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寫作中的“情感”把握


記敘文寫作中的“情感”把握

翟明福

托爾斯泰在探究“藝術活動”時提出“將自己內心曾體驗過的感情,用動作、線條、色彩、言辭來表達,喚醒別人從中體驗同樣的感情,這就是藝術活動”。簡單而深刻的表述,讓我們將文學創作的秘密鎖定於“情感”二字。寫作的過程是情感流淌的過程。在記敘文寫作中,“情感”表達至關重要,真情實感的表達是展現敘事情節的重要特色。初中生作文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寫作情感,把握好情感表達的方式、方法,讓文章充滿感染力。那麼,如何來表達“情感”,如何注入“情感”,如何展現“情感”呢?

一、明確“情感”與文本主題的關係

在作文中,“情感”應該排在第一位。我們說寫作是為了表達主題思想,對“思想”而言是必備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對於“思想”的體現,卻需要“情感”來支撐。也就是說,在一篇文章裡,如果沒有真摯的情感,思想也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末”。劉勰提出“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也是對“情感”的刻意關注。

我們以屈原所作《離騷》為例,全文體現最為熾熱的愛國情感,成為寫作典範;還有文天祥的《正氣歌》,以濟天下蒼生,心憂社稷的悲懷情感,來奏響時代的高亢鼓點,成為傳世經典。同樣,在李白的《靜夜思》裡,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裡,那些情真意切的詞句,那些涓涓細流的情感,無不閃爍著對人性光輝的褒獎,讀之無不令人動容。可見,在突出文本主題思想時,真摯情感的運用可以讓作品獲得藝術巔峰。聯繫到作文實踐,情感應該是作文的基礎,教師要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挖掘學生的生活體驗,從中賦予文章深刻的情感感知。

當然,情感的表達並非易事,每個學生的生活不一樣,對生活的觀察、發現與體驗也不同。如何更好地構思語言情境,需要從情感語言的運用中來提升。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都可以被賦予“深情”。正如容本鎮在《寫作感受論》提出:“生活是感受的源泉和基礎,但生活並不等於感受。生活需要情感的催化和心理的作用才能產生感受。”很多學生面對作文感到“乏味無趣”,就是因為缺失對生活的“感受”,沒有感受,就無法打開寫作的思維;沒有感受,就找不到生活中的寫作素材。

同樣,在作文過程中,語言是表達情感的載體,光有情感,缺失語言,同樣也是妄談。我們在寫作訓練中,要激發學生的想象思維,運用生動、形象、具體的語言,來描繪人、事、物,豐富語言表達方式,讓作文情滿其中。

二、把握記敘文寫作的情感抒寫方式

在記敘文寫作中,情感是寓以其中的。情感具有多樣性,在文字表達情感時,也應該是千變萬化的。

一種是直抒胸臆式:我們閱讀巴金的《懷念蕭珊》,從巴金的筆下,來感受他對愛妻的那份深厚情感。“我多麼想讓這對眼睛永遠亮下去!我多麼害怕她離開我!我甚至願意為我那十四卷‘邪書’受到千刀萬剮,只求她能安靜地活下去。”文中連續用了三個“我”,將自己對妻子的愧疚,身患絕症而無法得到治療,最終撒手人寰時的無限悲痛傾瀉而出。當然,直抒胸臆式表達,雖然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但在記敘文寫作中,還要把握情感的表達方式,要積蓄情感,真切表達,避免浩浩蕩蕩。

另一種是移情於外。所謂移情,就是間接性抒情。在移情表達上,顯得更委婉,更深沉,更藝術。在《莊子·齊物論》中有“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文中由“我”及物,最終實現“物我兩忘”,賦予“物”的品格、靈性與意念。這種移情方式,將創作主體與創作者之間形成“超我”與“無我”的情感境界,來表達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細膩、模糊的情愫。在文學裡,移情的應用,著眼於相同、相似、相近的情愫,並在思維過程中來表達與之契合的特點。如文學中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對偶、排比;繪畫裡強調形似、神似;音樂中突出重複、再現;詩歌曲賦裡強調曲調、音韻、格律,等等。

作文不是文字的簡單堆砌,而是循著情感主線,融入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作文指導實踐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突出情感表達。記敘文寫作,要結合寫作內容,關注生活世界,聯繫學生自己的認知體驗,寫出真情實感。在平時,教師無論是在課堂教學,還是寫作指導上,都要引領學生關注情感的提煉。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原本身為階下囚的末代帝王,在懷念過去生活時,從字裡行間滲透出“嗚咽纏綿、一聲慟歌”,其強大的藝術感染力,無不讓讀者忘卻“亡國之君”的悲悲切切。事實上,情感的表達與體現,拉近了讀者與作者的心靈距離,將情感注入作文的全過程,突破語言乾癟與乏味,更讓作文昇華。

三、記敘文寫作中情感表達的技巧

在記敘文中,表達情感的技巧很多,主要歸納為兩點:一是利用聯想、想象來勾勒相似的情愫。我們在文學作品中,鍾子期聽到俞伯牙的琴聲,嘆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白居易聽到琵琶聲後,詠道“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蘇東坡在聽聞洞簫後,想到“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對於音樂,在不同的人、不同的聯想中,所勾勒的藝術想象具有相似性。說起聯想,可以是相似聯想,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可以是對比聯想,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也可以是因果聯想,如“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還有壺井容的《蒲公英》,聯想到兒子的遭遇。當然,對於聯想與想象,兩者也有區別。聯想是由此及彼的想象,而想象是對當下的變異、組合、推測、夢幻,更具有修辭特色。

另一種是利用動情點來增進讀者的情感意識。記敘文中的“情感”把握,將作者、讀者、作品三體合一,如果忽視讀者的情感體驗,則文章難以“打動”讀者。曾有記載,曾國藩與太平軍交戰時,屢遭慘敗,幕僚寫的奏章中用到“屢戰屢敗”四個字,而曾國藩看後,隨即改為“屢敗屢戰”,一字之差,卻彰顯了曾國藩的深厚文字功底。同樣,在情感表達上,也是要關注讀者意識,設置動情點,一個微笑,一句話,一條溪流,一朵小花,等等,都可以撥動讀者的情思,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在《一碗陽春麵》中,作者慄良平在記敘上語言質樸,對話細緻,人物性格描寫中融入暖暖溫情。從十年前母子三人共患難,分吃一碗麵,而麵館老闆夫婦所表達的不求回報的人性之美,將這份濃濃的親情賦予了深沉內涵。因此,在作文中,情感的表達不可或缺。

總之,作文需要觀察,融入細心的思考。初中生在記敘文寫作中,要認識到“情感”的意義。初中生不能再像小學生,只顧著描寫,而忽視情感的注入,教師要引領學生多閱讀,多觀察生活,感悟體驗,從中發現寫作的智慧和靈感,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情感。寫作“情感”的養成,教師要讓學生關注寫作主題與“情感”的關係,學習和把握不同的情感抒寫方式,並從聯想、想象中,拓展思維視野,設置動情點,增強語言的情感與表達能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周家中學(2564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