认证,产品出口欧盟,是国内少数能够向欧美出口产品的药企之一。2020年2月15日,600万袋由该公司生产的蒙脱石散药剂在海口装入集装箱,出口法国。

“高新技术企业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海口国家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海南日报记者,目前园区有高新技术企业78家,约占全省五分之一、海口市三分之一,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七成左右,制药业工业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近六成。

与此同时,海口国家高新区业态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近年来园区第二、第三产业同步发展,目前园区产业类型涵盖了海南省十二个重点产业中的十个产业,商贸批发零售、建筑业、服务业等业态的营业收入比重上升至三成。”该负责人表示。

此外,海口国家高新区不断优化调整园区规划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推进云龙产业园、狮子岭工业园、药谷工业园控规修编,同步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与老旧企业转型升级。

2019年9月18日,总投资达12亿元的椰树集团狮子岭生产基地项目在海口开工,这也意味着海口高新区狮子岭工业园开始实施第二轮“腾笼换鸟”发展战略。云龙产业园顺势而为重新定位,成为江东新区和临空产业园开发建设的核心区域及海口高新区的东部增长极。药谷工业园区“退二进三”,加大力度盘活“僵尸企业”、支持老旧企业转型升级、帮助高新技术企业“零地技改”,鼓励企业将工业用地变更为商业用地及商务办公用地。

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2020年3月19日,在位于海口药谷工业园区的康芝·海南(国际)医疗防护用品生产基地项目现场,几名工人正在驾驶挖掘机平整土地,现场机器声轰鸣。

“我们正全力施工,力争用一年到一年半时间实现项目竣工投产,填补海南省没有医疗防护用品生产基地的空白。”康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江游告诉记者,作为海南省首个医疗防护用品生产基地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数十条生产线,可生产医用口罩、医用隔离服、医用消毒品、一次性医疗包等产品。

“海南地理位置特殊,没有医疗防护和医疗应急用品产业链,建立海南防疫防灾物资生产基地,进行医疗应急战略物资的储备十分必要。”中国医疗器械政策研究与安全评价中心客座研究员陈瑜告诉记者,该基地建成后将有效引领产业升级,助推海南医疗卫生健康产业发展。

2020年3月18日,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注射剂综合楼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4亿元、纳税0.5亿元。其中,安瓿瓶和西林瓶无菌生产线产能均可达2300万支/年。

康芝·海南(国际)医疗防护用品生产基地项目和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注射剂综合楼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带动年产值20亿元。

重点项目是园区发展的“火车头”。基于这一认识,海口国家高新区紧紧围绕海南省“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全力以赴招商引资,服务保障项目建设,强化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大力发展以中高端制造、中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

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注射剂综合楼项目开工前,作为“企业秘书”的海口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冬青基本上每天都要联系企业了解项目建设进展及遇到的困难。

“从项目立项,到办理环评手续,到土方开挖运输……各个环节都少不了‘企业秘书’的服务。”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为功告诉记者,“企业秘书”经常来项目工地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即使人没来也会打电话询问相关情况。

陈为功所说的“企业秘书”,是海口国家高新区给园区企业和在建项目配备的“保姆”和办事员。为更好地服务企业,推进项目建设,海口国家高新区为园区104家工业企业、29家第三产业企业及80个在建项目安排“企业秘书”。“企业秘书”均由海口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及各部门有关负责人担任。

“‘企业秘书’要掌握企业发展经营情况及项目建设情况,倾听企业在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的诉求,全方位跟踪服务,协调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解决企业遇到的难题,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李冬青说,园区通过建立“企业秘书”制度,有效提升了政务服务水平。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最近海口国家高新区上线了“极简审批”虚拟管理服务平台,让企业办事员与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理业务。

“下一步,海口国家高新区将策划举办知名企业海口行活动,以商招商,加大对外资企业的招商力度,推动已落户项目开工建设,储备一批重点招商项目。”李冬青说。

2、中国积极参与抗疫国际合作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多个国家蔓延扩散。中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抗疫国际合作,向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共同应对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地时间2020年3月18日,中国政府向法国提供的援助医疗物资运抵巴黎戴高乐机场。医疗援助物资的外包装图案引人瞩目——一枚由中国篆刻艺术家骆芃芃专门设计的红色印章,寓意美好的凤凰与象征和平的鸽子飞翔在空中,护佑着中法两国国旗,北京天坛与巴黎铁塔相互辉映。印章还刻着两句话,一句是“千里同好,坚于金石”,意为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同心相印,情谊比金石更坚实。另一句是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名言“Unis nous vaincrons”,意为“团结定能胜利”。

