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布在決定背叛項羽的時候,英布預料得到項羽必敗嗎?你怎麼看?

騎蝸牛走高速


英布叛楚歸漢的真正原因是不服項羽,他並沒有預料到項羽必敗,而是認為自己不比項羽差,不想在項羽手下幹,不甘心當項羽的臣子。

1、英布的來歷出身

英布是秦朝末年漢朝初年的名將,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

英布小時候曾遇到過一個相士稱他“受刑後當稱王”,後來到了壯年的時候,犯了法,被判黥刑,就是在臉上或是在額頭上刻字或是圖案,因此又被人稱為黥布。

黥刑在歷朝歷代都是,在宋朝的時候改為用針刺,並且發配到邊遠的地方。比如說《水滸傳》中林沖刺配滄州、楊志被刺配大名府、宋江刺配江州、裴宣刺配沙門島、朱仝因私放了插翅虎雷橫,被刺配滄州、盧俊義也是刺配沙門島、武松刺配孟州。

英布在被黥刑後,成為驪山給秦始皇修建陵墓的囚犯,陳勝吳廣起義後,英布也糾集了一幫人建立了反秦的軍隊,後來投靠了項梁。

2、衝鋒在前,超級打手

英布歸順項梁後,攻打景駒、秦嘉等人的戰鬥中驍勇善戰,功勞最大,被稱為當陽君。項梁戰死定陶後,英布被楚懷王封為將軍,後來項羽派英布渡過黃河和秦軍作戰,打敗了章邯率領的秦軍,章邯率領秦軍投降,英布奉項羽命令坑殺二十萬秦軍。

在函谷關又是英布從小道潛入,擊敗了守軍,進入關內,一直打到咸陽,後來也是英布經常作為先鋒作戰。

3、封王后生異心

後來項羽分封諸王,英布被封為九江王,英布在項羽的指使下,在半路截殺了被擁立為義帝的懷王。但是後來英布開始產生了異心,不願意再給項羽賣命,也許是認為自己已經封王,失去了動力。

齊王田榮背叛了楚國,項羽向英布徵調軍隊,英布託病沒有去。項羽在彭城被劉邦打敗,英布又託病不去幫助楚國,因此引起了項羽的不滿,項羽多次派人去譴責英布。但是因為項羽一邊攻打齊國,一邊抵抗劉邦,分不出精力去對付英布,所以沒有攻打他。

後來劉邦派隨何去勸英布背叛楚國,隨何來到淮南,等了三天才見到英布。一針見血的指出英布所謂的以子臣之禮侍候項羽是言不由衷的謊言。

要不然為什麼英布不派兵幫助項羽攻打齊國,傾盡全力輔佐楚國對抗劉邦呢?隨何還來到驛館見楚國的使者,迫使英布殺掉了楚國的使者。因為依照項羽的性格,如果楚國使者回去告訴項羽在淮南見到了劉邦的使者,項羽一定會對付英布。

這樣英布就走上了背叛楚國,投靠劉邦的道路。

4、結論

如果英布認定項羽會失敗,他就會痛快的答應隨何的建議,而他不答應,則是因為劉邦的勢力不如項羽的勢力,所以從這一點上看,英布並沒有認定項羽一定會失敗。

英布開始是帶著軍隊投靠的項梁,項梁死後屈居在項羽之下,本身就不是很服氣。加上後來項羽在征戰過程中英布出了很大了力氣,立了很大的功勞,英布封王后,並不會感激項羽,而是認為是自己應該得到了。

這時候英布認為自己和項羽是平等的,所以在項羽向他徵調軍隊的時候,開始裝病不聽從項羽的命令。

但是畢竟聽慣了項羽的命令,也知道項羽的殘暴和無情,所以項羽派人責備英布的時候,英布開始害怕了,後來又是因為害怕項羽知道自己接見了劉邦的手下,而怪罪自己,所以被劉邦拖下水。

因此英布並沒有一開始就預料到項羽的失敗,只是一方面不願意屈服在項羽下面,一方面害怕項羽對付自己,所以才不得已投靠了劉邦。


逝去即歷史


英布背叛項羽的時候,正是項羽實力強大,力壓劉邦的時候。如果說英布這個時候就預料到項羽必敗,他也不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反叛項羽。實際上,英布背叛項羽是不得已的,是另有原因的。

