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同,如今大不同,再不去你就亏了

历史上的大同城多数时间都被少数民族所占据,春秋时为北狄,三国时为乌桓、鲜卑等部落,十六国时大同城北部亦为鲜卑领地,直至天兴元年(398)道武帝拓跋珪由盛乐迁都至此。后河东节度史儿皇帝石敬塘为讨好他的契丹“小爸爸”,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自此大同先后被契丹、女真、蒙古族统治达400余年。

北宋庆历四年(1044)辽兴宗升云州为西京,并设西京道,以大同府为陪都,并在北魏时的平城增修,加固城防,此为大同得名之始。明洪武五年(1372),置大同行都司,七年置大同府,后改为承宣布政司,领州县11座;朱元璋将十三子改封为代王,封藩于大同。大同的政治、军事地位空前提高。

北魏大同城由宫城、京城和城廓三部分组成。宫城建于399年,以太极殿为中心,有西宫、北宫等15处宫殿群,内部建有天文殿、天华殿等24座大型宫殿建筑。京城于天赐三年(406)由道武帝拓跋珪在宫城南修筑,面积为20万平方米。至泰常七年(422)明元帝拓跋嗣又于京城外筑廓城,周长16公里,将宫城与京城包在一起。

天下大同,如今大不同,再不去你就亏了

大同古城

明朝建立,其北部防线南移至大同,大同北部附近常驻牧有五万蒙古部落大兵,这些人扰边无常。此后,随着鞑靼与瓦剌各大部落的交迭兴起,大同又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大同城的防御建设堪称国家工程。明大同城近方形,东西宽约1800米,南北长城1820米,是洪武五年(1372)大将军徐达在唐、辽、金、元旧土城的基础上增筑的。200年后增修,包砖,建城门楼4座,四城墙各建角楼1座,另有敌楼54座。城门外皆有瓮城,瓮城内有庙宇,城外有护城河、吊桥,城的四角还有四个高大的控军台,城东、南、北各设关城,故有“凤凰单展城”之称。当时的防御措施非常严密,各座关城均有独立的瓮城和月城,其与主城相隔不到200米,以吊桥与主城相连。如果有外部力量要进入大同主城,需通过这三座关城中的任何一座,过4—6道门,如此严密的安检措施,即便好不容易混入外围小城,主城门前深5米、宽10米的护城河也照样挡住。正因为如此,其拥有了“巍然重镇”“北方锁钥”之美誉。


天下大同,如今大不同,再不去你就亏了

新修的大同古城云路坊


明末李自成起义,如此坚固的大同城起义军很难攻克,未曾想明末代总兵姜瓖率兵打开城门,先投降李自成,后又降清。降兵不可信,投降后的姜瓖依然保留着总兵的职务,却是有职无权,实权在英亲王阿济哥手里。阿济哥在城里烧杀劫掠,看到“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女人”大同新娘,不管其身份多么尊贵,都要从轿中抢走。姜瓖不能再忍,勃然大怒,举起反清大旗,多尔衮亲率大军攻打大同,九个月后弹尽粮绝,被部下出卖被杀。多尔衮入城后,下令“屠城”,并把城墙削掉五尺。自此,大同城墙失去了往日雄风。康熙三年(1664),顾炎武游历山西过大同城,用诗歌记录了当时的物境与心境:“旧府荒城内,颓垣只四门。先朝曾驻跸,当日是雄藩。彩帛连楼满,笙歌接巷繁。一逢三月火,唯吊国殇魂。”

清朝的统治者与蒙古各部落姻亲联盟,保持着各种各样的亲近关系,大同的战略地位已失,大同从此也归于沉寂。

2008年,大同市全面实施了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对70%遗存的古城墙包砖修复,大同古城墙得以再度修复。修复后的古城雄伟壮观,再现了明大同城的巍峨壮观,特别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流光溢彩的灯光,给其伟岸挺拔的轮廓更增添了无限魅力。

大同代王府

大同代王府位于大同市中心和阳街,是明太祖第十三子豫王朱桂的王府,是明初全国的二十五个藩王地之一。明朝立国之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思考着如何安排自己众多的儿子,既能起到“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效果,又能避免兄弟隙于墙、“玄武门之变”的惨剧,于是定了一个“封藩”制度。成年皇子们就藩驻扎各地,并配备一定的军事力量,父子同心抵御侵略、拱卫王室。

当时山西平遥的一个芝麻小官叶伯巨,以“忧天下之心”越级上书朱元璋,直言这是“开历史倒车”,直指其“分封太侈、求治太速。”这种逆龙鳞、拔龙须的行为惹得皇帝大怒,以“以离间皇亲骨肉”的罪名将他押进大牢。

朱桂生于明洪武七年(1374)七月,四岁就被封为豫王,未满十八岁就被改封为代王。他十八岁就藩大同,成为代王府的第一代主人,与陕西、北平诸王并肩,成为洪武年代北边的防御核心,大同形成了塞王—总兵官—都司卫三重军事体制。塞王的军队分属两种体系:护卫兵、守镇兵。护卫兵当保镖护驾,属诸王私兵;塞王尚可节制守镇兵,都司卫属诸王属下。代王府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开始建造,其在辽金两朝的西京国子监原址上所建。基于上述原因,再加上小藩王朱桂又是明朝开国将领徐达的爱婿,徐达为明朝打下了半个天下,此时驻守北边,兼职为女婿督造王府,代王府也就成了明朝规模最大的亲王府。