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表示,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紧要关头,法国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帮助。当前,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疫情形势严峻,中国也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此次中方根据法方需要,提供了医用防护口罩、外科口罩、防护服与手套。这是患难见真情的真实写照,也是中法友好的生动印证。

当地时间2020年3月18日,由中资企业和华人华侨捐助给希腊政府的防控物资交接仪式在中国驻希腊使馆举行。仪式上,中国驻希腊大使章启月向希腊卫生部长基基利亚斯转交了物资捐助清单。章启月表示,这些物资包括医用口罩、防护服、额温枪等抗疫急需物品。此次捐赠体现了在希腊疫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之际,中资企业与华人华侨回馈当地社会、服务当地建设、助力中希关系发展的友好情意,也是两国友谊的真实写照。章启月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两国一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眼下,希腊政府正在采取强有力措施遏制疫情蔓延,急需大量防控物资。中国政府已经决定援助希腊,相关物资将在几日内运抵希腊。

当地时间2020年3月18日上午,塞内加尔卫生专家在华为(塞内加尔)公司视频会议室参加了由中国外交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同举办的“中非新冠肺炎疫情卫生专家视频会议”。会上,来自非洲疾控中心,以及埃塞俄比亚、纳米比亚、肯尼亚、博茨瓦纳、塞内加尔、马达加斯加、利比里亚、吉布提、马里等20多个非洲国家的政府官员和卫生专家与中国卫生、海关等部门官员与专家就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新进展、病毒学和流行病学、临床救治和海关防疫经验等多个领域进行了交流。

塞内加尔代表、该国卫生与社会行动部卫生应急行动中心主任阿卜杜拉耶·博索会后接受采访时说,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效显著,中国专家介绍的经验很具借鉴价值,塞内加尔在防疫物资、治疗技术等方面需要中国帮助,我们将与中国保持密切沟通。

目前,非洲疫情防控形势趋于严峻,包括塞内加尔在内的多个非洲国家已向中方提出援助请求。据悉,中方紧急援助塞内加尔一批医疗物资近期将启运;华大基因公司将向塞内加尔捐赠500份新冠肺炎病毒检测试剂;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宣布向每个非洲国家捐赠10万个口罩、1000件防护服、1000个防护面罩与2万个检测试剂盒;中方公司还积极配合塞内加尔政府在最短时间里,将中方援建的一座妇幼医院大楼改造为隔离病房。此外,旅塞华人华侨也积极开展爱心活动,广泛捐赠病床用品、口罩等防护用品。

根据中国外交部信息,中国政府已向巴基斯坦、老挝、泰国、伊朗、韩国、日本等国和非盟交付了医疗防护物资援助,向世卫组织提供2000万美元捐款,已宣布对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希腊、塞尔维亚、欧盟、柬埔寨、菲律宾、埃及、南非、伊拉克、埃塞俄比亚、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古巴、智利等几十个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抗疫物资援助,并支持友好国家在中国市场采购医疗物资。此外,中方还通过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等国派遣医疗专家组、同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举行视频会议等方式,对外分享中方诊疗和防控经验。

3、浙江杭州:特别合作区的“高新实践”

2020年3月17日,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迎来开门红——10个项目集中开工,涉及总投资共453亿元,此外,还有4个项目签订意向书,共同为夯实新制造业基石,迈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提供新动能。这是杭州在特别时期里培育的“特别成果”,也是杭州践行全省“努力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的重要举措。

2019年8月28日,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挂牌成立,人员由高新区(滨江)主导、富阳区共同组建,采用高新区(滨江)模式管理。经过200多天的开发建设,这块占地面积5.8平方公里的“试验田”华丽转身,从一片荒芜逐渐成为充满想象力的投资热土——11月,首批项目签约;12月,这里发出首本营业执照;2020年1月,第一张土地证发出,2月,特别合作区“双线作战”,实现首个企业复工生产……如今,随着一批项目集中开工集中签约,在特别合作区这张白纸上,高质量发展的实景图已日渐清晰。

作为全省唯一一个特别合作区,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正在探索一条以新制造业为主体的区域协调发展、自主创新拓展之路,为全市乃至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操作的经验借鉴。

在一块“试验田”中,项目的成色,决定了未来产业发展的高度。

在总投资453亿元的10个项目中,除去7个基础配套项目外,3个新制造业项目的总投资额就达到了415亿元。

而从产业方向来看,项目又集中在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智能装备等先进制造领域。

此外,富芯半导体模拟芯片IDM项目,用地647亩,单个项目总投资就达到400亿元。

在签约项目中,计划投资32亿元的正泰集团智慧能源5GW智能制造项目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无限想象。

于企业而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扩张,特别合作区有足够的土地空间,来拓展制造业项目。”在正泰电器董事、副总裁陆川看来,特别合作区距滨江园区近,方便企业管理和成本控制,“我们也希望能够吸引产业链上下游的项目落地,形成产业协同,减低物流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对于特别合作区而言,多个新制造业项目集中签约、集中开工本身就是特别合作区“主攻新制造、实现新发展”战略的题中之意,是高新区(滨江)延展产业链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重要举措,是富阳区淘汰落后高耗能制造业,深蹲起跳转型升级的新起航,也意味着,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在新制造一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特别合作区,有何“特别”之处?

