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千萬別和子女住一起”親戚當了3年免費保姆,終於醒悟

01

今天,姨父姨媽難得上我家吃頓飯,大包小包拎了不少禮物,姨媽家住市中心,她和姨父都有退休金,日子過得滋潤,所以姨媽看上去比我媽還要年輕。

吃完飯我媽和姨媽在房間聊天,我媽問:"過段時間還去俊俊(我表哥)那裡不?"

姨媽神色瞬間黯然,無奈地搖了搖頭,說道:"我和你姐夫兩個人每月退休金一萬多貼進去,還是不夠花,不想去湊熱鬧了。"

"那邊消費水平很高嗎?"我媽不解。

"還行,消費跟生活習慣有關吧,有些事你看不慣也說不得,搞得心裡很不舒服,還是回老家待著清淨。"姨媽的一聲長嘆,終結了她和姨父給兒子兒媳當了3年免費保姆的糟心生活。

“人老了,千萬別和子女住一起”親戚當了3年免費保姆,終於醒悟

可以說,表哥既是姨媽的驕傲,也是姨媽的心事。

當年,表哥高考以優異的成績考去了外省一所211大學,大學讀完留在了那座城市工作,表哥能自己掙錢了,姨媽卻悶悶不樂,因為她希望表哥回老家,留在自己身邊。

姨媽的願望終究是落空了,表哥談了一個當地女朋友,為此,姨媽不得不退了在市裡預定的房子,給表哥在外省買了一套房子。

三年後,26歲的表哥和25歲的表嫂順利結婚,他們在老家舉辦了一場婚禮,大家第一次見到表嫂,瓜子臉,皮膚有點黑,中等身材,話不多,但笑起來很好看。

表哥結完婚就回表嫂的城市了,姨媽來我家摟著我媽哭了一場,感覺姨媽像是嫁女兒,不像是娶了個兒媳婦。

這一次婚姻的結合開啟了姨媽和姨父的奔波之路。

02

表哥婚後第一年過年,姨媽和姨父去表哥的城市過了個團圓年,那也是姨父和姨媽第一次沒在自己家過年。

第二年,表嫂懷孕了,姨媽和姨父興沖沖趕過去,卻發現自己根本幫不上忙,表嫂吃不慣姨媽做的食物,她把自己的媽媽接了過來,而家裡房間有限,最後姨媽和姨父出去租了房子。

每天,兩個老人在租房裡無聊度日,唯一的期盼就是表哥能夠早點下班,姨父姨媽能夠看一眼兒子,可事業處於起步階段的表哥,幾乎每天晚上都會加班,連看一眼都成了奢侈品。

姨媽便盼著過年,表嫂懷孕不宜遠行,姨媽希望表哥能回老家過個年,但終究沒回成,表嫂上廁所不小心滑倒了,加上身體素質不好,表嫂小產了。

那年冬天,姨媽和姨父兩人回了老家,大年初三在我家聚餐,姨父喝酒的時候,突然就哭了,把大家嚇壞了。

那是我第一次見一個長輩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哭泣,姨父說表哥很難回家過年了,總會被各種各樣的事情纏上。

果不其然,第三年,依舊是姨父和姨媽兩人回的老家過的年,表嫂再次懷孕了,表哥推了加班,盡心盡力地伺候。

次年春天,表嫂順利生下一個胖小子,姨媽和姨父早在預產期前就飛過去了,看到姨媽發給我媽的照片,表嫂整個人也胖了不少,抱著可愛的寶寶正在餵奶。

“人老了,千萬別和子女住一起”親戚當了3年免費保姆,終於醒悟

表哥的孩子從出生就是餵奶粉,一口母乳也沒吃,聽說是表嫂擔心影響身材,所以沒給孩子喝母乳。

為這事姨媽和表嫂發生過爭執,姨媽希望表嫂能夠餵母乳半年,表嫂卻連半天都拒絕,最後還是姨父將姨媽勸去了出租屋內,這場爭執才不了了之。

或許,沒有孩子以前,婆媳之間還可以表現得客客氣氣,相互尊重,可是,當血緣關係在孫子身上得到延續以後,婆媳關係就成了生活的一地雞毛。

表嫂生完了孩子以後,表嫂的媽媽就回去了,表哥的理由是,岳父一人待老家太孤單,應該回去陪陪老人。

自然,照顧孩子的任務全都落在了姨媽和姨父身上。

因為表嫂不喜歡在家裡囤菜,當天買當天吃,所以每天天沒亮,姨父就早早起床,趕去集市買新鮮蔬菜水果,就買一天的量,姨媽則在家裡按照表嫂給的食譜做飯做菜,給孩子換尿布,洗衣服。

