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中取静,闹市中的一方“静土”

类别:落雁归“巢”

排版:杨 阳


大杂院文化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近几年的电影电视剧中多有提及。在人眼中的大杂院是很“低端”、杂乱的象征。但其实大杂院有许多的文化和底蕴。

乱中取静,闹市中的一方“静土”

小编记忆中的大杂院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院内住房很多,大一点的院落甚至有四五十间,小点的也有一二十间。

乱中取静,闹市中的一方“静土”

其次是人多,每家每户都有五六口人,一个院百十来号人不算新鲜。里面的住户三教九流、参差不齐,有手工业工人、做小买卖的小贩、街头杂耍的艺人、拉洋车蹬三轮的苦力、店铺伙计等。

乱中取静,闹市中的一方“静土”

大杂院的房屋,没有前出廊子后出厦的,房屋质量更是不敢恭维。

乱中取静,闹市中的一方“静土”

几十年前,冬天透风、夏天漏雨是常态,许多房屋是用碎砖碓砌而成,以“齐不齐,一把泥”为标准,刚盖好的看着十分光鲜,一个雨季就会露馅,房顶以芦苇、白灰、麻刀、青灰、碎瓦为主料,墙倒房蹋都是很正常的事,因此住大杂院的人们最怕雨季。

乱中取静,闹市中的一方“静土”

大杂院硬件虽差,但软件极好,邻里之间关系非常和蔼

,尤其是父辈延续的交情,是恋旧的“大杂院人”最难以割舍的

乱中取静,闹市中的一方“静土”

北京的很多地域文化,如京剧、评戏、曲艺及工艺美术制作等,差不多都产生在大杂院里。昔日天桥的几茬“八大怪”没有一个人住过四合院,都是在大杂院那些“东倒西歪屋”里产生的。

乱中取静,闹市中的一方“静土”

当年唱戏唱红了的人可在南城买个小四合院,而那些在天桥说相声的、唱单弦大鼓和拉洋片的,几乎一生都蜗居在大杂院里,条件虽艰苦但也没影响他们才艺的发挥。

乱中取静,闹市中的一方“静土”

大杂院是上个世纪的“廉租房”,住户不用考虑产权,房钱不多更没有“首付”的事。大杂院里虽简陋,但却是最有“人情味儿”的地方,很多人都会怀念住在这里的日子。

乱中取静,闹市中的一方“静土”

如今,北京的大杂院不多了,惋惜的同时又觉得欣慰,毕竟大杂院的消失预示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想到这里也就释然了。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或对版权有所疑问,请邮件联系[email protected]我们会尽快处理,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