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與如來、菩薩、阿羅漢、外道的關係

佛陀最後的遺言告訴我們說:

“以戒為師”

作為在家弟子,持戒最為重要,持戒是實修的第一步,不實修無法獲得正法的真正利益,而《優婆塞戒經》正是佛親自為在家弟子開示的戒律,在家人應當以優婆塞戒為最重要的行法,也應當做為最先的行法,早昔禮誦,熟讀深思之餘,更應身體力行,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才能真正得到福報資糧、學有所成。


【經典原文】

佛《優婆塞戒經》中說:

“復有二事。一者過去未來恆沙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觀菩提是可得法是故發心。復有二事。一者觀六住人雖有轉心猶勝一切聲聞緣覺。二者勤心求索無上果故。復有二事。一者欲令一切眾生悉得解脫。二者欲令眾生解脫。勝外道等所得果報。“


1、我身同如來之身

每一個佛弟子都深信因果,如果觀察過去十方諸佛、未來的十方諸佛,他們在成佛之道上都經歷過色身的種種苦惱,度化無量眾生,歷經無量劫才能成就無上菩提。


現在的諸佛就是我們的老師,就是過來人。同樣的道理我們今天發菩提心之後,要行菩薩道,也會承受無量的磨難,經受種種苦惱,方能像過去諸佛一樣走到涅槃城。


因此,我們現在的色身就是我們成就佛道的工具,這個“身”和過去恆河砂諸佛如來、未來無量十方如來的“身”一摸一樣“。


總之,我們要珍惜自己來之不易的“色身”,依止三寶學修佛法。


2、菩提是可以自己證得的

菩提就是覺悟,就是到達“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佛果。這個“菩提”是一定能證得的。不是遙不可及、不是空談、不是想象,是實實在在能夠實現的目標。


有這個堅定的信念,於是才會皈依三寶、依止善知識走上了學佛的道路。


與之相反,不學佛的人、不精進的人,他們會認為“證菩提”是不可能的事,於是就放棄了,繼續隨波逐流,輪迴在生死的苦海中。


3、菩薩與阿羅漢

發菩提心的人要經歷過五二十個階位才能到達佛的果位。即:

十信位

十住位

十行位

十回向位

十地位

等覺位

妙覺位


其中十住位中的六住之下,都有退轉的可能,退轉就是失去信心,不再繼續學修。只有七住位以上的菩薩才是“不退轉菩薩”。


儘管如此,這些得到“六住位”的菩薩們,因為他們發起了佛菩提心,所以勝過一切不發佛菩提心的阿羅漢。


4、精進修行者必發菩提心

那些精進修行的人,一定會發起菩提心。發心就是內心有了一個大願、成就佛道的大願,所謂的“願心”。


換言之,發菩提心的時候立志的“四弘誓願”,即:

眾生無邊誓願度,發願度一切眾生。

煩惱無盡誓願斷,發願斷一切煩惱。

法門無量誓願學,發願學無量法門。

佛道無上誓願成,發願成無上佛道。


因為有了“願心”才能給勤心學修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5、讓所有的人都得解脫

菩薩們發起的菩提心是要讓所有的眾生都能解脫,度化無量的眾生,生生世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


但是,發小乘心的人則不同,他們主要想自己證果,自己跳出三界之外,從這個願心看比佛菩提心要小的多。


6、讓所有的人證得的果位勝過外道

菩薩們發心廣度眾生,讓一切眾生也發菩提心,也行菩薩道,最後證得的是佛果,而佛果遠遠勝過阿羅漢果以及一切外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