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同,如今大不同,再不去你就虧了

歷史上的大同城多數時間都被少數民族所佔據,春秋時為北狄,三國時為烏桓、鮮卑等部落,十六國時大同城北部亦為鮮卑領地,直至天興元年(398)道武帝拓跋珪由盛樂遷都至此。後河東節度史兒皇帝石敬塘為討好他的契丹“小爸爸”,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自此大同先後被契丹、女真、蒙古族統治達400餘年。

北宋慶曆四年(1044)遼興宗升雲州為西京,並設西京道,以大同府為陪都,並在北魏時的平城增修,加固城防,此為大同得名之始。明洪武五年(1372),置大同行都司,七年置大同府,後改為承宣佈政司,領州縣11座;朱元璋將十三子改封為代王,封藩於大同。大同的政治、軍事地位空前提高。

北魏大同城由宮城、京城和城廓三部分組成。宮城建於399年,以太極殿為中心,有西宮、北宮等15處宮殿群,內部建有天文殿、天華殿等24座大型宮殿建築。京城於天賜三年(406)由道武帝拓跋珪在宮城南修築,面積為20萬平方米。至泰常七年(422)明元帝拓跋嗣又於京城外築廓城,周長16公里,將宮城與京城包在一起。

天下大同,如今大不同,再不去你就虧了

大同古城

明朝建立,其北部防線南移至大同,大同北部附近常駐牧有五萬蒙古部落大兵,這些人擾邊無常。此後,隨著韃靼與瓦剌各大部落的交迭興起,大同又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因此大同城的防禦建設堪稱國家工程。明大同城近方形,東西寬約1800米,南北長城1820米,是洪武五年(1372)大將軍徐達在唐、遼、金、元舊土城的基礎上增築的。200年後增修,包磚,建城門樓4座,四城牆各建角樓1座,另有敵樓54座。城門外皆有甕城,甕城內有廟宇,城外有護城河、吊橋,城的四角還有四個高大的控軍臺,城東、南、北各設關城,故有“鳳凰單展城”之稱。當時的防禦措施非常嚴密,各座關城均有獨立的甕城和月城,其與主城相隔不到200米,以吊橋與主城相連。如果有外部力量要進入大同主城,需通過這三座關城中的任何一座,過4—6道門,如此嚴密的安檢措施,即便好不容易混入外圍小城,主城門前深5米、寬10米的護城河也照樣擋住。正因為如此,其擁有了“巍然重鎮”“北方鎖鑰”之美譽。


天下大同,如今大不同,再不去你就虧了

新修的大同古城雲路坊


明末李自成起義,如此堅固的大同城起義軍很難攻克,未曾想明末代總兵姜瓖率兵打開城門,先投降李自成,後又降清。降兵不可信,投降後的姜瓖依然保留著總兵的職務,卻是有職無權,實權在英親王阿濟哥手裡。阿濟哥在城裡燒殺劫掠,看到“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女人”大同新娘,不管其身份多麼尊貴,都要從轎中搶走。姜瓖不能再忍,勃然大怒,舉起反清大旗,多爾袞親率大軍攻打大同,九個月後彈盡糧絕,被部下出賣被殺。多爾袞入城後,下令“屠城”,並把城牆削掉五尺。自此,大同城牆失去了往日雄風。康熙三年(1664),顧炎武遊歷山西過大同城,用詩歌記錄了當時的物境與心境:“舊府荒城內,頹垣只四門。先朝曾駐蹕,當日是雄藩。彩帛連樓滿,笙歌接巷繁。一逢三月火,唯吊國殤魂。”

清朝的統治者與蒙古各部落姻親聯盟,保持著各種各樣的親近關係,大同的戰略地位已失,大同從此也歸於沉寂。

2008年,大同市全面實施了歷史文化復興與古城保護工程,對70%遺存的古城牆包磚修復,大同古城牆得以再度修復。修復後的古城雄偉壯觀,再現了明大同城的巍峨壯觀,特別是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時,流光溢彩的燈光,給其偉岸挺拔的輪廓更增添了無限魅力。

大同代王府

大同代王府位於大同市中心和陽街,是明太祖第十三子豫王朱桂的王府,是明初全國的二十五個藩王地之一。明朝立國之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思考著如何安排自己眾多的兒子,既能起到“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效果,又能避免兄弟隙於牆、“玄武門之變”的慘劇,於是定了一個“封藩”制度。成年皇子們就藩駐紮各地,並配備一定的軍事力量,父子同心抵禦侵略、拱衛王室。

當時山西平遙的一個芝麻小官葉伯巨,以“憂天下之心”越級上書朱元璋,直言這是“開歷史倒車”,直指其“分封太侈、求治太速。”這種逆龍鱗、拔龍鬚的行為惹得皇帝大怒,以“以離間皇親骨肉”的罪名將他押進大牢。

朱桂生於明洪武七年(1374)七月,四歲就被封為豫王,未滿十八歲就被改封為代王。他十八歲就藩大同,成為代王府的第一代主人,與陝西、北平諸王並肩,成為洪武年代北邊的防禦核心,大同形成了塞王—總兵官—都司衛三重軍事體制。塞王的軍隊分屬兩種體系:護衛兵、守鎮兵。護衛兵當保鏢護駕,屬諸王私兵;塞王尚可節制守鎮兵,都司衛屬諸王屬下。代王府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開始建造,其在遼金兩朝的西京國子監原址上所建。基於上述原因,再加上小藩王朱桂又是明朝開國將領徐達的愛婿,徐達為明朝打下了半個天下,此時駐守北邊,兼職為女婿督造王府,代王府也就成了明朝規模最大的親王府。

