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边不是海棠红》:如何把古老的京剧艺术带进年轻观众的视野

昨天是爱奇艺出品、欢娱影视、句墨影视联合出品,戴莹、于正任总制片人,惠楷栋执导,黄晓明、尹正、佘诗曼领衔主演的民国传奇情感大剧《鬓边不是海棠红》的首播日,这部从拍摄阶段便备受瞩目的作品,同时拿下#尹正演技##水云楼复工##鬓边不是海棠红##黄晓明演的程凤台##尹正京剧扮相#五个热搜词,爱奇艺站内热搜已经突破7000.

来源:独讯头条自媒体平台:入驻独讯头条自媒体平台,享受三亿补贴

观众发出的声音,已经从“谁来扮演程凤台、商细蕊”的讨论,一路延伸至“服道化的专业呈现”和“影调构图的高级审美”的肯定和赞誉。毫无疑问,“百年一段梨园梦,几载风云家国情”的《鬓边不是海棠红》,已经可以提前锁定年度最受期待和关注的作品。

《鬓边不是海棠红》:如何把古老的京剧艺术带进年轻观众的视野

因为《鬓边不是海棠红》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的任务:暌违荧屏数年,戏曲题材剧终于回来了。

戏曲题材电视剧是电视剧当中极为特殊的一个分支,既因汲取京剧、越剧、昆曲、秦腔、黄梅戏等戏曲的养分而别具韵味,同时又通过电视剧这一大众文化载体,将戏曲艺术的魅力推广至更多观众面前。

遗憾的是,因观众审美的迭代以及戏曲题材电视剧本身“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艺术属性,近年来的电视剧市场,除了极少量的京剧题材剧,展现其他戏曲种类的剧几乎绝迹荧屏。京剧题材剧虽不乏《秋海棠》《瘦马御史》《青衣》《五彩戏娃》《荀慧生》《丑角爸爸》等上佳之作,却都是十几二十年前的老剧,即便是最“年轻”的《丑角爸爸》,距今也有八个年头,戏曲题材电视剧的断代成为不争事实。

《鬓边不是海棠红》:如何把古老的京剧艺术带进年轻观众的视野

通过包罗万象的电视剧洞见生活,传承文化精髓,不仅是观众的需求,同时也是创作者的责任。在年轻观众群体快速成长壮大的语境中,戏曲题材剧的缺位,无疑令人倍感遗憾。作为暌违荧屏多年的戏曲题材剧回归之作,《鬓边不是海棠红》弥补了这种遗憾,同时在试图探寻国粹京剧在新时期,面向新观众,焕发新生机的道路。

京戏

《鬓边不是海棠红》以民国时期的梨园作为洞见个体命运、时代社会变迁的切口,拿掉梨园行当,就不是完整的戏。大到梨园里的人情冷暖、规矩道义,小至舞台上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任何一处失真,都可能丧失掉观众的信任。从这一层面来说,《鬓边不是海棠红》有行业剧的影子,对专业性的要求很高。

来源:独讯头条自媒体平台:入驻独讯头条自媒体平台,享受三亿补贴

《鬓边不是海棠红》:如何把古老的京剧艺术带进年轻观众的视野

此前《鬓边不是海棠红》发布京剧特辑,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先生的关门弟子,毕谷云先生任戏曲顾问,已过耄耋之年的老先生到片场手把手教,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亲身示范,倾囊相授。尹俊、牟元笛两位科班出身的专业男旦演员担任戏曲指导,总导演惠楷栋说,“监视器旁还有一把椅子,就是给他们留着”,“这部戏有一半是他们的功劳”。

《鬓边不是海棠红》:如何把古老的京剧艺术带进年轻观众的视野

专业的呈现,观众看在眼里。除了耳熟能详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还有《打严嵩》和《救风尘》,剧中涉及戏曲选段80余段。出现舞台戏曲表演场景,戏文字幕打在右侧,同时还有选段出处的提醒,起到科普的作用。

《鬓边不是海棠红》:如何把古老的京剧艺术带进年轻观众的视野

头面、水袖、扎大靠等戏服的细节可谓本色当行,根据制作团队的统计,全剧主演的服装、戏装合计将近2000套,其中主演650套,群演1140套,戏曲主演50套,戏曲群演100套,将繁复的京绣工艺广泛应用。事实上,从《延禧攻略》开始,于正已经不遗余力地将中国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剧中的服道化,并且“不惜血本”,这一传统也延续到《鬓边不是海棠红》当中。

来源:独讯头条自媒体平台:入驻独讯头条自媒体平台,享受三亿补贴

《鬓边不是海棠红》:如何把古老的京剧艺术带进年轻观众的视野

除此之外,不经意的细节是更是感受专业、检验专业的关键。风雨无阻的晨功早课,打下扎实的童子功基础;唱戏的伶人对外被称“老板”,在自家戏班被叫“班主”,台上风光无限吟唱花前月下,台下迫于生计要面对戏班柴米油盐的日常;观众的称谓特殊,叫“座儿”;打赏用纸包着银元往台上扔,与如今直播“刷飞机火箭”如出一辙。这样的细节在剧中俯拾皆是,镜头转瞬即逝,留下的是民国梨园独一无二的存在感。

