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进中科大、18岁读博士,中国天才为何终归平凡?教育应该反思

他曾经被誉为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物,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流传甚广的一个传说是,第一次走进校门时,他还在滚动一只铁环。

他就是曾经被冠以天才之名的谢彦波。

11岁进中科大、18岁读博士,中国天才为何终归平凡?教育应该反思

谢彦波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8级第一期少年班的学生。然而,他的求学经历与一般的学子极为不同,他是跳过整个中学阶段,从小学直接进入了中科大少年班,这在中国教育上也算是比较少见。

11岁的谢彦波,进入中科大,这在很多人的眼里觉得是羡慕和不可思议,但是足可以说明,当初的谢彦波绝对是一位天赋过人的孩子。在15岁,谢彦波就成为了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在读硕士,跟随于渌院士;18岁,谢彦波便已是在读博士,也跟随一位院士。可见,中科大对于谢彦波的培养,师资方面也算是阵容庞大。

然而,原本被看好的天才,本可能在20岁前拿到博士学位,却因为师生关系,最终夭折,于是便只能前往美国读博。

11岁进中科大、18岁读博士,中国天才为何终归平凡?教育应该反思

不过,前往国外后,谢彦波进入普林斯顿大学,跟随曾经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做固体物理理论工作,当时一度被誉为最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谢彦波与这位老师,依然存在性格不合,导致求学上出现一些不顺。

“我的论文不讨他的喜欢,”谢彦波说,“写的是他的理论的不对。”

或许,对于权威来说,并不是人人都喜欢被质疑,但是质疑本不应该区分是否权威;因为已经在学术上多次证明,权威的理论有时候存在历史的局限性,更何况真理最不该惧怕的就是质疑。

古老的东方文明中有一句老话:忠言逆耳利于行。

可惜,这句话往往被权威而忽视。谢彦波质疑导师,本身不该是一种错误,但是却不被接受,再次受挫。随后回国,他只能以硕士的身份接受了近代物理系教师的工作。幸运的是,谢彦波虽然在读博的道路上不是很顺,但是还是在21岁获博士学位。

11岁进中科大、18岁读博士,中国天才为何终归平凡?教育应该反思

有人说,是谢彦波的性格问题,但是对于真理的执着,对于权威敢于质疑,这却恰应该是做研究者具备的基本素质。试想,如果作为学术领域的人才,在权威面前没有质疑的勇气,在真理面前缺乏执着,又怎么可能出现突破性的研究?

多年以后,谢彦波与曾经被预言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期望渐行渐远,似乎天才回归到了平凡

,他从大学一名教师干起,也早已结婚生子,如今成为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副教授。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谢彦波本应该可以走得更高,走得更远,只是因为性格让他从神坛上跌落。然而,实际上更应该反思的是教育,中国多年来人才培养方面参照西方,淡化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致使一些人才失去了成长的土壤。与其说谢彦波回归平凡,倒不如,他接受了现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