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衛子夫兒子劉據當上皇帝,漢朝會有怎樣的變化?

張梅茜


皇帝的作為不太好說,最好情況就是一個時間提前的漢宣帝。但是,皇帝的能力在歷史看來是非常隨機性的,任何向後的預測最多一代而止。


但是另一種情況不得不重視起來,那就是外戚可能會非常嚴重,這是肯定能預測的。衛子夫一派也就是衛氏一派,肯定在劉據上臺後成為一股強大勢力。這股勢力,肯定還要把霍光為代表的霍氏一派加進去,畢竟都是親戚。



所以,很大可能就是霍光在真實歷史上的所作所為,以更強大的方式在架空歷史上演。西漢的外戚勢力會達到一種不可想象的高度。


我相信,衛氏和霍氏第一代、第二代在為國盡忠的態度上還是不錯的,但再往後發展就難說了。



很可能在二世、三世後會出現巨大政局動盪,要麼自己篡權,要麼被另一夥外戚奪權。這些都是西漢體制所不可避免的,比如新任皇后的直系親屬一定會被封侯封官,以打擊上一任外戚,這必然導致外戚問題惡性循環,永遠無法解決。


所以,最後西漢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陶式防務評論


千年依舊,鑑往知今!


正如題主所說,劉據是衛子夫和漢武帝之子,西漢帝國的儲君,衛青的外甥,霍去病的表弟!有這麼強大的外戚集團,登基之後,只要資源運用得益,是很有概率在漢武帝的基礎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

而歷史上真實的西漢世系,漢武帝之後是啟昭宣盛世,劉據作為漢武帝的長子,絕對不至於比昭宣二帝差。更何況除開昭帝,期嫡孫是漢宣帝劉洵,按照正常發展,西漢也是在劉洵手上發展到極盛!

因此從劉據的資源和當時環境以他自身的品性來看都是有機會將西漢發揚光大的,至於多麼輝煌,我們可以細看。

劉據其人出生於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春,到漢武帝病逝的後元二年(前87)年,沒有發生巫蠱之禍的話,劉據已年過四十。

可以說劉據如果之後有幸登基,國有長君乃社稷之幸。雖然衛霍二人在劉據的巫蠱之禍發生前已經去世,但是二人為西漢的帝國雙臂,在軍中的影響力可以繼續為劉據保駕護航,彼時匈奴外患已除,再加上他仁孝的性格,治國開創治世都是非常容易,再加上霍去病異母弟霍光,因為霍去病和劉據的關係,也是堅定不移的太子黨,上位之後,行政班子自成。

最重要的一點,漢武帝晚年因為施政太過而輪臺罪己,以他的仁孝,可以極大的糾正漢武帝晚年的錯誤。成為當之無愧的中興令主,再加上其子孫的雄才大略,西漢帝國仍然會和之後的昭宣一樣,走向極盛,只是或許盛世時間長一點。當然還是漢宣帝即位,之後元帝和成帝,再到西漢滅亡,總體是不怎麼改變的!

但也有可能,宣帝的父親另立太子,因為巫蠱之禍時宣帝還小,無法看出劉進對宣帝多麼喜愛,如果更換太子,發生的變數就比較大,也許國祚長點,也許更短。

所以最大的概率,是漢朝仍然不會有太大的變發,當然也說不準,也許有變化,主要是史皇孫劉進的當政時間,和接觸的事物!


歷史如明鏡


如果,太子劉據沒有死於禍亂,而是順利地繼承大統,當上了大漢天子,那麼西漢的盛世會不會再延續一段時間?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過去不能假設,之所以立下這個設定,純粹是為了以此來探討一下,劉據到底是不是一個合格的儲君,他的死對於西漢的損失到底有多大。

劉據從七歲被立為太子,一直以來都是漢武帝重點培養的對象,儘管後來因為“子不類父”而惹起了漢武帝的不滿,但這並不影響他的太子地位。

就好像漢武帝所說的那樣,“要找一個能夠以文治國的君主,還能有誰比太子更強呢!”

