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京津两地,就真蒸不出个像样的“包子”来吗?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北京右安门附近,路边一家普通饭馆里的八仙桌前,对脸儿坐着两个不相识的男人。由于北京人礼儿多,双方还点头打了个招呼、又夸了几句这的包子后便开始吃了。年纪长些的男人稳重些,所以包子吃的也谨慎。右手用筷子夹起个包子,竖起来,就着桌上的小碗儿先咬上一口。年轻点儿的汉子则鲁莽些,横夹着包子上来就是一口,于是,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咋回事儿?他这一口不要紧,打包子后面滋出的一股子油水直接喷到了对面男人盘儿里的包子上和粥碗里……

偌大的京津两地,就真蒸不出个像样的“包子”来吗?


说起咱北京当年的包子,除了西四包子铺、西单十字路口东南角的庆丰包子铺,还有哪儿的包子曾经给咱留下过不错的印象呢?您还记得地安门十字路口西北角上那家挂着“狗不理”招牌的饭馆吗?后来,据说是没被“授权”,招牌虽然摘了,但一楼还是接着卖包子。但卖着卖着,也就同它曾经的祖师爷“狗不理”一样,在越来越难吃的基础上还越来越贵了。最终的结果便只有关门大吉了!

偌大的京津两地,就真蒸不出个像样的“包子”来吗?


在天安门西侧的中山公园内,有一家叫“来今雨轩”的馆子,但让大多数人记住的,不是餐馆的名字,而是它特有的“冬菜包子”。虽说我当年吃过,可目前“今非昔比”的多,味道是否依旧如初?有谁又吃过烦请告诉一声,我这先有礼了!

除了以上说的,还有个就是我曾经写过的菜市口上海小吃店里(后来搬到了铁门胡同口)的南味儿包子——煎包。从网上有不少人询问它搬到哪儿去了的情况看,估计也早已不复存在了吧。

偌大的京津两地,就真蒸不出个像样的“包子”来吗?


偌大的北京城里,难道就这么几家的包子好吃吗?显然不是。您比如东单公园马路斜对面、“担担面”馆里每天早上都卖的鲜肉大包在拆迁之前一直都是那么好吃。老字号“天兴居”的包子尽管不如从前,但今天毕竟还开着。后来私人经营的“陈寔包子”和“小胖儿包子”,虽说没前几个名气大,但也都给京城的一些“包子客”们留下了不错的印象。除此,就是我开头时提到的、能把油汁水滋到桌对面的右安门包子。包子里有汁水好吗?我说好。其一、包子馅儿抱成了丸儿,汁水才会析出。二、馅儿里有汁水,吃起来才腻乎儿。像这类包子,当时在北京各处都有,后来都嫌这买卖小,不挣钱,就都各村想各村的高招去了。于是,忽然一阵秋风来,全都关门歇了菜!

至于曾经作为“天津卫”一大标志的“狗不理”,是今天才一下儿倒了牌子的吗?

二十多年前,我们特意开车去天津吃“狗不理”,向当地人打听哪家最正宗、最好吃时,得到的回答是:“那狗不理的包子它还叫包子?嘛玩意儿?哪家好?都一个味儿!”您瞧,那会儿在天津人眼里,“狗不理”就已经快变成“人不理”了。

那么,在偌大的京、津两地,是否还会有令吃过的人、过多少年后依然念念不忘的包子吗?依我看,悬了!为什么?咱就以“庆丰包子”为例吧。

偌大的京津两地,就真蒸不出个像样的“包子”来吗?


从面上看,“庆丰包子”这些年似乎是得到了迅猛发展,连锁店遍地开花。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把“庆丰包子”置于死地的不明之举。

大家都知道,农村散养的柴鸡蛋,要比鸡房批量养的柴鸡蛋贵,而鸡房里批量养的柴鸡蛋又比批量养的蛋鸡下的蛋要贵。为什么?一是鸡的品种不同。二即便是同一品种的鸡,因为养殖方式不同、吃的食物不同,所产出的蛋也会有所不同。

鸡,下蛋是这样,老字号店铺的经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本适合一店一铺、自主经营的“庆丰包子”,偏偏学起了“麦当劳、肯德基”的经营模式,如果说连锁是为了扩张的话,那么加盟在我看来就纯属是为了短期效益而不顾后果的疯狂敛财了。每年数万的加盟费先交给我,店内的主要品种由我提供,(提供时再赚一笔)至于日后经营的好坏,就跟我没关系了。说白了就是:把老祖宗数年经营、积累下来的招牌,都用来当做“圈钱”的幌子了!为了满足日益扩张的需要,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包制,冷冻配送代替了现包现蒸,您说这包子它还能是过去的味道吗?

品质算什么?挣钱才是硬道理。就这样,待把老祖宗留下来的老本儿吃完了以后,唯一的结局就是:破产倒闭了!

现如今,不仅仅是“庆丰包子”,几乎所有的老字号走的都是这条路子。所以,我才有理由认为:已经上了“利字当头、步调一致、丧失了个性”这条不归路的包子企业,再想回归到当年的经营方式,怕是难上加难了……

京津两地能否还会有像样的包子出现吗?可能会有,但“这匹黑马”啥时才能杀出?我们也只有耐心的等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