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我們不忘記丨繪本館

△米朵讀繪本《等爸爸回家》

對孩子而言,這或許是一生中最特別的寒假。

隨著疫情在中國逐漸得到控制,春暖花開的日子似乎正離我們不再遙遠。但在一些國家,疫情卻剛剛開始。2020年,日內瓦當地時間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新冠肺炎 成為全球性大流行病(Pandemic)。它正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地區蔓延,病例數超過11萬,其死亡病例數已突破四千,超過了2003年SARS在全球造成的死亡病例數。

有些人我们不忘记丨绘本馆

這些數字的背後,是一個個生命的黯然消逝,許多個家庭的支離破碎,有多少孩子再也見不到他們的親人?

令人略感安慰的是,世界衛生組織同時表示,新冠肺炎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可以控制的大流行病。我們將不會被病毒任意擺佈。這離不開醫護人員和醫學專家做出的犧牲和努力。

疫情期間,“以藝抗疫”的作品鋪天蓋地,堅守崗位的醫護人員也是人們重點謳歌的對象。不少中國繪本創作者也交出了自己的作業。

有些人我们不忘记丨绘本馆

這其中,有二十一世紀出版社的公益繪本《白衣超人》(電子版閱讀鏈接:https://www.yunzhan365.com/22212114.html),書中“白衣超人”的原型,是本次抗擊新冠肺炎的典型人物之一、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這位忙碌於抗擊新冠肺炎一線的醫生也是身患漸凍症的重症病人。但這本繪本並沒有講述一個“偉大的醫生”的故事,而是試圖告訴讀者:醫患之間需要相互理解。

有些人我们不忘记丨绘本馆

故事以新冠肺炎小患者的角度,呈現了他從害怕醫生到崇拜醫生並期望成為醫生的心理變化。作者梅竹本身也是一位童書編輯,她在編輯手記中表示,兒童圖書對醫生描述多從職業認知出發,他們的形象往往是白衣白帽,和藹可親,能治癒一切疾病。但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為何砍醫事件頻頻見報?為何很多醫生不願子女從醫?為何兒科和傳染科會出現“醫荒”?帶著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她認為我們應給予醫生多一分理解:醫生也是普通人,需要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礙和身體極限,我們應該採取醫患共策、醫患共治的方式,增進醫患之間的溝通與理解。正如繪本中借“白衣超人”之口向小男孩坦言,其實自己也是病人,超人不是無所不能的。要想成為超人,他需要強健的體魄,保持微笑和冷靜,精進柳葉刀和不斷研究病毒,還要有一顆柔軟的心,懂得安撫鼓勵病人。而病人也需要勇敢,與醫生並肩戰鬥,不輕易言棄。繪本的最後一頁,小男孩穿上了白大褂。男女老幼,一個個“白衣超人”並肩而立,形成一道堅不可摧的白色屏障,共同保護我們的家園。不過,感覺文字中的觀點闡述還是過於直白,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讀者的文學想象。

有些人我们不忘记丨绘本馆

《白衣超人》的藝術形象倒是耐人尋味。插畫師跳跳以紅、白、藍為主色調,並賦予其對比含義的象徵。紅色的是恐怖的病毒、也是火熱的超人之心。藍色既渲染著病人的惶恐,也襯托著漸凍症醫生堅強的背影。紅藍撞色本是絕配,又因皆以低飽和度呈現,色彩風格令人印象深刻。

有些人我们不忘记丨绘本馆

中山閱讀推廣人吳軍委推薦給我道,身處戰“疫”核心區的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也推出了《等爸爸回家》(注:該出版社還曾經出版過一本“外國故事”的《等爸爸回家》(喬安妮·施瓦茲 著 ; 西德尼·史密斯 繪,詩意講述父子之情),向奮鬥中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致敬。

有些人我们不忘记丨绘本馆

而在這個“中國故事”裡,小男孩的爸爸是一名醫生,忙碌的他經常不能和家人一起過春節,本來今年他早早答應了兒子會陪他過年,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尤其是醫務工作者。爸爸匆匆離家,常駐醫院。面對號啕大哭的兒子,他甚至都不能好好與孩子告別。大年三十的晚上,小男孩思念爸爸,渴望爸爸回家,最後,小男孩在夢中與爸爸相見,他們都在等待著抗疫勝利的那一天全家團圓。

有些人我们不忘记丨绘本馆

我特意從網上找來它的相關視頻,這本繪本還推出了它的同名歌曲。據該出版社的編輯介紹,文字作者陳穎創作的這個故事取自多個真實案例。因為該出版社的基地就在武漢,一些故事情節讀來感覺真實:得悉醫院防護用品告急,孩子擔心地問媽媽,爸爸會不會被感染?“媽媽什麼都沒回答”;除夕,母子二人守著一桌年夜飯卻抱頭垂淚,“我想爸爸”。夢中相見時,爸爸給兒子紙條傳話:“爸爸不好,爸爸說話不算話。”語言樸素而感人。

有些人我们不忘记丨绘本馆

這部作品的畫面由起點插畫(孫聞濤,翟藝琳,張葵等人)集體創作。據悉,面對疫情蔓延、人員隔離分散等困難和考驗,創作者們克服了創作週期短、時間緊、插畫繪圖設備不齊全等阻礙,集結作者、插畫師、編輯三方齊心,僅用了17天的時間火線創作出這部原創繪本。男孩一家的經歷以色澤明快的水粉呈現,武漢封城的景象和馳援武漢的新聞畫面為較為寫實的水彩,伴隨媽媽科普病毒來源的過程是兒童畫風格的彩鉛。體現出主人公小男孩對本次疫情的三種維度的認知:親身感受、外部信息與自我理解。吳軍委認為,書中男孩最愛的棉花糖體現了一家人愛的傳遞。在我看來,同樣可視為愛的傳遞的還有口罩:爸爸臨別時,給了媽媽一摞口罩。而在最後一頁,孩子求媽媽在糖果店給爸爸買棉花糖時,店門上同樣貼著:“贈送口罩”。疫情期間,我們都深知這小小的口罩是多麼的珍貴。故事在溫暖的期盼中落幕了。

有些人我们不忘记丨绘本馆

書中的醫生爸爸有一雙“笑起來彎彎的眼睛”,和本次疫情的“吹哨人”李文亮醫生竟有幾分神似。不過,他的孩子卻再也等不到爸爸回家那天了。

有些人我们不忘记丨绘本馆

對於非疫情地區的我們而言,在家待好就是抗疫,所有的苦悶也只是少了幾分活動的自由。而對那些直面病毒,親歷過焦慮、恐懼、痛苦與悲傷的人們來說,唯有堅強地活下去。若干年以後,我們的孩子還會記得這個“悠長假期”嗎?希望藉此繪本告訴他們,有一些人,我們不能忘記。

有些人我们不忘记丨绘本馆

米朵:保持童心,學做小孩~

◆中山日報報業集團新媒體中心

◆欄目統籌:阿佔

◆主持:米朵

◆文+/廖薇

◆視頻攝製:易承樂

◆編審:嶽才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