因此,劉據從小就接受了來自全國最精英分子的教育,比如說選用“萬石君”石奮的少子石慶作太子太傅,又請德高望重的文學之士輔導劉據學習《公羊春秋》(《公羊傳》)。

而劉據也不負其父之望,知學好學,待到通曉《公羊》之後,便主動向當時專門研習《穀梁傳》、與研習《公羊》的董仲舒齊名的學者瑕丘江公私下裡受習《穀梁》。

為了增長太子的見識,漢武帝還專門為劉據在長安城南,覆盎門外五里修建了一座苑囿,取廣博觀望之意稱為博望苑。這使得多有與當時主流政見不同的各類“異端”前來附於劉據門下。

受此影響,劉據既結交織草鞋的平民百姓,門下也有敢仿朱亥的遊俠作賓客,頗有其父用人不問出身之風。

漢武帝晚年之時,常年出遊幸天下,將將天下諸事交給太子處理、宮中事務交付給皇后,就算有重大的事情要向漢武帝報告,漢武帝沒有不同意的,有時甚至不過問。

在對待漢武帝的任用酷吏、嚴厲用法上,崇尚儒家思想的劉據經常會為一些他認為處罰過重的事情進行平反,因而很得百姓的愛戴。可因此招來了那些執法大臣的怨恨。

衛皇后擔心這樣會引來禍事,就告誡劉據應該注意順從武帝的意思,可漢武帝對這樣的說法不以為然。

從這些描述可以大概看出,劉據雖然遠不及漢武帝博學貫通百家之學說思想,而專注於儒家,但總的來說不失為愛民惜財、寬厚仁德。雖不一定能夠開疆拓土、抗擊匈奴,但守住基業、富極天下完全不是問題。

換言之,雖然只是假設,但如果劉據沒有死於巫蠱之禍,真的有可能延續西漢盛世50年






老張的書屋


我認為他是一位軟弱無能的帝王,他有可能和他重孫一樣漢元帝一樣重用儒生冶國。




傑哥208733768


劉據的性格相比漢武帝來說,如果說漢武帝治理國家是 霸道 的話,那麼劉據那就是 王道 ,劉據為人比較仁厚,對待手底下的人都很好 ,而且從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對於父親漢武帝平時多待國家大事上的問題上都是快、準、狠的下決斷,而劉據性格的問題,肯定會在許多問題上優柔寡斷,適合當一個守成之君,對外肯定由主動進攻向積極防禦的轉換。不過漢武帝時代,已經天下臣服,國力已經達到鼎盛,真可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的境地,劉據接任的話,肩上的擔子就可輕鬆一點,大力發展國內民生經濟就好。


夢之河520


如果由劉據當上皇帝,會比漢昭帝劉弗陵做的更好一些,並且能夠讓西漢更加繁榮。

漢朝從公元前202年高祖劉邦創立至公元220年獻帝劉協為止,共經歷了423年的時光,可謂是統治時間很長了,而漢朝因為王莽篡位分為西漢和東漢。漢武帝身為漢朝第七位皇帝,屬於在漢朝的中期。

但是漢武帝繼位之後,勵精圖治,在位54年,可以說將漢朝的統治水平又推上了一個小高峰,毛主席的詩詞中都曾經將漢武帝和秦始皇放在一起,可見漢武帝的功績有多大。

但是因為晚年的一些錯誤決定,導致了他人生中產生了一些汙點和遺憾。

漢武帝晚年脾氣暴戾,經常對一些大臣殺伐不止,並且還沉迷長生不老藥這等不會有的“仙藥”。

而我們題目中說的劉據,就是漢武帝劉徹的長子。

^圖為影視劇中劉據形象

因為劉協在位十多年期間一直沒有生下一子,劉據的出現,讓劉徹十分開心,還讓宮中文采很好的大臣寫下《皇太子生賦》及《立皇子禖祝》之賦來慶祝第一位皇子的誕生。

劉據剛剛年滿七歲,漢武帝劉徹就將劉據立為太子,並且因為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就找來了當朝最好學士作為劉據的老師,從小進行教導。在其剛剛成年,就為劉據設立別院,一改往日作風,自己不喜歡下面的人拉幫結派,卻允許太子成立自己的小團隊,在別院裡招待賓朋。

後來漢武帝的兒子漸漸多了起來,宮中流言四起,劉據十分害怕自己的太子位置被後來的弟弟們搶走,但是漢武帝知道之後,不僅不生氣,還招來了劉據的大舅衛青說:

我朝有很多事都還處於草創階段,再加上週圍的外族對我國的侵擾不斷,朕如不變更制度,後代就將失去準則依據;如不出師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們受些勞苦。但倘若後代也像朕這樣去做,就等於重蹈了秦朝滅亡的覆轍。太子性格穩重好靜,肯定能安定天下,不會讓朕憂慮。要找一個能夠以文治國的君主,還能有誰比太子更強呢!聽說皇后和太子有不安的感覺,難道真是如此嗎?你可以把朕的意思轉告他們。

後來每次漢武帝出征之前被劉據阻止的時候,漢武帝都會和劉據說:由我來擔當艱苦重任,而將安逸的事情留給你,不也挺好嗎。可見漢武帝是完完全全將劉據當做下一任皇帝來培養的。

年少有為,天子風範

好在皇天不負有心人,多年的付出沒有白費,劉據在後期漢武帝出行尋找長生不老藥的時候,經常處理漢武帝留下來的爛攤子,勤政愛民,平反冤獄,獲得了一致的好評,而且漢武帝回朝之後,也都不反對。

可以看出如果劉據作為皇帝的話,一定會改變之前漢武帝遺留下來的暴政等問題,並且因為從小的教育,更能夠勤政愛民。同時因為劉據性格溫順正直,所以就像《出師表》中所說,親賢臣而遠小人,更能夠讓漢室在他的手中發揚光大。

被小人陷害身亡

可惜,正是因為他的正直的性格,而被小人懷恨在心,導致後期的巫蠱之事被冤枉,再加上漢武帝晚年生病,不能夠隨時知曉外界的事情,只能聽別人說,所以劉據惶恐之下起兵殺掉了佞臣,卻被誣陷謀反。之後漢武帝下令將其捉回,兵敗後劉據遺憾自殺。

其實漢昭帝劉弗陵做的已經很不錯了,繼位皇帝之後進一步改革武帝時制度,罷免了不是特別需要的官職,減輕賦稅,國內外措施得當,武帝后期遺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漢王朝衰退趨勢得以扭轉,使得"百姓充實,四夷賓服"。

那既然劉弗陵已經做的很好了,為什麼我還說劉據繼位稱帝的話會更好呢?
原因有三

其一、年齡上來說,劉弗陵稱帝的時候只有八歲,年紀太小,身邊有輔政大臣,雖然忠心卻也互相有權力之爭,如果由劉據繼位,哪怕漢武帝同樣活到了這麼大歲數,那麼劉據已經40歲左右,心智還是閱歷都十分成熟,並不會產生大臣爭權的事情,只會一心輔佐皇帝處理政事。

其二、劉據生前,竭盡全力的替漢武帝挽回之前的暴政,已經消除了很多不良影響,朝廷內外很多大臣都很佩服劉據。如果劉據不死,接下來的幾年,會更加完美的處理問題,也能更好的從漢武帝手中接下江山。

其三、劉據生前痛恨奸佞之臣,如果劉據稱帝,那麼那些小人佞臣都會被處理掉或者改頭換面,那麼漢朝必定會欣欣向榮,雖然漢昭帝劉弗陵在位也都是積極處理政務並且除掉一些叛逆的臣子,但是畢竟年紀尚小,對於朝政的理解不到位的,導致這些過程處理的不是很快。

根據以上幾點,我才認為,如果由劉據當皇帝的話,會比漢昭帝劉弗陵做的更好。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歷史就是一去不復還的過去!就如同孔子面臨川流不息的大江大河所說的:逝者如斯夫,不分晝夜!

所以後來才有:
"長江沒有回頭浪,人生沒有後悔藥"的警句!

該題的假設對後來歷史的走向己毫無意義。但做為對歷史的經驗、教訓及總結,也可說上幾句。

漢樂府中有:生男無喜,生女無怨,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足顯衛子夫在當時的無限榮光和地位。

衛子夫做為漢武帝姐姐一一平陽長公主府中的家生奴婢、歌妓,地位是極其卑微。竟能一躍成為漢武帝的第二任皇后,不僅說明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大帝,也是一位不循規蹈矩、不拘一格的皇帝。



但晚年追求長生不老、修仙煉丹、行為怪異,類同神經病人。加上江充一夥奸人的巫蠱之惑,矛頭竟指向了太子劉據,結果太子被逼反,母后衛子夫子兒子也挺而走險,雙雙被逼自盡。


