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城的话,现在的农村该是啥样子呢?

北大荒人108769822


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城,一直留在农村到今天,现在的农村会是什么样子?

有句谚语说的好,叫环境改造人。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城,现在的现实就是,农村会接受时代的改造,变成如今的模样;知识青年会接受农村的改造,变成如我这般模样。也就是说,一直在农村的知识青年,会在农村环境的改造熏陶下,成为如我一般纯粹的老农民。

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城,当年那些混得好的,当了干部已经退休的,现在正在颐养天年。闲暇之余,会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充实自己的生活。一直当农民的,也会如我一般,在农村娶妻生子。因为年迈,做农活已经不适应,只能做一些不是太耗费体力的农活和家务。孩子们混得好的,老知青也会如我一般,会在家带孙子,享受天伦之乐。

年纪大了,这个时候一切都看淡了,一帮老家伙会偶尔聚在一起,喝喝小酒,畅想当年的青葱岁月,说到高兴处,大家都会笑得前仰后合。我们深知,自己这一辈子的交响乐,已经奏响尾声了,希望是下一代人的。

农村的田塍地头,有知青洒下的汗水,知青在改造农村,农村何尝又不是在改造知青!在时代、农民、知青的共同改造下,农村成了如今的模样。


老牛爱遛弯


如果知识青年不返城的话,农村会发展的很慢。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为什么呢?因为知识青年下乡时,他们把城里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活观念带到了农村。所以现在农村发展的很快。和知识青年下乡是分不开的。因为当年知识青年下乡时,和农民的孩子结婚。就留在了农村。他把城里新的生活观念带到了农村。还有的知识青年。回到城里以后,又带来了新的科技和学识来帮助农村。就像现在我们这儿还有上海和北京来的知识青年,来帮助过,以前帮助过他的农民。但是他们岁数已经很大了。所以现在农村的发展和当时知识青年下乡是分不开的。


林区大明


我父母都是知青,六八年下乡,六九年结婚,八一年返城,在乡下一住就是十四年。父亲三年前去逝,看他日记,从日记上的文字上看,那时他下乡是自愿的。

到了农村,生活了几年后,就心有悔意了,农村真的苦,那时还没有机械化,农药也缺。用牛犁地,用锄头除草,两肩被烈日晒得爆了皮。

三间土坯房,数九寒冬,炕是热的,平躺向上看,棚顶挂着白霜,炕檐旁放着个泥制火盆,将炉内燃得正旺的炭取出,放在炕上取暖。

父亲老三届毕业生,才高八斗,在农村做会计,教书。回城后,烧锅炉,闲暇写小说,寄到出版社,石沉大海,原稿都未退回。心灰意冷之余,钻研起周易来,找他取名算卦的人络绎不绝。

如果父亲留在农村,自少是大队会计,或许较回城要好多。可是世事难料,选择真的改变命运。

时事造英雄,有一点,要看你是不是英雄。英雄大可喷云吐雾,小可隐迹藏形,能屈能伸。

我大姨夫,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上学到初二辍学,一年后,去中学执教。亲朋好友就说,这孩子有出息,中学未毕业交中学生。两年后,入公社革委会,十九岁那年,职务为革委会副主任,然后主任。二十八岁,入县农机公司,当经理,三十二岁为烟酒公司经理,三十六岁任商业局局长兼党委书记。

他与我父亲境遇完全不同,所以说,知青返城与不返城真的不能决定什么,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


管钱庄


知识青年下乡就是大家理解的知青,知青对农村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只是那个年代仅凭一部分知青是改变不了太多农村那个时候的面貌的,改变农村面貌的主要还是依靠几亿农村人的妻离子散般的进城打工,赚钱后回家盖盖房子,靠的是国家各方面政策对农村发展的支持,靠的是一部分企业和个人老板对农村的投资等等,顺势而为一点一点让农村更美的,从知青一直到现在国家持续扶持三农,都在改变着农村,单看一部分人群,只能说,都有贡献,贡献最大的还是我们的国家,我们国家的整体政策大力支持。


山野e家


如果当年知青都不返城到现在,那就无法估计了。首先肯定一点那就是,能有杰出作为者也不多,那得是门子相当硬的或真有才学者,绝大多数会成为默默无闻,终老一生的人。或者也许能给农村带来一些文化方面的变化?不敢遐想也。


葛振胜1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把城里的困难转到农村,首先他们不会安心在农村生活,知青是无可奈何,农村人也是有苦难言。经历过的人心里最清楚。评论这些事已经没有意义了。


五更六出


当时的知识青年大部分人都是初中毕业生,集中或者分散在农村广阔天地里。数量上相对几亿农民来说。占比不大,对农村作用不大。多一部分农民而已,不会改变农村现状的。


阳光234231735


现在也是农民工。农村原来就劳动力不缺。当时特殊年代大批知青在城市安排困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