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機是發出求救,3步帶他脫離手機控制

隨著生活的需要,智能手機是成年人的生活和工作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手機也已成孩子們的玩伴。我們常看到這樣的場景

一個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在用手機上網課時,經常趁家長不備,切換到動畫上。媽媽問其原因,孩子說:“老師講課沒意思,動畫片好看。”

一個六年級的孩子,晚上寫完作業,等爸爸媽媽關燈之後,就躲在被窩裡看網絡小說。一看就是凌晨兩三點,有時還會熬個通宵。媽媽焦慮的不得了,沒收過、摔過手機,打過、罵過孩子,都無濟於事。

一個初一的孩子,暑假時,和同學約見,一見面就得一天不回家。通過詢問,孩子和同學聚在一起打遊戲。同學們不讓走,並說:“不打完這一局就走,以後就不是哥們。”

孩子在手機的世界裡忘乎所以的場景還有很多很多,是什麼讓他們如此著迷?他們每個迷戀手機的孩子,都在用抱著手機向你訴說他的心理需求。

孩子沉迷手機是發出求救,3步帶他脫離手機控制

孩子到底在從手機裡找什麼?

1、尋找快樂感,滿足好奇

手機裡信息豐富,像抖音、快手等各種軟件,繪聲繪色、熱鬧非凡,而一些言情小說、通關遊戲,則引人入勝,讓人心動。這些吸引不僅對孩子,就連成人都難以抗拒。

當然,隨著知識分享時代到來,網上也有很多知識碎片,迎合了孩子們對世界探索的渴望。所以,我們會發現,不僅僅是缺少家庭陪伴的孩子會沉迷手機,就連父母陪伴身邊的孩子,也會對手機十分感興趣。

孩子沉迷手機是發出求救,3步帶他脫離手機控制

2、尋找歸屬感,填補空虛

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心和照顧,這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社交需求,是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中家長比較疏離,沒有感受到身邊人的關懷,或者家長管理過於嚴苛,愛沒有流通,這個孩子內在是孤獨的,對情感就有強烈需求。

特別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很可能在交往方面走彎路,比如迷戀網絡言情小說或電視,在網上和異性聊天時曖昧露骨,過於早熟。

這其實都是源於潛意識裡的情感需求所致,是孩子在找歸屬感時的錯位行為。

孩子沉迷手機是發出求救,3步帶他脫離手機控制

3、尋找價值感,迴避自卑

每個人都會自卑,覺得自己不完美,所以大多人會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通過與他人的交往,來不斷堅定自己的自信。

當孩子在現實中總是被否定、被指責、總是受到挫敗時,就會將這份追求完美、獲取自尊的心願遷移到虛擬世界中。

為什麼很多男孩子都喜歡玩“吃雞”遊戲,或者“我的世界”,因為在這裡,大家不用揹負生活的標籤,僅靠遊戲中的技能和義氣,就能稱兄道弟,獲得肯定。

孩子沉迷手機是發出求救,3步帶他脫離手機控制

用手機滿足心理,對孩子是好是壞?

孩子在手機中尋找的,或是生活中所喜歡的,或是生活中所缺失的。

對於前者,如果生活的比重沒有減輕,那就不必擔心,只要控制好手機的使用的時間,就好。

對於後者,在手機中的追尋會進一步加大對生活缺失的逃避,形成惡性循環,最終成為沉迷手機、渾渾噩噩,無法管理的狀態。


孩子沉迷手機是發出求救,3步帶他脫離手機控制

如何面對孩子的心理需求?

