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在普通人的眼中是什么样子的?

yybukn


博士后制度在设计初期是为了培养年轻学术带头人,博士后与导师是合作者的身份,所以博士后导师也叫合作导师,严格意义上讲不是师生关系,博士后的身份是临时员工的身份,所以持有的证件为学校工作证而不是学生证。但现在博士后成为了一些进入高校的过渡期,不少博士后都是高校在职教师,博士后本身的含金量目前已大不如从前,博士后经历在后面的职业成长中所起的作用已不再是决定性的作用了,这一点也早期博士后差别巨大,早期博士后出站是享受很多特殊待遇的。


货币与科学家


我就是普通人,我来回答这么一个问题。

在我们身边,经常听到很多人说过这样的话:“xxx博士读完了之后再读博士后,博士后是不是最高的学位呢?”博士后是不是一种学位?估计很多人都一头雾水。其实,博士后只是一种工作职务、一段工作经历而已,博士后并不是学位,博士才是这颗星球上最高的学位。

所谓博士后,在国内的概念就是博士生毕业之后,呆在某一个博士后流动站或类似的机构工作。有了这么一段工作经历,外加必须以博士学位打底,再加上很多人对博士后那种“美丽的误解”,所以“博士后”这三个字在普通人眼中就是高大上、伟光正的存在。

国内的博士后,必须是取得博士学位之人;但是在国外,是不是所有的博士后都有博士学位?这个是不一定的,因为在国外也有一些打“擦边球的人”——没有博士学位却拥有博士后的身份在某些科研机构工作,这让我们想起来有点匪夷所思。

国内的博士后,说得浅显一些,虽不是临时工,但相当于“临时工”中的“金领人士”——我们国家博士后基金对每一个博士后的资助都是两年,至于博士后的“年薪”是多少,和相应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课题组的档次、博管办的实力等方面是息息相关的——博士后所在地区的经济水平越高,地方财政对博士后的人才补贴自然也就越高;博士后课题组的逼格越高,博士后的收益自然是“水涨船高”;博管办的实力越牛,博士后的待遇自然也就越好。但不管怎么样,作为拥有临时工作的博士后,其每年拥有6位数的待遇应该还是比较普遍的。

国内的博士毕业生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为何进博士后流动站当博士后呢?自然是为了“厚积薄发”。举个例子,比如一名博士毕业之后想要到一所档次比较高的大学任教,那么参加大学的招聘之时,其学位是符合相关大学的要求,但是这位博士高级别高档次的论文数量却低于相关高校的要求,那么这种博士就可以通过进站当博士后的2年缓冲时间把相应的论文“生产”出来,等到博士后工作结束之后,这种博士也就自然符合了相关高校的要求。

当然,还有一些博士后除了在研究成果或者论文发表方面“铆足劲”之外,他们进站当博士还可以积攒自己的“人脉资源”。和硕士博士一样,成为博士后之后也有一个相应的导师,在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后导师搞好关系,其实就相当于为自己积累“人脉资源”。有了充足的“人脉资源”,那么博士今后的人生之路就会走得更顺一些。


微雨润苗


作为一名准博士生——八月底开学才是,博士后不是读的,属于过渡性工作,说的不好听就是临时工。博士毕业后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可以选择博后,但国内的博士后没啥用,两年后出站,找工作也没啥加分,还是把你当成刚毕业的学生看。

但可以赚钱养家,我是学工学的,武汉大学工学博士后,年薪8万是国内高校都有的,但一般教授招博后都会给待遇的,二十到二十五万吧。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砍材小哥z


博士,博士后没那么神圣,高不可攀。

第一类博士跨专业博士也可以理解为混子博士,其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高学历从而更好的混入政府,企业组织中进入管理层,往经济,管理,法律,新闻上走的一般都是,这些可以定义为非理工类博士。

第二类理工类科研博士,需要很强有的数学基础,那些在数学没有打下很强基础的博士生即使进入大学当教授很多也多是碌碌无为,高等级的论文是敷不出蛋来的,核心都在数学那里。

所以别迷信那些头衔,他们是什么领域的博士,如果只是考试博士笑笑了之,如果是自然科学的博士要了解其数学基础扎实不?


往事随风人皆醉


答题/帅小西De--期待为您解惑!


