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旅改革的今時未來,坦克的重要性越來越低,坦克還能奠定其“陸戰之王”的美譽嗎?

魑魅涅磐


現在的陸戰早就已經是強調合成作戰,強調單一一種兵器早就已經是過時的看法了。二戰中坦克似乎是威風八面,但是當時坦克就需要同其他兵器相配合才能夠發揮自己最大的威力,其他兵器也是一樣。


德國裝甲師不僅僅是把坦克集中在一起使用,更重要的是德國的裝甲師是一個合成單位,可以獨立作戰。

本身德國的坦克能夠發揮突擊隊的作用,就不僅僅是把坦克集中使用編成裝甲師,德軍的裝甲師裡邊包括摩托化步兵,摩托化炮兵,工兵以及配套了機動車輛,整個裝甲師是一個合成單位,在空軍的掩護下,德軍的裝甲師在突入對方縱深地帶的時候,能夠遇佛殺佛,遇鬼殺鬼就是因為自身力量的均衡,遇到了敵人反坦克陣地,自己的炮兵首先轟一遍,同時步兵部隊下車展開,收拾掉對方以後,然後接著向前,後邊的大卡車為前進的坦克不斷提供油料彈藥等支援保障。
蘇聯在大縱深戰役中也是提出了要合成的觀點,但是實際的蘇軍中坦克的數量偏多,其他的保障支援兵種不足。

當時,蘇聯人都說不應該解散自己的機械化軍,但是當時的蘇聯機械化軍單純的就是坦克,坦克不少,有500多輛,但是其他什麼也沒有,單純的500輛坦克可是打不過德國一個只有200輛坦克的裝甲師的,後來蘇聯也是多次上演了這種情況,一大堆蘇聯坦克氣勢洶洶的向著德軍陣地衝擊,但是還沒等接近德軍陣地,首先是德軍的空軍一頓炸,後邊還有德軍的炮兵反坦克炮等一大堆東西等著它呢,蘇軍在邊境交戰中大部分坦克都是這麼損失掉的。

現在陸軍的合成化程度很高,在重型部隊中,整個部隊實際上都是以坦克為核心編組的,重型旅的各種車輛都是要以能夠跟上坦克的進攻為準,不能拖累坦克的進攻速度。

空中力量可以摧毀目標,但是無法佔領目標,包括直升機。何況飛機直升機的防護能力太弱。
合成旅裡邊,包含了各種兵種部隊,並不是單一兵種在唱獨角戲。自從1991年的海灣戰爭以後,世界範圍內已經沒有爆發大規模的陸戰了,近幾十年天天在打仗的美軍都是在和游擊隊打,這種戰場上,坦克的用處不大,但是不可或缺,尤其是城市作戰中,只有坦克能夠為人員提供足夠的防護能力,而且如果有地面小分隊被圍,最終能夠救出被圍部隊的都是裝甲部隊。什麼直升機根本不敢去,只有皮糙肉厚的坦克裝甲車能夠上去。

一般快速向前推進,一邊做好戰鬥準備能夠隨時和敵軍交手,這種能力在地面兵器中,目前只有坦克有。

在進行合成旅的改變中,根據作戰對象和作戰地域的不同,通常會分成輕中重等幾種類型,其中重型旅的核心肯定是坦克,而輕型旅由於裝備輕,一般建制內是不會有坦克一類的重裝部隊的,不過到了執行任務的時候,可能會根據執行任務的不同臨時加強坦克一類的重型武器,這個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英國的挑戰者2目前的消息是要用到2035年,到時候可能會有新的坦克替換它,不過這個就要到時候看了。至於英國下一代的裝甲車輛中沒有坦克,倒不一定會影響別的國家,英國屬於海島國家,軍事力量強調快速部署,沉重的坦克不方便海外部署,現在英國已經沒有全球利益需要維護,況且現在英國也不需要在在歐洲大陸駐軍用英國坦克去抵抗裝甲洪流了,現在的挑戰者2還能用就先用著吧,畢竟是主戰坦克非常貴,英國現在缺錢,象英國國防中最重要的海軍現在都錢緊,原來計劃的12艘驅逐艦隻要了6艘。而別的國家只要未來的作戰形式可能有大規模陸戰,那就肯定要保留坦克。

