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八正道(Magganga)
「道」(magga)的定義是:「這些法可以消除'身見'等障礙,因而證入涅槃,止息苦界與輪迴之苦。所以,這些法就稱為'道'。」
「道」有八種成份,分別稱為:
1、 正見。
2、 正思維。
3、 正語。
4、 正業。
5、 正命。
6、 正精進。
7、 正念。
8、
正定。這八種成份都會在「智見清淨道」(以知識與凝視的出世間清淨道)當中出現,在前行的「世間清淨道」當中,「正語」、「正業」、「正命」只會在「戒清淨道」中出現,不會在「心清淨道」中出現等等。
因此,在「三十七道品」中,「戒清淨道」是指「遠離依止」、「離貪依止」的戒律,其依據是:
「修習正語,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最後進入涅槃。修習正語,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最後進入涅槃。修習正命,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最後進入涅槃。」(譯按:參見《分別論註釋》第一品SUttanta-bhajanlya-Vannana)
在這裡所指的,並不是指會傾向「有之成就」(bhava-samapatti)與輪轉依止的戒律。那些有意識地放棄在今生當中證入聖道與聖果的「戒清淨道」,並不是嚴格的初梵行戒,因而不是屬於嚴格的「三十七道品」。不過,如果努力在為來世證得涅槃,這就可能成為「波羅蜜戒」, 是屬於「遠離依止戒」的一部份。
「正語」、「正業」、「正命」三道純粹是戒律的層次,因而構成為嚴密的「戒清淨道」。它們也稱為三種「離心所」(Viraticetasikas)。
「正思維」是「尋」的作用。因為「正思維」是「智慧」的先驅,也就包括在「智慧」的範疇當中。「思維」共有三種,分別稱為「出離思維」、「無恚思維」與「無害思維」。就像一個人被囚禁在監獄當中,或者被敵軍所包圍,或者被森林大火所圍困,或者像一條魚被網住、水塘或陷阱所困,或者像一隻為鳥籠所困的鳥,(不能吃睡),此時只有一種想法,就是試圖擺脫這些限制。以「正勤的精神」擺脫陳舊的無盡的「已生惡業」,以及未來的無盡的「未生惡業」,如此生起的思維,稱為「出離思維之道」。這種「思維」尋求在今生中能夠從「輪迴之苦」中解脫出來。
與「慈心禪定」有關連的「思維」,稱為「無恚思維」,與「悲心禪定」有關連的是「無害思維」,與其餘禪定有關連的「思維」,稱為「出離思維」。
「正見」、「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四種正道,已經在「七覺支」中討論過了。
「蘊」是集合體。
「正見」與「正思維」是「慧蘊」,它們構成了「慧」的集合體。
「正語」、「正業」與「正命」,稱為「戒蘊」,它們構成了「戒」的集合體。
「正精進」、「正念」與「正定」,稱為「定蘊」,它們構成了「定」的集合體。
「活命戒」是「世間戒蘊之道」,行持「活命戒」可以摧毀「隨眠見」的巨大王國,它是屬於「戒清淨戒」。
「活命戒」共有兩種,分別是針對在家眾的戒律,以及針對僧眾的戒律。棄絕身體的三惡行與言語的四惡行,這就構成了有關在家眾「活命戒」的內容。「八關齋戒」與「十戒」可以讓「活命戒」更加精鏈或完善。
在《律藏》中所制訂的二二七條戒學,構成了僧眾的「活命戒」。這二二七條戒學涵蓋了身業與口業,在《註疏》當中已經加以分類了。在《律藏》中所制訂的其餘的戒律,可以讓「活命戒」更臻完善。
正如樹木是從土壤中生長起來的,以「心清淨道」為起點的「六清淨道」是在「戒清淨道」的土壤中開發出來的。特別的是,「戒清淨道」不會與以「心清淨道」為起點的五種中間清淨道,相互混淆,而是以保障先前的純粹性來支持它們。在「出世間的智清淨道」中,「戒清淨道」宛如「戒蘊道」的三項構成元素而與「出世間的智清淨道」結合起來運作。理由是,「戒清淨道」關注的對象與這五種中間的清淨道是不同的層次,而這五種中間的清淨道與「出世間的清淨道」是同一的,因此以「俱生」(Sahajata)的方式共同運作。
