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区划调整后的千年古镇:欢墩之殇

“此地古有高墩,名凤凰墩。相传春秋时期,齐、鲁不和,经孔子斡旋,将齐王妹妹嫁给鲁王,在凤凰墩上垒土为台,歌舞欢庆3天,庆祝齐鲁和好。遂由一代伟人齐王、鲁王、孔子三人共同命此墩为欢墩”。这是2015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江苏卷)中对于“欢墩镇”镇名由来的表述。

据《赣榆县志》记载:清同治11年,1871年,曾任江西总兵的赣榆名绅王得胜在欢墩创办“庆盛京剧科班”,从北京延请教师,传授京剧。有江苏省京剧发源地之称,此有连云港市市志记载为证。

连云港市行政区划志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已设欢墩镇,辖今东海县的青湖、南辰、赣榆的堰水房、山东省临沭县的穆疃等十三乡,属朱孟区,区长张纪平(音)乡长为欢墩的李太昂的详细记载。

1914年,欢墩创建小学,称《瞻圣高等小学校》。民国17年(1928) 2月,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赣榆人张竟同(张树柯)和国民党左派人士陈鉴波联络徐州一带的共产党员候文凤、陈亨洲、张春范等人来赣榆工作,9月在欢墩小学秘密组建党支部。是苏北的第一个党支部。

今天的欢墩小学,秉承红色传统砥砺奋进。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校园法制安全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佳书画特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四个国家级》荣誉称号。省市级荣誉和奖励位居全县前列。《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等多家媒体都曾对学校的办学举措进行了专题报道。


江苏省连云港市:区划调整后的千年古镇:欢墩之殇

欢墩中学在全县公办中学序列中教学质量和中考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在校学生1300多人,预计在2019年将达到2000余名。

1915年少数民族----回族到欢墩落户。

根据中华书局《赣榆县志》记载:欢墩镇明代属光孝乡朱孟社,清属欢墩埠、太兴二镇,宣统二年(1910)划归夹谷市,民国31年划为朱孟区,民国36年2至5月改隶临沭县,1951年5月编为第九区,1953年改称第7区,1955年改归夹谷山区,1957年8月10日撤区建欢墩乡,1958年9月11日设立欢墩人民公社,1983年7月恢复为欢墩乡,1985年7月撤乡建镇。

1960年,江苏省公安厅在欢墩设立赣榆县第一个基层派出所。

1977年建立赣榆县基层农业大学,后改称农业科学战,简称农科站。

1980年一月,欢墩公社党校成立,是苏北第一所、江苏省第二所基层党校。


江苏省连云港市:区划调整后的千年古镇:欢墩之殇

“欢墩镇”的建制始于1985年,也是当时江苏省政府批准赣榆县第一个恢复建制镇的地方。

又据2011年赣榆县档案局出版的《赣榆图志》(当代卷)中记载,“1997年2月欢墩镇欢南村凤墩古镇出土了东汉墓葬中的铜兽镇、铁剑、铜镜、陶印等文物。”

欢墩镇区在苏鲁两省三县、327国道与欢(墩)黑(林)公路交会处,历史上就是两省三县边境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欢墩镇的集市商业贸易和每年一次的物资交流大会(农历4月初四至初六)在鲁东南和苏北是首屈一指,尽人皆知。欢墩镇集市贸易以粮食、油料、水产、牲畜、钢铁制品、生产资料为大宗,其中四月初四的骡马大会上市大牲畜鼎盛时达到上千头。

原欢墩镇充分利用紧靠江苏省最大人工水库----石梁河水库的天然优势,充分利用石梁河的10万余亩的可利用滩涂资源优势,进行淡水鱼养殖和水面进行网箱养殖。欢墩镇的淡水鱼养殖和捕捞远近闻名。欢墩镇的黑鱼、鳙鱼、鲳鱼远销湖北武汉、南京、上海等地。内河捕捞专业队伍足迹遍布内蒙古、新疆等全国各地。仅淡水鱼养殖和捕捞、造船三项年产值就达到上亿元。原欢墩镇众多的造船厂制造的镀锌船,广泛用于内河捕捞和水产养殖,。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同时,远销盐城、常州、烟台、大连等地。

原欢墩镇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有近万亩芦笋和黑莓基地,无公害蓝莓基地正蓬勃发展。连续多年被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命名为“芦笋之乡”“黑莓之乡”。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绿宝食品速冻厂,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 欢墩建筑业历史悠久,享有“建筑之乡”美誉。全镇拥有近万建筑铁军,分布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多项工程获“鲁班奖”、“扬子奖”、“琼花奖”。

欢墩是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命名的“建筑之乡”,还有“芦笋之乡”之称,“淮北明镇”名副其实。

早在清末民初时期,欢墩就有槽油坊9家,商行20多家,药房4家,海货站12家,肉铺10家,银楼2家,磨面坊10多家,还有锡匠等众多商铺,足可见当时的商业繁荣。

另据连云港市档案馆和赣榆县档案馆提供的有关赣榆县的民国时期的苏北地图、1925年的赣榆县地图、1942年的滨海八年地区变迁图、1947的临沭县行政区划图、淮海战役时期的军用地图及1939年日本侵华时的战报均标有欢墩镇地名。