不過,以後的坦克是不是現在的樣子可就真的不好說了,坦克本身是陸戰海戰化的產物,目前的坦克還是象海戰中的戰列艦一樣,走的是粗管子,厚裝甲的路子,以後的坦克了會不會變成類似航母一樣的小型無人機平臺可就不好說了。


紅色手電筒


自軍改開始,合成旅成了我軍陸軍發展的重點,組成合成旅的骨幹,由若干個機步營、裝甲營、炮兵營,以及陸航分隊,防化分隊、信息化分隊等組成。

其中,裝甲營,我軍走了兩條路發展的道路,一是裝備99A/96A主戰坦克,強化重裝攻堅作戰能力,特別是其中的99A主戰坦克,防護力強、火力猛、機動性高,即便放眼全球,作戰性能都出類拔萃。

二是裝備有8x8、6x6、4x4三種驅動方式,涵蓋多個型號、具備強大快速機動作戰能力輪式戰車,包括105毫米突擊炮、紅箭-9反坦克導彈、120毫米迫榴炮、09式步戰車等,具備速度快、機動能力強的特點,明顯屬於快速反應部隊,也突出了反恐能力。

從當下熱播的連續劇《陸戰之王》中可以窺探出,坦克依然是我軍合成旅的骨幹力量,儘管戰場上的武裝直升機包括反坦克導彈不斷湧現,但仍然無法撼動坦克在陸軍中的地位,畢竟是衝鋒陷陣、攻城拔寨最強大的陸戰武器。

至於我軍大量裝備輪式戰車,就是強調信息化條件下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特別是在公路行進時,我軍裝備的輪式戰車都具備100公里/小時以上的高速度,幾乎等同於家轎的速度了,對於戰時高速機動和穿插戰術意義重大。

因此,並不存在合成旅改革以來,坦克重要性越來越低的說法;現在,合成旅的發展中,武直和運輸直升機、坦克、輪式戰車等,可謂比翼齊飛,缺一不可,戰時起到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坦克提高了我軍攻堅作戰的能力,輪式戰車提高了我軍快速反應能力,武裝直升機提高了我軍反坦克作戰和打擊堅固堡壘的水平,運輸直升機則讓我軍步兵插上翅膀,機動作戰能力大為提高。

綜上,軍改賦予了我軍合成旅,面貌一新之感,部隊輸出火力提高,且火力銜接,機動能力提高,綜合作戰能力,可謂突飛猛進,軍改前的裝備,與當下軍改後的裝備,真的變化非常大。


國平軍史


如果有人只看到合成旅中不再編有坦克團就覺得坦克有可能推出歷史舞臺,實在是孤陋寡聞了。

早在二戰時期,各軍兵種混編的旅級作戰集群就頻頻出現過,它可以叫戰鬥群,可以叫特遣隊,也可以叫戰鬥支隊。採用什麼編制,和軍事科技的發展和對抗水平,以及軍隊面臨的局勢和任務都很有關係。

但是,不同種類的重武器用途和零部件差別較大,為了方便統一進行日常訓練、維護和修理等等,就算完全撤銷坦克團,也會有類似的管理機構來協調這些事務。

最重要的一點,一百年來,坦克的形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可能有人看看媒體報導,覺得現在坦克就是現在這些裝備大口徑直射火炮的龐大戰鬥車輛。

一戰時,坦克是主要用來突破戰壕鐵絲網的,火炮甚至只能目視瞄準。

二戰時,坦克的主武器從機槍到小口徑機關炮到90毫米大口徑火炮都有,裝甲防護從只能防禦輕武器子彈到擋住大口徑火炮直射的都有。

所以,是不是有人覺得二號坦克和虎王,斯大林-2這樣的龐然大物不是一種武器?

