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走麥城是啥意思?

老大1311850


走麥城!!!關羽

關羽這樣子的一個英雄人物,在戰國時期是一個非常勇猛的勇士,不但武功厲害,而且他擁有著很多獨特的謀略,他想的東西是非常多的。所以憑藉這兩點,他可能算得上是當時那個是在這種比較厲害的一個將軍了,那麼像他這樣厲害的人,肯定在戰爭中,也許不會去失敗,也會有很多人去幫助他的,但是這一次他卻敗走麥城,而且也是沒有人去救他的,這到底是為何原因呢?特別是他的好兄弟,劉備都沒有出手相救。

在這場戰爭之中,關羽是獨自帶兵去到那邊的,當時他也是高估了對方的一些能力,覺得以自己的能力,再加上帶領的這些兵將,足以去秒殺到對方,但是結果卻讓他出乎意料。因為在他的世界觀之中,他覺得自己已經很不錯的了,這也算得上是她第一次,離開劉備的管理,自己帶兵出征。

建安二十四年的時候,關羽就獨自一人,帶領兵將,進攻攀城。其實當時那個時候的曹操是非常想要拉攏,像關羽這樣子的一個人才的,所以他起初是並沒有想去發起這場戰爭的,但是後來他得知關羽投奔到了劉備那邊之後,這一次也是帶兵出征去與關羽而對抗。這時候,關羽是不敢向前去應戰的,因為他怕有什麼事情發生,所以他也是待兵不動。這個時候的曹操也是放棄了要拉攏他的一些念頭,於是就想獨自派人把他給殺了。

因為曹操,他的性格很霸道,覺得自己沒有得到的東西,別人也不一定能得到。但是在這個時候,他還是把他給放走了。後來的,關羽也是北上去攻打盤城,這時候的曹仁顯然是有一些弱勢的,再加上關羽也是那麼的厲害,所以在這一次的情節之中,曹操也是出手相助,這曹仁也算得上是自己這個部隊的人。於是曹仁的力量也是越來越大,讓關羽感覺到了非常的壓力,這個時候的關羽確實是已經沒能去承受著一些壓力了,所以在當時他也很害怕,自己會有怎樣子的結局。

他也是因此而落荒而逃,到達了麥城之後,他也是想要自己能夠振興起來,但是在這個時候又陷入到了曹操的一些圈套之中,很多人就在想,為什麼這個時候的劉備沒來救他呢?其實也是可以知道,當時的劉備完全是不知道這件事的,劉備在別的地方去管理軍事去了,也許他正在別的地方進行戰爭,完全就沒有心思和其他的餘力,來想自己的兄弟到底怎麼了。這就不能去怪劉備,要怪只能怪對方,敵人簡直是太過於狡猾而又奸詐了。隨後的關羽也是因為抵擋不了別人的惡勢力,被別人給殺害了,這樣子的一個英雄人物也是永久的倒在了歷史的記憶之中,讓後人對他備受議論。


我愛書畫


走麥城是指當時關羽中了呂蒙的白衣渡江之計,荊州各郡縣,除了麥城外,均已丟失。蜀將糜芳、傅士仁已經投降東吳關羽損失慘重,到麥城時,關羽手下只剩300餘人。而且,麥城城內根本沒有軍糧,更是雪上加霜。

這時,呂蒙認定關羽兵少,不會從大路逃跑。麥城正北有小路,關羽必從小路逃跑。他令朱然引精兵五千,埋伏於麥城之北二十里,只可在後掩殺關羽而不可正面交鋒,關羽必然往臨沮(今湖北南漳)逃跑、再令潘璋引精兵五百,埋伏於臨沮的山僻小路,就可擒住關羽。

敗走麥城是形容失利的局面

1、失敗了

2、事事能成功的人也有失敗的時候,

3、自己有過曾經失意或失敗的事情



文化漂流瓶


三國演義裡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來敘說關羽敗走麥城的整個經過

從前因後果,以及呼應後面整個三國演義的劇情走向。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知道關羽守荊州到丟荊州,其實有一個很長的時間的,先後經歷了東吳討荊州,逼要荊州,以後最後的取荊州三個部分。

