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为什么在临死前要焚烧诗稿?为什么不留给宝玉作为念想?

一零伍_點


这个问题曹公恐怕也回答不上来,可以脑补一下画面,曹公一脸懵的看着你:林黛玉焚烧诗稿?你看的是我写的石头记(红楼梦)吗?想必你看到曹公如此反应,也会一脸茫然。但是如果你真的认真的看过通俗版红楼梦的署名,对高鹗这个名字想必不太陌生。无论续书是不是他,他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恐怕是不言而喻的了。而且红学界一般认为,后四十回已经把曹公的先前的人设给写崩了。所以,如果你是喜欢红楼梦曹公的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就好。张爱玲曾说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说到这里,想必你已经知道你的问题的答案了。林黛玉焚烧诗稿那是别人安排的,你看的已经不是曹公的红楼梦了,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从八十回往后续(当然前提是你得有大才。)你甚至可以写成林黛玉和贾宝玉在一起了。甚至可以让宝玉娶了薛宝钗和林黛玉,来个大团员的结局,这样比较符合《风月宝鉴》的路子。如果有人看,有人认可你,你就红了。说了这么多题外话,还是勉强的解释下林黛玉焚烧诗稿的心里状态吧。她是还泪来的,本是仙草来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既然目的已经达成,这一段情痴孽鬼的缘分也就尽了,林黛玉焚烧的不是诗稿,而是自己对贾宝玉的那一份眷恋,没了诗稿,就让她和薛宝钗安稳的过日子吧。当然,她无法料到薛宝钗和贾宝玉虽然举案齐眉,却到底意难平。


听风听雨听惊雷


对于《红楼梦》的文本一直都只以曹公原创前八十回作为分析和读书的根据,对于高额续写的后四十回,不是说不好只是两个在境界和格局不同,所以对他的续写的书并不是很认同。但是其中有一个场景却觉得似乎有一点可圈可点的地方,那就是黛玉死前焚稿断诗情。对于这里觉得很符合黛玉的性格,至于为什么不留给宝玉,或许可以细细分析一下。

第一,诗词是黛玉一生的情感与心血所系,烧了就是断了联系

诗词是黛玉一生最在意的事物,因为诗词是她多年所学的成果,她所有的情感也都是借着诗词传达和抒发,所以诗词在黛玉的生命力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黛玉从小出生在书香世家的林家,她在初进贾府的时候就已经念完了四书,可是宝玉都还没有开始学,所以黛玉有很深的文化积淀。后来随着贾府诗社的兴盛,大家在一起学习、作诗的时候更多了,黛玉的诗词兴趣也被大大的开发。

黛玉这段时间写过很多的诗词,比如自表胸臆的《葬花吟》和《桃花行》,把花比做人,桃花的悲伤也是黛玉的悲伤,宝玉第一次见到《桃花行》的时候尽然都哭了,这是他看懂了黛玉的心里的伤感。黛玉在诗社里写过的诗词也很多,比如连中三甲的《问菊》、《菊梦》、《咏菊》,第一次开诗社写得《咏白海棠》还有填写的柳絮词等等。

第二,黛玉对宝玉很失望,你若无意我便休

黛玉对待感情是纯粹和热烈的,她对宝玉的感情很简单,只求我所爱的人也同样的爱着我,这不是奢求如果宝玉不喜欢黛玉的话,或许黛玉也不会这样的喜欢他。感情是一件相互的事情,你从别人的行为举动中可以看到自己的样子。

黛玉这一生都深深的爱着宝玉,但是在她将要去世的时候宝玉居然在成婚,这对黛玉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黛玉对宝玉的失望很大,可是黛玉也是也一个清醒与理智的姑娘,既然这段感情里宝玉已经变了心,走远了那么她也不会留下任何可以让宝玉记起她的东西,烧了所有的诗词也不会留给宝玉念想,正所谓你若无意我便休。

宝玉在被贾政打了之后特意送给了黛玉两块旧手帕,黛玉当时读懂了宝玉的心意和守护之情,所以她在手帕写下了三首诗词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但是此时也该放弃了,所以黛玉毫不犹豫的烧了这手帕,断了自己的念想也不想任何人知道这段过往。