二戰後,坦克炮的口徑越來越大,從90毫米一直髮展到現在的120毫米,125毫米,還有140毫米炮作為技術儲備。

坦克防護從鋼製裝甲一直髮展為複合裝甲,乃至被動和主動防禦裝甲。

很多新技術,比如電子計算機、紅外線偵查器材、炮射導彈和制導炮彈等,一旦遇到合適的時機就會安裝到坦克上。

所以現代的坦克和過去的未來的,都不相同。

也許隨著科技的發展,坦克的武器變成小型化的電磁炮或者激光武器。

裝甲變為主動防禦系統。

也許還可以攜帶和回收無人機、小型無人戰鬥車輛。

車載的電子設備也許還會成為部隊數據鏈上的重要節點。

(目前激光炮如此笨重,但是說不定以後技術突破,能夠裝到坦克上,甚至能作為單兵武器)

歸根結底,軍隊需要一種火力、機動能力和防護力都較強的重型戰鬥車輛。至於它具體是什麼形態,並不重要。至於符合這種定位的武器,無論變成了什麼樣子,我相信軍隊不介意繼續稱之為坦克。

閱讀更多軍事內容,請關注 近衛步兵師


近衛步兵師


合成旅也看是啥合成旅啊~ 重型合成旅當中,坦克照樣是主力

畢竟戰術的任務不一樣,裝備肯定也不一樣,看上邊這個81集團軍的某重旅,主力就是99A和04A步戰車,全履帶式~ 地形適應性強,適合直接突入並於敵方裝甲部隊、重火力目標硬剛。

雖然說傳統的大規模作戰幾率很低,但絕對不能直接無視掉這種全面戰爭的可能性,而且如果遇到個小國鬧騰,對方有坦克,你沒有,怎麼形成直接的威懾力?

所以坦克、自行火炮、步戰車這種陸軍中堅的機動力量是必要的。尤其是坦克這種高防護、重火力的單位是步戰車、輪式車輛沒辦法取代的。畢竟這兩遇到坦克都得跪著叫爸爸,而反坦克最好的玩意還是坦克(因為動能穿甲依舊王道,化學能破甲對現代普遍裝備主動防禦,反應裝甲,複合裝甲的第三代坦克面前可靠性差了點)

另外題主可能是看到了裝備大量輪式裝甲車輛的合成旅,用輕型的輪式步戰車、輪式突擊炮、輪式迫榴炮替代了重旅的那些履帶式鐵憨憨。它走的是輕型高機動路線,它取代的是輕型機械化步兵師團,而且更精簡,更高效。


所以說,陸戰之王依舊還是坦克爸爸擔當,但其他的一些不管是履帶式裝甲車輛、火炮也好,輪式的裝甲車輛也好,他們也都有自己的戰爭定位,畢竟現在戰場多樣化遠超二戰,各司其職的車輛也只會更多。所以相對之下看起來坦克佔比似乎下降,但地位還是存在。


瘋狗的輕武


合成旅和之前的機械化旅什麼區別。第一指揮體系扁平化,非戰鬥部隊削減,給指揮體系減肥,給作戰部隊減肥。主要力量集中在作戰部隊,最後通過信息化,數字化 ,網絡化發的指揮體系提高部隊的多兵種協同,跨兵種指揮,引導,協同能力。特別提倡空地一體,信息化功防。

雖然目前各國的反坦克導彈,輪式突擊裝甲車等裝備壓縮了坦克的用途,但是,在戰爭烈度高的戰場上,坦克依然是好用的最核心突擊武器。為什麼,第一坦克通過能力強。什麼地方都能趟過去,5米的河流,3到四米的陡坡,兩米的反坦克壕溝等。第二裝甲厚。坦克因為動力原因,他可以安裝想象不到的厚度裝甲。這在其他車輛上是不現實的。換句話說,同樣距離他防禦力最強。最後速度,坦克要離開公路後的速度,目前地面裝備很少能比上的。