我們來剖析下,每一階段的歷程。
討荊州:光光這個過程就先後經歷了四次

如果不算周瑜用美人計,假途滅虢等計策來賺取荊州的話,就是四次了。

  1. 第一次是第五十二回諸葛亮智辭魯肅,用劉備以叔輔侄並把劉琦請來將魯肅抵擋回去。
  2. 第二次是第五十四回劉琦死後,魯肅又來討荊州,諸葛亮把魯肅“批評”了一頓,又立了借荊州的文書。魯肅回見周瑜,周瑜氣不過,才設了美人計。
  3. 第三次是第五十六回,孔明三氣周公瑾之前,魯肅又來討荊州,諸葛亮利用魯肅的同情心,讓劉備放聲大哭,又把可憐的魯肅擋了回去。
  4. 第四次是劉備取下西川后孫權聽了張昭的建議假意執下諸葛瑾的老小,讓他去劉備處見孔明,諸葛亮和劉備假意答應將關羽所守的荊州三郡還與東吳,關羽明白劉備和軍師的意思,並沒有將其歸還。張昭的計謀落了空

第二個階段便是魯肅擺鴻門宴逼要荊州

這裡面就是著名的單刀赴會了故事了,原文是這樣講的。

關羽為了荊州之事隻身過江,與魯肅會面,以下為其簡要內容。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魯肅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題,索還荊州。關公開始時以飲酒莫談國事為由將話題叉開,哪料魯肅步步緊逼;關公乃以劉備繼承漢室土地為由,且使刀鈴錚錚直響。周倉插話:“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豈獨是汝東吳當有耶?”抵賴之言,毫不掩飾。關羽於是變色而起,從周倉手中奪過大刀,假裝怒叱道:“這是國家大事,休得多嘴,快快給我退出!”明叱周倉,實在魯肅!接著,關公推醉,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手,親熱之中又帶有幾分殺氣:“今天飲酒,我已經醉了,莫要再提荊州之事,擔心我這刀傷了故舊之情。改日我再請到荊州赴會,再作商議。”魯肅被他一提,掙脫不得,早已嚇得魂不附體,暗藏的刀斧手也只好望洋興嘆。到了船邊,關公才放了魯肅,拱手道謝而別。魯肅如痴如醉,半晌才緩過氣來。


所以這一次東吳還是沒有要回荊州,直接導致後最後的敗走麥城,呂蒙殺死關羽的可悲結局。


第三個階段便是呂蒙摔白衣暗度荊州城,取回荊州

關羽敗走麥城時,赤兔馬35歲了,徹底的老了。而關羽是一個快六十的老人,騎著一匹風燭殘年的老馬,扛著重82斤的青龍刀, 面對追兵,安有不敗之理?


關羽吃了敗仗又在麥城中了呂蒙的埋伏,硬生生的被捕獲了之後又被殺害,結果大名鼎鼎的關羽就這樣喪失了自己的性命,在一個自己看不起眼的人手裡喪失了自己的性命啊,這實在需要感嘆。

至此敗走麥城,也成了關羽最後的一個地方,麥城而敗,麥城而死。


現在都用來形容失敗的意思。


麥城之戰不僅使關羽戰死沙場,而且使蜀國永遠失去了荊州重地。從此,諸葛亮的《隆中對》由於失去了荊州,該策略化為了泡影。蜀國自此開始由鼎盛轉為衰落。

而且,還造成了劉備為關羽報仇的結果,導致後來夷陵之戰的發生。蜀國更加衰落。


西語世界


《三國演義中》走麥城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麥城之戰。

麥城之戰在正史《三國志》中介紹的很簡單,“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但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對麥城之戰進行了藝術加工,描寫的栩栩如生。

