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真的是枭雄吗?为什么?

李煜说史


曹操不算真枭雄,曹操出身宦官家庭,祖父是大太监曹腾,有很强的政治资本,和盘根错节的人情关系,曹操本身很善权谋,在东汉末年战乱纷争时代,振臂一呼,他的同族们一起响应,成就一番事业顺利成章的事,也算不上枭雄,他只是一个比较有出息的官二代,在创业之初已经有很厚的资本,这资本虽然比不上袁绍、袁术兄弟,但也能挤进十八路诸侯的行列,具有相当的势力,加上本人自身的努力,竟然统一了北方,成为三国中势力最强的国家。成就虽然客观,但要评真正的枭雄还是差一点,三国真正的枭雄是刘备。

刘备在人们心中一直是老好人,仁义范,智谋有诸葛亮,打仗有关羽和张飞,他遇事就会哭哭啼啼,和枭雄沾不到边,可是细想一下,刘备就是一卖草鞋的小贩,号称中山靖王之后,但是布衣之身,平头百姓一个,居然一跃成为一国之君,这身份的转变之大,只能感叹乱世出枭雄,如果在和平年代,不出意外,刘备可能卖鞋卖到老,曹操依据朝廷有人好做官的原则,也会成为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大官。然而,他们遇到了战乱纷争的年代,让两个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交集的人,竟然成为竞争对手,平起平坐。

通过曹操和刘备背景的对比,可以得出曹操是一个比较有最为的官二代,刘备出身草根,白手起家,更显枭雄本色。


饕餮中国


大家好很高兴回你这个问题,曹操是枭雄也是英雄。

曹操在小说和戏剧中一直是个很奸诈的形象。有些人说曹操并不奸诈,是个雄才伟略的政治家,我觉得也不全对。曹操一定是奸诈的,不然如何在乱世中立足,并且最后做到挟天子令诸侯。但他肯定有雄才的一面,这两种极端的气质在曹操身上并存。

曹操奸诈的很“磊落”,敢于向皇权发出挑战,把一个奸雄的形象做的派头十足;但他也奸诈的很“节制”,终其一生距离帝位那么近却始终没有碰触,他是个精明的政治家,懂得什么底线不能碰,懂得时机未到。汉朝已经呈现农耕文明很稳固的社会形态,这样的社会有它稳固的伦理架构作支撑,曹操的所行却偏偏打破这种平衡。一般来说,奸诈的人心胸都不怎么开阔,但曹操又是个例外,他的《观沧海》,气势恢宏,每一句都有吞天地之势,他的身上又分明表现出文学家的气魄。

鲁迅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应该还曹操以本来的历史面目。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曹操是历史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他能顺应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曹操出身低微,为当时的清流名教者所不齿。袁绍就公开骂他是「奸阉遗丑」。曹操自己也不无遗憾地说:「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但他并不因此而后退,而是坚决地与那些豪族集团进行角逐。这表现出他英雄中的一面。

毛泽东也对人说过:“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

如上所述曹操是枭雄也是英雄。


武泽琪


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不算太好,客气的说法是“奸雄”,不客气的就是“奸臣”,甚至“奸贼”。但鲁迅先生说他是英雄。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大家更熟悉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所谓“奸雄”,就是“奸而雄者”。像严嵩那样,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奸而不雄,就只能叫“奸贼”;像董卓那样,横行霸道,蛮不讲理,雄而不奸,就只能叫“枭雄”。枭雄这个词,也有多种解释。枭,本义是猫头鹰,引伸为首领、魁首、雄长,比如盐枭、毒枭;也引伸为骁勇、豪雄、桀骜不驯,比如枭骑、枭将。所以,《现代汉语词典》对“枭雄”的解释,就是“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智勇杰出的人物;魁首”。鲁肃说“刘备天下枭雄”(《三国志•鲁肃传》),黄权说“刘备天下枭雄”(《后汉书•刘焉传》),便都是看出刘备乃“智勇杰出的人物”,骁勇、 豪雄、桀骜不驯;而我们把董卓看作枭雄,则指他“强横而有野心”。枭雄是“强横而有野心”,则奸贼就是“奸滑而有贼心”,奸雄就是“奸滑而有雄心”。奸雄者,奸诈而又豪雄也。那么,曹操是这样的人物吗?

