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是怎么一回事?

HUIHEN


血液从肛门排出,粪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黑便),均称为便血。便血只是一个症状,并非一种疾病。便血多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与直肠病变的出血,但亦可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少量出血(少于500ml)时,可很快被机体代偿而不引起明显症状;当出血量超过800~1000ml以上时,尤其是在较短期内丢失者,均可有头昏、乏力、心悸、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皮肤苍白等表现,更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的表现。有上述表现时均提示为大出血。

便血的病因,主要有三类:

一、消化道本身的疾病,例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肠道溃疡和炎症、寄生虫感染、肿瘤(包括息肉和癌)、痔、肠套叠、肛裂、大便干燥擦伤等。

二、消化道以外的其他系统的疾病,例如血液病、急性传染病、维生素缺乏症、中毒或药物毒性作用等。

三、儿童出现便血,多由肠息肉引起,血色鲜红、无痛、血与大便不混合;也可见于细菌性痢疾、肠套叠、血液系统疾病等。成年人便血,多由痔疮、肛瘘、肛裂、肠息肉、肠癌、炎症性肠病等引起。

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与血液在胃肠道停留的时间。便血伴有皮肤、黏膜或其他器官出血现象者,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按照临床表现来说:

一、鲜血便

多为急性(即时)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时间就经肛门随粪便排出,或便后直接流出。流出的血液外观类似外伤出血,颜色鲜红或紫红、暗红,时间稍久后可以凝固成血块。常于以下疾病:

1、痔疮:各期内外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为粪便附有鲜血或便后滴血。外痔一般无大便出血。

2、肠息肉:为无痛性大便出血。排便时出血,排便结束后停止,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与粪便相混,或息肉位置高、数量多,也可与粪便相混。

3、直肠脱垂:久病后可有排便时出血。

4、肛裂:便血,出血方式为粪便表面一侧附有血迹,不与粪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后滴血。

二、脓血/黏液血便

即排出的粪便中既有脓(黏)液,也有血液。脓(黏)液血便往往见于直肠或结肠内的肿瘤及炎症。常见以下疾病:

1、直肠癌:血色较新鲜或暗红色,粪便中可有黏液,往往血液、黏液、粪便三者相混。

2、结肠癌:随病程延长逐渐出现大便出血,多为含有脓液或黏液的血便,血色较暗。

3、溃疡性结肠炎:黏液便或脓血便,同时伴有左下腹痛或下腹疼痛。

4、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等。

三、黑便

又称为柏油便,大便呈黑色或棕黑色。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出血量较少,且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排出的粪便即为黑色;若出血量较多,在肠内停留时间较短,则排出的血液呈暗红色;出血量特别大,而且很快排出时也可呈鲜红色。

四、隐血便

小量(微量)消化道出血不会引起粪便颜色改变,仅在粪便隐血试验时呈阳性,称为隐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发生隐血便,常见溃疡、炎症及肿瘤。便隐血试验可检测粪便中的少量(微量)血液成分。肠息肉(癌)的早期粪便隐血可呈现阳性,定期进行粪便隐血检测是结直肠肿瘤筛查(初筛)的重要途径。

五、伴随症状

1、肛门及肛周病变:便血鲜红,肛门疼痛难忍,或肿胀有痔核,或伴有肛裂。

2、上消化道疾病:呕血一般都伴有黑便,出血量大、速度快时可以有血便。

3、下消化道疾病:根据出血的原发病不同,伴随症状表现不一。

便血的自我对照检查方面:

1、痔疮:便血发生在排便过程中或便后,血色鲜红,血与粪便不混和,出血量可大可小,便时滴血或手纸上带血,在便秘、饮酒或进食刺激性食物后会加重。

2、肛裂:引起的便血在临床上也是较常见的,血色鲜红,滴出或手纸擦血,便后有肛门剧烈痛疼,出血量的多少主要与裂口的深浅和大小有关。

3、直肠恶变:此类疾病引起的便血与痔疮较为相似,便血呈鲜红色,成滴状附于大便表面,常与脓液和黏液混合,或与大便混合。晚期伴有肛门直肠下坠和全身消瘦,大便次数增加,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4、直肠、结肠息肉:引起的便血,血色鲜红、无痛、血与大便不混合,一些患者在大便的表面带沟槽。

5、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引起便血,多半混有粘液或呈脓血便,并伴有下腹痛、发热、便频及里急后重等症。

6、消化道疾病:一般来说如果大便呈柏油状或呈黑红色,出血部位多在于上消化道,如食道、胃及十二指肠的炎症、溃疡、损伤、血管病变、肿瘤等;如果血色红,则多是下消化道疾病出血。

此外:

1、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友病等。也是引起便血的主要病因之一。

2、腹腔内血管阻塞性疾病:如肠缺血综合征、门静脉血栓形成等,也是引起便血的病因之一。例如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系因肠系膜的血运发生障碍而使肠黏膜发生缺血、溃疡形成所致。病变以结肠多见,临床表现为在剧烈腹痛后解出暗红或鲜红色血便。