《鬓边不是海棠红》:如何把古老的京剧艺术带进年轻观众的视野

不同行业对专业的敬畏是共通的,通过影视剧来推广京剧的宗旨也是殊途同归。呼吁更多人保护国粹文化,是程凤台扮演者黄晓明希望通过专业的呈现达到的效果;每天化妆2小时,带妆动辄17、18小时的尹正则在与角色共生的日子里体味到京戏的魅力。无独有偶,剧中主演团队多少与京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戏里演老一辈的角色的演员基本都和京剧有渊源:侯玉魁的扮演者沈保平是资深的京剧票友;宁九郎的扮演者雷汉演过《霸王别姬》中的小四;安贝勒的扮演者俞瞳出身京剧世家,幼时学戏,祖上曾邀梅兰芳先生到家中戏院演出。主创们用影视行业的专业手法,实现了京戏的专业呈现,两种艺术门类在《鬓边不是海棠红》这部剧中实现了交融。

来源:独讯头条自媒体平台:入驻独讯头条自媒体平台,享受三亿补贴

京味

《鬓边不是海棠红》是民国北平梨园的故事,从里到外的“京味”,也是全剧独树一帜的所在。

《鬓边不是海棠红》:如何把古老的京剧艺术带进年轻观众的视野

旧时北平城的标签,程凤台和商细蕊去的天桥应该有姓名。这里是北平城中杂耍艺人的聚集地,他们从五湖四海汇聚而来,真功夫假把式都来露两手,“撂地卖艺”作为赚钱谋生的手段。流浪的老艺人出口成章,他嘴里的“样式雷”,说的正是北平城内从清代开始主持设计皇家建筑的雷姓世家的传奇故事。

《鬓边不是海棠红》:如何把古老的京剧艺术带进年轻观众的视野

剧情伊始,商细蕊去的八大胡同,同样是北平城内首屈一指的标志性地方,这条前门外大栅栏一带八条街巷的胡同,开着大大小小百家妓院,是旧时著名的花街柳巷。大栅栏作为民国时期北平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如何复原直接影响着全剧呈现出的“京味”是否地道。主创团队为重现当时的繁华,请了超过400位群演,卖鞋的、做腊肉的、崩爆米花的小商贩挤满整条街,小吃摊上卖的是焦圈、豆汁等极具老北京特色的食物,洋车和汽车同时飞驰在泥土路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北平城内喧嚣的市井烟火气呼之欲出。

《鬓边不是海棠红》:如何把古老的京剧艺术带进年轻观众的视野

除此之外,1:1还原的湖广会馆,从明清宫拉了好几卡车的泥铺在地上还原的泥巴路,精心营造的时代和地域氛围,带来沉浸式的“京味”。有意思的是,《鬓边不是海棠红》的台词也进行了贴近地域特质的处理,“捧场”“兹是”“忒”等均是北京方言的标志,浓重的儿化音更令地域氛围在台词方面得以强化。

来源:独讯头条自媒体平台:入驻独讯头条自媒体平台,享受三亿补贴

京戏+京味,共同构成了《鬓边不是海棠红》扎实的行业背景和地域时代背景。

京韵

对于电视剧作品来说,最高级的追求是“韵味”,《鬓边不是海棠红》的“京韵”有层次。

《鬓边不是海棠红》:如何把古老的京剧艺术带进年轻观众的视野

第一个层次的“京韵”,重点在“京”,属于梨园这个行当以及热爱京剧的人。于正在微博上写“《鬓边不是海棠红》想讲的只有两点,第一是京剧的文化魅力,第二是士为知己者死”。第一个目的通过服道化、造型场景实现,第二个目的通过人物关系实现,两者共同成就了“京韵”。

《鬓边不是海棠红》:如何把古老的京剧艺术带进年轻观众的视野

程凤台和商细蕊,一个商人,一个伶人,前者西装革履,后者长袍马褂。程凤台学贯中西,商细蕊只读过话本戏文,两人醉酒言欢,如同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商细蕊醉酒扔不忘宝贝自己一身行头,强调自己唱戏讲究“真”,为戏痴狂勾起程凤台的往事回忆:经商并非自己所愿,父亲去世,自己必须放弃所学回国承担家庭的责任。此前程凤台怀表中的小像有了解释:那是他已逝的、热爱京剧的母亲。程凤台被爱戏成痴的商细蕊感染,不仅明白了昔日母亲的热爱源于何处,同时自身沉迷其中。这是京剧的魅力和韵味。

《鬓边不是海棠红》:如何把古老的京剧艺术带进年轻观众的视野

第二个层次的“京韵”,重点在“韵”,是从梨园走出之后,折射的时代众生和家族情怀。不同成长环境造就了程凤台和商细蕊不同的性格、境遇,此后共同重建水云楼,维系的不仅是京剧传承的命脉,还有传统文化在山河飘零中的延续。民国背景注定为全剧打上战乱、离散的时代烙印,积贫积弱年代,国粹艺术与家园土地都岌岌可危,如何坚守爱国热忱奋起反抗,戏台上的傲骨和作为中国人的脊梁如何融为一体,是后续故事的看点。

来源:独讯头条自媒体平台:入驻独讯头条自媒体平台,享受三亿补贴

《鬓边不是海棠红》:如何把古老的京剧艺术带进年轻观众的视野

传承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是令其在时代语境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广为流传,被更多观众接纳。从《延禧攻略》中对点翠、绒花的等非遗的传承和弘扬,再到《鬓边不是海棠红》用电视剧这一大众文化载体传承京剧国粹文化、中国古建筑文化,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的欢娱影视,正在以年轻人能够接受的方式不断拓展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弘扬渠道。

不论是站在何种角度,观众或者创作者的,均希望这部剧能有获得世俗意义的“爆”。如果看完《鬓边不是海棠红》,有兴趣翻找故纸堆,探寻和梨园京剧有关的知识、故事,甚至只是去认真看一场《贵妃醉酒》,就是这部剧的胜利。

来源:独讯头条自媒体平台:入驻独讯头条自媒体平台,享受三亿补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