是。

曹操从小就奸猾。他这个人,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时候的表现也不好。曹操出生成长于一个宦官家庭。自幼过着纨袴子弟的生活。父亲母亲都不怎么管教他。 父母不管教,家境又不错,曹操便成为一个“问题少年”。《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说,曹操年少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青少年时代的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公子哥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鬼点子和坏主意层出不穷。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曹操是一个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的人,也是一个奸诈狡猾、诡计多端的人。所以《三国志》说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因此许多人没把他放在眼里(世人未之奇也),甚至鄙视他(薄其为人)。比如南阳名士宗世林,就自称有“松柏之志”,坚决不和他交往(见《世说新语•方正》)。

然而有一个人却十分看好曹操,他就是当时的太尉桥玄。桥玄认为曹操是难得的人才,将来平定天下,非操莫属,因此竟以妻子相托。桥玄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材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这话是记载在《三国志》正文的,应该靠得住,也有道理,因为曹操并非一般地流氓地痞或纨袴子弟。 孙盛的《异同杂语》说他“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有一次行刺宦官张让时,竟能舞短戟全身而退。这说明曹操是一个胸怀大志、雄心勃勃的人。既雄心勃勃,又奸诈狡猾,十分符合“奸雄”的定义。

那么,曹操自己怎么看?

曹操自己好像也很认同“奸雄”这个评价。这个评价是许劭给出的,而结交许劭则是桥玄的建议。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人, 是当时最有名的鉴赏家和评论家。他常在每个月的初一,发表对当时人物的品评,叫“月旦评”,又叫“汝南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从此进入 上层社会。曹操自然也希望得到许劭的好评。但不知是曹操太不好评,还是天机不可泄漏,无论曹操怎样请求,许劭都不肯发话。最后,许劭被逼得没办法,才冒出这么一句:你这个人呀,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后,大笑而去。

这就是曹操了。他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诡谲、狡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极有个性又极富戏据性的人物。所以,曹操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坦诚的一面。他的奸与诚统一于“雄”,他的善与恶也统一于“雄”。曹操的人性中是有恶的,所以我不称他“英雄”而称他“奸雄”。

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一种将生死成败、进退荣辱置之度外的豁达大度,一种我行我素、笑傲江湖的英雄本色。“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从这个角度看,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当然,这个大英雄又是很奸诈的,因此也可以叫做“奸雄”,即“奸诈的英雄”。)





缘御寒


1.和曹操同时代的大佬都吹曹操。

诸葛亮说曹操用兵不下孙、吴,刘备经常跟诸葛亮念叨说曹操有多厉害,陈寿写三国志,给曹操定的评价是“超世之杰”。

基本上后世吹曹操,都没有这几个人吹的真实。

2. 曹操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名声很高。

魏武帝陵在晋朝是著名旅游景点,这一点陆机在自己的文章里提到过,他貌似还顺了两块炭当纪念品。

李世民也觉得曹操很厉害,还亲自给曹操写了篇祭文(虽然里面不乏给自己开脱的意思)。

3. 就算军政成就上有一些遗憾,但曹操的文学成就是公认的没法黑。

一个君主,政治牛是本分,军事牛是加分,艺术还牛那就能聪文人那里挣到很多印象分了,毛爷爷喜欢曹操,有一部分就是因为曹操的文采真的非常好。

毛爷爷说“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说的只是他们的文采不好,而曹操恰好是汉末最牛逼的文学家之一,所以同样诗写的很好的毛爷爷对曹操又额外的好感就不奇怪。

4. 曹操兼具政客的冷酷无情和艺术家的浪漫色彩,人物形象非常丰富。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曹操感情丰富的记载,比如青梅煮酒,比如华容道大笑,比如对丁夫人的挽留,临死前对曹昂的歉意,对身后事的安排,流露出的情感不是假的。

