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不愁,快樂一生!

“三天”不愁,快樂一生!

有個朋友告訴我,他小時候把一次吃上20個包子當作人生理想時,他感到很幸福;當月收入超過5000之後,他仍然感覺不到快樂。於是,我就思考一個簡單的問題,什麼是幸福。

幸福與事業、愛情、家庭、金錢、權利好像沒有什麼關係。幸福是一種心理感受,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是一種境界。當事業、愛情、家庭、金錢什麼都不缺時,人們經常還缺一樣東西――感知幸福。專家告誡我們,保有底線的慾望就是幸福。

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但是還有許許多多人“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那就是人們的幸福感與生活好壞沒有直接關係。人們罵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貧富差距太大、貪官汙吏太多、生存環境太差、生活壓力太重等等。最重要的還是人們攀比心理造成幸福感缺損。

我在北戴河的沙灘上見到這樣一幕:一位吃飽飯的乞丐在海邊曬太陽,一位千萬富翁走過來對他說,你真可憐,窮得什麼都沒有。乞丐看了他一眼說,你才最可憐,我比你幸福。你眼前的陽光、海浪、沙灘、美景我都和你一樣擁有;我每天擁有的無憂無慮的心境你卻沒有。你天天要考慮怎麼擔心市場競爭會讓你企業虧損,你天天要想方設法算計人家,天天防止被人家算計……。想一想你多可憐。

仔細想一想,乞丐的話也有一定的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擁有鉅額資產不一定就幸福,一無所有不一定就可憐。關鍵要看怎麼去思考。

“三天”不愁,快樂一生!


我有兩位鄰居,他們思考問題的方法不同,一個似乎時時沉浸在幸福裡;一個似乎天天糾纏在煩惱中。單位分房子,老張分在頂樓,小王分在底樓。老張因為住頂樓很高興,他見人就說,我家在頂樓,站得高,看得遠,視野開闊,空氣新鮮,陽光充足,沒有電梯,天天爬樓可以鍛鍊身體。小王因為住底樓很不高興,他見人就說,底樓陰暗潮溼,蚊蟲又多,人來人往,吵得人心煩意亂。幾年以後,單位重新調配住房,老張住底樓,小王住頂樓。老張見人就說,還是底樓好,上下方便,用不著費力爬樓梯,室內溫度低,夏天很少開空調。小王還是不高興,他見人就說,頂樓太不方便,天天爬樓梯累死人,一到夏天熱得很……

世間上的任何事情都有兩重性,要從積極方面思考,就會時時沉浸在幸福裡;要是從消極方面思考,就會天天糾纏在煩惱中。幸福就在每個人的心中,煩惱也在每個人的心中。想幸福時時幸福,自尋煩惱天天煩惱。

有一個擁有億萬資產的老太太得了憂鬱症,原因是她有兩個兒子都是億萬富翁,大兒子是一家大型涼帽生產企業,小兒子是全球聞名的雨傘生產商。老太太天天發愁的原因是天氣變化。如果是陰雨天,她為大兒子發愁,擔心他涼帽賣不出去;如果是晴天,她又為小兒子發愁,擔心他雨傘賣不出去。所以不管是什麼天氣,她都沒有好心情,時間一長,就得了憂鬱症。兩個兒子出巨資為母親看醫生,也不見好轉。有一天一位心理醫生只用幾句話,就讓老太太茅塞頓開。醫生開導老太太說,你這樣考慮,如果是晴天,大兒子的涼帽肯定好賣,你就開心;如果是陰雨天,小兒子的雨傘肯定好賣,你也會開心。所以,不管是什麼天氣,你總是天天開心。

是的,幸福就在自己心中,看你怎麼把握。有的人面對再大的不幸,他們都會從積極方面考慮,總是感到幸福。

有一位參加抗美援朝的老戰士,他在朝鮮戰場上丟掉一條胳膊,他不但沒有懊喪,而且顯得很幸福,他說,比起犧牲在前線的戰友他幸福多了。他後來耳朵被炸彈震聾了,他高興地說,今後再也不用煩心了,“耳不聽心不煩”。後來他的眼睛被打瞎了,他更是高興地說,這樣更好了,世間什麼醜惡都看不見了,我是最幸福的人了。

人們不快樂的因素主要是自尋煩惱。有專家統計,人們有30%為昨天發愁,有40%為明天發愁,有22%發愁的是微不足道的小事,4%是無法改變的現實,剩下的4%是正在做的事。其實,昨天已經過去,不再煩惱;今天正在進行,不用煩惱;明天還沒有到來,煩不著。

因此,專家給人們一個幸福的秘方:“三天”不愁,快樂一生。

“三天”不愁,快樂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