事件

赤壁之戰後,諸葛亮讓關羽鎮守荊州,荊州的戰略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三國志》中說:“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

諸葛亮在隆中對裡也明確說過“據荊州,聯吳抗曹,兵分兩路,進擊中原,一統天下”。但是關羽卻出兵攻打曹操,結果被呂蒙“白衣渡江”乘虛而入偷襲了荊州。這裡就是人們常說的“大意失荊州”。

荊州除了麥城之外都被東吳佔據,關羽到麥城時只有三百多人,而且麥城沒有糧草,在這裡只能等死。

關羽向外求救,但是劉備已經入西川,救兵不可能那麼快就到,而就近的劉封因為關羽不同意立他為皇帝對關羽心懷怨恨,再加上孟達的挑撥離間,所以對關羽見死不救。

最終關羽不聽勸諫從小路突圍的時候被東吳擒獲,連帶長子關平一起被孫權殺害。

結果

關羽的敗走麥城不止讓自己身死沙場,更對蜀國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失去了荊州重地,使諸葛亮隆中對裡的策略化為泡影,後來劉備為關羽報仇導致的夷陵之戰,使蜀國由鼎盛轉為衰弱。

後世用“走麥城”來形容事事能成的人也有失敗的時候,來寓意陷入絕境。


暖墨青煙


關羽持才自傲,兵敗大路不走偏走小路而被伏兵殺之。


金時閒事逸事


走麥城是指關羽敗走麥城。

《三國演義》中,關羽攻打曹魏中原震驚,曹操欲遷都以避之。這時候,司馬懿建議曹操和孫權聯手。而孫權因為劉備借荊州不還也憋著一肚子氣,於時答應和曹操聯手,以呂蒙為大將,攻打荊州。呂蒙用陸遜驕敵之計哄騙關羽,使得關羽抽調荊州防衛之軍攻打樊城。期間呂蒙白衣過江,順利奪取荊州。而關羽兵士在聽聞到東吳奪取荊州後,軍心渙散,加之曹操增派徐晃等將幫助曹仁攻打關羽,致使關羽打敗。關羽從樊城撤退,回荊州不得,回成都又覺得對不起劉備,最後打算先入麥城,以圖東山再起,奪回荊州。這便是《三國演義》中關羽敗走麥城的前因後果。


焉用佞


人生天地間,無始終者,非君子也,吾來時明白,去時不可不明白。—關羽

故事梗概

劉備佔領益州後,又出兵對付曹操的軍隊,把他們趕到了長安。劉備派關羽攻打樊城,恰好這時漢水暴漲,關羽利用大水淹沒了曹軍大將於禁的七支大軍,乘勝包圍了曹軍佔據的樊城。

曹操為解樊城之圍,想出了一個一箭雙鵰的主意。他寫信給孫權,勸說孫權乘現在荊州後防空虛,攻取被劉備奪去的荊州。這樣,當關羽聽說荊州被奪,定會撤軍回救,樊城之圍自然就會解除。

孫權採納了曹操的建議,派大將呂蒙攻取荊州。呂蒙從密探口中得知,沿江到處都是烽火臺,防備也不見有鬆懈的跡象。他和孫權商量,對外假稱生病回去休養了,以此來麻痺關羽。

孫權另派年輕的陸遜接替呂蒙。

陸遜故意派人送信給關羽,對他水淹于禁七軍大大稱讚了一番,表達了自己對他的萬分仰慕之情。

關羽看信後,認為陸遜初出茅廬,比呂蒙好對付多了,就放鬆了警惕,陸續把防守荊州的人馬調撥到樊城。

孫權得知計謀得逞,立刻派呂蒙起兵攻打荊州。呂蒙把戰船偽裝成商船,派一些士兵喬裝打扮成商人和船伕的模樣,自己率兵埋伏在船艙內,騙過烽火臺上的防守士兵,把船靠了岸。到了半夜三更,躲在船艙裡的士兵一擁而出,出其不意地殺死了防守的士兵,佔領了荊州。