後世曾經有過一個傳說,說是到了三國時期,韓信轉世做了曹操,彭越轉世做了劉備,英布轉世做了孫權,劉邦轉世做漢獻帝。這樣,大家都報了上世的仇怨。

從這個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絲端倪。那就是這三個人都是梟雄,都有稱霸天下的野心。英布和韓信、彭越更加不同,他的野心要比這兩人更大。因為韓信、彭越都算是劉邦的下屬,他們也把自己看成劉邦的下屬。雖然他們對劉邦的命令拖延推諉,但還是最終按照劉邦的指令照辦了。

可是,英布則不同。我們看英布的軌跡,他根本就和劉邦不搭界。他只是圍繞著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奮鬥。劉邦也不徵調他,他也不去參與劉邦和項羽的征戰。那麼,英布背叛項羽又圖著什麼?

我們從歷史上看,英布背叛項羽的時候,正是劉邦被打得大敗,處境窘迫的時候。要是這個時候英布能夠預料到項羽會失敗,他的叛變就不會那麼勉強了。

在英布背叛項羽的時候,劉邦正是彭城之戰後。在那場大戰中,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被項羽的三萬騎兵打敗,幾乎全軍覆沒,連自己的父親和老婆都被項羽抓走了。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劉邦讓隨何去說服英布背叛項羽,而且要求很低,只需要英布牽制項羽的主力幾個月就可以了。

隨何前往英布那裡,圓滿完成了任務。他成功說服了英布背叛項羽,項羽被迫調用自己手下的主力龍且去攻打英布。英布戰敗後,逃到劉邦那裡。項羽雖然打敗了英布,可是分散了自己的力量,使得劉邦得到了喘息之機,度過了難關。

那麼,我們在這裡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在彭城戰敗後,劉邦想要牽制項羽的兵力,為什麼偏偏要選擇英布?英布有什麼地方的表現讓劉邦認為他可以被說服?

我們看看隨何是怎麼說服英布的。隨何到英布那裡,先是問英布對項羽的態度。英布回答說自己是項羽的臣子。隨何隨即指出了英布首鼠兩端,並不去盡臣子的義務,坐觀成敗的行為,根本就不是做臣子的行為。並且指出劉邦比項羽高明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指出劉邦肯定會保證英布的封地不會丟失。

這最後一點正中英布的下懷。劉邦之所以選擇英布來作為策反的對象,也正是看中了英布和項羽之間的矛盾。英布在被項羽封為淮南王后,就不再對項羽的指令那麼熱心了。

而項羽雖然對英布不滿,但是還想利用英布的才能。所以才沒有撕破面皮,只是連連徵召英布。英布心懷嫌隙,也不敢去見項羽。這種情況被劉邦察覺,才認為英布有隙可乘。

英布雖然認可了隨何的說法,為了自己的領地答應了劉邦的條件,但是,他並不認為,劉邦就肯定能夠打敗項羽。所以英布按兵不動,還想再看看風色。

在這種情況下,隨何採取了最後的手段。他故意在項羽的使者面前出現,把英布和劉邦的勾結大白於天下。這樣一來,英布再也躲不過去,只有起兵反叛項羽一途了。

由於隨何在這一次策反英布的行動中表現出色,立下了大功。到後來劉邦指責這些文臣不如武將的時候,隨何就理直氣壯的把策反英布的事情提出來反駁劉邦。劉邦也只得啞口無言,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到後來,英布戰敗逃到劉邦那裡。劉邦給他軍隊,讓他收拾舊部,去和項羽作戰,恢復自己的舊領地。在垓下之戰中,英布也沒有參與,只是專心收復了自己的領地。到劉邦建國的時候,英布依然領有他的舊領地,做他的淮南王。

但是,英布除了不得已反叛項羽,那麼更深層的原因是什麼呢?他為什麼當了淮南王后,就不願意聽從項羽的調遣了呢?這個原因,我們可以從後來他反叛劉邦的經過裡看出來。

當劉邦誅殺韓信、彭越後,英布兔死狐悲,感到自己的末日即將到來。因此,英布決定鋌而走險,起兵反漢。當劉邦來平叛的時候,他問英布為什麼要造反?英布回答說,相當皇帝罷了。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到,英布的本心。他的心裡,自己是和項羽、劉邦平級別的人。他和劉邦項羽一樣,原本都是獨自起兵的軍隊,後來都歸於項梁的部下。在項梁死後,全部都直屬於楚懷王。劉邦率領他的軍隊西入關中,而英布和項羽一起歸宋義指揮去救鉅鹿。只是因為項羽殺了宋義,英布受楚懷王的命令才歸屬了項羽。

