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殷商所有發現的甲骨文中,都沒有提及軒轅黃帝,卻在周以後的典籍中出現記載?

小子不年輕了


據資料考證,商晚期的都城遺址,古人稱其為″北蒙",現積殷墟。而早期甲骨卜辭中稱其為"商邑"和″大邑商"。

而在出土的甲骨文裡(經甲骨四大家之考),殷商時期的重大祭祀、占卜、等,鈞沒有出現″三皇五帝"的名字?或炎帝、皇帝、堯、舜、等稱號,有人懷疑上述之人,並非商朝祖先?

而在有的甲骨文中,在重大的祭祀中,多次出現被稱為″高祖"的名子,其為″夋"。還有一個更遠的先祖名子不斷出現在求雨的祭祀中,專家懷疑是″契"。或許″夋"和″契"為商朝之祖?

而在最新發現破譯的甲骨文中,大量出現了關於:盤古、王母、三皇(伏羲、神農、黃帝)及"夏",還有″禹"字。並提及″殷革夏命"的卜辭。如″古(止也)王事"既罷貢。″不作王侮",既不當王奴。夏桀將象徵王權的九鼎全部交給商湯,商湯得鼎後″致鼎,泣"的卜辭。

這些甲骨文,聯接了夏未到商初。為證明:夏、商、周的斷代,提供了文字證。也證明了中國傳統的″從盤古到三黃五帝"至商代的存在。


眸子8552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在質疑黃帝存在的真實性,周以後才開始有了黃帝的記載,並不能說黃帝真的就不存在。

祭拜先祖,自古至今都是存在的,而炎黃二帝作為中華始祖,自然更是受到了無數人的敬仰。

黃帝被記載為五帝之首,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先祖,黃帝為軒轅氏,本姓公孫,後改姓姬,黃帝的功德不僅僅在打敗了眾多入侵的民族,不僅僅是統一了中華大地這麼簡單,更體現在黃帝勵精圖治,大力發展經濟,文化。

甲骨文是目前來講最為古老的一種文字,主要用作占卜之用,但是從目前出土的,已經能夠解讀破譯的甲骨文來看,三皇五帝其實並沒有存在於商朝的記載之中,這是不是就說明三皇五帝都是前人根據神話典故編造出來的呢?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黃帝等人並非商朝的先祖,祭拜先祖之禮自古有之,在商朝的眾多文獻之中,都出現過高祖這個名字,不僅僅是高祖,還出現過一個“契”字,當然了,現在因為甲骨文尚未解讀完全,這些文字是否真的代表著商朝的先祖還不能確定,但就目前來看,商朝的先祖的確很可能就是這二人。

而周朝祭拜的先祖主要就是三皇五帝,自周以後,歷朝代都已三皇五帝做華夏文明的開山鼻祖,特別是在漢朝以後,黃帝這一名字才正式流傳了開來,這之前黃帝更多的是隻念一個“黃”。

當然了,商朝的先祖到底是誰確實是存在爭議的,各個學者持著不同的典籍訴述著不同的觀點。

自古至今,三皇五帝存在的真實性都是受到不少人質疑的,不少人引經據典,甚至能得出炎黃二帝都是幻想出來的人物這一結論。

有些學者認為,炎黃二帝在歷史上並無其人,都是一些神話傳說中的人物,而後世卻在他們的身份中加入了相對應的歷史,讓他們存在的真實性得到證實。

然而在不少典籍中,我們都能發現,三皇五帝時期,歷史其實是比較混亂的,甚至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更特別的是,這幾位黃帝在位的時間加起來也不過一百年,看似很不合理。

但其實軒轅黃帝是否真實存在,雖然依舊有很多人在爭論,但更多的時候,炎黃二帝早已不僅僅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形象,而是統領著中華文化的精神領袖。


魏青衣


黃帝之帝的尊號,其實是到了周朝才給追加上的。所以在甲骨文的卜辭中根本不可能出現黃帝一詞。一直到東漢,學者還知道黃帝本來是沒有“帝”稱的,可以直呼一個黃字,“古者質(質樸),生死同稱……名‘黃’,[號]有熊也”(《白虎通義•諡》)。


《白虎通義》是東漢初期全國名儒在白虎觀討論經史政治制度時的總結性記錄,此書正確的闡釋黃帝本自名黃,給我們後人一個很寶貴的資料。其實在甲骨文的卜辭中,我們可以見到很多黃帝的只單稱一個黃字的例子,在有些卜辭中除了“黃”之外,也有被加以“黃尹”官稱的。

甲骨文中“黃”和“黃尹”本該很容易地讀為後代所尊崇的黃帝,但是為什麼不被承認呢?