第三,黛玉想要保留一份清静,质本洁来还洁去

黛玉在《红楼梦》中的人物外貌描写本来就不多,好像她随时都会消失不见一般。黛玉也是喜欢洁净和清静的人,她在这个世界上可以留恋的人与事已经不多,除了宝玉,就是紫鹃和雪雁这两个一直配帮着她的丫头了,她们的后路她想必已经为她们安排妥当,如今她也要回到离恨天了,所以黛玉也不想留下任何东西。

这就入黛玉曾经的诗词中所说“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来到人间体会过一份挚爱,那么她已经心满意足,至于最后大家还是有缘无分,这是命她不怨但是也不想留恋,把试稿烧完,她在人间的执着也就没有了,她的离去也会比较安心。

黛玉对宝玉深深的爱了一场,如果最后如愿在一起那么是幸运,但是走到这样无缘的局面,也是造化弄人。黛玉不能去强求和抱怨宝玉什么,她能够做的就是守住自己的本心,不为外物所扰所感。



小说红楼


林黛玉在临死前焚烧诗稿的情节,并不是曹雪芹的原意,但这是高鹗续书中的一大亮点,简直可以和前八十回中的黛玉葬花相媲美。

“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不愿在世间留下自己曾经来过的任何痕迹。

黛玉的前身是天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她到凡间来,是为了用自己的眼泪,来报答神瑛侍者对她的灌溉之情的,宝玉就是神瑛侍者的化身。

一段愁肠百结的恋爱,已经使黛玉为宝玉流尽了眼泪,债已尽还清了,黛玉也就要回去了。

黛玉希望自己的这次还泪之旅,就像飞过的大雁一样,转眼即逝,在天空中不留下一点痕迹。

“哀莫大于心死”,宝玉对黛玉的变心,使得黛玉对宝玉的爱也失去了意义,变成了愤恨、无奈。

黛玉自从进了贾府,就是和宝玉在一起成长起来的,并逐渐产生了爱情,可是,偏偏又来了一个宝钗,便引起了黛玉的猜忌,所以当宝玉去探望宝钗的时候,黛玉不久也摇摇地去了那里,她知道宝玉是爱他的林妹妹的,只是怕他“一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了。

当宝玉准备大婚的时候,黛玉一开始还以为会是自己呢,结果却是宝钗,黛玉一直以来所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宝玉以前的那些誓言呢?难道他一见了宝钗,就把他以前对自己说过的话都忘了吗?

黛玉并不知道宝玉是被骗的,她还以为是宝玉对她变心了,又怎么会给他留着自己的诗稿呢?


谁和蒲公英有约定


林黛玉为什么在临死前要焚烧诗稿,为什么不留给宝玉作纪念?

脱离时代背景,脱离主题思想,是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的。首先,作品的时代背景书中交待,贾雨村出生在末世,即慈禧时代,皇宫红楼女人的政权梦;其二,林黛玉是前朝崇祯皇帝的亡魂“绛珠草”,是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前朝亡国魂,到下一个朝代亡国魂。其三,宝玉为玉玺,权力的象征,有了亡国魂的操控,这个权力还有什么好结果?林黛玉怕读陆放翁的诗,整天为亡国愁不停的流泪,葬亡国花,请问:你愿意把这个亡国愁海苦水留给你吗?可见,帝师翁同龢的艺术手法的精妙,庸俗读者只能造假伪证,做假结论。全书因事命名,哪里来的曹雪芹?

添锦2020.3.21.