天下大同,如今大不同,再不去你就虧了

新修的代王府

代王府佔地近18萬平方米,按著“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規制建設,整個建築按三個軸線鋪陳開來,中軸線上前有九龍壁,入裕門,依次為端禮門、承運門、崇信門、存心殿、長春宮、廣智門(後宰門);東邊依次為廣贍倉、長壽宮、望親樓、清暑殿、宗廟、燕居殿等;西邊入戟門,左有社稷壇、右有風雨雷電山川壇、正面為大成殿,後有謹德殿及後殿。

為保證各皇子從小對皇權就有敬畏之心,且安守本分,朱元璋可謂煞費苦心,為皇子們專門編寫了兩本小冊子《永鑑錄》和《御製紀非錄》,其中收錄了歷朝歷代藩王作惡犯上的典型案例,發給各地藩王們認真學習。同時對他們的衣、食、住、行都有了嚴格的規定,嚴格禁止他們隨意離開封地,更不準隨意進京。

天下大同,如今大不同,再不去你就虧了

大同代王府

血氣方剛的小王爺朱桂,渾身流滿了武人的血液,跟著父兄們衝鋒陷陣或許還可以,讓他坐在代王府裡,與一代監軍大將籌劃如何保疆衛土也還可以,但要整天開會,討論如何進一步安定社會、綜合治理大同鎮的經濟、教育等,為邊關戰士謀劃估計就要了卿命。他憋悶難受時,喜歡騎上馬到大同城裡撒個歡,結果被當地百姓毫不客氣地給起了一個很不雅觀的外號“愣怔代王”。至侄兒建文帝繼位,先拿他及其他幾位塞王開刀、削藩。哥哥朱棣即位後,採取了“收權架空抬高待遇”的策略,恢復了朱桂的王爵。實在無所事事的王爺又一次開啟了撩貓逗狗、騎馬打獵的生活模式,一些摸準皇帝心思的人乘機上奏,明成祖賜璽書給他說:“聞弟縱戮取財,國人甚苦,告者數矣,且王獨不記建文時耶?”後告御狀的人太多,成祖不得已招其入朝,打算當面訓斥,可這位二百五王爺乾脆抗旨不去。逼得皇帝只得二次徵召,他才遲遲動身。皇帝一看“孺子不可教也”,中途革去其三營護衛及官屬,讓他該回哪兒回哪兒去,直至他快五十歲時才恢復其相應爵位及待遇。

作為從藩王“打怪升級”為皇帝的朱棣,自知藩王尾大不掉,他因削藩而起兵,但當了皇帝后鐵腕治理,用“發紅包”的形式籠絡人心,讓他們“不農、不工、不士、不商”,只要是朝廷宗室,就能享受一定的經濟和政治待遇,收回諸王軍權,瓦解了塞王守邊制度。

代王的後人們在大同出生、定居,或封王、入仕、從軍,或行醫、從文,有的世居大同,有的後來遷徙到山西其他府縣。但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影響著大同的文化政治,成為大同歷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環。廣靈王的三子被封為鎮國將軍,號“務學翁”。他繼承了父親好學的家風,用御賜的書籍在大同開設了一所“務學書院”,招收學子,傳承文化。後世代王及其後代還常常捐資建設和修繕大同的寺廟道觀樓閣,大同城內和附近有十多處寺廟道觀都是代王府、郡王府和他們的後代出資建設或修繕的。現存的上下華嚴寺、善化寺、東關華嚴寺、鼓樓東街關帝廟等等,寺廟裡的碑都記載著代王府宗室捐資修建的情況。

後蒙古各部屢犯大同,作為閒散王爺的後世代王們並沒有袖手旁觀,而是出兵資兵,在所不辭。1483年,俺答汗率部攻至大同城下,焚燬代王別墅。代王戎裝上陣,脅迫總兵許寧與巡撫郭鏜冒險出戰,雖戰敗而歸,但總算給大同府挽回了幾分顏面。

從朱桂1393年9月25日就藩大同起,到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進大同,大同作為代王城達252年之久,代王府先後有11位代王在此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有23人封王,有10王外遷,歷經了明王朝由建國至失國的歷史過程。

1644年農曆三月初一,李自成部隊來到了大同城下,末代代王府拿出王府庫存銀子、布匹犒賞士兵,而且還派親信永慶王鎮守西門,未曾想總兵姜瓖早有投降之心,離間了永慶王與巡撫大同的右僉都御史衛景瑗,造謠說衛景瑗與李自成同為陝西老鄉,二者早暗通款曲,導致永慶王疏遠了衛景瑗,還射殺了他的僕人。姜瓖獨攬軍政大事,以加強城門防守為名,在四個城門各派出自己的二百名親兵守衛。當李自成兵臨城下時,姜瓖打開城門,並射殺了守護西城門的永慶王,誘捕了在家養兵的衛景瑗,剛烈的衛景瑗自刎而死。進城後的李自成部圍攻代王府,殺死了末代代王朱傳㸄全家,並把代王府做為臨時行宮,在此駐紮了六天。

李自成率大軍走後,留守的起義軍在代王府內起灶做飯時,不慎引發大火,輝煌近二百五十載的代王府變成了一片灰燼。只剩下琉璃九龍照壁、後宮城廣智門各一座和部分宮殿基址。

現在的大同代王府為重新修建的,整個建築金碧輝煌,豪華壯麗,廊廡聯接,屋宇錯落,殿宇深邃,迴廊曲折,是來大同旅遊不能錯過的一個景點。

大同古城旅遊小貼士:

地址:大同市區西南隅清遠街

門票價格:免

開放時間:8:00—18:00(夏) 8:30—17:30(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