首先就是忽視了《白虎通義》關於黃帝本自名“黃”的提示。其實,郭沫若先生在研究甲骨文時,濫用通假,將黃帝勾銷,把黃帝變為伊尹。這也是郭先生的失誤。


我們中國人是非常敬祖重史的,而且歷史傳承從未曾中斷。尚鬼的商人非重視祭祀祖先,按常理,在商王室以占卜祭祀為主的甲骨文中,不可能沒有祭祀黃帝的記錄的。在甲骨文中黃帝的名號“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如果本來就不相信黃帝的存在,所以就會視而不見或張冠李戴。歷史是在懷凝和研究中發展的,我相信黃帝不僅僅是傳說,不久的將來一個真實的黃帝一定會出現在我們的歷史中。


雲臺山閒人


問題所問的為什麼,大概一是因為載於甲骨之文多為卜辭,占卜用的,不負責記載歷史;第二,如果說商族為黃帝后裔,也離得太遠了,沒被作為祭祀偶像。

一,據學者研究,中華先民的龜靈崇拜和龜甲占卜歷史久遠。目前所見最早遺物,是河南舞陽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隨葬龜甲。這些龜甲均經過修治、鑽孔和背腹甲剖分,成套放置,其中一些還帶有刻畫符號,時間約在距今8000年前。另外,河南淅川下王崗仰韶文化一期的墓葬中,亦發現有龜靈崇拜的遺物。使用經過施灼的龜甲占卜,當始於商代,迄今所見商代最早的龜卜遺物出於殷墟文化之前的鄭州二里崗時期。 二,考古證明,在商代使用甲骨進行各種占卜之前,史上還有一個使用獸骨占卜的漫長髮展時期。目前所見最早的占卜遺物,是內蒙古昭烏達盟巴林左旗富河溝門遺址出土的鹿和羊的肩胛卜骨,距今約5500年。河南淅川下王崗仰韶文化三期遺址所出卜骨,年代約距今5000-4500年,其與富河出土卜骨相同,有灼而無鑽鑿。距今約3800-3500年前的河南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的卜骨,也是有鑽無鑿,工藝簡單。河南境內發現的早商卜骨主要有鄭州南關外一期、二里崗下層一期、二里崗下層二期、商代二里崗上層一期等類型。

(殷墟牛胛骨)

三,商代前期王城遺址出土的卜用骨料中,佔大宗者為牛胛骨,其次是龜甲,還有少數鹿羊豬狗胛骨。占卜型態可分三種情況,一是僅施火的,以牛豬骨為多;二是先鑽後灼,以牛骨為多,龜甲次之;三是鑽鑿後的,以龜甲為多。其鑽有單鑽和雙聯鑽,既深且密。殷墟文化,可知是在吸收、繼承遠古先民文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出土的占卜遺物,已基本擺脫了原始占卜隨意盲目的形態。此時的商代統治者,將自己的主觀追求和人類生活經驗集中貫注於對甲骨占卜技術的改造以及對於兆象的解釋之中,使占卜活動達到了史前和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不僅龜骨並用,且用龜的數量和品種也前所未及。刮、削、鋸、切、磨、修、穿孔以系等,成為例行的整治流程,不同類型的鑽鑿形態又顯示出相應的時間特色。卜用甲骨,除了經過精心整治,鑽、鑿、灼兼施,並系統規範地刻寫占卜記錄與記事文辭。這是前溯的任何一個上古中國的時代都不能相比擬的。

(祭祀夒的卜辭)

四,殷墟甲骨上的文字,從內容看,大致可分為卜辭和非卜辭兩部分。其中卜辭部分佔絕大多數,非占卜內容主要在晚期。這兩類內容都不承擔記載歷史的“史記”功能。在卜辭部分中,又分為王卜辭和非王卜辭兩大類。王卜辭是不同時期以商王為中心所作出的占卜記錄,這是整個殷墟甲骨文的大宗。整個王卜辭從“自組”甲骨開始,大致可理出兩條發展線索,不多細述。非王卜辭,是與王室血緣親近的家族首領的占卜記錄,多出現於武丁中晚期,可分四種主要類型,也不贅言。