在英布的心中,自己和劉邦、項羽都是一樣的人,為什麼要聽從他們的指揮,做他們的部下?因此,當項羽封他為淮南王之後,他就不再關心劉邦項羽的鬥爭,只想安安穩穩的做自己的王爺。

可是,現實是殘酷的。天下大勢,建立大一統的集權國家是大勢所趨。英布也不能逃脫在外。終於,只是想關起門來當王爺的英布,既不見容於項羽,也不見容於劉邦,最後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英布之所以會投靠劉邦,一方面是因為害怕。畢竟在項羽徵發他的軍隊出征的時候,英布要麼不出兵,要麼派了一名都尉帶著幾千兵馬去應付了事;二是被劉邦派來的使者隨何逼的。楚漢戰爭在此時已經處於膠著狀態,英布歸附誰,哪方就有可能會獲勝。因此,項羽也派使者來催兵。隨何當著項羽使者的面,表明了英布已經投靠了劉邦,逼得英布在無奈之下只得殺死了項羽使者,起兵投靠劉邦。所以說,英布投靠劉邦並不是預料到項羽一定會失敗,而是一怕項羽秋後算賬;二被隨何逼迫。

歷史背景

楚漢戰爭中,劉邦雖然最終贏得了天下,可是贏得卻並不輕鬆!

簡而言之,漢軍是兩面作戰,韓信在北,負責清理楚軍的盟友;劉邦在南,負責與項羽正面相持對戰;楚軍呢,就慘了點,屬於多面作戰,四下起火,八處冒煙,把個力敵萬夫的楚霸王變成了個到處救火的消防隊長。

隨著戰爭的曠日持久,人力和錢糧的補充就成為了雙方能否堅持打下去的重要砝碼。蕭何在這場戰爭中功不可沒。據《蕭何傳》記載,因為劉邦在與項羽的對決中,屢次被打成光桿司令,蕭何就屢次從關中徵發士卒去補充軍隊,並且通過計算戶口數量來徵發、轉運糧餉來支援前線作戰,這也就是劉邦封賞功臣時蕭何被封為第一功臣的原因。

徵發士卒並送至前線相對容易些,糧餉的轉運可就不那麼容易了。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尤其是雙方處於決戰態勢的“成皋之戰”,僅漢軍一方就有幾十萬的士兵需要吃飯,糧餉僅僅靠陸路運輸是遠遠不夠的。熟悉地理的讀者朋友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採用陸路運輸,從巴蜀大地徵發的糧餉需要通過崎嶇難走的陳倉道、褒斜道,再從陳倉一路東進至咸陽,緊接著又要通過崤函山谷,之後到洛陽,最後到達滎陽,一路上人吃馬喂,加上損耗,究竟能有多少糧食送到前線?而且還需要徵發大量的人口和牲畜來進行運輸,這勢必會影響到巴、蜀大地的農業生產,長此以往,這場戰爭劉邦必敗!

如果採用水運,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糧餉可以裝上船,沿江而下,在今湖北江陵地區卸船,然後北上,取道南陽直驅洛陽,之後東進,到達滎陽,這條線路省時、省力,損耗少,確實是上策。

劉邦為什麼一定要得到英布?

可是,當時的軍事形勢允許漢軍這麼做嗎?讓筆者來分析一下。

項羽滅秦之後,大封諸侯,把英布封為九江王、吳芮封為衡山王、共敖封為臨江王,申陽封為河南王、韓成被封為韓王,其疆域版圖見下圖。

從版圖上看,這五個諸侯國除了九江王的疆域,其他各國都正好處於漢軍水路、陸路運輸的必經之路上,那麼,這五位諸侯王在這場楚漢戰爭中的政治態度呢?