直到漢武帝醒悟過來,一切都己晚矣。

太子劉據為人忠厚仁義,若能繼帝位,可謂西漢歷史的一位明君。定不會出現武帝后幾朝不穩。

漢武帝對此後悔不已,晚年為此多次向全國下罪已詔,這在歷代皇帝中是少有的。還建了思子臺,以表達對太子劉據的思念和悔罪之意。

後來太子劉據唯一留下的血脈一一孫子劉病已成了漢宣帝。或許是對後人的一種慰籍。

盛衰之變是客觀規律,若歷史重寫,太子劉據登基,西漢的歷史或可延長,但盛衰是早與遲的問題。因為封建王朝逃不脫這個週期率。


晚亭與落霞同暉


《史記》《漢書》沒有記載劉據的性格 《資治通鑑》雖然有記載,但前後矛盾:

先是說劉據“性仁恕溫謹”,因此“群臣寬厚長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毀之”,最後又說“從其所好,故賓客多以異端進者。”

一方面說劉據性格很符合儒家的賢人形象,一方面又說劉據接受的是異端——非儒家思想。

另外的問題是《資治通鑑》記錄劉據“性仁恕溫謹”,在東漢的《漢書》中沒有記錄,不知道幾百年後的北宋人從何處得知劉據的性格。因此對《資治通鑑》記錄的劉據性格就只能半信半疑了。

在巫蠱之禍的記錄中,幾百年後的《資治通鑑》比東漢的《漢書》記錄更詳細,也不知道資料從何而來?是今版《漢書》缺漏,還是司馬光等宋人自我發揮,就不得而知。

漢宣帝即位後追劉據諡號為戾

戾,簡單理解就是暴戾無親。這是漢宣帝時西漢人對起兵對抗漢武帝的太子劉據的看法。也是長安人不歸附劉據導致劉據兵敗逃亡的原因:

“長安中擾亂,言太子反,以故眾不附。太子兵敗,亡”

雖然之後漢武帝后悔,但西漢人對於劉據並無好感,這是也在漢武帝、劉據死了多年後,依然給劉據一個諡號戾的原因。

巫蠱之禍必須要清楚的幾點:

1、江充不是奸臣,只是嚴格執行法律的官員。漢武帝之所以信任江充,就在於江充敢於執法不徇私。這才有漢武帝“以充忠直,奉法不阿,所言中意”的記錄。

江充連最被寵愛的館陶公主、太子劉據都敢查處,何來的奸臣?真正的奸臣只會奉承,不可能得罪權貴。

2、查處巫蠱並非江充挑撥,是丞相公孫賀為了給兒子公孫敬聲貪汙罪而抓捕朱安世,致使朱安世告發而引起,和江充無關。江充是在公孫賀等被處死後才擔任查處後宮巫蠱職責的。

3、江充在太子宮殿挖出巫蠱之物,應當是實情。《資治通鑑》記錄了江充公開向劉據通報:

“於太子宮得木人尤多,又有帛書,所言不道;當奏聞。”

江充傳中並無誣陷他人的事蹟,只有嚴格執法、不畏權貴的記錄。

4、巫蠱之禍反應的是西漢儒法兼用下儒家和法家的衝突:

江充嚴格執法,遵照漢武帝命令辦事,因此被殺,最後還被滅族,算是最冤;

丞相劉屈氂奉漢武帝詔書平定太子劉據叛亂,最後卻被迫自殺,參與平定劉據叛亂的官員被殺的牽連甚廣;

依照法令抓捕劉據的李壽、張富昌先是被封侯,後被滅族。

這些人都是依照西漢法律、漢武帝詔令行事的官員,最後都因為漢武帝后悔而被殺。

是奉法行事重要,還是父親之情主要呢?

巫蠱之禍體現了西漢儒法兼用的矛盾。

昨天還是奉公守法的忠臣,今天卻因為某人的親情,變成了禍亂的奸臣。

5、至於劉據的治理才能,從巫蠱之禍來看,劉據手段並不高明:

不應該假傳漢武帝命令收捕江充,而是主動在江充上奏之前主動將告知漢武帝在太子宮發現木偶,消除漢武帝的疑心。太子本身朝廷也有支持,漢武帝想要廢太子或者殺太子,並非易事。尤其是劉據的嫡長子地位。

劉據最好的說辭是:昨天在太子宮發現了木偶,通知江充前來處理,目前正在等待江充查實真相。

劉據假傳漢武帝命令,抓捕江充,然後如何回報漢武帝呢?漢武帝只會更疑心劉據要奪位,否則為何秘密處決漢武帝眼中的忠臣?

