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曾有专家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风靡一时,如今你怎么看?

云朵雨蝶


这句话,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有责任心的老师身上,几乎到了不能承受之重。有许多老师因为这句话,而承受太多太多的压力,心中的无能为力的愧疚和社会对其责任的过高要求,让他们夜不能寐,食不安心。我觉得这句话就是在推卸责任,更是不负责任的说法。是站着说话腰不疼,要不你来试试?不能把老师的责任过度地神圣化,更不能把需要家庭、社会承担起的一份责任,一股脑的全抛给老师。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发挥重要作用,需要承担责任的。尤其是家庭,是人生的启蒙,是个人成长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在孩子三观形成塑造中,父母的作用最大。那些认为孩子上了学,就撒手不管,只负责吃喝拉撒的父母是最要不得的。但事实上,恰恰存在这样的父母。总认为,教育是老师的事,不是自己的事。这是极端错误的想法。在孩子未入学的时候,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是第一课堂,入学后,父母是老师,家庭是第二课堂。家庭的影响对孩子更重要。

社会也是如此。并不是说,社会在个人成长中没有任何作用,相反,作用还很大。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导向都会对个人产生潜移默化的、有时是直接的影响。比如,社会对于正能量的弘扬,对优秀人物和事迹的宣传,积极向上、健康的价值导向。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孺子可教。但这里要可教。对于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已经固化的恶习、坏习惯,让老师在短短的教育时间中,纠正过来,是不切的实际。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太多顽固不化,怎么都没有办法改变的学生,为之懊丧,为之可惜、甚至为之伤心。当遇上这些学生的时候,纵千方百计,也很少能改变。几经较量之后,败下阵来,无能为力,望天兴叹!反而,挫伤了自信心,消磨了斗志。


微光汇聚


十年前曾有专家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风靡一时,如今你怎么看?如果单单从题主所提出的意思来看,显然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至少不能与当前的教育实践相符合,这种论断有点远离教育实践,或者说该专家对我国的教育环境与实践颇为陌生,根本没有真正融入我们的教育环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原话出自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儿童教育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不过这句话并不是对所有老师提出的要求,或者说并不是针对我国教育实践的总结,而是陈鹤琴先生对自己进行自勉的话语,激励自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这句话用来自勉,老师对自己提高要求、标准,以此来激励自己认真从事教师工作,努力提升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做到高标准、严要求,逐步推动自己能进入更高层次的教师队伍,从这个角度来讲,笔者认为并没有任何错误。

但是如果用这句话来“绑架”全体教师队伍的话,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合适的。毕竟教学活动属于双向互动的,也就是说教育活动的质量高低,并不是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作用,只有优秀教师,没有质量高的生源,不会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只有高质量的生源,没有优秀的教师,同样不可能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只要参与过教学实践活动的,肯定就会明白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不少优秀教师能带出非常优秀的学生,但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去分析,在这样高水平的教学成绩背后,无论是学生的生源质量,还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都属于学生群体、教师群体的佼佼者,他们也都算是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优秀代表。

不可否认,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有很大关系。一名优秀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每位同学的性格特点、学习特征,迅速调整教育的方法,能及时有效地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实现学习成绩的迅速提升。

不过,上述情况的实现,必须要在学生的配合下,也就是说教师即使再优秀,也无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听从自己的教导,有的学生就是“朽木不可雕”,不管教师如何苦口婆心地劝说,他总不会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会遵照教师的教学指示来执行,甚至还是与教师“唱反调”,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教师再有能力,也不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教育质量有所改观。

在笔者看来,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过高地估计教师或者学生的能力,或许教师足够优秀,生源质量足够高,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或者学生任何一方足够优秀,就能实现对另外一方全方位的改变,这种做法也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必须在教师、学生相互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学环境的改善。


东爱雨小公


这句话既值得推崇,又应该摒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最早是由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来的,是他自己用于自勉,自我鞭策的。

陈先生是专注幼儿教育的教育家。稚子入园,刚刚接受教育,犹如一张白纸,全凭老师描绘。老师的专业水平和对事业的忠诚程度,决定着孩子的人生走向。陈先生能用这么一句话自勉,足见陈先生是倾尽毕生精力,献身于幼儿教育事业。当之无愧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陈先生之后,仍有不少学者,教育专家及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当做信条勉励自已,努力为教育事业倾尽心力地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就。