呂蒙趁熱打鐵,派人勸說江陵(今湖北荊洲一帶)、公安(今湖北公安)的守軍投降,那些將領原本對關羽就有意見,經不起三勸兩勸,就投靠了東吳。

關羽得知荊州、江陵等長江要塞相繼失守,非常震驚,幾乎不敢相信,他馬上率兵從樊城南撤。

而呂蒙進入江陵後,釋放了被關羽俘獲關押的于禁,又派人撫慰蜀軍將士和家屬。這些舉措,使蜀軍軍心渙散,鬥志瓦解,許多將士半路而逃。關羽恨得咬牙切齒,大叫:“我生不能殺呂蒙,死了也要殺了他!”

孫權的軍隊勢如破竹,所向披靡,而關羽節節敗退,一直退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孫權率兵趕到,派諸葛瑾多次勸說關羽投降。關羽假裝投降,在城頭上豎起白旗,暗地裡帶了十幾個騎兵棄城往西而逃。

孫權聞訊,派兵阻斷了關羽必經之路,埋伏在草叢中,用絆馬索絆倒關羽等人,活捉了關羽。

孫權親自出馬,再次勸關羽投降,然而關羽怒目圓睜,破口大罵:“我和劉皇叔一起共謀大業,怎會和你這樣的叛賊共事。要殺便殺,要剮便剮,何必廢話!”

孫權怕留下後患,殺了關羽。

劉備得知關羽被害消息,昏倒在地,醒來後不吃不喝,整天痛哭不止。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則日日哀鳴,也不吃不喝,沒幾天就死了。

曹操認為孫權這次立了大功,就封他為南昌侯。後來曹丕稱帝,又封孫權為吳王。

出處

《三國演義》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戰沔水 關雲長敗走麥城

歷史評價

《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中論及關羽與張飛:“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還說:“羽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的確如此。

解讀

麥城在湖北省當陽市兩河鄉境內,距市平陽鎮20餘公里。為東周時楚國重要城邑,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3年)昭丘縣治所在地。

麥城現留有殘垣斷壁。南北長600米,寬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橫臥在沮水河畔。

清同治《當陽縣誌》記載:“麥城在縣東南五十里,沮漳二水這間,傳楚昭王所築。三國時,關羽為孫權所襲,西走麥城即此”。最後被俘,被孫權殺頭!

從戰略上,關羽輕敵失去了荊州大本營,是導致關羽兵敗的主要原因,而此時的關羽已經老邁,並不適合再衝鋒陷陣,只適合作為一軍統帥,起到主要的指揮作用,而關羽卻還像年輕的時候一樣,衝鋒陷陣,以自己的威名和武力來解決問題(與龐德單打獨鬥就是典型的例子,最後體力不支而採取水淹的計策),輕敵是統帥知名的弱點,從本質上一開始就埋下了禍根。

其次,關羽失去荊州之後,本來應該立刻逃亡,尋找機會再次東山再起,以其威名和打仗的本事,至少不會讓劉備集團損失了地盤和軍隊,又損失了將領,結果在逃亡過程中,還是輕敵冒進,認為靠自己的本事沒人能夠阻攔,選擇了從小路逃跑,最終中了埋伏。

後以“敗走麥城”比喻陷入絕境,形容事事能成功的人也有失敗的時候。

原因分析

1.根本的原因在戰略上的失誤:荊州遠離蜀漢中心,不能說諸葛亮隆中對的策略有誤,但是劉備和諸葛亮顯然都忘了荊州對東吳的重要性,你想想有關羽在上游駐守,相當於掐住了東吳的脖子,孫權簡直是如鯁在噎,對於荊州孫權是必欲得之而後快。以關羽一人之力去面對東吳和曹魏兩大強敵,稍有失誤就是萬劫不復。所以當曹操提出吳魏聯合的建議時,孫權根本沒考慮就背棄吳蜀聯盟偷襲了關羽。