這裡,我有三點建議和大家分享。

1、首先是理解和接納

接納絕對不是指行為上的一個允許,而是看得到孩子內心的感受。

幾乎每一個成年人都有一部功能齊全的智能手機,服務於工作與生活,我們認為這是必需品,對自己擁有手機是不容置疑的。理解到孩子是個社會人,隨著時代的發展,他們在學習、生活與交往中也對手機有需求,如果能理解和接納孩子這一需求,感受到孩子的感受,他一定是愉悅的、幸福的,也是有力量的,他的內在與家長也是貼近的。

使用手機是合理化、正常化後,那麼他的行為就不用遮遮掩掩、偷偷摸摸,獵奇心理得到滿足,安全感得到建立,這個時候再去和孩子建立愛的規則才是有效的。


孩子沉迷手機是發出求救,3步帶他脫離手機控制

2、其次是尊重和信任

信任是一種有生命的感覺,是一種高尚的情感,是人與人之間的紐帶。

韓國作者李宗哲有一本書叫《最好的教育是信任》,指出“培養孩子才能的力量源於父母對孩子的信任”。我們要相信那個自己締造的生命,他是向好向善的。玩手機只是他的一個行為,我們堅信他有把控的力量。即便孩子出現痴迷的狀態,我們仍然可以運用引領、託舉、修正的教育理念,扶助他走過這道坎兒。

當一個孩子被父母信任、被父母歡迎,他對家就有了強烈的歸屬感,那麼孩子的情感需求就會得到滿足。他克服困難就有力量和勇氣,在對付遊戲這個小怪獸時,也會多一份責任和擔當。

孩子沉迷手機是發出求救,3步帶他脫離手機控制

3、第三是鼓勵

手機裡的遊戲在虛擬的世界裡,有團隊協作、有闖關升級,每完成一個任務,帶來成就感和價值感。

如果父母在日常與孩子相處中常常鼓勵,注重看到優點和長處,並不斷激勵;即便犯錯,讓他在錯誤中覺醒和成長,那麼孩子的生命狀態就會得以舒展。

家長的鼓勵還可以讓孩子有直面學習和競爭的力量,有克服困難和麵對挫敗的勇氣,那麼他的尊重的需求就會被滿足。

孩子沉迷手機是發出求救,3步帶他脫離手機控制

案例中談實踐

分享一個真實的案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有個初一的女孩,春節前父母送了一部手機給她。她拿著手機,一口氣下載了曾經想要的所有軟件,刷視頻、追劇、聊天。

開始,因為臨近春節,孩子不寫作業似乎並沒什麼,所以父母並沒在意,只是偶爾提醒注意眼睛。結果,這個原本自控力尚可的孩子,也發生了十點半不睡,手機走到哪看到哪的情況。

看到這些,媽媽原本怒火沖天就要發飆,但最終還是按照前面說的方法,進行了調整嘗試。

女孩媽媽說:“孩子,媽媽希望手機一直為你服務,我相信你可以做手機的主人。”同時,問孩子網課開始後將如何打算,以在保護眼睛的同時,做到學習娛樂兼顧。

女兒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明確了每天固定進行手機娛樂的時間,並計劃通過鬧鈴來提醒自己及時停止。

媽媽慶幸於自己忍住了暴怒,欣慰的點點頭,說:“當然可以,我已經看到你的自律,也相信你能合理使用手機。因為我的女兒已經長大了。”

結果,網課開始後,孩子努力的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做,當做不到媽媽提醒時,二人也能平和的去思考問題根源,找到應對策略。就像工作中的搭檔,通過彼此的支持與合作,攻克了一個難題。

女孩的媽媽接納和理解到孩子擁有手機的強烈需求,尊重和信任孩子能自己掌控使用手機的時間。

當然,例子中的女孩,本身有一定的自律性,所以媽媽直接進行了接納和鼓勵。對於一些已經沉迷或者自律性差的孩子,這個放手的度,就需要把握。在過程中,放權不放手,尊重但堅持規則,用溫柔而堅定的愛,去引導孩子。

孩子沉迷手機是發出求救,3步帶他脫離手機控制

​手機是把雙刃劍

網絡是把雙刃劍,它或許會吞噬我們的孩子,但也同樣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自律、自立的能力,還能在這個信息快速發展的時代,給孩子更多的支持。

從尊重生命出發,以愛和理解為前提,去接納、信任和賞識,不僅是手機的使用,還包括孩子各方面的問題。



關注@嫻聊成長,持續獲取育兒理念和教育妙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