吃完飯姨父拖地,姨媽哄孩子,化奶,表嫂則在房間做自己的事,只有孩子睡著了才會挨著表嫂。

到了晚上才是最累的時候,姨媽幾乎不敢閤眼,聽到孩子的哭聲就得去化奶,換紙尿褲,那一百多天,姨媽忙得沒給我媽發一條消息。

最後還是我媽主動打電話問候的,姨媽說照顧孩子太累了,她第一次體會到,我和我媽都笑了,表哥的出生難道不是她第一次體會到帶孩子的辛苦嗎?

姨媽說:"感覺那時候沒這麼多規矩,又或許我忘了。"

我覺得是姨媽忘了。人們習慣忘記傷痛,享受喜悅,姨媽全心全意沉浸在照顧寶貝孫子的樂趣裡,完全忘了疲倦。

03

一晃半年,表嫂休完產假上班了,估計是為了彌補落下的業績,表嫂變得和表哥一樣,常常加班到很晚才回家。

姨媽白天帶了一天孩子,晚上還會煮著營養粥或是排骨湯給兒子兒媳加餐,一直熬到很晚才睡,第二天照例早早起床做全家人的早餐。

有了孫子以後,最辛苦的人是奶奶,不知道是幸福還是不幸。

自從表哥的孩子出生以後,姨媽和姨父連續三年都沒有回老家過年,而是在表哥的城市過的年。

享受天倫之樂本該是人生一大美妙的幸事,可一旦扯上金錢的利益關係,便很難說美妙了。

本來姨媽和姨父兩個月退休金有一萬多,補貼孫子的紙尿褲,奶粉,零食玩具是綽綽有餘的,但姨媽還找我媽借過幾次錢。

我媽之前想著這個月借下個月就還,又是親姐妹,根本沒在意那麼多,後來次數多了,我媽忍不住問了姨媽,姨媽才說出了實情。

原來,姨媽和姨父又為表哥買了第二套房,並且房貸由姨父和姨媽還,因為房子是增值品,所以第二套房可以看成是投資未來。

“人老了,千萬別和子女住一起”親戚當了3年免費保姆,終於醒悟

只是令人感到失望的是,姨媽和姨父去了表哥那裡,兩個老人生活費自理,又負擔起養孫子的重任,可表哥和表嫂的吃喝拉撒竟然沒向姨父和姨媽掏過一分錢。

"他們掙得不多嗎?"我媽問。

"工資比我們高多了,自己消費了唄,買手機,買衣服,買鞋子,買包包,各種塗臉的,擦臉的,反正家裡快遞總是堆成小山。"姨媽長嘆一口氣。

我突然有點同情姨媽和姨父,他們雖然掙得比我爸媽多得多,可他們一直在負擔三代人的生活,能不累嗎?

子女年輕的時候,父母負擔子女的生活費是父母的責任,可是子女長大成人了,能自己工作掙錢了,還要靠父母養著,不得不說身上有很重的"巨嬰"烙印。

中國父母的心思是自己有多少,便想給子女多少,因為父母疼愛子女,但是子女要學會拒絕,因為拒絕父母的無限期資助,是人獨立成長的第一步。

同為獨生子女的表哥和表嫂,習慣了被大人呵護照顧的感覺,即便自己已經有工作,能掙錢,卻仍過著向父母索取,靠父母接濟的富裕日子。

絕大多數子女的光鮮亮麗,都是因為父母在替他們負重前行。

04

去年,表哥的第二套房子裝修完畢,因為第二套房子距離上班的地方更近,所以表哥和表嫂提前搬進了新房,姨媽和姨父帶著孫子暫時留在了舊房子裡。

說是舊房子,其實才買了七年多,住了四五年,因為只有四個房間,表哥表嫂覺得房子太小,沒有私人空間,所以姨父和姨媽才傾盡畢生積蓄,又買了第二套大房子給兒子兒媳。

雖然第二套房子有6個房間,但姨父和姨媽從來沒有在那套房子裡睡過一晚,平時就是週末過去吃頓飯,送孫子過去見見爸媽,再就是表哥表嫂突然要出門,姨父姨媽過去接孩子回來。

