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疫情险,他自从容度!——军医宋立强的战“疫”故事


纵使疫情险,他自从容度!

——军医宋立强的战“疫”故事

孙庆秀 孙金钢 解放军报客户端记者 高辉

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如何进行科学精准救治?近日,一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症处置专家建议》的专家共识新鲜出炉,这对制定重症患者全身管理方案,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宋立强,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是该共识的主要编写者之一。

纵使疫情险,他自从容度!——军医宋立强的战“疫”故事

呼吸危重症专家宋立强。(高辉 摄)

记者追随他在病房巡视的踪迹:时而静驻思索,时而快步向前。记者听到了他仔细询问高流量吸氧患者的症状,安抚其紧张的情绪;看到了他盯着辅助通气患者的监护仪,沉思之间不断调试着呼吸机的旋钮。他眼罩屏上不断地出现白色雾气,又被“涓涓细流”勾画成不规则水迹。已经持续工作5个多小时了,他的体态中仍然看不出疲惫,长期负责呼吸重症监护室工作,宋立强早已习惯了争分夺秒。

纵使疫情险,他自从容度!——军医宋立强的战“疫”故事

宋立强与医护人员讨论患者治疗方案。(高辉 摄)

诊断病情,精准科学

清晨,宋立强刚到更衣室,对讲机就传来红区值班医生的呼叫:“上呼吸机的9床脉搏氧维持不住了,赶快抢救!”宋立强加快速度穿好防护服直奔病房。时间就是生命,这是一位大面积脑梗合并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什么原因导致病情加重,生命垂危?宋立强大脑飞速运转着,用多种设备一一进行快速检查,查阅患者近期床边胸片,寻找病因。经过一系列操作和鉴别判断,排除了参数设置不当、痰堵……“肺部感染加重是低氧的主要原因,采取俯卧位!”宋立强说。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脸青紫的患者终于泛出红晕。事后宋立强讲述了抢救过程,记者都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宋立强跟医护人员们总结:“肺内、肺外的多种病因均可能导致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头脑里需要逐渐积累、形成清晰的鉴别诊断路线图,结合患者的临床病情特点,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

纵使疫情险,他自从容度!——军医宋立强的战“疫”故事

宋立强(右二)利用气管镜为患者吸痰。(高辉 摄)

一名从外院转入的71岁重症患者,接诊的宋立强将抗病毒、抗细菌、保护胃黏膜、中药及加强营养支持等常规救治方案逐一落实。然而,老人呼吸困难的症状继续恶化,不得不佩戴无创呼吸机。透过呼吸机面罩,老人显露出无助的眼神。咳嗽咳痰不明显、中性粒细胞不高、淋巴细胞中度下降……抗炎方案继续滴定式加量!宋立强每日盯着老人的呼吸频率,反复研究病情变化,适时调整诊疗方案。终于,老人3天后脱离了呼吸机,虽然语言表达不甚清晰,但眼神里写满了希望。

纵使疫情险,他自从容度!——军医宋立强的战“疫”故事

宋立强为病人实施个体化治疗。(高辉 摄)

对待患者,温暖贴心

“你不能随便把我搬出监护室,万一病情反复再进来就难了!”65岁的患者老李每次查房都向宋立强表明态度。即使刚进入ICU的第2天,发热、头痛、全身肌痛和厌食等症状就明显好转,第5天气短症状有所改善,老李也心有余悸,看着监护室患者在周转,甚是担心。“放心吧,你加我的微信,今后随时可以找到我。”宋立强把电话号码告诉了老李,就这样,他在武汉联系着多位转出重症监护室的患者。

虽然戴着口罩,宋立强要求医护人员要用亲切的语言主动与病人沟通。查房时,他适时对有着好转迹象的患者叮嘱:一是树立完全康复的信心,二是努力加强饮食营养,三是循序渐进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方面我们会继续努力的!”他安抚患者。

纵使疫情险,他自从容度!——军医宋立强的战“疫”故事

在放射科门口,宋立强偶遇从ICU转出的患者。(高辉 摄)

在医院,步履匆匆的他,经常遇到患者跟他打招呼,他们大多是从重症一科转出的病人。有的向他咨询康复用药,他给出利弊分析;有的向他表示感谢,他说得最多的是:“不用记住我,康复了以后好好过日子,回馈社会就很好。”当然,他一路也收获了很多“好人一生平安”。

纵使疫情险,他自从容度!——军医宋立强的战“疫”故事

宋立强与医护人员交流患者情况。(高辉 摄)

领跑团队,规范严谨

为打造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团队,宋立强在到达武汉之初,就主持编写系列感控知识读物,让队员们尽快熟悉传染病医院的结构与规程。他多次编写有关不同品牌、型号的呼吸机及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仪的图文操作规程,供团队参考。他为队员们解读最新国家诊治指南,分享重型及危重型新冠患者的救治策略与经验。

为了让每一个轮值班医生能够很快了解住院患者的病情,增强诊疗方案的连贯性,宋立强建立了《监护室患者病情逐日一览表》,极大提高了患者管理的效率,减少了患者诊疗过程中的漏洞。

宋立强在提醒团队关注患者合并症的发生率、注重积累诊疗经验的同时,不断跟踪和大量查阅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组织医疗队专家撰写并发表了上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症的处置建议》。这些基于临床的实践经验积累,将对于做好重症患者的综合救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纵使疫情险,他自从容度!——军医宋立强的战“疫”故事

宋立强为患者实施气管镜检查。(高辉 摄)

术业钻研,孜孜不倦

深夜,江城,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驻地,宋立强在快速地敲击键盘。《现有条件下救治过程的不足和思考》一文逐渐闪现在屏幕。他说:“科室已经连续抢救患者一个多月了,医护人员透支了大量精力和体力。必须及时总结经验,反思不足。”

宋立强总结,救治成功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存在“起始期+高峰期+平台期+恢复期+康复期”的五期转归规律。若想把疾病向这样的方向引领,就需要相对应地实施“个体化呼吸支持+个体化用药方案+全身监护管理”三个关键措施,尤其是掌握好全身激素使用的时机和个体化剂量。这样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策略,使很多患者转危为安。

致力于呼吸危重症领域的临床及科研事业,他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发表包括12篇SCI文章在内的论文60余篇,参编著作18部。

纵使疫情险,他自从容度!——军医宋立强的战“疫”故事

3月10日,宋立强在驻地接受记者采访。(高辉 摄)

硬核军医,柔软内心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硬核军医,也有浪漫的一面。

出征武汉后,家人一直在后方默默支持他。他给女儿回信回忆往年元宵节情形:“一起登上西安的古城墙或者到大唐芙蓉园赏灯,虽然天气寒冷,但是五颜六色的灯光映照在咱们兴奋的脸上,一家人其乐融融。”

他用诗句记录难忘的战疫时光。“额头,是护目镜绘图的专属高地,鼻梁,是金属夹创意的压疮刻版,面部,是口罩只会画圈圈的天然画布。”将这些印痕赞为火神山医院最美的彩虹。

记者问他:“疫情结束了,最想干什么?”他愣了一下:“真没想过,我们习惯了。”

“人类与病毒的斗争由来已久。一次次的抗争之后,病毒最终会向人类缴械投降的。”宋立强抱着一腔“不胜不归”的决心和信心,仍在战斗。

纵使疫情险,他自从容度!——军医宋立强的战“疫”故事

宋立强(右一)和医护人员护送患者到放射科进行CT检查。(高辉 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