英布:本來是項羽的鐵桿粉絲,也最被項羽看重,可是,在項羽一次徵兵的時候沒有積極響應,雖沒有受到嚴厲處罰,但是卻失寵了。

吳芮:在張良的勸導下,擁護劉邦。

共敖:保持中立,未出兵支持項羽與劉邦的戰爭。

申陽:投降劉邦

韓成:被項羽殺死

由此可以看出,這條運輸線路中水路從巴蜀到江陵之間是通暢的,陸路從江陵到南陽、洛陽、滎陽也是通暢的,可是在北上時,有兩個人的勢力範圍雖然不在其中,卻具有極強的干擾能力,那就是英布和彭越。

英布是項羽手下的大將,其戰力連項羽也不敢小覷,如果英布站在項羽一邊,在漢軍運輸的時候,由東向西攻擊運輸隊伍,就以吳芮、共敖的軍力和蕭何派出的那些押糧運草的老弱殘兵根本不是對手;彭越呢?他是我國曆史上記載的第一個擅長游擊戰的專家,最擅長的就是截殺糧道,如果他為項羽所用,對於漢軍脆弱的後勤補給而言無疑是致命的一擊!

因此,得到這兩個人是劉邦戰勝項羽的必選項!

在這個方針政策的指引下,劉邦派出了一批接一批的使者遊說英布和彭越。彭越雖然在作戰時靈活多變,擅長偷襲,但是為人卻比較老實,很快就被說服,站到了漢軍的陣營裡;英布強盜出身,生性狡黠,唯利是視,總是在衡量雙方的利益得失,屬於一個機會主義者。終於,漢軍使者隨何殺了楚軍使者,英布被逼無奈,只得歸附了劉邦。

總結

英布和彭越的歸附為劉邦消滅項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英布的歸附解決了漢軍糧道的安全問題,使得糧餉源源不斷送到前方,穩定了漢軍的陣營,同時,英布也是一員驍將,具備和項羽單挑的能力,而且熟知楚軍作戰風格,使漢軍能夠知己知彼。彭越歸附劉邦後,充分地發揮出了他最為擅長的游擊戰,不斷截擊楚軍糧道,使得楚軍喪失了進行持久戰的能力。

此消彼漲,戰爭的優勢已經完全傾向於漢軍一方,項羽就算是有天大能力也無力挽回頹勢,最終,這場曠日持久的“成皋之戰”以漢軍全勝而結束,也是因為這場勝利,為後期“垓下之戰”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萬事之始


英布哪兒有這本領啊,如果他真能審時度勢,也就不會憑藉淮南之一隅,在漢朝初建之時起兵反叛劉邦,落得最終被劉邦將其徹底剿滅的下場!

英布之所以會背叛項羽,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英布是個政治投機分子,而不是英布具有多麼高明的政治智慧,或是多麼遠見卓識的政治眼光!

正因此在劉邦派遣說客隨和遊說英布時,英布才會顯得那樣猶豫徘徊!最後還是隨何殺掉了項羽的使者,才徹底斷了英布首鼠兩端之心。迫使英布不得不死心塌地的追隨劉邦,轉而成了劉邦手中的反楚利劍!

在劉邦消滅了項羽的勢力後,隨著韓信、彭越的相繼被殺,嚇得英布晝夜難安。為求自保英布又起了鋌而走險之心,不惜逞其匹夫之勇,竟敢冒險舉兵反漢,試圖以淮南之一隅,與整個漢朝對抗,最後以造反失敗,身死國除而結束!

如此看來英布哪有什麼高明的政治智慧,他的所作所為,都只不過是為其個人前途,在鑽營投機罷了!因此英布當然不可能在背叛項羽之初,就能預料到實力強大的項羽必敗!


北疆同心侃歷史


英布背叛項羽的時候,已是楚漢相爭的後期。此時,剛愎自用、心胸狹隘、缺乏雄才大略的項羽已處於窮途末路的境地。和項羽相反,劉邦很得人心,很多人都投奔到他的麾下,韓信歸附,陳平歸附,彭越歸附。項羽兵困馬乏,眾叛親離。劉邦帶領的各路聯軍已將項羽圍困。項羽敗局已定,英布正是看到這一點才毅然決然背叛項羽,投奔劉邦的。英布的背叛,加速了項羽集團的滅亡!