去年9月份,姨媽的孫子提前上了幼兒園,表哥表嫂加班也沒那麼勤了,兩人輪流接送孩子,帶孩子在新房子裡住,而姨媽和姨父兩人仍舊留在老房子裡,兩老一下子失去了方向。

"每天坐在偌大的空房子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覺得很沒意思。"姨媽又長嘆一口氣。

“人老了,千萬別和子女住一起”親戚當了3年免費保姆,終於醒悟

後來發生了一個小意外,有次表哥開會,表嫂當時出差了,姨媽打車趕去幼兒園接孫子,因為太心急,姨媽在學校門口扭傷了腳踝。

表哥不是很理解姨媽的心情,反倒責怪她太不小心,後來,姨媽養好腳踝傷後,跟表哥說社保在老家,老家還有親戚人情要還,老家的親戚也要走動,便決定暫時回家了。

去年元旦,姨媽和姨父回了老家,一回來沒怎麼休息就買了大包小包的禮物走親戚,看望朋友,聊天喝酒,請客吃飯,只有回到了老家,他們才能卸下漂泊在異鄉的緊張感和焦慮感。

姨媽在表哥那裡當了3年的免費保姆,臉上沒有看出歲月的痕跡,只因她把不快都憋在了心裡,回來跟我媽聊天聊了好久,最大的感慨就是:"人老了,千萬別和子女住一起,不然誰都不開心。"

"那之後有什麼打算呢?"我媽問道。

"出去旅旅遊吧,吃好喝好玩好,按月給孫子打點錢就行,剩下的我們自己留著花,他們也該靠靠自己了。"

姨媽的這段話說得很漂亮,她和姨父每月退休金1萬多,除去資助孫子唸書的錢,剩下的就該留給自己,因為表哥表嫂都有正式的工作,有固定的收入,他們需要學會用自己的錢規劃好自己的生活。

不然,再多的錢都會嫌錢不夠花,再富有的生活也會過得一團糟。

姨媽和姨父決定回老家頤養天年,我覺得對大人自己,和對子女而言都是很好的選擇,都有利於各自過好自己的生活。

05

日本作家三浦紫苑在《強風吹拂》裡寫道:

家人之間,最好不要對彼此有太多期待,就算關心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

三浦紫苑一語中的點明瞭父母和子女之間相處的真相,要有適度的界限感,要有金錢的分寸感,不要無底線的"愛",也不要無原則的"幫"。

終有一天,子女也會成長為父母,那個時候子女終於懂得了父母的不易,可是,父母已經老得哪裡也去不了了。

俗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其實可以反過來看,不要等待風止,樹要自己深深紮根;不要等待年老,父母要自己好好愛自己。

“人老了,千萬別和子女住一起”親戚當了3年免費保姆,終於醒悟

我有一個同學,她大學畢業工作後,她的父母就沒怎麼管過她,後來她結婚生子的時候,她父母拿著豐裕的退休金正在全國各地旅遊。

那個同學說的一番話至今記憶猶新:

"我不會去責問,為什麼父母在我生孩子的時候不來伺候我,因為我老公請了保姆,我們的小家庭我們自己可以處理好,我覺得這種生活很充實,因為我們沒有依賴父母。"

或許,這才是幸福家庭的真相,子女的獨立不是父母給的,是父母敢於放手,給了孩子一個獨立的機會,孩子才成長為獨立的人。

父母,陪孩子一程就放手吧,獨立,要靠自己去完成,餘生多疼愛自己一點,每個人都只有一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