大观园添锦


性格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决定,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看林黛玉的人物性格特点。

在《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描写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但这着实不多的笔墨却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性”。这就给读者心中种下林妹妹是“一株集天地之精华的仙草”的形象,极具灵气,所以后面塑造的才女形象就显得很自然。

黛玉因自身的性格和家庭环境,她经常以自尊掩饰自卑。书里有一段,周瑞家的送宫花,本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贵贱,却恰巧最后给了黛玉,这便引起了黛玉的多虑:“这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等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黛玉立即就回到:”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黛玉这种”唯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唯恐被人小看了去“的自我保护,最受不得别人的伤害。

林黛玉在书中也表现得很小心眼。在没有和贾宝玉定情之前,黛玉对情敌—薛宝钗、史湘云的打趣是毫不掩饰。一次,薛宝钗生病,贾宝玉去看她,这本是合情合理事,但黛玉见了,心中不悦,便说道:“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得宝玉和薛宝钗都下不来台。黛玉这种毫不掩饰的表露自己的情绪,表明她眼中和心中容不得灰尘。

所以黛玉对待爱情执着,但也决然。她对宝玉爱得真诚,她可以为爱情抛出生死,但绝不允许被践踏。这一点从她葬花时可以影射出来。她看到掉落的花瓣,认为即使把花放在干净的水里,当水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合在一起,仍旧把花糟蹋了,还不如把它埋起来,隔绝这世间的尘埃。

她的诗稿是爱情的流露,是一生的心血,即使自己的爱情最后是悲剧,也应当保留体面,化作灰烬,保留这些诗稿最初的“模样“。


洛溪渔溪


现在广为流通的通行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中,黛玉的结局是在宝玉和宝钗成亲的那一晚魂归离恨天。虽然后四十回究竟是谁所写一直存有争议,但黛玉的结局,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第一回里,甄士隐听僧道闲谈,说起

绛珠仙草投胎入世,是为还泪。黛玉作为绛珠草的转世,泪尽而亡,魂归天上。这段情节前后相伏首尾呼应,不论是曹公自己撰写,还是后人整理续写,应该都是曹公的本意。

第九十七回里,黛玉死前烧掉了所有的诗稿,是为什么呢?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诗稿是宝黛二人的感情载体,绛珠草还泪缘尽自然不会再保留;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本性。

诗稿是宝黛二人感情的载体,其中题有《提帕三绝》的旧帕子更是两人的定情信物


黛玉写了许多诗,葬花吟、桃花诗、菊花诗、柳絮词等,

字字句句感情真挚,其中有黛玉寄人篱下自伤身世的嗟怨之作,也有为情所感、为情所忧、为情所苦的情诗。前者比如葬花吟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柳絮词中“漂泊亦如人命薄”,黛玉幼时失怙,少时失恃,寄住贾府,虽说是自己的嫡亲外祖母嫡亲舅舅,到底是别人家,便是吃顿燕窝粥,也怕贾府众人嫌她添麻烦。

后者则以《提帕三绝》为代表。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宝玉叫晴雯带给黛玉两块旧帕子,黛玉感知宝玉的心意,在帕子上提了三首诗,这可算是两人的定情信物了。

这黛玉体贴出绢子的意思来,不觉神痴心醉,想到:宝玉能领会我这一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可能如意不能,又令我可悲。要不是这个意思,忽然好好的送两块帕子来,竟又令我可笑了。再想到私相传递,又觉可惧。他既如此,我却每每烦恼伤心,反觉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

黛玉虽体味出宝玉赠旧帕的心意,却因身世自哀,又因金玉良缘的存在感知到两人前路未卜,于是题下的这三首情诗都寓意不祥: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三首绝句,用了湘妃垂泪的典故,即暗示了黛玉泪尽而亡的结局。于是,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中,黛玉因得知移花接木宝玉成亲的真相,情念断绝,烧了所有的诗稿。不仅如此,还烧了宝玉送她的旧帕子。

这旧帕子从无到有,是宝黛二人情愫暗生,又从有到无,是宝黛二人终至缘尽,泪即还尽,苦绛珠便魂归离恨天了。

所以黛玉焚诗稿,其一便是为了“木石前盟”缘分已尽,徒留这些饱含她所情所感的字字句句已经毫无意义。

黛玉有着“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本性,希望干干净净得离开人间


黛玉是个至情至性之人,虽然偶尔会使小性,但却心思澄明,有着干净的灵魂。她咏白海棠,是“碾冰为土玉为盆”,是“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她感怀落红,立香冢葬花,是不愿落花被随意践踏。葬花吟中“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何尝不是黛玉对自己身后事的期许。她希望如若有朝一日自己身死魂消,也能够干干净净得去。

这样的黛玉,既然得知宝玉要与他人成亲,怎么可能还会留下写满了两人心意的诗稿呢?留下情诗给前男友念想,这样拖泥带水当断不断的,不是黛玉。


令狐嘉鱼


心已死,诗即终,人已去,辞无存!潇湘者,消香也,降珠草,垂泪也,游之于离恨天,渴则饮灌愁水...苦也。不留胜于留!