所以这种又有大格局又有浪漫情怀的复杂形象,就给了人们很多想象和发挥的空间。

5. 对于曹操奸臣一面的着重塑造是有历史原因的。

这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何宋朝开始民间形象才把曹操向奸臣塑造,其中原因我没有研究过,也说不清楚,但是曹操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塑造成负面形象的,历史上的曹操形象很复杂,有正面也有负面,一般认为曹操的性格是有一个渐变过程的,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一开始就是虚伪狡诈的奸贼。

6.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而之后到唐朝时是看看曹操与谁并列

前赵太祖刘渊道:“大丈夫当为汉高、魏武,呼韩邪何足效哉!”

徐光夸赞后赵太祖石勒:“陛下神武谋略过于汉高,雄材卓荦超于魏武。”

刘曜常自比管仲及萧,曹,时人莫之许也,惟刘聪厚之,曰:“永明,汉世祖,魏武帝之流,数公何足道哉。”

东晋名将庾翼道:“吾欲为汉高,魏武,何如?”

刘文静夸赞李世民:“此命世才也,豁达类汉高,神武似魏武。”

姚察夸赞南陈太祖陈霸先:“高祖英略大度,应变无方,盖汉高、魏武之亚矣。”

唐朝名臣李德裕道:“皇帝以轩后之威神,汉高之大略,光武之雄断,魏祖之机权,合而用之,以定王业。”

丘迟:“朱鲔喋血于友于,张绣剚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

杨坚:“昔汉高钦无忌之义,魏武挹子干之风,前代名贤,后王斯重。”




高高在下哟


曹操在历史上确实是枭雄,悠酱超佩服他的,但也是个狠心的角儿,利用女子来实现自己的计谋。

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之前悠酱的文章中有写到,曹操是“夏侯氏”之子。

在“四大名著”翻读中发现,《三国演义》中的美人计实由曹操幕后策划,与献刀计互为连环。曹操在向董卓行刺献刀之前,就已经在王允家的后花园邂逅了貂蝉。貂蝉是因为深深爱上英雄胚子曹操,所以才万死不辞献身美人计。奈何“三国”第一“痴情女”遭遇“三国”第一“负心郎”。

曹操没有兑现当初英雄娶美人的承诺。

所谓美女配英雄,但凡三国时期的美女都与曹操都有关系。


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中的甄宓。说的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美女 大乔 小乔。都与他有着说不明道不清的关系!而从美人角度而言,曹操一定也是一个不错的美男子。至少是一个眼光锐利,气质高雅,有王者气度的男人中的男人!


古今天下史悠悠


是的,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曹操是何许人也?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祖籍沛国谯县人,汉族。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开拓者。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内除掉袁绍、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分割势力;对外征讨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为曹魏政权打下了稳定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用诗歌去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可谓是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创作也颇有成就,开启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书称之为“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这一系列说明曹操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一代枭雄称号当之无愧。



隐视句新


从一个无名的地痞纨绔成长为位高权重的魏国公,我觉得曹操是当之无愧的一代枭雄。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曹操的枭雄成长之路有什么可以值得称赞的呢,我们从曹操的生平来看一下。

一.曹操的叛逆和爱读书

据说曹操年轻时是个放荡的纨绔子弟。也许曹操的纨绔不仅与他的气质有关,还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关。

曹操出身官宦。他的祖父曹腾是皇帝身边的一位亲信。他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曹腾在皇宫中逐渐积累了力量。但在那个时代,豪族和宦官还有清流名士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调和的。因此,曹操虽然从小衣食无忧,但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他会受到诸多制约。他可能会用许多放荡的行为来释放内心的痛苦。

然而曹操并不希望一直就是这样的情况,他非常渴望摆脱背景对于自己的牵绊。因此他希望能够融入清流名士的圈子里边

当然很多名士对于曹操的出身也是不屑一顾的,出身宦官世家,但是并不甘愿接受现实的束缚,也引起了当时许勋的关注,许勋是当时比较有名望的人物评论家,他给曹操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这个评价之下,曹操有机会通过推荐进入了官场。不过这也只是前面的下酒菜。