特别合作区在选址上,就有着“全市域”“一张网”“一盘棋”的战略考量。

特别合作区位于富阳区富春湾新城灵桥镇行政区划范围内,北起富春江、西至小源溪和杨元坎村,东、南至杭新景高速,与钱江南岸的高新区(滨江)同饮一江水,距离高新区(滨江)只有约20分钟车程,可以说是一手牵着广阔空间,一手牵着创新要素,区位优势凸显。

以“富阳区交净地、高新区做产业”的运行模式明确分工,合作区管委会实行独立管理、单独核算、封闭运行的开发模式,这一尝试,本身就是通过“共建”,实现“共享”。

以宏华数码的项目开工为例,从2019年11月15日完成签约,到2020年3月17日开工,比该公司预想要快上1个月,高新速度、高新效率、高新服务在特别合作区得以复制,也使得特别合作区更具“高新气质”,同时足以证明高新区(滨江)和富阳在“同走高新路、共建合作区”上的步调一致。

在区域协调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背景之下,放眼国内,无论是深圳、江苏还是浙江,都处于探索阶段。

高新区(滨江)和富阳接下来将如何携手并肩,实现两区错位发展、共享发展?特别合作区将以更高格局、更大视野、更实行动,围绕“一年内全面启动、三年内一批项目建成”的工作要求,紧盯招商引资、狠抓要素保障、探索特别机制,力争早日建成“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新制造业先行区”。

以更高格局狠抓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检验建设发展成色的关键标准,将项目实打实落地作为高新区(滨江)支持特别合作区发展的担当。

以更实行动狠抓要素保障。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细致排出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着重围绕新制造业发展解决供水、供电、排污和交通组织等问题,2020年将推进灵桥互通迁改工程、富春湾大道等道路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厂技改提升工作。

以更大视野狠抓改革创新。既立足于特别合作区自身发展,不断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又跳出特别合作区,创新机制理顺合作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两区共享机制初步形成,就利益共享、数据共用问题,在操作层面上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办法。比如,在重点项目申报和统计上,特别合作区产生的重点项目由两区协商轮流申报统计,像2020年首个152重点产业项目宏华数码生产基地项目初定将计入富阳区考核任务。

此外,特别合作区行政审批机制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特别合作区《用地挂牌出让审批流程》《企业注册住所登记申报承诺制》《地块管理标准化意见》等制度。

4、四川成都:天府新区10个乡村振兴项目齐动工

2020年3月19日上午,成都天府新区2020年乡村振兴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新兴街道和盛田园东方举行,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柏杨眷乡、天府童村、紫颐天堂、铂御农业创意公社等10个乡村振兴项目齐动工,吹响了天府新区乡村振兴项目加快建设的冲锋号。

记者了解到,本次开工的10个项目中每个项目各有特色,体现了成都天府新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差异化发展的理念。

和盛田园东方田园综合体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创智田园、乐活田园、爱尚田园等以乡村总部、田园办公、生活休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而铂御农业创意公社项目将以“泰迪”这个著名IP形象集聚品牌优势,建设德式泰迪乐园、乡村庄园领地、自然欢乐农场、快乐阳光牧场等,打造山水之间的农业创意性田园综合体。

所有项目中,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在现场收获了最多的关注。该项目包含创新核心区和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区两个部分,创新核心区占地300亩左右,主要建设中国农业科学院成都院士工作站和“四大平台、十大研发单元”等重点内容,建成集科研办公、国际交流、产业孵化、综合服务等4大功能区于一体的世界一流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区主要建设集智慧农业、都市农业、基因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板块于一体的国际一流的科研试验示范基地。

记者了解到,按照“边建设、边科研、边出成果”的工作思路,截至目前,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已吸纳首期13支科研创新团队、100多名科研人员正式进驻成都,聚焦“川字号”优势产业,积极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校、龙头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工作。

近年来,成都天府新区抢抓国家级新区和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农业科技高地、都市农业典范、乡村振兴窗口”发展目标,做优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强化产业引领项目招引,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一心一带两环”为核心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形态初步呈现。

据统计,截至目前,成都天府新区已落地乡村振兴重点项目27个,总投资额173亿元;正在洽谈重大项目6个,计划总投资487亿元,田园办公、文化创意、特色民宿、科技农业、乡村旅游等新经济、新业态逐步发展壮大。