这句话教师用来自勉是可以的,并没有什么错。但社会上部分人把这句话用来恒量和评价老师的工作,就有点不太恰当了。

教育也不是万能的,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对教育是十分有害的。

温度能使鸡蛋变成小鸡,却不能使石头变为小鸡。同样道理,教育只能使适宜教育者成才,却不能使沾染恶习后不思悔改的不适宜教育者或先天不足者成才。

学校里的学生来自不同环境的不同家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可堪教育的孩子。通过教育使之走上成才之路。但也有极少部分过早沾染了社会中的坏习气,或者接受了不良的家庭教育,送入学校后老师虽劳心费神,但终不能使其转变。如果认为老师教育不力,是"不会教的老师",显然是不合理的。

监狱,是最强有力的教育机构,通过教育,大部分犯过错误的人改邪归正,回归正常生活。但仍有一部分人二进宮甚至三进宫,有的则一直走向不归路。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老师用来自勉,要求自己不轻易放弃每一个学生,要倾尽心血使每一个学生成才。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对于促进自己的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崇。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被社会上某些人拿来评价老师,把个別学生不能成才的责任归咎于老师,是完全错误的。应予以摒弃。

我是天凉好个秋A,关注我,分享教育教学工作经验。诚邀朋友评论、批评指正。不胜感谢!


天凉好个秋A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挺有道理,虽然讲得绝对化,讲得有些过头,所以遭到很多人的反驳,而且还气势汹汹的反驳,平常在我学校中和网络上也有许多老师对这些话很不感冒,但我也看到,对这些话很不感冒的老师大部分是和学生沟通比较失败的老师,本来说比较失败也没什么,谁没有比较失败的时候呢,而这部分比较失败的老师又不愿意去探索,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所以,只能说有一些学生是没办法改变,因此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特别有仇恨,把这句话当做一句笑话来看,好像这么一说,好像说这句话陈鹤琴先生水平也比自己低的样子。

一个老师对付不了的学生,不一定别的老师也对付不了,对不?虽然说一个老师并不是所有类型的学生都能对付,但这也确实看到我们的工作是存在一些死角,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死角都有办法克服,但是能看到自己的死角,毕竟是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可以克服掉一些平常无法克服的问题,这就需要自己转换视角,需要自己不断学习。而不是动辄就把一些学生归为“教不好”,只能说只是“我教不好”,甚至只能说“是我现在还没有好的办法”,否则动辄就给一些自己对付不了的学生以“死刑”,这不是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我相信喜欢提出这个问题的老师,大多是比较无知而且失败又不喜欢探索,只是用这个话题来引发所谓的共鸣来安慰一下自己。


门前海蓝蓝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第一次见应该是在十几年前的洋思中学的校园里,印象深刻过目不忘,在校园大楼上一排红色大字让人惊心!我当时私下和他们某些老师交流,老师说,你愿意信你就信,你不愿意信,也没人逼你;某班体育课有两名学生因为腿伤在教室里没出来,我们进去和学生交流,问学生对这句话的看法,学生说:“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我们和外地去参观的老师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这话不符合逻辑:如果这句话是真话,那么警察,法院,监狱都可以不要了!说这句话的人是不懂教育,不尊重教育规律,相当于文革时“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豪言壮语!


马火蚁


这句话太绝对了。什么事都有两面性,我们都上过学,如果成绩不是那种特别优秀的学生,绝对会对某学科过敏。调查发现有人确实对数学过敏,再怎么学都学不懂,看着数字就头疼。这种学生怎么可能把数学学好?还有英语,不是每个人都能考到100分,甚至及格。

孔子弟子3000,贤人只有72,何况是我们这种平常人呢?

举个例子,我上学的时候,前排有个女生英语特好,但是数学每次都是三十几。刚好我数学好,英语差。这样我就能刚好互补,我们互相辅导对方。同志们呐,三年高中我们没有一点长进。不是不用功,谁不想考个好大学,可就是提不起来。没办法,我觉得学习是要有点天赋的,不是老师教的好坏问题,而是你能否钻的进去。

说这话的人真是太武断了,可能他遇到的都是好学生吧。


快乐周先生


现在大不一样了,现在的教育提倡:“没有成绩差的学生,只有不全面发展的学生”。在现在的教育理念中,考高分已经不能适应这个社会了,主要是学生自己得有特长,无论是哪一科,只要有一科优秀,以后的工作就绝对不会差。

我高中同学之前在我们班文化课成绩倒数,但是他身体素质好,体育课优秀。于是高考的时候果断选择了体校,体校对于专业课的要求还得很严格的,但是对于文化课只要达标就行。于是很顺利的考进了一所体校,现在成为了一名高中体育老师,生活还是很乐观的。