因为曹操知道改变命运要用实力说话,而实力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所以曹操一直比较爱读书。最开始曹操做的是孝廉,而后升官到议郎,成为一个文员,这个职位需要精通史书才行,这一点说明曹操的文学功底和知识储备是很不错的。年轻时,他还写有两本书孙子注和兵书接要,这也为后期他带兵奠定了基础。包括在后来的打仗过程中,他把读书这个爱好一直坚持了下去,不论身在何处写诗读书,从始至终没有中断,时刻都在为自己充电。

二. 曹操不服输的精神

曹操成为枭雄,与他自身的不服输是有很大关系的。

灵帝时期,曹操被灵帝任命为西园的部队指挥官,被封为殿军校尉,而袁绍是中军校尉,因为袁绍当时是四世三公,背景好名望和地位在他之上。所以开始他是处于劣势的,江湖地位很一般!在讨伐董卓的时候,也是袁绍为首,当时董卓部队很厉害,大家打不过,所以当时曹操提议打持久战,把关中当做战场困董卓在里边,但是没人理会他的这个建议。当时都是小部队投靠大部队,曹操自己的人也很少,基本是黄巾军投降的,还有自己当时招募的,就几千人就敢闯荡天下了,当时荥阳与董卓部队作战,身负重伤几乎全军覆没,但是并没有放弃继续招募士卒。当时荀彧看好曹操从袁绍的军营过来投奔他,这个荀彧在曹操早期为他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在前期曹操也是屡战屡败,但是屡败屡战,身上那种坚韧不拔,不服输的精神,确实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的。

三.曹操的用人策略

一个人走的很快,一群人才可以走的很远。曹操前期打败袁绍奠定江湖地位之后,他发现兵多将广团队做大,才能有更大的成就,所以曹操个人非常珍惜人才,对人谦虚,并且用人不看背景。

珍惜到什么程度呢?我们都知道,陈琳当时写了一篇讨贼檄文,是为袁绍写的。把曹操的所有坏事全部写了一遍,能有多黑就多黑。后来袁绍战败,陈琳被抓住,曹操珍惜他的才华,没有杀他最后还不计前嫌收入自己囊中。一个指着你鼻子骂你,而且骂人的话漫世界贴的人,一般人恐怕不能忍受,这也是曹操胸怀宽广珍惜人才之处。

另外曹操这个用人者,对人非常的谦虚,当时有人给曹操提议,就像曹魏版的隆中对一样,说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意思就是用天子威望去命令那些不听话的人,重视农耕,和部队军士的培养。另外也有人说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他很谦虚,两种意见他没有立刻否定谁的,也没有立刻任用谁的,根据两个人的建议,看当下情况而定。所以后期曹操可以剑指四方。

曹操看人哪怕是寒门,只要是贵子他都会给机会去培养,这也是他看不惯士族门阀制度,想改变的一个体现。当时郭嘉也是一个隐士,并没有太大的名声,但是荀彧推荐,曹操便去开发郭嘉的才华,后来对于曹操霸业来说郭嘉这个第一谋士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曹操的一生,敢于打拼,不怕失败,善于用人,活到老学到老,为奠定曹魏霸业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评价这个人是不是枭雄,我们要站在公正的位置来看,曹操也犯过错,但是他自身的闪光点是大于过失的。

我认为是一代枭雄无疑,您认为呢?