風車騎士45541173eg


無堅不摧,滾滾揚塵來自天際,個人近日也在關注軍旅影視劇《陸戰之王》,其中一故事細節設計,以坦克為命的兵王牛努力,終於在合成營前敗下陣來。在藍軍綜合信息裝備面前,再優秀的坦克,也會喪失其技術優勢,這就是合成旅改革的全部意義。藍軍也有坦克,只是其中之一,實現了裝備模塊化的合成旅,可以多種裝備,使戰場空間變得單向透明,隨心所欲地打掉紅軍主要作戰節點,再集中力量來殲滅對方主戰裝備。今者一問,如是看來,坦克在未來還是陸戰的王者嗎?答案是肯定的,電視劇雖然還沒有播完,但魂舞大舞可以明確地說,那是一定的。

“牛”的努力

任一單一裝備也不是一個可以被無限放大的戰場空間,沒有信息和技術支撐,只能作為單獨的作戰節點使用。“牛”不退役,留在部隊的意義,就是要進一步拓展陸戰之王的空間,使其進一步發揮效用,為地面戰鬥提供更加強大的移動火力保障。隨著坦克技術的進步,它可以作用於平原、高原和城市,空投到任何節點,現役所有陸地裝備,都無法替代它的作用。仍要一往永前,憑著它火力更加威猛,會把握有利時機出動的戰術聰明,會憑著它可更加有效的保護自己,比如技術隱身,比如能出現在任何想要出現的地方,可以再次無堅不摧。

“張”的能量

新一代兵王,容易接受新的戰術,然而戰術並不是可以只憑想像,裝備才是戰鬥力生成的重要基礎。他們還過於稚嫩,沒見過滾土卷塵強大無比的坦克,究竟可以表現出怎樣的戰鬥力。機動更快,火力更強,防護更堅,面對這樣的坦克集群,昨天的演習,3.8公里打不著藍軍司令的戰術設定,可以立馬實現劇情反轉。在更強大的彈藥,更遠的射程,更聰明的彈藥面前,楊俊宇不得不進行更為全面更為新穎的戰術考慮,伴隨軍事思想革命的步伐,坦克如何發揮更大能量,盡最大努力,都是可以重新思考的。這個問題永遠難以有標準答案。走過昨天,武裝直升機的出現,即有坦克要消亡的討論,而在今天一樣。


魂舞大漠


坦克怎麼可能會退出歷史舞臺? 坦克現在仍是現代陸上作戰的主要武器,是裝甲突擊力量的核心。至少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坦克仍是重裝部隊的主戰武器之一。

目前坦克的發展趨勢

坦克的發展確實有減緩的趨勢,這其實也和當下的國際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目前國際社會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沒有發生大規模陸地戰爭的風險。因此大部分國家對國防的需求更多的是注重空中和海上力量的建設。不過,有潛在地面戰爭發生的地區,發生坦克戰的可能性並不小,而作為地面核心力量的坦克也沒有停滯不前。比如中國不僅裝備了ZTZ99A型主戰坦克,去年還官宣了ZTQ15輕量化主戰坦克,新一代的主戰坦克也在緊鑼密鼓的研製之中;北方的俄羅斯,新一代的“阿瑪塔”主戰坦克在15年問世,早期的T90/72坦克也在不斷的改進更新之中;韓國、土耳其也高調公佈了自主研製的新型主戰坦克;處於戰爭邊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就更別說了,坦克可是主力裝備,無法國產就從國外進口;就是美國的M1系列主戰坦克現在也剛剛更新到M1A3的水平。

新一代的“阿瑪塔”坦克都出來了

還有一點,現代主戰坦克的性能已接近上限,沒有革命性技術突破的話整體性能很難有大的飛躍。受重量的制約,讓坦克在體積、防護、火力、機動性等方面很難有突破性的進展,只能在一些細枝末節上尋求改進。這也是現代主戰坦克發展減緩的一個重要因素。