我同事文化课不行,偏科的特别严重,但是他对英语比较感兴趣。平常喜欢看英语电影,喜欢听英文歌曲。虽然高考只读了一所三流的大专,但是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特长,现在在一家国际导游服务中心,做一名专业的国际导游,收入特别的可观。

所以现在最怕的一种学生就是:“每科都可以,但是每科都很一般”,与其这样还不如都不行只有一科优秀呢?所以现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即使自己的孩子对学习再没有天赋,家长也一定要懂得观察自己孩子的优势,把孩子的兴趣爱好稍微培养一下,以后就可能成为“吃饭”的途径。

作为老师,针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一定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注重观察学生擅长的地方,及时和家长们沟通,文化课不行,那就在其他方面发展。现在的教育毕业证很容易得到,毕竟180分就可以读一所大专院校,但是真正的掌握一门技术和特长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星期久


辩证看待这句话。看了这句话的来历,是教育者积极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的,而其他人用这句话来评价老师就感觉过火。

1、先说教,教什么才是被认可的,一定是分数吗?

当下大家都知道,尽管全面发展提得多,但又跑在分数上来了。那面对班级总有不会考试的学生怎么办?你教他什么?

我前年带三年级,两兄弟都在我们学校,考试零分,名字也不会写。大家拿着,都没办法,家长也极不配合。

我开始接近他,一次在学校上晚自习前,我在学校洗车,我看见他和其他几个同学在校园追跑,我把他们喊来一起帮我洗车。

我给他说:以后我来学校了,记得观察我的车干净不,不干净,就提醒我,我们一起洗车。

别说,他真把这事当回事了。有时我不得空,他都来提醒我洗车,我还是放下手中事,喊他和我一起洗车。而且他洗得很干净,我觉得都可以了,他还说可以擦干净点。

在洗车过程中,我对他说,我评价他很听话,有本领,如果上课时候,你不从板凳上趴下来,或者把桌子挪来挪去的,那我就在其他老师面前表扬你。

至此,他对我的事,很上心。我上课U盘忘记取了,他第一时间给我送到办公室来,我书本本子忘记带了,他也给我拿着。

我还把教室的卫生角承包给他,让他管理教室卫生,不允许同学乱丢垃圾。

他干事上手很快,真的没话说,其他老师都交口夸赞他。

离开学校两年了,我再去他们学校,他都能第一时间认出我的车来,跑过来问我,去给其他同学说我来了。

我认为,在他身上,我们老师尽力了,教不了知识,何不教他一些做事的习惯和本领呢?

或许有人说,没知识他走出社会也不知道做什么啊?请看下面的案例。

2、我初中老师给我们说个一个真实情况。

他当时带普通班的时候,班上有个学生,和我带的三年的那个学生太像了。那个学生就喜欢修东西!连班级扫把坏了,班主任都喊他修。门坏了,他也修。他喜欢修,那时候的钢笔坏了,笔尖裂开,他都能修。老师说以后推荐他走修理家居电器之类。

初中毕业那学生就去沿海家具厂打工了。

现在那个学生,真是我们镇上开家具店的,老店面了。

我有一种感觉,例如在四年级的时候,有种数学题不会做,但到了六年级自然就会了。

人,是会自我成长的。

至于教,教什么,真不是一把尺子就能量出来的。万象中,生命自有新气象的。


白须猫


我的观点是:这句话是正确的。

例:我儿子的同学,一个非常非常调皮的男孩。在第一个班主任带他们的时候,这个班主任把这个孩子的座位安排到离她最近的位置,上课随时关注他不能影响别人的同时他也不得不听课,那时就是一个调皮聪明的孩子。换了班主任之后新班主任嫌他调皮把他一开始放到教室的最后面,除了批评罚站就是被推出教室,到现在这个孩子彻底的毁了,他每天就是盯着老师什么时候到班里,给老师起各种各样的外号,捣乱影响别的同学。第一个老师会看到孩子的优点,第二个老师满眼都是孩子的缺点


niwei一号


人分三六九等,老师也有能力大小,我一生只遇上一个老师,在文革时期,有个大学生在我校代教初二的课,有时来初一代课,我听过那个老师讲课,确实有水平,学生非常爱听,不觉一节课就结束了,他的课学生容易记得牢,学生智力有强弱的,不能全是老师的错,再好的老师一样上课,也不是个个考得上大学的,只不过相对录取率多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