個人感覺是,劉據,就是偏重儒家的漢元帝。如果劉據成功即位,就不會有昭宣之治,西漢只會更早陷入混亂和滅亡。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推測一,也是最大的可能性,劉據執政能力不足,朝中派系林立,他用儒術治國,搞不定局勢,西漢帝國提前崩潰。霍光是百年難出的大才,服侍漢武帝幾十年未出一次錯,他的權謀和治國策略十分高明,是他挽救了漢武帝留下的爛攤子,延長了西漢的壽命。劉據上位後,霍光的政治軌跡肯定會發生改變,不能向原來歷史上那樣放開手腳治理國家,劉據的治國手段會超過霍光嗎,肯定不如霍光,否則也不會被逼叛亂,造反自殺了。

霍光執政後,一改漢武帝的弊病,恢復生產,國家迅速恢復元氣,到漢宣帝時西漢重新經營西域,陳湯發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口號,這是國力強大的變現。劉據能比霍光做的更好嗎?

推測二,以目前的史料推測,劉據會用儒術治國,地方列候勢力會全面崛起。

推測三,以衛家,霍家等代表的外戚勢力會提前上臺,東漢的宦官與外戚輪流執政會提前上演到西漢。


歷史經濟學


假如皇后衛子夫的兒子劉據沒有被殺而是順利即位,西漢王朝會怎麼樣?我認為西漢王朝也不會發生什麼實質性變化,甚至可能會提前混亂和消亡。為什麼會這麼說,聽我娓娓道來。

漢武帝娶了衛子夫並冊立為皇后,再加上衛子夫的弟弟衛青是當時的大將軍。漢武帝早早就立下了太子,他正是衛子夫的兒子衛太子劉據。

當巫蠱之禍發生之後,漢武帝認為劉據想要取而代之,漢武帝直接把劉據和皇后衛子夫逼死了。而漢武帝為了防止劉據的勢力再次死灰復燃,漢武帝直接絞殺了衛太子劉據的很多後人。

漢武帝少中年時期功勳明顯,但是暮年時犯了很多的錯誤。暮年的漢武帝昏聵無道,猜疑率性,窮兵黷武,陶醉修仙和長生不老,還好大喜功。連年的交戰使得國庫空虛,庶民錢糧沉重,徭役繁多,百姓生靈塗炭,此時的漢代充滿著動亂和不安。這樣一個爛攤子,而劉據順利繼位,我認為也於事無補。

總體來說劉據身上雖然有沉穩的性情,但另一方面寓意著他不像漢武帝劉徹那樣勇武剛斷,難以治理好西漢王朝。這一點和朱元璋的兒子朱標有些相似。

巫蠱之禍是漢武帝在位後期發生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巫蠱為一種巫術。當時人認為使巫師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於地下,詛咒所怨者,被詛咒者即有災難。

徵和二年,丞相公孫賀之子公孫敬聲被人告發為巫蠱咒武帝,與陽石公主通姦,公孫賀父子下獄死,諸邑公主與陽石公主、衛青之子長平侯衛伉皆坐誅。漢武帝劉徹命江充查巫蠱案,大臣百姓驚恐之下胡亂指認他人犯罪,數萬人因此而死。

巫蠱之禍中可以看出江充不是奸臣,只是嚴厲執行規律的官員。漢武帝之所以信任江充,就在於江充勇於規律不徇私。這才有漢武帝“以充忠直,奉法不阿,所言中意”的評價。查辦巫蠱並非江充離間,抓捕朱安世是丞相公孫賀為了給兒子洗脫貪汙罪名而抓捕的,這才致使朱安世告發,這個和江充無關。江充是在公孫賀等被處死後才擔任督查巫蠱之禍的。江充在太子宮殿挖出巫蠱之物,應當是實情。《資治通鑑》中有記載,想要了解的朋友可以翻看一下。

衛太子劉據在巫蠱之禍中的政治手腕和治理才幹很一般,劉堅不應該假傳漢武帝指令收捕江充,而是主動在江充上奏之前主動將奉告漢武帝在太子宮發現木偶,消除漢武帝的猜疑。

所以我個人認為假如劉據順利即位,西漢王朝也不會發生什麼實質性變化,西漢只會提前混亂和消亡,更不會有接下里的昭宣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