M1A3坦克戰鬥全重接近70噸,重量基本達到了極限,再重的話使用地形將受到影響


英國為什麼不裝備新型主戰坦克了呢?其實也很好解釋,首先沒有國防壓力,身處海島的英國沒有陸地強鄰,暫時不需要研製新型主戰坦克應對周邊的壓力;其次,肘襟見肘的軍費支出,英國的軍費重點一直在海軍,可第二艘航母差點就因財政問題而夭折,海軍都這樣了就更別說陸軍的裝備研發了;最後,陸軍使用的挑戰者2型主戰坦克性能尚可,整體水平還算是世界前列,短時間內不會落後。所有的因素相疊加,最終導致英國放棄了新型主戰坦克的研發。相反,歐洲大陸上德國和法國就一直沒有放棄坦克的研製和改進,不僅各自研發了更大口徑的140毫米坦克炮,甚至還放出過消息稱要聯合研製新型坦克以應對“阿瑪塔”的威脅。

挑戰者2坦克開創性的使用“喬巴姆”複合裝甲,使坦克的防護能力有了不小的提升。

師改旅和坦克

現在所說的師改旅軍事改革,其實是由美軍最早倡導和實施的。師改旅的本質其實是,通過使用更小更靈活的戰術單位來完成原有的戰役戰術任務。

師改旅的早期,美國太過自信,只重視了裝備的戰略戰術機動性,確實忽視了坦克的作用,結果新型的模塊化旅級戰鬥隊中,輕型的IBCT(步兵旅級戰鬥,主要搭乘高機動車作戰)佔比超過了40%,中型的SBCT(斯特瑞克旅級戰鬥隊,全部使用輪式裝甲車)又佔用了一大塊,重型的HBCT(重型旅級戰鬥隊,使用坦克和履帶式步戰車)僅剩十餘個。而且重型的HBCT中,坦克僅有58輛,SBCT和IBCT則一輛坦克也沒有,結果造成美軍坦克大量封存。到2011年改編完成後,美軍現役坦克僅有1000餘輛,另有一部分作為預置裝備部署在海外基地,其餘的被大量封存。

美軍的師改旅中,增加了使用斯崔克裝甲車的輪式裝甲部隊,即SBCT

2012年後,美軍意識到HBCT坦克數量過少,很難對抗同等規模的假想敵(中俄),於是又重新對HBCT進行調整,不僅在編制內增加坦克數量,還增加了重型裝甲部隊的數量。並且將重型旅級戰鬥隊改名為裝甲旅級戰鬥隊,即現在的美軍“ABCT”,坦克也上升到87輛,各型履帶式步戰車則接近140輛。目前美國常規部隊中ABCT的數量為11個,如果再加上國民警衛隊中的ABCT,總數達將到16個,佔比接近30%,僅陸軍中使用的坦克就超過了1400輛,如果再加上海軍陸戰隊和海外預置的數量,總數接近3000輛。

所謂的IBCT和SBCT雖然具有全球快速部署的能力,可整體上屬於輕中型裝甲車輛,防護能力偏低,一旦遇到以坦克為主的地面戰爭時,必然會遭遇極大的損失。而美軍重型裝甲部隊的這個變化也可以看出,坦克的作用不僅沒有減輕,反而愈加強化,在未來地面戰爭中也會有更加突出的表現。其他國家的師改旅規劃中同樣沒有忽視坦克的作用,雖然數量上有所下降,但質量卻直線上升,綜合作戰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2012年美國陸軍調整後裝甲旅級戰鬥隊ABCT的編制。之後美國陸軍又進行了多次微調。

關於“坦克過時論”

早在上世紀60年代以後,單兵反裝甲武器的普及就帶來了“坦克即將過時”的觀點。在第四次中東戰爭時,埃及輕步兵利用反坦克武器消滅了冒進的以色列裝甲部隊,更是影響了不少人。可實際上呢,坦克不僅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反而發展出了防護能力更強的複合裝甲,基本從正面免疫了單兵反坦克武器的攻擊。再加上協同戰術的改進,避免出現單打獨鬥的局面,直到現在,坦克依舊是各國軍中的主力裝備。