在此結束了有關「戒蘊道」的討論。
至於「定蘊道」,共有兩種實踐的方向,分別稱為「純粹內觀行」(saddha-vippasana-yanika 只修習內觀的修行人)與「止觀行」(samatha-vippasana-yanika 同時修習止觀的修行人)。在具足「戒清淨道」以及安立「身念處」之後,並沒有走向「禪定」的道路,而是遵循諸如「見清淨道」等純粹內觀的道路,這就是「純粹內觀行」。然而,如果走上「禪定」的道路,例如證入第一禪天正受等,而又據此遵循諸如「見清淨道」等的內觀道路,這就稱為「止觀行」。
有關這兩種道路,在第一種「止觀行」的例子中,透過眾所皆知的三種禪定,如「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這三種「禪定道」就可以具足「禪定」與「心清淨道」的功能。
不過,在第二種「止觀行」的例子中,經由「遍作三昧」、「近行三昧」以及「根本定」這三種「禪定道」,就可以具足「禪定」與「心清淨道」的功能;之後,在「內觀」階段,透過眾所皆知的「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這三種禪定,就可以具足「禪定」與「心清淨道」的功能。
不過,在先前的「戒清淨道」與「身念處」的階段中,這三種「禪定道」則具足了「剎那三昧」的功能。
在此結束了有關「禪定蘊道」的討論。
在安立了「戒清淨道」與「身念處」之後,這兩種「慧蘊道」就同時具足了「純粹內觀行」與「止觀行」當中的「智慧」功能。這些論述與「世間道」、「出世間道」都是有所關連的。
現在我要陳述「出世間道」當中的預流果道。請務必記住,本書的對象是聖者中的最低層級, 稱之為「乾觀的預流者」(bon-sin-san)。現在有無數的眾生,例如毗舍佉、給孤獨、帝釋天王、Cularatha 天人、Mahiratha 天人、Mahagovinda 天人、Anekavanna 天人(譯按:參見《天宮事》)、四大天王(譯按:參見《相應部》·Sagatha 品),他們居住在四天王天界、三十三天界以及更上層的天界,可是他們還是在輪迴中出生快樂與自在。他們是已經在欲界往返七世的眾生,每位都在第四禪天或廣果天再生六次,至於在第一禪梵天、第二禪梵天、第三禪梵天再生的次數則是未定的。
為什麼他們會稱為「預流者」呢?五大河以及五百小河都是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它們不會倒流上去,而是持續不斷地流向大海,因此稱為「流」(sota)。同樣的,聖者不會退回凡夫的境界,而是持續不斷地向(聖者)前進,一直到他們證入「無餘涅槃」。在凡夫的情形,雖然他們可以在最高層的梵天中再生,還是會墮入最低層的無間地獄。可是,在聖人的情形,不論於何處再生,他們是不會墮落的,甚至再生於較低的天界,而會持續不斷地在較高的天界重生。雖然凡夫可以在色無色界天證得「三二因梵天」的境界,他們還是會墮入「無界因的惡趣」中,化生為豬、狗等眾生。不過,在聖人的情形中,他們不會退回凡夫的階段,而是每再生一次,就會證入更高的聖者境界。
因此,不論是再生於任何天界,或者每次再生所證得的境界,聖者是不會倒退的,反而會從一個天界前進到另一個天界,從一個境界提升到另一個境界,一直到經過多生累劫之後,當他們脫離五蘊,達到「無餘涅槃」,就是證得最高的天界與最高的境界。這條攀登道所穿越的單一道路,就稱為「法預流」,包括了「正見預流」、「正思維預流」、「正語預流」、「正念預流」、「正定預流」。
「正見預流」是指安立於「正見」的巨大王國,以便覺察到四聖諦的光明。「正見」的具大王國是安立在「身見」的巨大「隨眠」王國當中。