博士后在普通人眼中“不普通”,如“读了很多书,啥时候才能读完”的感觉。同时,也是一个有礼貌、谦虚和羞涩的小年轻。
在博后自己眼中,更多的是觉得自己是个普通人。之前我结识的几个博后,她们将自己比作“期待转正的临时工”,走的“师资博士后”(类似于2年试用期)的渠道。

小西先讲个身边的小故事:
有个同事,之前在德国顶尖研究所做博后。和国内的博后进出站有差异,那边更加灵活。不足半年,看到我们单位发布的人才引进公告,果断投了简历回来参加试讲。
公示后进入体检程序,她提前放弃之前的博后研究,选择入职工作。也许,有人觉得这样放弃很可惜。事实上,她后面的不少博后,多呆2年且成果丰富,回国后发现国内高校招聘条件“水涨船高”,反而留不下来。

小西讲这个小故事,是想告诉大家,博后和我们一样也许为一份好工作而焦虑。或者说,除少量为兴趣而做博后的博士,大部分都倾向于提升自己,也想找份好工作啊。
和很多人关注大学教授的收入一样,普通人也想知道博后的待遇如何。影响博后待遇的最大因素是地区经济实力,如广东部分单位的博后待遇是30万元/年,引进课题组、学校(博管办)、地方人才补贴等三方承担。
小西所在的湖南省,大部分学校的博后流动站是按“副教授”给博后发待遇,约10-12万元/年。当然,博后期间获批自科青年基金、发表高水平论文等,同样有高额的科研奖励。遇到好的团队,也会有额外的补助,如3000元/月。

企业博后工作站的博后,不受事业单位编制限制,相对普通层次的高校,待遇还会稍高些。比如,小西曾进站做在职博后(没有2份工资),因有编制不符合当地的人才引进奖励,无法拿到这个“10万元”奖励。
不过,想想我们也拿过一份类似的“安家费”,也不算亏。也许,有人会觉得博后的这个待遇有点低。
事实上,真挺高的。除了名校引进的“特批教授/副教授”,年薪可达20-24万元/年。普通高校刚入职的讲师,待遇还不如同院校的博士后(副教授待遇)。有点小尴尬!

想着博士毕业后求职,也能找份不错的工作。要进站做博士后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呢?
1)成果“不足”,博后期间“凑”。
去年,我们学科新来一个博后的妹子。引进她的团队带头人,对她非常认可,在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也是团队所缺的。但是,博士期间她的多篇论文均署名二作(导师一作),不符合人才引进条件。
目前,很多单位成果认定只看一作或通讯,带头人就让她先进站做博后,论文出来后再入职。的确是被大佬看上的人,一年就或博士后资助,发了几篇高水平论文。相信12月的这次公开招聘后,就是我们的同事啦。

2)提升自己,拓展人脉。
和读研读博类似,博后也会有个合作导师。情感没有研究生那么深切,但也是一份师生情。很多博士,工作后选择进站做博后,就是想融入合作导师的学术圈子。
博后进站考核要求不高,甚至说是能毕业的博士生基本都符合条件。想要找到一个好平台、好合作导师,没有合适的推荐人很难。
而且,博后基金的“面”很大,相对容易获得资助。对于一个青年教师,博后资助和青年基金一样,对于科研起步很有助力。

当然,前文我也提过,很多人硕士、博士阶段平台和导师都不行,直接限制了能力提升和成果产出。借助博后期间的优质资源(牛老板、牛平台),给自己“充电”、“加码”也是部分博士的选择。
不过,相信身边经常会对你说:有机会先“占个坑”再说,后面的年轻人更加优秀,竞争压力非常大。我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你们觉得呢?
最后,我想说博后也是个普通人,但是一样“不普通”。期待她们释放无限的精彩,加油。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西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答题最大的收获!

帅小西De


博士后,我编号88883,我再晚一会出站,编号88888多好呀!出站7年了,目测中国国产博士后不到十万,归国博士后也多不到那儿去!


深山含笑142


暂时找不到工作的人😄俺家孩子曾经就是😄通过就读MBA找到工作了😄


大洋彼岸10


博士后就是博士没有找到心仪工作,而在博士后站待业研究,一边出成果工作中,我儿和媳曾在麻省理博后站工作N年过,我的感觉好平常。


太阳出来暖洋洋张爱琴


我周围的大多博后同一般人,若不说出学历,只从外形气质,言语谈吐几乎难有区别。


愚夫167839398


博士肯定是高手,国家重点人才,可当官,可搞科研,可教学,可从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