感悟人生2020


雖然說英布讓隨何忽悠了,但是英布並不確定楚國必亡,劉邦能奪得天下,而且當時項羽比劉邦還稍微有點優勢,只是隨何指出了英布最怕的事,項羽讓你英布去一起討伐齊國的田榮,你裝病不去,劉邦來抄了項羽的老窩彭城,你英布還是沒事人似的搬個板凳磕著瓜子看熱鬧,項羽早也恨死你了,一旦騰出手來,下一個就要滅你英布,還不如咱們一起幹掉項羽,分了他的地盤呢,隨何又忽悠英布殺了項羽的使者,使英布只能追隨劉邦了。



歷史果然很精彩


項羽的失敗是可預見的,英布雖豪爽卻並非沒有戰略眼光,否則也不會受到項羽的器重,獲封楚國九江王的重任。



要知道九江王的區域,剛好就是西楚的掩護,也就是項羽將自己後背交到英布手中,這份信任在楚軍中無出其右。

只是,英布滿足於稱王,但項羽的志向遠不止西楚霸王,從其迫不及待插手齊國內政,到令楚國諸將起兵配合,說明項羽最終的目標是凌駕於諸侯之上。

英布,不願意打仗,打仗無非就是功名利祿,所以,當項羽走向頹勢,英布毅然投向劉邦。


多臻貴


英布沒那種先見之明,他叛楚雖然很弔詭,但是也算情有可原。否則,劉邦和張良下邑奇謀也不會把英布當成重要人選。

01.英布叛楚看上去一點兒道理都沒有

首先,英布是項羽的勇先鋒。

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但是,項羽率主力軍團渡過黃河之前,是英布先鋒過河、取得了戰場主動。英布打開了河對岸的局面,項羽才敢玩破釜沉舟。

項籍使布先渡河擊秦,布數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從之

項羽渡河後,硬剛王離軍團、楚軍九戰完勝,生虜王離、逼殺涉間,真正打出了楚國威風。而這一系列的硬仗的先鋒擔當,就是英布。

諸侯兵皆以服屬楚者,以布數以少敗眾也。

項羽率諸侯聯軍奔向關中,而劉邦卻把函谷關給封死了。項羽一怒,率諸侯聯軍猛攻函谷關。六國攻秦,屢屢頓兵函谷關下。而項羽卻輕易破關,這個破關之功還得記在英布頭上。

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

其次,英布淨給項羽幹髒活。

坑殺秦降卒二十萬,英布參與了密謀,而具體操作屠殺之事的,大概率還是英布。

徙殺楚懷王這個諸侯共主,項羽下的令,但充當劊子手的仍舊是英布。

殺降卒二十萬,這是泯滅人性的事;徙殺楚懷王,這是得罪天下的事。

這些事都是項羽主謀,因為他是楚國集團事實上的老大。但具體幹這些髒活的人,都是英布。

所以,跟著項羽打天下的將軍們,唯有英布能封九江王,這也算是有功必賞、功賞相稱。

英布對得起項羽,而項羽也對得起英布。項羽戰天下、英布當先鋒,項羽出惡謀、英布幹髒活。這倆人的關係,應該是極好的。所以,英布叛楚,表面上看,真得沒啥道理。

02.英布與項羽在實質上並非主公與臣子的關係

劉邦的謀臣隨何遊說英布,直接就問:我就奇怪了,你跟項羽咋就那麼好?

淮南王曰:“寡人北鄉而臣事之。”

英布的回答了是我就是項羽的臣子、自然要臣事之。真如英布自己所說,他就是項羽的臣子嗎?

隨何表示反對,主要立足兩點點:一個是項羽攻齊,你英布不當先鋒,就派了四千人;另一個是彭城被劉邦攻破,你英布不止是作壁上觀的問題,甚至連淮河都不過。

所以,隨何言外之意就是反問英布:有你這樣當臣子的嗎?有你這樣“北向而臣事”的嗎?

