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衣街裡的綢緞莊

估衣街裡的綢緞莊

從西面的針市街望估衣街入口之一角(來源:曹憲仁搜狐微博)


  估衣街地處原天津城北門外東側,南鄰北城牆,北依南運河,西面是竹竿巷和針市街,是一條東西走向、長度不足兩華里(約七八百米)的小路。早在元代,這條路就已經成型,因為西鄰楊村馬頭(碼頭),因而得名“馬頭東街”。


估衣街裡的綢緞莊

估衣街謙祥益綢緞莊外景估衣街謙祥益綢緞莊外景(來源:天津市檔案館)


  其600多年的歷史遠早於明代設衛建城的天津衛。明宣德至成化年間,北門外已經由民間自發形成了一個小型商品集散地,主營鮮果生意,時稱馬頭東街果市。到了清朝中期,這條街上已經開設了不少店鋪,這些店鋪銷售的貨品都是各大當鋪“死當”(指典當過期後既沒有贖回也沒有續期)的舊衣服。古時人們稱呼舊衣服為“估衣”,專售舊衣服的店鋪叫估衣店,估衣街也因此而得名。


估衣街裡的綢緞莊

估衣街謙祥益綢緞莊外景(來源:天津市檔案館)


  估衣店銷售的衣服種類繁多,既有落魄大戶祖上的華麗服飾,又有窮苦人家過冬的破舊棉襖,每樣貨品都是僅此一件。那些想挑選稱心如意商品的顧客,常常一大早就得趕來搶購,以免心儀的衣物被別人先得到,錯失良機。久而久之,開早市成了估衣街的慣例。


估衣街裡的綢緞莊

東北角一帶遠景(來源:天津市檔案館)


  每日黎明時分,滿街估衣店的夥計都在門前鋪滿大堆估衣,吆喝叫賣,張羅生意。往來的客商一邊鑽到估衣堆裡挑挑揀揀,一邊操著南腔北調討價還價,場面十分熱鬧。


  詩人崔旭在《估衣街竹枝詞》中描述了當時的盛況:“衣裳顛倒半非新,挈領提襟唱賣頻。夏葛冬裝隨意買,不知初制是何人。”清道光年間,估衣街已形成規模,全街估衣店鋪數十家,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瑞興號、德和號、華盛號、源合時和廣義永。


  估衣店的生意越做越紅火,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主顧,也引來了各路商家到估衣街開張納客。先是綢緞棉布莊、裁剪製衣店,然後是經營皮貨絲線、成衣鞋帽的商戶。清光緒年間,愈發興旺的估衣街帶動了周邊的針市街、大衚衕,形成了一條帶狀分佈的商業聚集區,大小商賈雲集,南北客商匯聚。


估衣街裡的綢緞莊


  民國初年,估衣街的發展達到了頂峰,街上共有19種行業、110多家店鋪,一條街見證了不知多少老字號的誕生髮展。1892年,一個推車賣吃食的小夥子劉萬春,用多年擺攤的積蓄在估衣街西南口的一條小衚衕裡買下了一間8平方米的小門臉兒,開起了“劉記炸糕鋪”。那條寬不過1米半的小衚衕因為太窄的緣故,被當地人戲稱為“耳朵眼衚衕”,詼諧的天津人就把這間小店的炸糕稱作“耳朵眼炸糕”。20世紀初,寶坻人莫蔭萱白手起家,在寸土寸金的估衣街盤下了一座西洋小二樓,開店設廠,創辦了同陞和鞋帽店,買賣興隆,婦孺皆知,成了估衣街的一塊金字招牌。


估衣街裡的綢緞莊

民國時期估衣街大衚衕口(來源於:孔夫子網)


  在估衣街上闖出過名堂的著名商家還有名列“八大祥”的謙祥益、瑞蚨祥、瑞林祥等綢緞莊;津菜“八大成”中的聚慶成、聚和成、義和成、義升成等大飯莊;盛錫福帽店、鳳祥號、長升號、同升號等鞋帽店;京都達仁堂、樂仁堂等大藥房;同泰祥、聚豐號等瓷器店;範永和、華南行等洋廣雜貨鋪;制香樓大香燭店等各類名店。


  黃金時期的估衣街,儼然是當時天津最繁榮的商業場所,銷售的商品包羅萬象,服裝鞋帽、瓷器藥材、洋貨香燭、餐飲百貨,可謂是應有盡有。古語有云“盛極而衰”,估衣街便被不幸言中。


  1912年2月,北洋軍閥曹錕(一說張勳)所部在北京譁變,兵亂殃及天津、保定,亂兵不分晝夜地放火搶劫,津京冀一帶的百姓商家慘遭劫難,史稱“壬子兵變”。在兵變中,繁華的估衣街被洗劫一空,上至背景深厚的大當鋪,下到銷售死當估衣的小攤位,無一倖免。天津的老百姓形象地稱呼此事為“搶當鋪”。


估衣街裡的綢緞莊


估衣街裡的綢緞莊


  經此一劫之後,估衣街歷經多時才慢慢恢復了往日繁忙的景象,但是很多心有餘悸的大商家自此開始選擇轉移鋪面到相對安全的地區經營,天津的商業中心逐漸南移。先是“三不管”的南市,後又到了位於租界內的小白樓、和平路。估衣街的地位每況愈下,漸漸沉寂,終於繁華不再。直到改革開放以後,天津市重修了估衣街,並連同周邊地區,形成了北方最著名的服裝及小商品批發市場,古老的估衣街才又重新煥發了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