泥水劳人1


这第一是在封建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原先听贾宝玉说传到外面都吓得要命,宝玉娶的不是自己,若这些诗稿有丁点缠绵之露,岂不身后名声尽毀。烧了是最正确选择。

第二,心情也绝望,想想从前这都写了些什么,那岂不是大笑话,应当烧了。

第三,无父无母,寄居她人家,无人为自己主持公道,大家小姐尊严在那里,必死呀!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鲁智深唱得是自己么,唱得是林冲娘子么。薛宝钗太坏了,竟处心积虑要害林黛玉这么惨,我都怀疑她给林黛玉的药是慢性毒药。

林黛玉情知必死还会留什么?别说诗稿,不给大观园点把火已很不错了。

可是林黛玉是有修养的人,不会这么干,只烧了诗稿,按排下身后事,由他去吧。一生的泪,也还尽了。


默玄吟雷


林黛玉聪明至极,比较会把控人的心理,她非常了解贾宝玉情种的性格,也知道自己在贾宝玉心中的位置,原生家庭的特性造成她自卑、多疑、好强而又脆弱的矛盾性格!内心是分裂的。

一方面,她爱贾宝玉,不希望贾宝玉因她的离开而伤心,所以消除掉所有的痕迹,以此抹去来过的痕迹。

另一方面,她又觉得如果贾宝玉真的忘掉她又不是自己所希望的,用这种方式反倒能更使宝玉更加的思念和爱之更深。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矛盾心情,让我们的黛玉妹妹做出了焚掉诗稿的决定。这样两种结果无论哪种结果都是她所能接受的,而两种结果宝玉是必选其一或兼而有之!

一个动作把“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妹妹内心世界刻画的淋漓尽致,我们的曹老先生果然文笔细腻,入骨三分[赞][赞][赞]



阳光1973


黛玉得知宝玉将娶宝钗,便将宝玉所送的两条旧锦帕焚烧了,因锦帕题有黛玉诗稿,又暗含“横竖都是思”之意,是宝黛定情之物。黛玉焚稿,竟不给宝玉留半点念想,为何?

泪已还,情已尽,当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红楼梦》是有着神话成分的,人与人之间的缘份有着宿命的内含。绛珠仙子紧随神瑛侍者投胎而为黛玉,本身便是为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此时,宝玉将娶宝钗,绛珠仙孑与神瑛侍者的恩怨已了,自然身为绛珠替身的黛玉要了断与身为神瑛侍者的宝玉的一切。而焚稿,便是印证这一因果。

对来生安适悠然生活的一种渴盼

黛玉得知宝玉喜讯,便已有死志,临死之前,定是思绪翻滚,回想自己一生,她的痛苦和甜蜜都来自宝玉,既然如此,不如就此打个结,让过去种种如付之于火的锦帕一样,化为云烟,随风而散吧,但愿来生,不再相见,不见成为彼此的痛苦与遗憾。

看似无情却有情

黛玉从傻大姐那里知道宝玉将娶宝姐姐,必定心痛之极,但她是有慧根的绛珠仙子,自然也明白姻缘不能强求,既然爱而不得,不如真正放手。我们知道,林妹妹深爱宝哥哥,黛玉焚稿,在断了宝玉念想的同时,定然有着深深的祝福,而真正的祝福,便是抹去自己的形迹,让宝玉全然忘记自己。临死之前,黛玉曾喊"宝玉,你好……”, 话未完,便已气绝,许多人进行推断黛玉遗愿,我以为,定是祝愿宝玉好好活着,把自己的那一份幸福也活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