有李行天下


提起中国古代的皇帝和准皇帝们,魏武帝曹操绝对算是其中的出类拔萃者。如果说“雄才大略”这个词语是对一个皇帝的最高赞美,那么曹操绝对当得起这四个字。但是也有人认为曹操诡计多端,生性多疑:梦中杀人、割发代首取得民心、装头风骗叔父、望梅止渴等等都是诡计。先说曹操的“大略”。所谓“大略”,其实就是战略眼光。曹操是一个极具长远眼光的人。当初,汉献帝四处奔逃,惶惶如丧家之犬,连顿饱饭都吃不上。袁绍等军阀都没把他当回事儿,避之唯恐不及。只有曹操闻讯后,立即前去迎接,把汉献帝接到了自己的地盘上,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当然,曹操这么做,并不是出于善良,而是因为他看到了汉献帝这块招牌的价值,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单单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曹操比鼠目寸光的袁绍之流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再说“雄才”。所谓“雄才”,就是具体做事的能力。曹操有粗有细,既能高瞻远瞩,又能注重细节,有本事解决一件具体的事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曹操小时候,他的叔父总是在曹父面前告状,诉说曹操的顽劣。曹操知道后,就想治一治这位叔父。有一回,叔父来串门,曹操就当着叔父的面假装中风。叔父大惊,立即去告诉曹操的父亲。等曹父出来查看时,曹操说,没有啊。从此之后,曹操的父亲就不再相信那位叔父所说的话了。曹操多疑,害怕自己睡觉时被人暗杀。于是,他就谎称自己睡梦中能杀人,让别人不要在他睡觉时靠近他。别人将信将疑。有一回,曹操假装睡着了,然后把被子踢到床下。身边的侍从发现后,就过来给他盖被子。曹操手起刀落,把侍从给杀了。从此之后,大家都相信曹操真的能在睡梦中杀人。

  曹操有一个非常喜欢的歌女。这个歌女有一条非常好的嗓子和别人无法企及的演唱技巧,总能把歌曲唱得婉转动听、扣人心弦。但这个歌女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恃才傲物、性格乖戾,总是把曹操惹得不高兴。曹操喜欢她的歌声,只好忍耐。后来实在忍无可忍,就想杀了她。

  于是曹操让这个歌女当老师,给她找来一百多个歌女当学生,让她传授技艺。教习了一段时间后,曹操亲自前来测验,看歌女们的学习成绩如何。当他听到其中一位歌女的演唱完全可以替代老师后,他一刻也没耽误,立即把那个性格乖戾的歌女给杀了。

  更为典型更为被后世诟病的当属曹操借头这一典故。

  事情发生在曹操攻打袁术的时候,当时战争持续时间太久,军队粮草已经殆尽,粮官没有办法,只能请示曹操指令,曹操说可以先用小碗装,以应一时之急。粮官却说难免士兵抱怨,此法不是上策。曹操却让粮官放心,到时候他自然有办法解决。果然,晚饭十分,每天打仗训练的士兵看着小碗的饭,自然怨声载道,说丞相欺骗众人。这时候曹操将粮官招来,说军心不稳,需要和他借一样东西稳定军心。

粮官奇怪,他能有什么东西能让军心稳定,曹操指了指他的脑袋,说要借头一用。粮官此时哪有不明白的,当下辩解自己根本无罪,一切都是按照命令办事。曹操威逼利诱,说他也知道粮官无罪,但是粮官不死,士兵必然会造反,而粮官死后,曹操承诺会照顾粮官的家人。于是,粮官被立刻斩首示众,曹操发告通知三军,说粮官自己盗窃军粮,却用小碗盛饭,现在已经就地正法。就这样,刚刚还怨声载道的士兵就被平静了下来。曹操行事不讲正义,凡是为达到目的而做,可能这也是他为什么被称为奸雄的原因。但就历史看,他的做法虽多有诟病,但有的时候也确实鼓舞了士气,达到了预想不到的结果。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曹操的“雄才”虽然很大,可都是亦正亦邪的,令人望而生畏。所以,时人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应该说,这个评价还是很贴切的




玉润万古


不是,应该是英雄。

曹操是最靠近终结东汉乱世的人。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完人。

政治: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

军事:挟天子以令诸侯。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文学:开创建安文学。留下了许多名篇如《蒿里行》《观沧海》

最后人们说他是枭雄,主要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但如果读过三国志,就会明白谁是真正的英雄。说他篡汉,如果你走到那一步,无数只不同利益的手在推着你往前走,停下就是粉身碎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