(甲骨文中的夒字)

五,那麼,在商代甲骨卜辭中,提沒提到過黃帝呢?目前尚未發現。甲骨卜辭裡提到的最遠的先祖神是夒(náo),總共有八十多條。編號為“屯南.4528”的甲骨上,稱夒為高祖,一次祭祀殺牲20頭牛。王國維考證,說夒就是“俊”,郭沫若認為有道理,還有人考證夒是舜。一些學者贊同,俊、嚳、舜是作為殷商族始祖神夒的一神之三名。認為這一神三名,作為天體宇宙神的俊、嚳、舜,集中反映了殷商人的宇宙觀和宗教觀——日月崇拜以及對日月循環運行規律的認識並將其動物圖騰化;夒是殷商人的祖先神,同時也是殷商人所崇拜的日月神。但饒宗頤和胡厚宣兩位先生不贊成王國維和郭沫若的考據,他們認為,夒,就是商族的直接祖先契,這個說法得到現在很多學者支持。在甲骨文中還發現了商朝的“周祭制度”——就是每天一祭,對所有在過位的先王,循環往復進行祭祀——第一個是上甲微,就是成湯,然後第二第三第四……週而復始。當然,很多學者,對商族把契作為自己的太陽神的觀點是同意的,因為有卜辭為證。這樣來說,甲骨卜辭中並未追悼比契更早的祖先,當然也不可能追悼黃帝了。

(記載“叀冊用”的卜辭)

六,黃帝是不是殷商人的祖先呢?司馬遷認為是。他說,帝嚳是黃帝的後代,又是商契的爸爸,儘管他也說帝嚳的第二個老婆吞食了鳥蛋而生下了契。最早和最完整記載黃帝和炎帝起源的文獻是《國語.晉語》,其曰:“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國語.周語下》則記載,黃炎兩族在陝西的西北部起源後,便往東發展,大約到了五帝時代中後期,便已到了河南一帶。其中黃帝族偏於黃河之北,炎帝族偏於黃河之南。在黃帝世系中,玄囂與昌意是重要的兩支。其中,玄囂一支當在今河南中部一帶。考古學界中,以鄒衡、李伯謙等先生為代表,通過對漳河型先商文化的分析與有關文獻的互證,最後認為商契起源於太行山東麓的河北北部的邢臺、邯鄲一帶。這個觀點得到大多數學者贊同。殷商人對以上情況會不會有記載呢?很可能有。《尚書.多士》雲:“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商有記載先人的冊典。甲骨文中的記載證實了這點。“合集.30398”等甲骨有“叀冊用”等語,郭沫若解為在祭祀時要誦讀記載先人事蹟的冊典,這裡面會不會有黃帝的記載呢?很可能有。不過,一是冊典不如甲骨利於保存,沒流傳下來;或者,被秦皇一把大火燒掉了也未可知。

黃炎二帝世系,現在見到的是東周以後的人記載的,可能有傳說的成分。但中國古代各遠古民族都有重世系、辨源流、講歷史的傳統,因此,即使是傳說的世系,也當有一定的歷史依據。


一老沈一


大家對遠古時代有普遍的誤解,彷彿夏商周是一脈相承的,忘記了那個時代的邏輯,那是個文明初期,生產力文化水平很低的發展階段。

大家都知道夜郎自大的典故,其實古王朝就是由一個個相對孤立的部落聯盟形式政權相對孤立的存在,各個都是夜郎國,只不過不存在自大的問題,當時沒有真正意義的大國,各個區域國家政權都以為自己是大國。各個部落聯盟之間的相互交集攻伐往往也是慘烈的滅族之戰,因此這邏輯上就是和其他文明直到最近的歷史那樣的文明斷裂中斷消失再組合的邏輯。