3、急性感染性疾病及肠寄生虫病:如急性重型肝炎、伤寒、钩虫病、血吸虫病等,也可引起便血。

4、其他:如食用动物血、动物肝脏,以及酚酞类泻药等引起的黑便误认为是便血。

遇便血者,尤下消化道大出血,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出血的特征,认真地分析其发生出血的可能原因。同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以尽快的达到止血的目的,从而为进一步寻找出血的病因创造条件。便血时应遵循以下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措施:有失血性休克者应卧床休息,去枕平卧,给予吸氧。严密观察神志、呼吸及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应观察便血的量及色泽,记录尿量。

二、补充血容量:便血量大、贫血明显或已发生休克者,应积极补充血容量。以血浆代制品或全血为佳,有利于纠正休克。

三、应用止血药物

1、6%~8%的去甲肾上腺素(正肾上腺素)溶液反复灌肠或者冰盐水反复灌肠(冬季不宜多用),除可起到止血作用外,还可起到清洁肠道的作用,从而为肠镜检查作准备。

2、凝血酶或白药或白岌粉等中草药溶于生理盐水中灌肠,有时也可发挥止血作用。

3、静脉给予常规止血药物,如酚磺乙胺(止血敏)、维生素K1、氨甲苯酸(抗血纤溶芳酸)、6-氨基己酸或血凝酶(立止血)等。

4、有条件者可输注冷沉淀(含各种凝血因子)或血小板等凝血成分。

5、肠系膜上或肠系膜下动脉选择性(或超选择性)造影时,如发现出血部位,可选用垂体后叶素或特利加压素注入出血的血管内,有效止血率可达80%~90%以上。


纯钧LHGR


现在肠癌的发生率越来越多,这也让很多人都非常的焦虑,而肠癌的主要征兆与便血也有关,所以一旦出现便血,很多人会联想到肠癌,会出现恐慌,其实不用恐慌,虽然便血是肠癌的其中一个症状,但是引发便血的因素有很多,要具体看便血的性状,才能判断具体是什么问题,不过即便不是肠癌,出现便血也不能小觑,毕竟出血总不是好吃,要及时干预,避免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那么对于便血来说,有以下几种因素:

1.大便带鲜红的血滴,一般只排便后滴下或者是附着在大便的表面,这种情况一般內痔和肛裂。

2.大便红白带脓,这种情况一般是大便像鼻涕并且带血,这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问题。

3.大便鲜红带糊状,一般这种情况是便鲜红或者暗红,并且还会伴随腹泻,腹痛,多位机型小肠炎。

4.大便漆黑似柏油,这种情况一般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引发的出血。

5.大便呈细条状,并且粪便呈黏液,脓状血便可能是肠癌了。

6大便味鲜血便,可能使下消化道出血。

所以大便出血的情况比较多,不要惊慌,但建议也要立即就医。


另外更重要的是,平时做好肠胃的保护工作,健康合理搭配饮食结构,按时吃三餐,饮食要荤素搭配以及粗细搭配,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久坐,戒烟限酒,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肠胃的健康。


心理营养师程伟华


血便就是大便带血,看是鲜红血还是黑色的血块,如果是鲜红色血,就是直肠或者肛周出的血,应该是内痔或者外痔引起的出血,内痔出血大便不疼出血量大,外痔出血量少多会疼,肛裂引起的出血就会疼。痔疮因为饮食辣味食品而易发作引起血便。

如果大便有黑色血块,可能是远端结肠胃的出血,急性肠胃炎引起的出血。

如果出血量大,时间长,最好去医院做检查。如果以前有痔疮,可能就是旧病复发。也要及时治疗。


草莽神农


你好,血便是怎么回事?

血便原因有一下几点:

1.下消化道出血

2.痔疮

3.肛裂

4.直肠息肉

5.直肠癌

下面我们就说一下,几种出血的特点和原因

下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受到机械损害,或者炎症等情况出血,如果出现在消化道上段或者中上出血,很少出现红色鲜血,大多数为柏油样便,由于鲜血被消化或者微生物作用原因不会还是红色。只有出现在下消化道才会红色血便。

痔疮 有一句话叫做“十男九痔”虽然没有那么夸张,痔疮确实很常见的疾病,如果痔疮引起的血便,一般为红色鲜血便,如果是外痔大多数能够分辨是不是由痔疮引起的血便,而内痣可能一般还是不能分辨引起血便的原因。

肛裂 引起血便中患者最能够辨别的原因,肛裂在大便时肛门有撕裂感觉并且疼痛感较强烈。所以大多数血便患者自己能够辨别,并且痔疮和肛裂引起的血便一般血都是在大便表变或者后端。

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也会引起血便

直肠癌 直肠癌引起的血便是最可怕的,也是很少能够感觉到的。据统计,中国死于癌症其中直肠癌排名前5,所以出现血便大家应该注意。

不管什么原因,当你出现了血便应该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检查。找出血便原因。


82年的周较瘦


便血 :胃出血,肠癌,痔疮。当然我不是医生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