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京津兩地,就真蒸不出個像樣的“包子”來嗎?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北京右安門附近,路邊一家普通飯館裡的八仙桌前,對臉兒坐著兩個不相識的男人。由於北京人禮兒多,雙方還點頭打了個招呼、又誇了幾句這的包子後便開始吃了。年紀長些的男人穩重些,所以包子吃的也謹慎。右手用筷子夾起個包子,豎起來,就著桌上的小碗兒先咬上一口。年輕點兒的漢子則魯莽些,橫夾著包子上來就是一口,於是,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了!咋回事兒?他這一口不要緊,打包子後面滋出的一股子油水直接噴到了對面男人盤兒裡的包子上和粥碗裡……

偌大的京津兩地,就真蒸不出個像樣的“包子”來嗎?


說起咱北京當年的包子,除了西四包子鋪、西單十字路口東南角的慶豐包子鋪,還有哪兒的包子曾經給咱留下過不錯的印象呢?您還記得地安門十字路口西北角上那家掛著“狗不理”招牌的飯館嗎?後來,據說是沒被“授權”,招牌雖然摘了,但一樓還是接著賣包子。但賣著賣著,也就同它曾經的祖師爺“狗不理”一樣,在越來越難吃的基礎上還越來越貴了。最終的結果便只有關門大吉了!

偌大的京津兩地,就真蒸不出個像樣的“包子”來嗎?


在天安門西側的中山公園內,有一家叫“來今雨軒”的館子,但讓大多數人記住的,不是餐館的名字,而是它特有的“冬菜包子”。雖說我當年吃過,可目前“今非昔比”的多,味道是否依舊如初?有誰又吃過煩請告訴一聲,我這先有禮了!

除了以上說的,還有個就是我曾經寫過的菜市口上海小吃店裡(後來搬到了鐵門衚衕口)的南味兒包子——煎包。從網上有不少人詢問它搬到哪兒去了的情況看,估計也早已不復存在了吧。

偌大的京津兩地,就真蒸不出個像樣的“包子”來嗎?


偌大的北京城裡,難道就這麼幾家的包子好吃嗎?顯然不是。您比如東單公園馬路斜對面、“擔擔麵”館裡每天早上都賣的鮮肉大包在拆遷之前一直都是那麼好吃。老字號“天興居”的包子儘管不如從前,但今天畢竟還開著。後來私人經營的“陳寔包子”和“小胖兒包子”,雖說沒前幾個名氣大,但也都給京城的一些“包子客”們留下了不錯的印象。除此,就是我開頭時提到的、能把油汁水滋到桌對面的右安門包子。包子裡有汁水好嗎?我說好。其一、包子餡兒抱成了丸兒,汁水才會析出。二、餡兒裡有汁水,吃起來才膩乎兒。像這類包子,當時在北京各處都有,後來都嫌這買賣小,不掙錢,就都各村想各村的高招去了。於是,忽然一陣秋風來,全都關門歇了菜!

至於曾經作為“天津衛”一大標誌的“狗不理”,是今天才一下兒倒了牌子的嗎?

二十多年前,我們特意開車去天津吃“狗不理”,向當地人打聽哪家最正宗、最好吃時,得到的回答是:“那狗不理的包子它還叫包子?嘛玩意兒?哪家好?都一個味兒!”您瞧,那會兒在天津人眼裡,“狗不理”就已經快變成“人不理”了。

那麼,在偌大的京、津兩地,是否還會有令吃過的人、過多少年後依然念念不忘的包子嗎?依我看,懸了!為什麼?咱就以“慶豐包子”為例吧。

偌大的京津兩地,就真蒸不出個像樣的“包子”來嗎?


從面上看,“慶豐包子”這些年似乎是得到了迅猛發展,連鎖店遍地開花。但在我看來,這恰恰是把“慶豐包子”置於死地的不明之舉。

大家都知道,農村散養的柴雞蛋,要比雞房批量養的柴雞蛋貴,而雞房裡批量養的柴雞蛋又比批量養的蛋雞下的蛋要貴。為什麼?一是雞的品種不同。二即便是同一品種的雞,因為養殖方式不同、吃的食物不同,所產出的蛋也會有所不同。

雞,下蛋是這樣,老字號店鋪的經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本適合一店一鋪、自主經營的“慶豐包子”,偏偏學起了“麥當勞、肯德基”的經營模式,如果說連鎖是為了擴張的話,那麼加盟在我看來就純屬是為了短期效益而不顧後果的瘋狂斂財了。每年數萬的加盟費先交給我,店內的主要品種由我提供,(提供時再賺一筆)至於日後經營的好壞,就跟我沒關係了。說白了就是:把老祖宗數年經營、積累下來的招牌,都用來當做“圈錢”的幌子了!為了滿足日益擴張的需要,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包制,冷凍配送代替了現包現蒸,您說這包子它還能是過去的味道嗎?

品質算什麼?掙錢才是硬道理。就這樣,待把老祖宗留下來的老本兒吃完了以後,唯一的結局就是:破產倒閉了!

現如今,不僅僅是“慶豐包子”,幾乎所有的老字號走的都是這條路子。所以,我才有理由認為:已經上了“利字當頭、步調一致、喪失了個性”這條不歸路的包子企業,再想回歸到當年的經營方式,怕是難上加難了……

京津兩地能否還會有像樣的包子出現嗎?可能會有,但“這匹黑馬”啥時才能殺出?我們也只有耐心的等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