由於沒有成熟的文化傳承手段,傳承夏一脈口口相傳歷史的是周部落聯盟。說部落聯盟彷彿那是個原始部落,其實這個時候應該已經是家天下的貴族聯盟了,而商朝一族的貴族聯盟則不是黃帝一脈的,當然就不會有關於黃帝的記載,這應該很好理解,由於當時星羅棋佈的部落聯盟的此消彼長不斷消滅,很多應有的部族歷史脈絡早已被歷史消滅遺忘,一脈相承下來的只剩下黃帝一支一統天下,這裡面早期歷史也邏輯上會存在其他和黃帝一族有交集的部族祖先傳說的交集,其他的也就消亡在漫長的歷史當中了,比方三星堆遺蹟的歷史就是在中華流傳正史當中難覓蹤跡的。


guanghua458


現在發現的甲骨文不是用來記錄的。是商代用來祭祀占卜用的。

很多人認為甲骨文應該是全面的文字記載。這是典型的出發點錯誤。

商代主要的事情是祭祀和征戰。不需要表面自己從哪裡來,自己的祖先繼承來源。

商代得國本身就不光彩,所以很刻意迴避。

周代征伐商,出師有名。得道多助。

商代征伐夏本身就是串權行為。大家只能在文字意思的縫隙裡尋找一點證據。



2019年的硃紅兵


既然是刻在龜殼上的文字,那當然只是關於占卜的,為何要扯上黃帝呢?而至於周朝的典籍既然為典籍自然是記載歷史或者哲學,學術等值得傳承的華夏古文化的,在這裡我們能夠了解到我們的上古聖帝自然是最正常的事情。但是周朝的典籍上的文字與知識也不是周朝一個朝代的,裡面所載承的乃是整個華夏至周朝為止的所有先人的智慧的結晶,其中包含了我們華胥時代、伏羲時代、炎黃帝時代、帝嚳帝辛時代、以及虞朝、夏朝、商朝、周朝以來所有的文化傳承。且周朝作為中國最偉大的朝代之一,其彙集了天下之典籍,商朝的典籍自然也被周朝繼承了,所以周朝文獻裡所提及的黃帝,若周以前的朝代沒有作為信史記載過,周朝之人又怎能知道,就像我們現在,若是我們的文化沒有代代相傳我們沒有信史,又怎麼知道古人,我看我們會連清朝都不瞭解,何況古人。文字載史跟墓葬文化、祭祀文化、家譜文化一樣,這其實都是一種信史文化,這是中華民族智慧的提現,我們古人早就知道歷史是鏡子,歷史是前車之鑑,人類要更好的前進不能沒有歷史,所以我們的司馬遷與司馬光奮作《史記》、《資治通鑑》,為的就是讓我們以史為鑑!

最後感謝我們的古人為我們留下這麼多歷史鉅著與文化寶藏,從而讓中華民族永遠是根深葉茂!穩定向前!


仰望802315


堯、舜、夏人及周人都是北方黃帝部落聯盟,而商人是東夷部落聯盟,是中原地區第一次全面打敗黃帝部落聯盟的部落,南方的炎帝部落聯盟就沒有打嬴黃帝部落聯,後部分與其融合。商部落打敗黃常的帝部落聯盟後,徹底地消滅了黃帝部落聯盟的文化,包括夏文化,在中原大興中華文化一炎帝部落文化及東夷人文化,直到周人(黃帝部落的一個分支與羌人及炎帝部落的分支融合形成)才又恢復部分夏文化,後來奏人(並非東夷人西遷,而是十足的西戎,是周人一支與羌人混合品種,為了抬高身價,編造了一個嬴姓,附會到所謂的帝嚳各義下)統一中原後,沿襲周人制,直到漢人(東夷人與炎帝部落及少部分周人融合而成)推翻奏人,才算中華先民徹底地把黃帝部落趕回北方,真正實現漢人光復中原,恢復中華,迴歸炎、夷文化正統。後來黃帝部落的同宗匈奴人及其後裔一直為患中國北方,並多次消滅漢人政權!


汪小龍339


有繫有的,但上古對大自然的恐懼產生生殖圖騰即奔周仔等,以前的人在未受孔孟之淘燻很粗口的,以前的男女都是穿裙欠內,這個啥不存在非禮勿望,每戶有個長母掌火堂為之媧,媧也膽養別人的孩子,


小林185554962


一般來講,商來自於東方,應該屬於東夷的一支,與來自於黃土高原的炎黃部落有很大的差異,自然不會頌揚軒轅氏。而周氏來源於西北,與軒轅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自然以黃帝為尊,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夏,商,周正是華夏民族逐漸形成的時代,在這片區域裡,各部落間相互攻伐,相互融合都是很正常。好在終於走向大統,形成了統一的民該一華夏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