“2020年是成都天府新区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年,本年将继续完善乡村振兴顶层设计,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线建设,继续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持续加快一批示范引领项目建设,做优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成都天府新区统筹城乡局相关负责人说。

5、甘肃瓜州:枸杞园区建起“扶贫车间”

阳春三月,在瓜州县双塔镇现代农业(枸杞)产业扶贫示范园区种植基地里,10余名贫困户正在给枸杞苗木修剪、施肥。

弋建许是瓜州县双塔镇2019年脱贫的贫困户,以前在外务工没有固定的地方,干一些泥瓦工的活,现在家门口有了扶贫车间,他在打工的同时,还能照顾家里的3个孩子。

“在扶贫车间打工一年赚4万,加上20亩地的收成,差不多有6万的收入。车间没活的时候我就开车去新疆挖甘草,一年能赚7万左右。”弋建许说。

与弋建许一样,瓜州县双塔镇金河村十五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登峰也在扶贫车间务工。“2018年厂子建起来后我就在厂里上班,离家近,有钱挣,还可以照顾家里家外。农忙的时候在家务农,农闲时在车间打工挣钱,还能学学枸杞种植技术,一举两得。2019年我家14亩枸杞收入4万多,车间务工还有2万多的收入,2019年脱了贫。”王登峰说。

瓜州县双塔镇现代农业(枸杞)产业扶贫示范园区位于集镇南侧,东西长317米,南北宽551米,总占地17467平方米。园区以双塔镇3.5万亩枸杞种植基地为基础,以枸杞交易市场和深加工企业为依托,以枸杞展示销售和电商物流为枢纽,计划总投资1亿元,2020年瓜州县双塔镇现代农业(枸杞)产业园区投入扶贫资金435万元。计划在3至5年间建成集枸杞加工、检验、销售、仓储、配送、研发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枸杞产业综合示范园区。

“我们不仅让贫困户脱贫,还要让他们有事做、有钱赚。村上还有20多户贫困户,在扶贫车间让他们实现就业,人均每天100元劳务报酬。春季从事果蔬修剪,夏季从事病虫害防治,秋季从事采摘及加工,也为企业解决用工难题,让昔日的贫困户变成如今的上班族,实现稳定脱贫。”瓜州县金河村党支部书记杨生祥说。

枸杞园里建起“扶贫车间”是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增收的一个缩影。至目前,瓜州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570万元,建成扶贫车间7个,带动贫困户劳动力150余人就近务工,实现了贫困户劳动力在扶贫车间务工月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有效发挥了“小车间”的大扶贫作用。

近年来,瓜州县按照“抓点、建园、带面”的产业发展思路,把扶贫车间建设作为实现贫困户精准脱贫、快速致富的有力抓手,采取“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脱贫模式,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扶贫车间”,通过送岗上门、开展培训等方式,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难、村集体增收难问题,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促进了产业发展,实现了企业、贫困户和村级集体经济、政府“多赢”。

6、甘肃酒泉经济开发区企业复工率达85.4%

厂房内焊花飞溅,厂房外装载机穿梭往来,园区道路上载运风机叶片的货车排起了长队……连日来,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派忙碌景象,风机叶片、塔筒等风电装备生产如火如荼,2020年首批塔筒、叶片已出厂,运送地为青海。

截至目前,除季节性生产企业和停产企业外,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多数企业已复工,复工率达85.4%。

在中国水电四局(酒泉)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工人正手持焊枪焊接钢板,十几套组装完毕的风电塔筒整齐排列,等待验收、打包和发货。“这批塔筒是青海省海南州特高压外送基地电源配置项目的订单产品。该项目将于2020年9月30日前并网,我们要保证所有塔筒在7月30日前到场。目前,公司所有人员已全部到岗开展工作。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我们抢抓进度,首套4车塔筒已经运往青海。”中国水电四局(酒泉)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何鹏飞说。

在中材科技(酒泉)风电叶片有限公司,工人们佩戴口罩,熟练地加工叶片,装卸工人驾驶着叉车转运加工好的叶片。中材科技(酒泉)风电叶片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杨君说:“为应对疫情对生产的影响,公司及早完成了生产及防护物资的采购、筹备工作。2020年2月14日复工后,公司全员在岗,全力投入生产,目前已加工60个风机叶片,我们有信心完成2020年的订单。”

据了解,酒泉经开区管委会对辖区内企事业单位进行了人员摸排,确保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

针对企业用工难问题,酒泉经开区积极开展调查摸底,掌握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协调市内外各人力资源公司与用工企业采取点对点方式,多方发布园区企业用工信息,帮助企业招聘工人。至目前,共有980人参加应聘,其中面试740人,体检入职413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