因為英布有不忠之心和不臣之舉,所以英布根本就不願做項羽的臣子,也不是項羽的臣子。

其實,隨何的反問,還是沒有力量。因為英布自認為比項羽要更厲害,從來就沒把項羽當主公。這就不能從英布與項羽二人的關係來分析了,而是把英布放在楚國集團裡來考量。

首先,英布起兵之後,加入楚國集團,跟的是項羽的叔叔項梁。這裡要明確兩點:一個是英布是帶著兵加入項梁的,跟劉邦一樣,都是合作者和創始股東,甚至英布比劉邦加入得還早;另一個是英布投靠的項羽的叔叔項梁,根本就不知道項羽是個什麼東西。

其次,項梁死後,楚國集團進行全力洗牌,宋義為上將、項羽為亞將、范增為末將,而英布、蒲將軍都是楚國集團的將軍,跟劉邦一樣。所以,英布跟項羽之間不是人身依附關係,也就沒有建立主公與臣子的關係。

第三,項羽殺掉宋義,被楚懷王拜為上將軍。楚懷王是沒辦法了,不封項羽為上將軍,入河北的楚國北路軍團,就得徹底崩潰,根本不用秦軍動手。發來詔令之後,也就是有了楚懷王的詔令,英布和蒲將軍這夥人才開始跟著項羽幹。

懷王因立籍為上將軍,諸將皆屬項籍。

在沒有懷王詔令之前,英布和項羽只能說是上下級的關係,而且英布看能服項羽的叔叔項梁,但未必就把項羽當回事。

然後,再往後看:

鉅鹿之戰,項羽一戰封神。項羽很彪悍,但真正實施戰場征伐的是英布。之後,項羽逼降章邯、殺入函谷關,這一系列的作戰行動中,“布常為軍鋒”。

所以,沒有英布,項羽就是一個貴族公子。至少在彭城之戰前,英布可以做這個定論。因此,英布不會認為自己就是項羽的臣子,而只能是項羽的合作者。大家都是股東,只不過因為你項羽因為是董事長,所以把所有的名望和功勞全拿走了,但真正幹活的是英布。

03.英布叛楚並非因為劉邦有多強

劉邦彭城之戰被項羽打得慘不忍睹。於是,就開出了一張天下最大的空頭支票:山東之地,也就是關中以外的地區,我劉邦不要了,誰要是能幫我滅項羽,就全給他。

劉邦要捐山東之地,張良馬上獻策,要捐就捐給三個人,這三個人肯定能搞定項羽,分別是韓信、彭越和英布。

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

張良認為九江王英布是楚國猛將,現在與項羽的關係出現裂痕,正是可以拉攏的對象。在下邑奇謀後,劉邦集團就把拉攏英布定位戰略決策了。而具體實施的,是辯士隨何。

隨何面見英布、遊說一番後,英布並沒有下決心要叛楚,因為他要觀望。

趁英布與楚使者會面,英布直接闖了進來,這就等於逼宮:你英布,要麼叛楚、殺了楚使;要麼棄漢、殺了漢使,現在就得做決定。

這時候,英布就只能殺楚使歸漢了。為什麼?

你英布本來是楚國同盟,而在你的地盤上卻出現了漢使,那項羽的這個使者回去還怎麼覆命。只能實話實說:在英布那裡見到劉邦的使者了。於是,英布就是再怎麼表現,也沒有任何意義了。項羽要麼直接派人來討伐英布,要麼就等幹完劉邦之後再幹英布。

而且,英布真得早有叛楚之心,因為項羽這個人真心不好合作,他對待敵人殘忍,對待盟友也沒啥客氣。

項王由此怨布,數使使者誚讓,召布,布愈恐,不敢往。

這就是做人的問題了。劉邦想收拾韓信,但召韓信則韓信就能到,偽遊雲夢澤就把韓信給抓了。而項羽這麼做人,就真心說不過去了,還沒打算收拾英布,就已經讓英布怕得要死。“召布,布愈恐,不敢往”,你項羽就是再怎麼召,我英布都不會去。

總結:

漢使、楚使的臨場之勢,劉邦、項羽的爭霸之勢,逼得英布必須做出抉擇。

從來就不是項羽的臣子,又招致了項羽嫌隙猜疑,所以英布自然要偏向劉邦。

再跟著項羽幹也就是個九江王,而改投劉邦,英布將會分到更多的土地。


減水書生


劉邦也是想做天下的霸業,野心更大,要把項羽及盟國全部吞併,掃清障礙一統天下。英布處在當時也是左右搖擺,所做出的決定只要是倒向誰,對這場戰爭都能起到關鍵作用,勝與敗。