就像黑夜褪去,太陽昇起,黑暗一旦散盡,光明就安立了。同樣的,經過多生累劫,一直到證入「無餘涅槃」,「正見」的巨大光明王國還是會持續安立。從此生到彼生,這種光明會逐漸增強,愈來愈穩定。
這就像有一個人,自從在他的母親子宮中誕生以來,就因為白內障失明瞭,一旦他遇到好醫生治癒了他的白內障,因而重獲光明。從白內障消失的時刻開始,大地、山巒、天空、太陽、月亮與星星等景觀,向他敞開了,從此以後,終其一生都是這樣。
同樣的,預流智聖者證得三法印與四聖諦的景觀,就像上述盲人的例子中可以看見天空、太陽、月亮,這些聖者可以自由自在地覺察諸法。在此說明了「正見道」是如何安立的。
「當正見安立了,正思維就會展開!」(譯按:《相應部》·大品·道相應第一·無明品第一·無明經第一)
針對此點,如果「正見」安立了,「正思維」(包括了從世間的病苦中脫離出來的意念與規劃, 並且可以保護其他的人免於受到摧毀與痛苦)也安立起來,經過多生累劫,一直到證得「無餘涅槃」。在此說明了「正思維」是如何安立的。《註疏》說:「'展開'就是指'增長'!」
「當正思維安立了,正語就會展開!」
如果從世間的病苦中脫離出來以及看到別人快樂、自在的意念與規劃,已經安立了,從語惡業中解脫出來的正語就會生起,而且會很迅速的安立下來。在此說明了「正語」是如何安立的。
「當正語安立了,正業就會展開!」
如果從語惡業中解脫出來的正語安立了,從身惡業中解脫的行為就會生起,而且會很迅速的安立。在此說明了「正業」是如何安立的。
「當正業安立了,正命就會展開了。」
當觀念、意向、言語、行為純化了,生命的型態也會變得純粹,修行人就可以從底層的生命型態中不斷地解脫出來。在此說明了「正命」是如何安立的。
「當正命安立了,正精進就會展開了!」
當觀念、意向、言語、行為與生命型態純化了,從惡業、邪命解脫出來的精進就會不斷地安立下來。在此說明了「正精進」是如何安立的。
「當正精進安立了,正念就會展開了!」
因此,根植於「戒」、「定」、「慧」工夫的「正念道」,也會從此生到彼生中安立下來。在此說明了「正念」是如何安立的。
「當正念安立了,正定就會展開了!」
因此,根植於「戒」、「定」、「慧」工夫,以及對心靈擁有巨大掌握力的「正定」就會安立了。在此說明了「正定」是如何安立的。
在此,我們說明了稱為「預流法」的「八正道」是如何通過多生多世而迅速地安立下,從眾生證得「預流聖者」的階段的那一刻開始,一直到最後證得「無餘涅槃」為止。
從「身念處」安立的剎那開始,就會展開上面所陳述的歷程。只要「決定」(niyama)的境界還沒有達到,眾生就還不是一位聖人,「預流道」是「預流聖人」的起點。一旦眾生證入「預流道」,他們就會進入聖人的領域。
因此,經文如是說:
「當他們第一次證入'預流聖人',他們就稱為'預流者'。」在此結束了有關答覆「他們為何稱為'預流者'?」的問題。
眾生一旦證入聖人的境界,就超越凡夫的境界。他們不再是俗人或世間的眾生,而是變成出世間的眾生。他們不再是順從輪迴之苦的眾生,已經變成涅槃寂滅的眾生。縱使經過多生累劫,他們不會退回到涅槃的第一個階段。他們不會擁有回到「身見」的「隨眠」層次或凡夫境界的情愫。他們會持續地安立在「有餘涅槃」的第一階段,生生世世在地享受人類、天人、梵天的快樂。
進一步的詮釋,請參考我的作品「四聖諦手冊」、「第一義諦燈注」。
只有在證入「道」或「果」的剎那,「八正道」才會同時顯示給這些聖者。不過,對於「世間善業」,「戒蘊三道支」只與「戒善業」有關。至於「定蘊三道支」或「慧蘊二道支」,則與多種的善業有關連。
雖然「戒蘊三道支」只與「戒善業」有關連,對聖者而言,他們會生生世世,穩定地護持, 不會違犯(avltikkama)。
在此結束了有關「八正道」的討論。
在「三十七道品」中純粹的「法」,包括了:欲、心、平靜、信、輕安(止)、慧、思維(尋)、 精進、三離(正語、正業、正命)、念、喜、制心一處等十四種法數。
閱讀更多 三十七道品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