江苏省连云港市:区划调整后的千年古镇:欢墩之殇

欢墩还是人才辈出之地,现在还健在的航天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院原党委书记毛华山、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前副司令员朱月华、江苏省民政厅原厅长郭玉汉 (已故)、民政厅原厅长孟宪双(已故)等皆是欢墩人。


江苏省连云港市:区划调整后的千年古镇:欢墩之殇


综上所述历史事实有《赣榆县志》《连云港市志》和本地报纸报道及各个时期的地图为证。可以充分证明: 无论是在赣榆区内,还是在苏北及鲁东南地区,欢墩镇的历史是悠久的。“欢墩”的千年古镇之名是不容置疑的。

再看看班庄镇的历史:同样是《赣榆县志》记载:班庄镇:因镇政府驻徐班庄而得名。1941年,属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谷阳区。1951年,谷阳区改名第七区,区公所驻班庄。1955年10月,属欢墩公社。1959年一月,划归夹谷山公社。1961年9月,从夹谷山人民公社析出,成立班庄人民公社。1983年,改置班庄乡,2000年6月,撤乡,改置班庄镇。2001年6月,夹山乡并入。

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记载千年历史信息的千古名镇“欢墩”,在2012年的赣榆区(原赣榆县)的一次行政区划调整中匪夷所思的蒸发了。

2012年底,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进行了一次区划调整,将欢墩镇和班庄镇进行了合并,撤销了欢墩镇,新合并的镇政府驻地在原班庄镇政府。新镇名“班庄镇”。

在2012年11月,原欢墩镇党委书记李安在镇党员干部大会上说:“咱们县要进行区划调整,欢墩镇与班庄镇合并,留欢墩撤班庄,镇政府在欢墩”。

吊诡的是:2013年的2月7日,腊月28的夜里,赣榆县的领导给两个镇的领导开会告诉欢墩镇和班庄镇合并,撤欢墩留班庄,镇政府设置在班庄。

赣榆县政府在欢墩、班庄合并前曾在赣榆县招待所影剧院的公示栏中公示,公示的内容是:欢墩镇和班庄镇合并后镇名仍称“欢墩镇”。而在欢墩、班庄合并后,镇名称“班庄镇”,镇政府设置在班庄的行为没有进行公示。《民主与法制时报》的记者就此事与赣榆区委宣传部新闻处的工作人员一起查找了赣榆政府网,在公示信息中没有任何关于区划调整的信息。《民主与法制时报》的记者曾就赣榆区区划调整由最初的“撤销班庄,保留欢墩”到最终“撤销欢墩镇,保留班庄镇”的原因及区划调整具体过程,采访赣榆区政府及李安本人,没有给予回复。2016年6月26日的《民主与法制时报》以(区划调整公众难参与村民因镇名之争诉政府)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

原欢墩镇的四万多居民对区划调整后的新镇用名不遵守法规、不尊重千年古镇历史的行为表示出极大的愤怒和抵触。抛弃富有千年历史底蕴的地名而引起全镇老百姓不满,并由此引发诸多百姓无数次到省市、北京等地信访的事情。因对新镇名不满而引起的矛盾和争执在继续发酵,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据知情人透露,全镇4万多人正在组织一场声势浩大的、为千年古镇复名的自愿联名活动,委托李培明、刘立申等人继续到北京有关部门上访。

行政区划和城镇用名的变更,不仅是行政区域的地理和地名的变动,更涉及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百姓利益、古城镇的保护和发展、规划等实质问题。地名作为一种地理符号,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又是文化的镜像和载体,其延续性和稳定性较好地保存了地域文化的特征,是反映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一个城镇是否被外界知晓,被百姓称道,重点不在于名字多么美、多么具有诗情画意。千年古镇不是靠包装和吹嘘而来,是千百年来的文化底蕴的积累,承载的是历史记忆。我们不能让千年古镇在行政规划中失去发展和记忆,不能让记载历史的千年古镇因区划调整而沉没。而是应该借行政规划调整让千年古镇繁荣光大。才是对“历史的尊重、传统的回归”。

一个行政区域的调整,在遵守法规、尊重历史和民意的基础上,能以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信息的千古名子“欢墩”存世,千年古镇“欢墩”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成为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本底,是一件让文化传承与利用、继续发扬光大、造福人民的好事,让区划调整后的新镇用千古之镇名“欢墩”:不仅无形中提高了新镇的知名度,古镇同时能利用资源的整合,使千年古镇焕发活力并借此契机腾飞。对古镇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于法、于理两全其美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行政区划调整用名,应理性,不应让权力任性。古镇欢墩,应该恢复!!


江苏省连云港市:区划调整后的千年古镇:欢墩之殇

13000余人的签名,呼吁恢复欢墩古镇名


江苏省连云港市:区划调整后的千年古镇:欢墩之殇


江苏省连云港市:区划调整后的千年古镇:欢墩之殇


江苏省连云港市:区划调整后的千年古镇:欢墩之殇


江苏省连云港市:区划调整后的千年古镇:欢墩之殇


江苏省连云港市:区划调整后的千年古镇:欢墩之殇


江苏省连云港市:区划调整后的千年古镇:欢墩之殇


江苏省连云港市:区划调整后的千年古镇:欢墩之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