就在這種背景下,劉邦和張良下邑合謀,使計威誘英布背叛項羽,倒向劉邦。英布也是一個唯利好圖的人物,背叛項羽那是遲早的問題。英布和彭越的歸附劉邦的殲滅項羽而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保障漢軍糧道安全,牽制項羽

項羽和英布默契配合才取得連勝背楚無跡象

驍勇的急先鋒英布,鉅鹿之戰項羽能夠破釜沉舟,最終取得勝利,主要原因還在於英布,早就渡過河對岸取得退路的穩定,項羽才敢做破釜沉舟的行動。楚軍九連勝,生虜王離,逼殺涉間,一系列的硬仗離不開英布的作戰。

攻破關中函谷關劉備的封鎖也是英布的功勞,“項羽大怒,使當陽召等擊項羽遂入”。英布也給項羽幹了一些不得人心的事件,像坑殺秦降卒二十萬,徏殺楚懷王等。在這個階段英布和項羽的合作,互相都離不開一個做先鋒,一個做謀劃指揮的,他倆關係表現極好,也沒出現分歧背楚的表現。

君臣之分埋禍端,持才孤傲逼叛主

英布起兵之後投靠的是楚國項梁,投靠的時候英布是帶著兵,是資本的。一直來都是有項梁指揮調配,長期讓英布協助項羽東征西伐,從表面看項羽是英布的主公(領導),但實際兩人是合作關係。項梁死後楚國集團洗牌,項羽殺宋義,被楚懷王封為上將軍。

懷王因立籍為上將軍,諸將皆屬項籍

楚懷王的無奈只好下詔令,就讓項羽穩穩當當地做上了上將軍的職位,英布就成了他的下屬。

接下來經歷了多起戰爭,英布始終認為自己和項羽是合作者,不具備君臣之勢,他認為項羽把全部的功勞作為已有,英布心裡就隱隱有些不服。

在彭城之戰後,劉邦被項羽打得慘不忍睹,這時劉邦就向外發出一份捐地空封賞,誰能幫他把項羽殲滅,就把關中以外的地區全部給他。他跟張良合計要想搞定項羽,就必須聯合韓信,彭越和英布合力攻擊才有勝算。

張良就把最終目標選在九江王英布,認為他是楚國猛將,作用非常關鍵,現在跟項羽出現裂痕是最好的拉攏時機,就在下邑和劉邦定下計謀,讓隨何去說服英布歸降。

隨何面見英布極力勸說,從反正面都勸說英布,英布始終沒下決心要叛楚,他要觀望看事態的發展。那也巧,這時候項羽派使者來見英布,隨何設了一計,直接闖進來看英布會見楚使,三人碰面了英布怎麼決定。要麼殺他,要麼殺楚使歸漢,英布也無奈,只好殺了楚使歸劉邦。

項羽雖然作戰兇猛,有一套作戰策略,但是他跟將領們不好合作,對待敵人殘忍,對待盟友有時也不留情,就這多方面的因素,英布已有背叛楚國之心,這次只不過是順水推舟加快了步伐。

項王由此怨布,數使使者消讓,召布,布愈恐,不敢玩。

英布也能預料到回去項羽該給他什麼樣的下場,就不敢前往,你怎麼詔我都不會去,結果投靠劉邦與之聯合,最後逼項羽垓下自刎。韓信這個神才就沒那麼幸運了,“自負”,只要劉邦詔他,他就敢去,一去不復返,最後弄的被蕭太后殺死,戰爭就是這樣殘酷。

英布的下場也好不到哪裡,看到曾經和他一個戰隊的,都被劉邦剷除,危險已經見到頭上就迫於無奈起兵造反,最後被劉邦殲滅。

結語

項羽的做事之風讓英布產生憂慮,英布持才自傲,根本沒把項羽當一回事,兩人之間開始產生裂痕,劉邦用計把英布助推一把倒戈向他。

九江王的封地不能滿足英布,他還存在著一定的野心,想要向項羽一樣叱吒風雲,得到更多的土地和權利,也想保住封地,投靠劉邦可能會實現這一切,這或許也是他歸奉劉邦所要考慮的一部分,最後的下場還是被劉邦所滅。


斌哥居丹霞


英布作為漢初傑出的三大將軍之一,早期跟隨項梁起兵,後歸屬項羽,項羽極為信任和賞識英布,視為心腹,楚漢之爭,英布為何會突然背叛項羽投靠劉邦,致使項羽慘遭最後的失敗,但在在背叛之時,英布不認為項羽必敗,讓我們從史記記載中來分析幾點。

  • 英布何許人也?怎麼受到項羽的賞識的?