天下大同,如今大不同,再不去你就亏了

新修的代王府

代王府占地近18万平方米,按着“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规制建设,整个建筑按三个轴线铺陈开来,中轴线上前有九龙壁,入裕门,依次为端礼门、承运门、崇信门、存心殿、长春宫、广智门(后宰门);东边依次为广赡仓、长寿宫、望亲楼、清暑殿、宗庙、燕居殿等;西边入戟门,左有社稷坛、右有风雨雷电山川坛、正面为大成殿,后有谨德殿及后殿。

为保证各皇子从小对皇权就有敬畏之心,且安守本分,朱元璋可谓煞费苦心,为皇子们专门编写了两本小册子《永鉴录》和《御制纪非录》,其中收录了历朝历代藩王作恶犯上的典型案例,发给各地藩王们认真学习。同时对他们的衣、食、住、行都有了严格的规定,严格禁止他们随意离开封地,更不准随意进京。

天下大同,如今大不同,再不去你就亏了

大同代王府

血气方刚的小王爷朱桂,浑身流满了武人的血液,跟着父兄们冲锋陷阵或许还可以,让他坐在代王府里,与一代监军大将筹划如何保疆卫土也还可以,但要整天开会,讨论如何进一步安定社会、综合治理大同镇的经济、教育等,为边关战士谋划估计就要了卿命。他憋闷难受时,喜欢骑上马到大同城里撒个欢,结果被当地百姓毫不客气地给起了一个很不雅观的外号“愣怔代王”。至侄儿建文帝继位,先拿他及其他几位塞王开刀、削藩。哥哥朱棣即位后,采取了“收权架空抬高待遇”的策略,恢复了朱桂的王爵。实在无所事事的王爷又一次开启了撩猫逗狗、骑马打猎的生活模式,一些摸准皇帝心思的人乘机上奏,明成祖赐玺书给他说:“闻弟纵戮取财,国人甚苦,告者数矣,且王独不记建文时耶?”后告御状的人太多,成祖不得已招其入朝,打算当面训斥,可这位二百五王爷干脆抗旨不去。逼得皇帝只得二次征召,他才迟迟动身。皇帝一看“孺子不可教也”,中途革去其三营护卫及官属,让他该回哪儿回哪儿去,直至他快五十岁时才恢复其相应爵位及待遇。

作为从藩王“打怪升级”为皇帝的朱棣,自知藩王尾大不掉,他因削藩而起兵,但当了皇帝后铁腕治理,用“发红包”的形式笼络人心,让他们“不农、不工、不士、不商”,只要是朝廷宗室,就能享受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待遇,收回诸王军权,瓦解了塞王守边制度。

代王的后人们在大同出生、定居,或封王、入仕、从军,或行医、从文,有的世居大同,有的后来迁徙到山西其他府县。但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影响着大同的文化政治,成为大同历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广灵王的三子被封为镇国将军,号“务学翁”。他继承了父亲好学的家风,用御赐的书籍在大同开设了一所“务学书院”,招收学子,传承文化。后世代王及其后代还常常捐资建设和修缮大同的寺庙道观楼阁,大同城内和附近有十多处寺庙道观都是代王府、郡王府和他们的后代出资建设或修缮的。现存的上下华严寺、善化寺、东关华严寺、鼓楼东街关帝庙等等,寺庙里的碑都记载着代王府宗室捐资修建的情况。

后蒙古各部屡犯大同,作为闲散王爷的后世代王们并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出兵资兵,在所不辞。1483年,俺答汗率部攻至大同城下,焚毁代王别墅。代王戎装上阵,胁迫总兵许宁与巡抚郭镗冒险出战,虽战败而归,但总算给大同府挽回了几分颜面。

从朱桂1393年9月25日就藩大同起,到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进大同,大同作为代王城达252年之久,代王府先后有11位代王在此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有23人封王,有10王外迁,历经了明王朝由建国至失国的历史过程。

1644年农历三月初一,李自成部队来到了大同城下,末代代王府拿出王府库存银子、布匹犒赏士兵,而且还派亲信永庆王镇守西门,未曾想总兵姜瓖早有投降之心,离间了永庆王与巡抚大同的右佥都御史卫景瑗,造谣说卫景瑗与李自成同为陕西老乡,二者早暗通款曲,导致永庆王疏远了卫景瑗,还射杀了他的仆人。姜瓖独揽军政大事,以加强城门防守为名,在四个城门各派出自己的二百名亲兵守卫。当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姜瓖打开城门,并射杀了守护西城门的永庆王,诱捕了在家养兵的卫景瑗,刚烈的卫景瑗自刎而死。进城后的李自成部围攻代王府,杀死了末代代王朱传㸄全家,并把代王府做为临时行宫,在此驻扎了六天。

李自成率大军走后,留守的起义军在代王府内起灶做饭时,不慎引发大火,辉煌近二百五十载的代王府变成了一片灰烬。只剩下琉璃九龙照壁、后宫城广智门各一座和部分宫殿基址。

现在的大同代王府为重新修建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豪华壮丽,廊庑联接,屋宇错落,殿宇深邃,回廊曲折,是来大同旅游不能错过的一个景点。

大同古城旅游小贴士:

地址:大同市区西南隅清远街

门票价格:免

开放时间:8:00—18:00(夏) 8:30—17:30(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