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憫農》的李紳,最後為何淪為酷吏?看看他的墮落之路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的命運之路就是光怪陸離。也許他年輕的時候敢作敢當,敢於和汙穢的世界進行奮力抗爭,但是最後卻很有可能選擇“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成為了自己當初所厭惡的模樣。而唐朝詩人李紳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曾經寫出《憫農》詩兩首的他,最後卻選擇投靠“李黨”,成為了一位魚肉百姓、窮兇極奢的酷吏,那麼他的命運之路為何會發生如此大的轉折?下面就跟隨小編來看看李紳的墮落之路吧。

寫下《憫農》的李紳,最後為何淪為酷吏?看看他的墮落之路


公元772年,此時距離“安史之亂”已經過去9年,但是這場動亂帶給大唐的影響還遠未散去:不僅北方諸鎮百姓流離失所,動盪不安,就連唐朝都城長安也經常遭到外族(吐蕃)的入侵。在如此動盪的時代之下,曾經繁盛的唐朝詩壇也如同凋零的櫻花樹一樣,頓時變得黯淡無光。此時,一位名叫李紳的嬰兒在湖州烏程縣的一個官宦家庭呱呱墜地,當時的人們怎麼也不會想到,就是這位嬰兒,極大地影響了唐朝中後期的政治和唐詩風格。

不過從當時的環境條件來看,李紳的生活處境是極其優越的:且不說他的祖先李敬玄在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手下幹過中書令(其地位相當於宰相),就算是他的父親李晤,也曾經擔任過烏程縣的縣令。由於“安史之亂”對南方百姓的生活波動比較小,因此可以說李紳的幼年生活是十分安逸的,雖然不能說錦衣玉食,但是起碼不愁吃穿。

寫下《憫農》的李紳,最後為何淪為酷吏?看看他的墮落之路


但是命運註定要給李紳開一個玩笑,在李紳六歲的時候,他的縣令父親忽然去世,這對於李紳和他的母親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失去了頂樑柱的李家只能四處漂泊為生,好在李紳的母親也知道“再窮不能窮教育”這個亙古不變的真理,在動盪的旅途之中,她也不曾忘記拿出李紳父親留下的最後一點積蓄,讓李紳在私塾完成了大部分的學業。

由於過度操勞,在李紳十五歲的時候,他的母親也積勞成疾,不幸辭世,好在此時的李紳已經擁有了過人的知識和一顆堅強無比的心。懷藏著自己的滿腹經綸,李紳揹負著自己的行囊向唐朝首都長安堅定不移的走去。皇天不負有心人,在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李紳終於得以高中進士,當時的唐憲宗見到他學識淵博,於是命他擔任國子監助教,很快李紳就因為他的正直言行得以升遷至淮南節度使等職務。

寫下《憫農》的李紳,最後為何淪為酷吏?看看他的墮落之路


細細算來,從李紳15歲前往長安求學,到公元806年李紳高中進士,李紳在長安城之中至少待了將近20年的時間,那麼在這20年的時光之中,李紳做了些什麼事情呢?實際上,除了日常的求學之外,李紳在閒暇之餘也開始創作唐詩,其中以《憫農》詩兩首最為有名。根據《舊唐書·呂渭傳》等史料的相關考證,這兩首詩的創作年代大致為公元799年。由於在唐德宗執政的興元、貞元年間,“涇原兵變”等地方叛亂更加頻繁,因此導致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青年時期的李紳看到這種場景,自然義憤填膺,於是這兩首曠世絕倫的《憫農》才得以流傳至今。

寫下《憫農》的李紳,最後為何淪為酷吏?看看他的墮落之路


不過有些人說,李紳寫過3首《憫農》,最後一首內容以“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開頭,實際上這純屬無稽之談。根據相關考證,這首詩的實際名字為《苦辛吟》,其作者是晚唐詩人於濆(fén),雖然生卒年不可考,但是他中進士的年代是在公元862年,和李紳所處的年代完全不搭邊,因此在這裡鄭重澄清一下,李紳實際上只寫過兩首《憫農》。

如果按照這個方向發展下去,李紳應該會成為一位為民著想的清官、好官,但是俗話說得好,不是“英雄造時勢”,而是“時勢造英雄”,在公元815年,隨著“武元衡刺殺案”的爆發,李紳也走到了自己人生道路的分岔路口。

寫下《憫農》的李紳,最後為何淪為酷吏?看看他的墮落之路


那麼武元衡又是何許人也呢?在唐朝中期,他是出了名的“狀元詩人”,和白居易的關係十分要好。唐憲宗在位期間,他治理蜀地七年,不但是朝廷的中流砥柱,更是朝廷之中的“緩衝劑”,當時的兩位宰相李吉甫、李絳是死對頭,經常在朝廷之上大聲爭吵,全靠武元衡從中斡旋,唐憲宗才得以安心。

但是就在公元815年,唐憲宗調任武元衡征討蔡州叛軍的時候,淄青節度使李師道由於之前和叛軍有所勾結,為了阻止唐憲宗出兵,於是李師道決定派出刺客刺殺這位三朝老臣。6月3日,這位一心報國的三朝老臣剛剛準備步行上朝,卻在途中被刺客射中後心,頓時傷重不治。至此,唐朝的朝廷局勢變得更加一發不可收拾,短短數年期間,以牛僧孺為領袖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相繼崛起,唐朝頓時陷入了長達40餘年的“牛李黨爭”之中。

寫下《憫農》的李紳,最後為何淪為酷吏?看看他的墮落之路


此時被剛剛提拔為翰林學士的李紳正好站在了朝代的風口浪尖之上。由於牛黨的主要成員都是新科進士,出身寒門,而李黨的成員大多數都是士族出身。而根據李紳的背景身份來分析,士族出身的他自然會選擇傾向於李黨。因此,李紳選擇了投靠李黨,很快就被李德裕提拔,成為了李黨的重要門面人物之一,他也大踏步地邁向了屬於自己的墮落之路。

在《云溪友議》之中,記載了發跡之後李紳身邊出現的兩大怪事:之前李紳在長安城求學的時候,他經常去一位名叫李元將的叔叔家做客,每次臨走之前都畢恭畢敬地稱呼李元將為“叔叔”。而在李紳投靠李黨之後,李元將為了討好李紳,不得不去李紳家中拜訪,他對李紳的稱呼也是一降再降,直到把自己的輩分降低為“孫子”的時候,李紳的臉上才泛起了一絲笑意。

寫下《憫農》的李紳,最後為何淪為酷吏?看看他的墮落之路


對待自己的族人尚且如此,李紳在任上的時候那些貧苦百姓的命運可想而知。擔任各地刺史期間,李紳為官橫徵暴斂,基本上不給普通老百姓活路,因此在他的殘暴治理之下,當地老百姓不得不渡過長江,前往淮河一帶另謀生路。過了一陣子,李紳的手下報告說:“稟告大人,本地百姓最近逃亡甚多,這樣真的沒問題嗎?”對此李紳只是輕描淡寫地做了一個比喻:“見過老百姓用手篩麥子嗎?只需要讓麥粒慢慢流下,那些稗子就會被隨風吹走,這種小事以後不必報告給我。”可見此時李紳已經徹底成為了一個鐵石心腸的酷吏,和“憫農詩人”似乎絲毫掛不上邊,這也許就是命運弄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