史記載,英布,姓英名布,為皋陶之後,因年輕時犯事,受過在臉上刺字的黥刑,又稱‘黥步’,發往驪山給秦始皇修陵墓,由於經常與英雄豪傑往來,受人推崇,帶領一夥人逃跑了,做了群盜之首,秦末陳勝起義之時,帶兵歸屬項梁,與項羽結交。《史記黥步列傳》記載

布乃引兵北擊秦左右校,破之清波,引兵而東。聞項梁定江東會稽,涉江而西。陳嬰以項氏世為楚將,乃以兵屬項梁,渡淮南,英布、蒲將軍亦以兵屬項梁。
  • 項羽的鉅鹿之戰,一戰成名,決定秦朝滅亡的最重要的一戰,其中英布當作項羽的心腹,為項羽能大勝章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史記載項籍使布先渡河擊秦,布數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從之,遂破秦軍,降章邯等。楚兵常勝,功冠諸侯。諸侯兵皆以服屬楚者,以布數以少敗眾也。英布為項羽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是項羽信任和賞識英布的原因,當作自己的心腹。

項羽與英布關係出現隔閡

  1. 主要的矛盾我認為就是從項羽大封十八路諸侯王的時候開始的,項羽按照自己的個人意願大肆亂分封、不分封,造成了諸侯王間的相互埋怨,最後各諸侯相互聯盟起來進行反抗項羽,而當時英布的分封就肯定是不公平的,按英布的功勞一個九江王肯定是封的太小了,看劉邦勝利之後分封給英布為淮南王就知道了,封土面積可是大了好幾倍的,

  2. 項羽平叛齊國田榮的時候,令英布出兵協助,英布沒有親自帶兵前來,項王心生怨恨,令人責備英布,英布害怕,矛盾正式產生。這就讓劉邦勸降英布有了有利條件與時機,於是劉邦派使者遊說英布反叛。

項羽雖視呂布為心腹,但在物質待遇上肯定不夠,史記載淮出就舍,帳御飲食從官如漢王居,布又大喜過望。於是乃使人入九江,不要小看這個細節,當英布後悔背叛項羽的時候,準備住處自殺,但是看到自己的住所豪華,餐飲規格和漢王一樣,能因為這點待遇就留下繼續為劉邦效力,可見項羽平時對待自己的部將有多麼得吝嗇與不公。這也造成英布有背叛項羽的間接原因。

  • 英布背叛項羽的時候,是沒有下定決心的。
  1. 劉邦派出使者去勸降英布,權衡利弊說了一大段話,而英布並沒有怎麼回答,只是答應了奉命,認為楚漢之爭項羽還是強大的,不會失敗。
  2. 是劉邦使臣,把項羽勸諫英布出兵的使臣殺掉了,並報告給項羽英布叛逆,英布已經無路可走了,只有背叛一條路了,先斬後奏,可以說英布也是被逼無奈呀,並不是真心背叛。
  3. 項羽派兵攻擊英布,打敗英布,英布逃回漢營見劉邦,史記載,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見,布大怒,悔來,欲自殺。英布看到劉邦之後,後悔背叛項羽,想要自殺,更是看得出英布不是真心背叛項羽。

讓英布真下定背叛決心的只有一件事,就是項羽打敗英布後,把英布家屬全部殺掉,這是項羽做的最失策的一件事,把英布真正的推給了劉邦,為劉邦效力,最後打敗項羽,這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項羽如果真的懂人情世故,善待英布家屬,英布不至於真心背叛項羽 ,項羽也不會失敗。

  • 最後,劉邦取得勝利,封給英布做淮南王,等到劉邦逐個誅殺異姓諸侯王的時候,英布還是沒有逃脫的了被殺的命運,我想英布在臨死之時一定是後悔背叛項羽的,但也一定痛恨項羽殺了自己家屬,做的太絕情,項羽重情義,講義氣,部將如果不是背叛,項羽是不會誅殺手下的,更不要說作為與項羽一起打天下的英布,視之為心腹的英布。

讀史記,看人生,歡迎一起加入探討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