第四次中東戰爭

前幾年敘利亞內戰中,大量政府軍坦克被反政府武裝擊毀又曾引起過“坦克是否過時”的爭論。爭來爭去最後發現,沒有什麼裝備可以取代作為防禦支點和火力支柱的坦克。敘利亞戰爭中坦克被屢屢打爆,更多的是使用者的戰術素養不足,否則很難解釋為什麼2004年美軍裝甲部隊會以微小代價攻佔伊拉克城市費盧傑。

敘利亞戰爭中一輛被擊毀的坦克


最後再強調一下,輪式裝備最大的優點是戰略戰術反應速度快,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部署到戰區。但輪式裝備的防護能力太弱,依託陣地還可以勉強進行防禦,可不能和和坦克硬碰硬。畢竟雙方的防護能力差的太多,單兵反裝甲武器打坦克不容易,可擊毀輪式裝甲車那要簡單得多。要不然現在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反坦克武器”呢。


水井土城


這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客觀看,坦克要想重現戰場“大主角”那種神氣的身份,確實比較困難。

現代戰爭中,軍事對抗已經由數量型轉變為以質量為主導的模式,講究“非接觸性”戰爭和“精確打擊”,主推的是電子預警和干擾技術、精確制導武器、衛星偵察手段、隱形戰機等等。很顯然,以上活動依靠的多是空中力量和網絡電磁技術。

比如,大家喜聞樂見的“五環”打擊理論。

其中,第一環是指揮、控制和通信系統。某種情形下,甚至不用出動有型武器,僅僅以黑客入侵對方作戰數據鏈的形式,就能大面積癱瘓對方的指揮、通訊系統,相當於弄瞎了敵人的眼睛;

第二環是生產設施,包括石油、電力、軍工生產和儲備場所;第三環是基礎設施,諸如機場、港口、鐵路、公路等交通設施;

很明顯,前面三環針打擊的都是對方的“持續作戰能力”,並沒有像機械化戰爭時代那樣直接講究“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屬於非接觸性戰爭形式,基本不會涉及到面對面的軍事對抗。

從第四環開始,才涉及到了“人”,包括與作戰有關的軍事與非軍事人員;第五環是野戰部隊,包括防空系統、軍營、坦克部隊等。

如果按這個理論,與坦克相關的軍事活動竟然給邊緣化到了外圍,的確有點“榮光不再”的感覺。

實際運用上,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正面戰場,美國也順利的實踐了這個“五環”打擊理論。

戰爭剛開始,伊拉克的指揮所、通訊站、軍用機場、雷達網、發電站就被美軍的精確制導武器,先發制人的搞了個“定點清除”。

薩達姆軍團驕傲的坦克海洋,大部分根本沒機會直接遭遇美軍的地面部隊,就被從百里甚至千里之外的空基、海基和陸基的投送平臺上起飛的精確制導武器打癱瘓。在制空權一邊倒的情形下,伊軍的地面部隊優勢喪失殆盡,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於是,成建制的伊軍同驚弓之鳥一般,紛紛選擇了大規模投降。

顯然,現代局部戰爭,節奏快,烈度強,作戰成本也極高,往往很短時間就會決定勝負,更注重局空中打擊。

而在消耗戰中,適合在野戰條件下,摧毀敵軍防禦陣的坦克,大而笨重,速度相對慢的多,機動性差,也並不實用。甚至,我們往往會在新聞中看到,塔利班遊擊隊、也門胡塞武裝能開著裝備有機槍和火箭炮的皮卡,利用主場優勢和山地的掩護,把對方全副武裝的坦克打的團團轉。

加之,反裝甲武器的不斷升級,讓坦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尤其在武裝直升飛機面前,坦克幾乎就是活靶子。

