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民辦教師該怎樣養老?

毅196559169


我們先算一下賬。70年代的民辦教師,假如入職年齡是20歲,到現在已經70歲,70歲雖然不是耄耋老人,但已經沒有勞動能力了。他們的養老問題怎麼辦?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這裡邊題主問的70年代的民辦教師怎麼養老?我認為這樣分幾種情況。



01:70年代的民辦教師,如果是計劃內民辦教師,在2013年,根據國家政策,已經基本轉為國家正式教師。

眾所周知,這一部分轉正的民辦教師,他們在十年前已經退休,享受著國家正式退休教師的待遇。既然有退休金,他們晚年生活衣食無憂,生活美滿。這一部分老年教師不需要再討論養老的問題了。

02:我們要探討的是2013年以前,由於種種原因被辭退的民辦教師,以及2013年國家一刀切的時候被辭退的計劃外民辦教師問題。這部分人的養老問題怎麼解決?


大家都知道,2003年以前,鄉村的教育政策是民辦公助,什麼是民辦公助,就是辦學的主體是人民,是廣大人民群眾。人民教育人民,辦好教育為人民。當時國家師資力量不夠,絕大多數教師都是民辦教師。在這個隊伍中,有公辦教師,有計劃內的民辦教師,也有計劃外的民辦教師,還有縣代課教師,鄉代課教師,村代課教師。所以教師隊伍組成比較複雜。從1960年,到2003年,在這40年的時間裡,有很多民辦教師因為種種原因被辭退了,成了原民辦教師。還有2003年的時候,國家全面解決民辦教師問題,又有一大批計劃外民辦教師被辭退,也成了原民辦教師。雖然他們被辭退了,但是,國家對他們有了定性,他們也是人民教師。


國家的定性是正確的。這些原民辦教師們,雖然被國家辭退了,他們眼淚離開了講臺,離開了他們一輩子鍾愛的教育事業,但是他們功不可沒,他們和已經轉正的民辦教師一樣,和公辦教師一樣,同樣為鄉村教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為鄉村教育夯實了基礎,為鄉村的建設做出了貢獻。只是他們不是計劃內民辦教師,所以,他們只好迴歸農村,迴歸田野,成了真正的農民。

03:在原民辦教師這個群體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教齡在30年以上,也有的20多年,他們的養老問題怎麼辦?

其實國家沒有忘記這群人,2013年,國家出臺政策,對他們進行養老金補貼。但是各地執行的標準不同,歸納起來,大多都是教齡x10。按照這個公式,30年以上教齡的原民辦教師養老金也只有300多元,少的幾十元。儘管很少,但是他們看到了希望,有了盼頭。黨和國家沒有忘記他們,令他們歡欣鼓舞。


在原民辦教師這個群體中,有的年齡較輕,身體還好,還能掙錢維持生活,他們生活基本沒有問題。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原民辦教師,年齡大了,身體不好,常年吃藥,沒有勞動能力,他們的生活就相當困難,他們就盼望著增加養老金補貼,解決生活的實際困難。

04:原民辦教師的養老金補貼該不該發放,這樣的問題,眾說紛紜。

論他們的貢獻而言,有的人說該漲,因為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在教育戰線上工作,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他們和廣大公辦教師,廣大已轉正的民辦教師一樣,在教育上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為鄉村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也有的人說,國家已經做到仁至義盡,已經讓大多數民辦教師都轉正了,你沒有轉正是你沒本事,農民為國家種地,復員軍人為國家保邊疆,還有下崗職工等等,都的國家要補助怎麼辦?我覺得這些話有失偏頗,為什麼這樣說呢?我是這樣認為的,農民種地,當時的民辦教師也種地,也照樣交公糧,他們為國家做的是雙份貢獻。他們教學的時候,工資低的可憐,幾十元錢,苦苦堅守,要沒有這種毅力,如果沒有對教育的熱愛,他們能堅持嗎?這是一份堅守,這份堅守就是一個偉大的精神?報酬低廉,地位低下,如果沒有這種精神,誰能堅持下來?如果在學校工作過,如果和他們打過交道,我想就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他們是一群最有韌勁兒的人,最有毅力的人,最能奉獻的人,同時也是最吃苦的人,也是最能吃苦的人。他們沒有經過硝煙,沒有經過戰爭,但是,他們十幾年,20幾年甚至30多年的堅守,足以說明他們對我們祖國的愛,對人民的愛,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打個比方,如果讓說這些話的人去堅守幾十年,讓他拿著吃不飽飯的工資,你能做得到嗎?


05:70年代的原民辦教師養老問題該怎麼辦?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也是一個期待解決,必須解決的問題。

如果把他們的教齡,作為視同交費年,納入社保,讓他們享受養老金待遇,這是一種最合理的辦法。教齡越長,養老金就越高,這樣最公平。

另外,也可以建立正常的養老金增長機制,每年都增加他們的養老金補貼,這也是一種辦法。在十元的基礎上,每年都有增長,時間長了,他們的養老金也會增加上去,他們的生活問題也會得到很好的解決。


不管怎麼說,70年代的老原民辦教師,已經進入了高齡老人,他們的生活問題是一個期待解決的問題,早一天解決,他們就早一天得到安慰,就早一天得到幸福,得到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