2.時機選擇得不對,劉備漢中之戰剛剛結束,關羽就貿然發動襄樊之戰。當時關羽是假節鉞(就是說擁有自由決定戰爭的權利,而不必請示),所以襄樊之戰很有可能是關羽私自發動的,這使得劉備比較被動,反應的速度也跟不上,後面關羽失敗蜀中的援兵遲遲沒到就是這個原因。

3.關羽的“剛而自矜”是導致荊州之失的重要原因:關羽太驕傲了,孫權和他聯姻,你不同意婉言拒絕就好了,何必說出“吾虎女豈配犬子!”的話,這話擱誰都受不了。對內和下屬是壓制和輕視,刻薄寡恩不懂得寬容,活活嚇得駐守公安的傅士仁和江陵的糜芳投降了東吳,斷了關羽的歸路。

4.蜀漢人才積累有限,關羽身邊沒有得力的文武幹才輔助,也就馬良、伊籍,趙累,廖化,糜芳、傅士仁等等,一個馬良,其實也就外交能力強點,作為軍師他其實是不合格的。而且最關鍵的是,關羽一人獨大,沒有夠資格的人可以在旁制約他,荊州差不多就是關羽的一言堂。當然,遍觀蜀漢除了劉備自己估計也就諸葛亮的話他能聽得進去。驕傲自滿加上一意孤行能不失敗嗎?

5.劉備和諸葛亮主觀上對荊州重視不足,兩次分兵造成關羽兵力不足是一方面,重點放在了和曹操爭奪漢中是另外一方面。同時兩人在客觀上也縱容了關羽的驕傲自大:劉備封五虎將時,關羽不服馬超想和馬超單挑,諸葛亮的回信是“......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逸群也”,這麼一說,關羽更是得意。

人物介紹

關羽(?—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雅號“美髯公”。

早年跟隨劉備顛沛流離,輾轉各地,和劉備、張飛情同兄弟,因而雖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關羽仍然藉機離開曹操,去追隨劉備。

赤壁之戰後,關羽助劉備、周瑜攻打曹仁所駐守的南郡,而後劉備勢力逐漸壯大,關羽則長期鎮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在與曹仁之間的軍事摩擦中逐漸佔據上風,隨後水陸並進,圍襄陽,攻樊城,並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軍,將前來救援的于禁打的全軍覆沒,進而包圍樊城。關羽威震華夏,使得曹操一度產生遷都以避關羽鋒銳的想法。

但隨後東吳孫權派遣呂蒙、陸遜襲擊了關羽的後方,麋芳、士仁都背棄關羽。同時,關羽又在與徐晃的交戰中失利,最終進退失據,兵敗被殺。

諡曰壯繆侯。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民間尊其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中的“義絕”。

“昔日高祖與項羽爭天下,數敗於羽;後九里山一戰成功,而開四百年基業,勝負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關羽

此言極是,一語成讖。


你聴


蜀國大將、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帶兵入打曹操控制的襄陽城,孫權趁機派人奪走了荊州。關羽帶兵回來搶奪荊州,晚了一步,被孫權的部隊打得大敗,最後兵敗麥城而亡。

敗走麥城是形容失利的局面

1、失敗了

2、事事能成功的人也有失敗的時候,

3、自己有過曾經失意或失敗的事情。


醉飲一曲嘆往事


敗走麥城,是漢建安二十四年,蜀漢大將關羽在敗走麥城時為東吳將領截獲,被斬於臨沮的故事。後以“敗走麥城”比喻陷入絕境,形容事事能成功的人也有失敗的時候。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荊州可謂魏蜀吳三國的兵家必爭之地。對於劉備來說,將荊州交付給關羽來鎮守。雖然關羽勇猛無雙,但是,在東吳和曹魏的夾擊中,最終還是丟了荊州,並敗走麥城


安博李志勇律師


一代戰神關羽出戰失利,荊州失守,無奈退守麥城,等候援軍。此乃"關羽大意失荊州"之果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