此外,在城市攻防戰中,坦克貌似也非常被動。比如,灑滿了毛熊的血淚的車臣格羅茲尼之戰。

在這種高烈度的城市巷戰戰中,坦克等重型裝甲武器甚至一度成了弱勢兵器。

隱蔽在街邊、各類建築的迴廊、門窗後的敵人,隨時可能向坦克發射致命的反裝甲武器;而且,巷戰中,坦克的視野不足,對於近距離的戰場情況更是無法有效偵查,其裝甲和火力優勢很難發揮,尤其是頂部和側翼,防護的比較脆弱。

第一次車臣戰爭中的俄軍,本想著利用自己的鋼鐵洪流,長驅直入,事前並沒有認真研究原本就當成要塞設計和建造的格羅茲尼的城市規劃,裝甲軍團就衝進去開打了。

結果,俄軍的笨重的裝甲武器在城市巷戰中,幾乎成了對方伏擊的“活靶子”。第一輪巷戰後,俄軍慘烈的大敗。一個俄軍裝甲作戰旅幾乎團滅,只有1個軍官帶著9名士兵活著走出格羅茲尼。

大家設想,幾百輛坦克在城市街巷中魚貫壓近,遭遇埋伏後,要及時掉頭撤出,根本行不開。

情急之下,部分官兵選擇放棄裝甲車,可剛跳下車,就被敵軍的狙擊手射殺。短短半個小時後,300多輛坦克裝甲車開進去,200多輛被擊毀,陣亡官兵1000多人。

(在第一次車臣戰爭中見證了毛熊血淚的T-80坦克,雖然勁大跑得快,但不夠靈活,這在巷戰中,幾乎就是致命的缺陷)

畢竟,巷戰非野戰,並不適用大規模裝甲武器的平推戰術;此外,鑑於反裝甲武器早已經普遍化,巷戰的伏擊和交火中,坦克無法周全的保護步兵,步兵也難以保全坦克。而且,進入巷戰的坦克裝甲車,不僅喪失了速度優勢,還犧牲了射程優勢。

因此,第一次車臣戰爭中的俄軍坦克,在巷戰中,幾乎變成了葬送士兵的鐵棺材。這次教訓也直接引發了全世界對坦克戰法的思考和改革。

顯然,傳統的常規裝甲作戰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戰場了。現在的北約國家,在坦克研發方面都沒什麼興趣,大筆的資金更傾向於戰機和各類精確制導武器的升級。

但我們也要客觀的分析,像海灣戰爭、美伊戰爭中,作戰的雙方的“資質”,本身差距就很大。面對掌握著五位一體作戰體系的美軍,伊軍的防空力量幾乎癱瘓,這才讓武裝直升機和巡航導彈佔了上風。如果當年美軍的對手具有完備戰術防空體系,並把握著勢均力敵的制空權,那結果又另當別論了。所以,現代裝甲戰爭的理念中,坦克不會再被當做單獨的作戰個體出現了,越來越講究’搭配著用”。本世紀以來,全球各軍事大國的“合成旅改革”,就是順應了這種趨勢。“合成旅”能極大的提升各種部隊的協調和指揮能力,懂得在戰鬥的什麼階段投入何種力量,能恰到好處的利用手頭上的兵力和火力。

總之,雖然在現代戰爭的模式下,坦克的發展遭遇了一定的瓶頸,但作為防護,機動,火力的結合體,它仍屬於陸軍突擊力量的首選,也一直被看作重要的火力平臺,代表了裝甲突擊的作戰的理念。只要未來戰場還有這方面的作戰需求,各國陸軍就不會廢棄坦克。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目前,武裝直升機的作用超過坦克,成為新的陸戰之王。當代軍事戰略家喬良將軍曾預言,將出現二、三百架武裝直升機組成的陸航集團軍部隊,它將所向披靡、威力空前!


跪射俑


坦克在合成旅的作用大小主要是看仗打的大小,如果只是教訓一下敵人沒有要佔領該地區的意願,那麼坦克的作用確實在現代化戰爭下,作用不大,但是如果需要戰領該地區的,那坦克的作用任然是非常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